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关于琴歌演唱与传承的研究——以《别董大》为例 下载:98 浏览:501

张娜 李映秋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琴歌,作为琴乐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发展到高度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从音乐与诗词本体和琴歌传承问题着手,以唐朝琴歌《别董大》为例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本人在现阶段对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所学所悟。

吉剧发展的对策研究 下载:91 浏览:500

王彦华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吉剧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现在也面临着中华戏曲普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实现吉剧振兴发展,已成为我们当前亟须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从吉剧剧本创作、宣传及吉剧人才培养方面对吉剧的发展问题进行阐述。

国内戏曲地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下载:29 浏览:313

李砚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国内戏曲地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多来自音乐学界和文化地理学界,研究数量近乎百篇/部,研究主要围绕戏曲文化空间分布与区划、戏曲文化源地与扩散、戏曲文化整合、戏曲文化生态、戏曲文化景观这五大论题进行。两个学界的戏曲地理研究数量呈直线上升态势,研究专题也大致相同:空间分布、文化区、文化扩散(含文化源地)、文化整合、文化生态、文化景观,但同时也显露出受其学科专业知识所限而导致的不足。因此,建立学科交流平台、整合学科优势、弥补各自短缺就显得尤其必要。

解构主义视域下漫瀚剧唱腔音乐的建构与分析 下载:25 浏览:319

李建军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漫瀚剧是中国迄今最后一个被政府正式命名的戏曲新剧种,其唱腔音乐的建构受到二人台以及内蒙古西部其他民间音乐形式的深刻影响。宏观来看漫瀚剧唱腔音乐的建构过程是通过建立一种文化秩序来完成的,但在发展中这种秩序又被不断打破,这一发展轨迹在其他新剧种中具有普适性。具有解构主义特点的唱腔发展趋向为漫瀚剧作曲家的创作以及剧目音乐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另外,随着歌剧、音乐剧等戏剧形式的蓬勃发展,加之剧种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携带强烈文化一致性的趋同发展模式开始影响戏曲新剧种的发展。

传统、技术、市场是我学术研究的三个支点——傅谨先生访谈录 下载:26 浏览:301

傅谨1,2 张之薇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作为从美学领域进入戏剧学领域的学者,傅谨先生长期以来始终以不一样的视角、与众不同的观点受到戏曲界关注,同时也引发戏曲理论界对一些普遍存在的主流观念进行重新思考。比如:戏曲的改革创新与传承的关系问题;戏曲现代化建设与如何理解戏曲的现代性问题;戏曲技术传承的重要性问题;戏曲应该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问题;国有戏曲院团体制改革的问题等等。与此同时,在回顾自己的学术立场和学术观点之时,傅谨先生认为传统、技术、市场是其最主要的三个学术支点。

戏曲美学与演员的创造 下载:67 浏览:403

安葵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戏曲美学作为中国民族美学的一个分支,受中国哲学的统领,其观念、范畴主要是吸收借鉴诗歌、音乐、书画等姊妹艺术的美学观念、范畴而形成的。戏曲美学与西方戏剧美学有相通处,而其不同特点主要是由戏曲表演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研究戏曲美学必须研究演员的创造,戏曲演员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必须认真学习戏曲美学。

40年:戏曲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双轮驱动 下载:67 浏览:407

安葵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戏曲创作和理论批评都取得巨大成就。从"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积极应对戏曲"危机",到努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艺术,戏曲艺术事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这个过程中,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批评如车之两轮,并驾驱动,新的思想观点与切合实际的批评促进了创作思想的开阔与提高了对艺术质量的追求;戏曲园地的百花齐放为理论建设和批评的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戏曲艺术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戏曲人正为攀登新的艺术高峰而积极努力。

而今迈步从头越——2018年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报告 下载:67 浏览:399

王馗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2018年,中国戏曲界在回溯改革开放40年的艺术实践中,牢牢把握传承与创造的艺术辩证规律,努力承担戏曲回应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使命,满足新时代中国社会对于戏曲文化的需求和要求。本年度戏曲工作在政策导向、展演创作、生态修复、市场探索、理论研究等领域所展现出来的矛盾张力,正是当前戏曲在良好的国家政策引导下,逐渐走向深度的实践探索所出现的复杂状貌,其良好的发展态势,其掣肘发展的干扰因素,都需要在下一年度得到更多的理性调整和实践纠偏。

论口语文化视角下诸宫调文化形态的演进——以《刘知远》《董西厢》和《天宝遗事》为例 下载:94 浏览:500

刘小梅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说唱诸宫调是宋元时期具备了强大叙事能力的艺术形式。它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无论是在音乐上、文学上,还是戏剧技巧上,都起到了强大的奠基作用。说唱诸宫调发生和发展在宋代商业繁荣、文化下渗的大背景下,成长在市民文化日渐勃兴的轨迹中。现存的三种诸宫调中,《刘知远》是民间文化初步崛起、步入勾栏的产物;《董西厢》是文人文化下渗勾栏的产物;《天宝遗事》则是高度成熟的、综合性的勾栏商业的产物,它们基本可以代表诸宫调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中的三种文化形态。这三种诸宫调文化形态的演进,表明金元之际文艺领域已经出现重大变异:文学语言开始变化,源于口语文学的虚构叙事文学逐渐转化为文学的主干,市民意识逐渐侵入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还原民间戏曲的“生活相”——以侗族村寨胜里为个案 下载:90 浏览:505

杨丹妮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戏曲环境以及戏曲整体生态的深度维护和氛围营造,事关戏曲艺术的生存与延续。积极加强和重启对少数民族戏曲生态的深度维护,坚持正确的戏曲艺术生态理念,倡导"戏赖艺精、戏以人传、戏靠俗承、戏凭乡落"的整体性乡土艺术生态观,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让传统民间戏曲真正回归胞衣地,守住戏曲艺术的原生土壤以及其和民俗文化生活须臾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真正还原民间戏曲的"生活相",深度维护民间戏曲的活态观演生态环境的气氛营造和生态关联,在"民艺兴乡"的艺术实践中,有助于乡土文化景观重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现代”与立场:传统戏曲的转化与建构 下载:93 浏览:511

孙红侠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中国戏剧呼唤时代精神,这是新世纪以来文艺发展中面临的历史性话题。其中,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与建构更是当下最亟待思索的理论问题。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论方针的指导下,传统戏曲的转化和发展需要接续张庚先生有关"戏曲现代化"的思考。新编戏与现代戏要建立起全新的理论话语与评价体系,不能以"传统"为尺度来衡量现代戏。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需要以"传统"为逻辑起点,而戏曲的"现代"建构则需要完整地建立起一种现代化的戏曲形态。

唇齿相依 水乳交融——吹吹腔及白剧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下载:95 浏览:508

秦思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吹吹腔与白剧均为云南大理白族特有的戏曲样式,二者无论在历史还是声腔和音乐上都有着极为密切的互溶性。这种互溶性也使得二者在概念上一直有趋于模糊的现象。通过对已有文献著作中有关吹吹腔及白剧概念的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我们如何去界定吹吹腔与白剧,恰当与否,都与"民间"有着直接的关系。综合民间集体记忆中有关吹吹腔及白剧观念的分析,呈现出了白剧团专家学者与戏班集体记忆中截然不同的观念。因而,在对吹吹腔和白剧进行概念界定之时,应当综合考虑此二者的观念,尽可能地以符合民间的方式对其进行阐释。

“万人空巷看茶花”:1950年代戏曲改革的温州图景 下载:24 浏览:179

李冰冰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在1950年代的戏曲改革运动中,温州乱弹艺人陈茶花乘势而起,凭借新戏《高机与吴三春》成为温州戏曲界的一颗新星。温州乱弹的重振与陈茶花的成功,展现出中央政策与地方之应因、调适的探索过程。"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一个旧艺人改造成新时代人民艺术家,这幅温州戏曲改革的图景,揭示了中央政策的地方性。

梅兰芳早年成名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 下载:48 浏览:383

刘静垚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梅兰芳的早年成名是清末民初诸多社会变迁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伶人逐渐获得了独立平等的国民身份,旦角也得以凭借戏曲艺术重塑人格,这为梅兰芳的成名创造了条件。其次,女性大量进入公共戏园并带来了新的审美品味,逐渐在改变过去更重老生的传统,为旦行的崛起提供了可能,梅兰芳抓住机遇进行改革,从而迅速成名。最后,随着印刷传媒的发展,对国家与政治失望的许多群体开始热衷于报刊捧旦,同时北京与上海之间的交流对话也在加强,梅兰芳赴沪演出取得成功,加以报刊的宣扬,使他确立了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这一过程既显露出随清末民初的转型而释放的活力与生机,也昭示了传统秩序失范后的社会危机所在。

海盐腔消亡年代考 下载:39 浏览:387

戴和冰 《当代艺术》 2019年9期

摘要:
随着元曲的消亡,具有明显北曲色彩的南戏海盐腔也因口法不传及战争的摧残,最终于明末崇祯朝消亡。作为曲牌体制的官腔雅调,海盐腔的同一个曲牌可有剧唱与曲唱之别,剧唱是戏曲中的歌唱,曲唱是纯粹的声乐歌唱。出自越地的海盐歌调以"越"相称,但是,无论是海盐腔盛行时还是在其消亡后,"越调""越曲""越歌""越唱""越腔"等都是海盐曲唱。当年谭纶引进的"海盐声"不是剧唱而是曲唱,汤显祖写《庙记》时江西临川一带已无海盐腔戏剧演出,"《紫钗》一郡无人唱"时海盐曲唱也已消亡。

论谭献日记的戏曲史料价值 下载:73 浏览:276

吴钦根 《当代艺术》 2019年9期

摘要:
晚清著名学者、词人谭献,同光间曾多次来往京师,诗酒文会中与当时多位名伶来往密切,并编有《群芳小集》《群芳续集》等。光绪初年,又根据所见所闻为萝摩庵老人所著《怀芳记》作注。关于《怀芳记》一书的作者,日记中已有明确提示,借此可考得其人为乔松年。但由于通行本《复堂日记》为谭献生前编定的删节本,后虽有徐彦宽补录、续录,依然称不上是全本,其中与戏曲相关的大部分史料即被删除殆尽。今南京图书馆等处藏有《复堂日记》稿本六十册,其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群芳小集》《群芳续集》的成书历程,还充分呈现了当时士伶诗酒文会的真实场景。这对于考察花谱类书籍的生成以及同光间京师梨园生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论民国《戏杂志》的时代特征与传播价值 下载:60 浏览:349

曾建辉 《当代艺术》 2020年10期

摘要:
诞生于1922年、由姚民哀主编的《戏杂志》是一本能够集中体现民国时代特征和具有重要戏曲传播价值的刊物。它在编辑风格上高度重视运用图像,图文并排,以图释文;在内容上凸显娱乐性、商业化的趋向;在主题思想上深刻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潮的交锋。作为期刊媒介,其承载的大量信息,特别是对当时的名伶活动的报道和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戏曲批评理论和实践的集中探讨,体现了重要而又独特的传播价值。

戏曲艺术在明代话本小说中的呈现 下载:67 浏览:335

伏漫戈 于展东 杨晓慧 《当代艺术》 2020年9期

摘要:
明代话本小说呈现了戏曲艺术的核心内容,小说生动描述了戏曲班社、戏曲演出、戏曲剧目。涉及的戏班有民间职业戏班、家班两类,职业戏班的形式为伶人搭班制,昆腔班占据主流;艺人饱受歧视,内心极度自卑;脚色分工明确,末、副末、生、旦、外、大净各有特长。演出方式有个人雇请演出、在戏楼营业演出、赛神庙会演出三种;受传统观念影响,作者对戏价的交代含糊;明代中后期,折子戏日趋流行。一些元南戏与杂剧、明杂剧与传奇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作者巧妙利用戏曲艺术彰显其创作意图,揭示人物个性,推动故事发展。

民俗视野下的安澜戏与祈雨戏 下载:46 浏览:382

张帆 《当代艺术》 2019年5期

摘要:
从文化学与民俗学角度切入戏曲研究,能够看到戏曲文化与民间祭礼的独特关系。以安澜戏与祈雨戏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祭祀演剧类型为例,从演出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进行考量,都能看到水崇拜、水神信仰在中华民族演进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其对戏曲史本身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古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水上演出活动及留存至今的水上戏台、船台等演出空间,以及戏曲文本中俯拾皆是的水神信仰内容,为我们提供了资料与实物两方面的例证。

苏轼游赤壁题材戏曲论析 下载:67 浏览:389

安忆涵 《当代艺术》 2020年7期

摘要: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曾游览赤壁并写下杰作前后《赤壁赋》。元明清时期戏曲作家围绕这一题材展开了丰富的艺术创作。剧作家在戏曲中对苏轼所作前后《赤壁赋》加以运用,或引用原文作宾白,或化用意境作唱词,使戏曲语言更显文雅。通过虚构情节、改换人物和处理时间三种方式,剧作家对苏轼游赤壁的本事进行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改编。受文化思潮等因素影响,元明清三代戏曲中建构的苏轼形象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元杂剧中的苏轼虽潦倒落魄却仍富于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明代戏曲中的苏轼则转向了超迈旷达并富有谐谑、世俗的气质。清代戏曲或沿袭明代苏轼形象,或对其进行雅化的艺术改造,呈现出两种创作路径。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