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 下载:28 浏览:301

胡晓东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旨在揭示并阐释仪式表演过程中,执仪者脑海中的音乐文化观念模式——音乐象征符号("归属性"模型/models of)如何经由表演转化为一系列音声景观(Sound scape)与符号表征("对象性"模型/models for)的过程。从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视角审视瑜伽焰口仪式音乐,可深入探究文化主体内在的文化精神与观念构型,由此揭示出仪式行为及其产品——仪式表演行为与仪式音乐之间的深层关联,进而达到对表演语境(contexts)与社会结构的整体认知,实现文化的阐释。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犹如一部内容宏富、形式综合的仪式音乐剧,具有虚拟性、艺术性、功能性与音声两极渐变性等特征,观察其仪式表演中所呈现的象征符号与符号表征,阐释其隐喻的文化义涵,揭示出一整套佛教"三密合一"、阈限期等文化观念模型主导下的仪式音乐符号表达系统。

中国音乐传承民族志的研究背景与书写 下载:29 浏览:310

张应华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中国当代音乐传承民族志研究是在音乐民族志与教育民族志基础上的交叉综合研究。受到西方认识论从科学主义到解释学再到现象学解释学衍变的影响,民族志书写也经历了科学民族志、解释人类学民族志和后现代民族志三个阶段。在此语境中,音乐民族志选取民间音乐文化为对象,表现为宏观→微观→微观+宏观的研究视域、客位→主位→主位+客位的学术立场、寻求规律→注重描述→文化阐释的探讨方式三条历史发展轨迹;教育民族志立足学校教育的微观研究,分为以人类学为目的的教育学和以教育学为目的的人类学两条路径,可划分为描述教育民族志、解释教育民族志和批判教育民族志三种书写方式。音乐传承民族志研究脱胎于音乐民族志,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的"母语"音乐文化教育大讨论之后,伴随着音乐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观念的演进,开始了从描述到解释再到反思的研究历程:音乐传承的描述性民族志偏重于民间音乐之民间传承行为的田野调查,以微观、客位的方法聚焦于结构——功能的书写;音乐传承的解释性民族志以解释学作为理论基础,在方法上表现为一种"以客为主"的微观研究倾向,注重在民间社会的解释中理解其合法性;音乐传承的反思性民族志立足于现象学解释学,采用"微观+宏观"的视角介入民间传承与学校传承两维,以"主位+客位"的立场通过民间行为反思学校传承的缺失。

当代戏剧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反思与民族志书写 下载:63 浏览:412

曾静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能够为戏剧研究的发展提供机遇性的"田野转向",但戏剧人类学的展开并不等于戏剧学与人类学的简单相加,而应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之处——即田野作业和民族志书写上,进行切合戏剧类研究对象属性的具化研究。因此,须梳理当代戏剧民族志的典型书写方式,并从中探索戏剧民族志"田野作业"和"民族志"的可能性,以推动戏剧人类学的学科建构。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讨论的焦点与热点 下载:67 浏览:408

方李莉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发表有关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反思及理论总结的文章,其标志着中国艺术人类学正在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到逐步成熟的阶段;但通过梳理我们看到民族志写作还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主流,即使许多新的理论也是来自于扎实的民族志研究。其次,出现了一批发掘历史文献与文物资料重新认识和利用中国传统的艺术资源研究中国的文化基因的论文,并形成了重要的研究趋势。第三,研究紧跟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复兴、乡村振兴等国家的重要战略成为研究的焦点与热点。最后,关注国际前沿的研究热点,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空间和主题。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下载:93 浏览:498

李世武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艺术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时期。当代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固然应当批判古典时期的艺术进化论和现代时期受西方现代美学束缚的误区,同时应当继承古典人类学家确立的文化整体观、世界意识及跨文化比较的意识,避免走向地方主义的琐碎化叙事;应当继承现代时期的田野民族志方法,以艺术民族志为建构理论的基石。此外,注重书面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研究的互动,注重文化翻译的准确性,注重与其他学科保持对话,警惕和批判西方美学理论的话语殖民和形形色色的"中心主义",也是当代艺术人类学方法的建设内容。

民族志的三重叙事与实践反思 下载:45 浏览:373

李银兵 曹以达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叙事不仅是人们进行表述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看待世界的一种特定方式。其主要关注表述在时间上的连贯性和空间中的交融性,因而能使世界变得有序和可以理解。作为"写文化"的民族志,随着其叙事背后的社会文化源泉的变更,其对叙述中的事实的认定和理解也随之出现差异。这不仅导致民族志书写中三种不同叙事主题和方法的产生与流变,也为人类学者以序列的方式反省经验并赋予其意义,把握和理解人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类学和民族志基础。同时,在叙事实践的背后,一种以反身性、科学性、关系性及生活性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志叙事范式也呼之欲出。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