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效率研究——以湖北大别山区为例 下载:38 浏览:306

孙春雷 张明善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精准扶贫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扶贫效率是检验扶贫手段是否成功的重要保证。基于此本文研究旅游扶贫效率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从而检验旅游精准扶贫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本文选取湖北大别山区16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DEA模型、使用Arc GIS软件对扶贫效率评价及空间分异规律进行研究。根据研究数据将湖北大别山16个县市区分为4种类型,并针对每种类型的不同特点提出了旅游扶贫模式建议。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精准扶贫背景下体育扶贫发展模式的构建探索 下载:48 浏览:329

焦杰 《体育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为对象进行体育扶贫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动休闲小镇的建设对体育扶贫的作用有三个方面:助推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提高农民体育意识的培养、参与运动休闲健身活动;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的体育文化传播、发展。针对其作用对体育扶贫的发展模式进行构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与体育精准扶贫措施相结合;搭建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登录方式;体育+旅游+扶贫的形式等四个方面。希望对小镇的建设和体育扶贫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有所帮助。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融入精准扶贫问题和对策研究 下载:61 浏览:254

邓楚君 《中国设计》 2019年3期

摘要: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融入乡村精准扶贫,对于落后地区文化、生态内生源动力的开发和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文创产品、非遗、文创产业的挖掘、开发和转化,试图寻找帮助农民创造可持续的再生造血系统精准扶贫的途径。尝试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创产业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研究,探索艺术设计学科融入精准扶贫的方法及路径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扶贫:理论探讨、政策体系及制度创新 下载:26 浏览:301

纳麒1 马志翔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边疆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巩固脱贫攻坚任务重。文化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持久动力,文化扶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路径。为实现2020年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边疆民族地区需要加快推进文化扶贫工作。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文化振兴,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从文化事业方面,整合乡村各类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文化产业方面,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线上和线下文化产品。从"扶贫扶志"方面,推动贫困人口内生式发展。

主体重塑: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为例 下载:68 浏览:407

季中扬1 康泽楠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当代"艺术乡建"的主流模式是通过重造乡村景观,如改造老房子、老街道,邀请艺术家来做户外雕塑或墙绘等,在此基础上,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定期举行艺术节,吸引外来游客。这种模式忽视了乡民的主体性,乡民参与度较低,对乡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表层。本文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的"艺术乡建"为例,提出"艺术乡建"的关键在于以现代艺术精神重塑乡民的主体性,促进乡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神汇通,通过改变生活在乡村的人,进而改变乡村的社会结构,让乡村真正融入现代社会;在实践中,艺术家要提防"启蒙主义"姿态,通过互动与对话,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乡民主体性。

精准扶贫中的区域流通服务体系构建分析 下载:18 浏览:218

苏卉 李玉辉 《中国经济》 2019年3期

摘要:
"精准扶贫"作为我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顶层设计,是确保我国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的核心措施。文章根据现有文献分析得出精准扶贫所具备的四种经济效益,并采用了我国云南省16个地州的面板数据和主成分分析法构造了精准扶贫综合指数,最后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了精准扶贫与流通需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与区域流通需求间存在显著的正向联系,精准扶贫的不同效应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地州间存在较大差异,故应因地制宜的构建区域流通服务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校园足球精准扶贫模式探究 下载:28 浏览:224

牛岭 《体育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体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校园足球作为振兴足球事业,推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步伐的重大发展战略,城乡发展不均衡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校园足球的发展现状并梳理出其贫困之处。最后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思想,针对性的提出农村校园足球精准扶贫模式,旨在促进农村校园足球事业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进程。

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困境及路径探析 下载:25 浏览:309

彭玮祯 《中国职业教育》 2020年8期

摘要: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面临农民主体层面、培训层面、政府层面的三大困境,可以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宣传、精准确定培训对象、合理开发培训内容、采用科学的培训方法、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大经费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路径走出困境。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扶贫模式研究与思考——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下载:45 浏览:410

杨军 池敏青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4期

摘要: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和科技扶贫的主力军,其扶贫成效与模式选择和制度设计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其参与科技扶贫的动力机制,模式特点和存在问题,从扶贫项目的规划与管理、定点全产业链、信息技术供给、人员评价与激励等4个方面提出科技扶贫的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背景下四川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下载:70 浏览:471

吕平1 王健2 《中国体育科学》 2019年3期

摘要:
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工作,尤其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结合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和精准扶贫的国家政策探讨四川地区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体育产业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有效推动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创新形式。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政策保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通过体育产业融合实现精准扶贫,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推动贫困地区体育产业融合,将二者有机结合,引发了众多业界学者的关注,也必将成为未来扶贫工作和推动体育产业融合的重点思路。

高职院校“互联网+就业精准帮扶”体系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 下载:90 浏览:499

刘鄢立 《中国职业教育》 2018年12期

摘要: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贫困治理的重大理论创新。就业帮扶是就业扶贫的重要方面,就业帮扶更要贯彻精准化的理念。本文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核心,利用互联网信息交流技术和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的优势,构建高职院校"互联网+就业精准帮扶"体系,实现对不同类型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

高职院校“互联网+就业精准帮扶”体系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 下载:92 浏览:496

刘鄢立 《中国职业教育》 2018年11期

摘要: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贫困治理的重大理论创新。就业帮扶是就业扶贫的重要方面,就业帮扶更要贯彻精准化的理念。本文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核心,利用互联网信息交流技术和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的优势,构建高职院校"互联网+就业精准帮扶"体系,实现对不同类型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

未来农村扶贫需以提升可行发展能力为方向 下载:67 浏览:383

郑宝华 宋媛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中国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农村扶贫开发将取得全面胜利,扶贫工作将进入到以解决相对贫困为重点的新阶段。新阶段农村扶贫的对象,除了过去扶贫工作中没有照顾到的边缘群体外,初步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多数人群仍然是重点。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条件已经得到了全面改善,可行生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其贫困具有典型的可行发展能力贫困特征,尤其是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导致的抗风险能力和较弱的高质量产业发展能力。要使贫困人口摆脱能力贫困剥夺,需要在持续改善贫困人口的基础发展条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可行发展能力,关键是要把做好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同增强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有效结合,把体制机制创新与方法创新有效结合。

作物结构、生计体系与产业扶贫的有效性机制——基于华东一个县域的经验研究 下载:58 浏览:385

熊春文 桑坤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农业产业扶贫不仅是一个改造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作物结构调整、农民生计体系升级的社会文化整体性过程。华东某县产业扶贫中两种不同类型经济作物引入的社会后果的差异表明,作物与家户生计体系的暗合或冲突,是造成农民对两种作物不同态度的深层原因。产业扶贫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其内在机理在于新的作物与传统作物结构能否形成优势互补,并嵌入到家户生计体系与社会文化结构中。因此,产业扶贫要以给农民提供生活机会为出发点,找准衔接点,疏通体制机制,助推农民生计改善。

高等教育扶贫:比较优势、政策支持与扩展路径 下载:59 浏览:441

孙涛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高等教育通过显著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实现扶贫脱贫的目标,相较于其他扶贫方式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以及高校定点扶贫是国家层面高等教育参与扶贫的几项主要政策。本文认为,在政府既定的扶贫政策之外,通过引导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农村贫困地区与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扶持贫困地区高校发展、扩大高等教育定点扶贫范围、提升贫困学生学业和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就业能力、增加贫困生家长培训以及完善高等教育扶贫评价机制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展高等教育扶贫的路径,发挥高等院校参与扶贫的能力。

“大社会”与“小家庭”——精准扶贫的情感治理经验探析 下载:55 浏览:358

高旸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既包含国家政策之纵向构建,亦涉及社会成员之横向团结。实践经验表明,精准扶贫以制度治理为依据,以技术治理为手段,以情感治理为辅助,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治理路径。情感不仅能加强基层社会的凝聚力,还可以为基层工作开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情感力量。中国乡村社会原子化趋势虽不可逆转,但传统村社情感活力依然强劲,乡村并不会在城市化进程中消亡,合理引导、激发群众情感,可为精准扶贫成果巩固及后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内生动力。但在基层情感治理中,治理者需尊重个体情感表达,推动基层情感治理观念由"融情"向"懂情"转变。

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对接研究 下载:47 浏览:418

杨靖三1,2 何建敏1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建设在产业培育、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和文化提升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对接的优势。两者的对接在特色培育、要素配置、政策配套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也存在制约的因素。为了实现二者的顺利对接和良性互动,应立足地方实际和需要,持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为两者对接注入文化内涵;健全金融扶持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构建两者政策扶持的对接机制。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视阈下的科技扶贫路径探析 下载:39 浏览:219

林涛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10期

摘要:
科技扶贫在精准扶贫中起着支撑引领作用。科技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员、贫困群体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推进。通过对科技扶贫模式多元主体的调研和分析,发现科技扶贫存在政府内部协同能力不足、企业协同意愿不足、科技人员与科技特派员协同激励不足和贫困群体协同参与不足等问题。应构建多元主体协作运行机制、推进市场化科技扶贫机制、优化科技扶贫项目机制和完善贫困群体能力提升机制,建立起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科技扶贫的现实路径。

乡土重建视阈下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下载:55 浏览:332

王晓芬1,2 饶篁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立志要坚决打赢的重要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精准扶贫面临着传统乡土礼法社会中互惠原则和差序格局发生变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等现实困境,重构乡村文化体系、重构乡村治理秩序、培育乡村微观经济主体,可以凝聚乡村脱贫共识,化解乡土脱贫利益冲突,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有效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和国家资源下乡提供乡土重建的新视角。

科技扶贫系统:理论模型、机制构建及保障架构 下载:50 浏览:259

乌兰 李沃源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8期

摘要:
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的全面激发是实现稳定、可持续、高质量脱贫的重要保障。科技扶贫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扶贫举措。科技扶贫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科技扶贫系统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耦合机制、协同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评估机制。为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需要从制度、组织、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构建保障架构。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