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的研究与反思 下载:36 浏览:247

王若颖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随着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一些研究开始关注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研究这个问题,能够反映出女性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境遇。现有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女子教育、生育育儿、国家干预和文化建构四个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能够推动新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但目前缺乏将母亲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研究成果在整体上呈现零散状态并且存在研究意识、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

歧路复返与自我引渡——读《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 下载:52 浏览:347

罗雅琳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中的作品通过重新理解女性的城市境遇、书写浪漫女性的成熟过程,尝试使"新女性写作"实现"歧路复返"与"自我引渡"。"歧路复返"意味着女性写作者在刻意追求与主流文学的差异之后,重新尝试以新的方式切入主流议题。这要求作者首先理解性别问题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然后再将其还原到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去。"自我引渡"意味着女性文学角色不再期待男性拯救者,而是在艰难的"涉渡"中实现自我肯定并完成自我教育。对于"新女性写作"的讨论,并非要将参差百态的文学作品塞入一个狭窄的概念,而是对目前文学状况的更高要求。

基层调解与法礼融合的纠纷化解机制——对一起乡村交通事故的法社会学分析 下载:23 浏览:405

陆益龙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调解在纠纷解决中常被运用,从乡村纠纷解决的个案实践中,可以看到基层调解具有化解纠纷的良好效果。基层调解通过实现情境相对正义、权威与信任以及妥协与共赢调解策略等机理而达到有效化解乡村基层纠纷的功能。从本质上看,基层调解之所以能够取得化解基层纠纷的良好效果,关键在于其具备法礼融合的纠纷化解机制。当前的乡村社会秩序可以说是由法治力量和礼治力量混合、共存的法礼秩序,要更好地化解纠纷实现秩序,就需要将法治与礼治两种力量融合起来,形成合力,将会促进乡村社会的"善治"。

“冈·仁波切”:作为圣地乌托邦的《冈仁波齐》 下载:36 浏览:464

韩素梅 《当代艺术》 2018年4期

摘要:
与20世纪以来"红色乌托邦"和"乡愁乌托邦"的两种审美及价值取向不同,香格里拉、冈仁波齐等"圣地乌托邦"既承接西方对圣地乌托邦的想象脉络,也释放出中国市场化以来城市中产集反思现代化、追寻文化身份与消费身份于一体的避世想象。作为"圣地乌托邦"的冈仁波齐在体现其历史性与社会性之外,以极致化的"圣地"符号成为商业成功的标签。在历史性与社会性、商业性的综合属性中,"圣地乌托邦"既与现代性反思有关,也与城市中产的矛盾性身份追寻有关。

社会性文学奖与当代文学的隐性运作机制——以《小说月报》“百花奖”为个案的考察 下载:32 浏览:373

左玉玮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5期

摘要:
"百花奖"的大众评选性质体现了文学评奖从权威向大众的位移,它以读者为中心,将通俗叙事美学作为价值评价尺度,从而在官方意识形态与先锋文学之间创制出一种兼顾商业性与艺术性的文学新类型。"百花奖"促成了从读者—编辑—奖励—作家环环相扣的利益产生与分配机制。这一机制与政府文学奖一同构成了协同治理的文学秩序,并对不在秩序之中的写作者进行召唤。

利用社会性科学议题在生物学课程中促进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教育 下载:68 浏览:476

刘辰艳1 张颖之2 《生物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基于国外包含生态观、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品格和价值观理论及相关研究,提出了在社会性科学议题情境中促进学生品格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框架,并以转基因社会性科学议题为例呈现教学活动的设计,拓展我国品格和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生态教育、道德教育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时代记忆与社会性格 下载:83 浏览:454

于翠翠 车丽娜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5期

摘要:
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开启了我国体制改革与社会建设的时代篇章。教育事业步入沉寂之后的恢复与发展阶段,教师的地位和声誉也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而得以正名。教师群体的荣光记忆形成于"两个尊重"的时代背景,在现实境遇扭转、社会风尚助推和正向身份体验的交互建构中逐步符号化。荣光与理想的社会记忆凝结着一代师者的主人翁精神,最终沉淀为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性格,其中的价值导向和建构思路对我们当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参照价值与借鉴意义。改革开放初期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可以概括为:在宏观上立足系统的政策导向和社会支撑,培育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加强整个社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于细微处改善教师的生活境遇,强化"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景。当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就要优化顶层设计,考虑教师的精神与文化需求,在完善显性的培养与管理工作的同时,重视各个环节隐性支持系统及配套措施,体现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文化与人文价值,以合力形成教师正向的心态与体验,进而促进教师社会性格的培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班本特色课程实施策略分析 下载:61 浏览:736

任迎梅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5年2期

摘要:
班本课程围绕幼儿社会性发展,不断梳理课程实施策略,以此带给幼儿更多可行有效的活动体验,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经验,得到发展。
在幼儿园里,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需求不是以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为唯一目的,最终实现自我满足、适应社会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完善的课程、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帮助幼儿在活动中用真实的感受去模仿、去体验,逐步提升幼儿人际交往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浅析语言活动对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推进作用 下载:73 浏览:704

金育英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5年1期

摘要:
“语言”作为一种人们和他人沟通交流、进行信息交换的重要工具,在人们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幼儿时期,语言能力形成必须要依赖父母和学前教育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而选择适当的载体就变成了十分关键的任务。语言活动能够培养孩子的语言学习兴趣、促成个体意识,对日常言行举止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将以学前教育阶段中班幼儿的语言活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绘本阅读和绘本表演活动为例,探究语言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期望能够为一线教师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幼儿园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支撑探讨 下载:75 浏览:1008

杨倩 《交叉科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在幼儿园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支撑具有重要意义。融合教育旨在为不同能力、不同背景的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使他们能够共同学习、成长和互助。幼儿在融合教育的环境中接触到不同能力和背景的同伴,通过与不同的伙伴共同学习、玩耍和交流,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区域活动遵守规则为例 下载:87 浏览:1073

冯军会 《交叉科学研究》 2025年3期

摘要:
研究幼儿区域活动遵守规则方面的社会性发展,既可以唤起教师关注幼儿区域活动的不规范行为,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减少幼儿之间的冲突,提升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效果。本文如实地展现了幼儿区域活动的违规情况,通过分析归纳,认为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根据研究所得影响因素,系统性地分析并提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和合理创设区域活动环境。期望透过此研究使教师及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能唤起教师对于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注,同时期望能提升区域活动社会性发展教育质量。

混龄生活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下载:109 浏览:1147

黄丽娜 《交叉科学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混龄生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园级活动及日常串班中,为小中大班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混龄交往机会。这种交往模式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通过共同活动、交流学习,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与友谊,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分享意识。同时,混龄环境有助于幼儿学会尊重与接纳不同观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混龄生活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下载:154 浏览:1654

王晓君 《交叉科学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干预策略,以期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全面进步。

利用节日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下载:175 浏览:1903

范永玉 《交叉科学研究》 2024年8期

摘要:
幼儿的社会领域是在人际交往和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进行的。而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会性节日,它的内容与方式是能够促进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幼儿集体情感与周围人的情感交流;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礼貌语言,沟通技巧等。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应社会的各种活动,使幼儿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而以节日主题活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活动。

浅谈区域共享活动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下载:186 浏览:1845

申鑫 《交叉科学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合作,共享”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理念,是善于看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在保持各自风格和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资源的作用。 我园教师着力探讨区城游戏资源共享的途径、方法与策略,期望通过区域互动游戏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幼儿交往的需求 为幼儿提供充分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因此在幼儿园实施区域共享,不仅能使园内教师携手并进、共同提高,还能在区域共享中,去打破班级界限,让幼儿在多层次、多领 域的互动环境下进行主动探索,充分扩大幼儿的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便利条件,着重提升幼儿的交往层次,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下载:176 浏览:1807

卓玛泽西 《交叉科学研究》 2024年2期

摘要:
家庭教养方式是家长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儿童的成长。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深远。只有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儿童才能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下载:218 浏览:2199

冯亚楠 《交叉科学研究》 2023年11期

摘要:
儿童的伙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化的一部分,又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儿童伙伴关系的确立对儿童的后期社会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一些儿童因为父母的宠溺等多种因素而出现了“同伴危机”,这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应重视对儿童的伙伴关系的培育。以这一点为出发点,文章将与当前的幼儿教育形势相联系,探讨怎样利用幼儿关系的建立,来推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关于幼儿社会性退缩行为的个案研究 下载:248 浏览:2489

张婷 《交叉科学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目前对于“社会退缩”的概念,很多学者没有达成共识。从行为描述的角度,“社会退缩”被界定为交往频次较低的独处行为;从社会测量的角度,“社会退缩”则被视为低水平的同伴接受或者高水平的同伴拒绝。在随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倾向于用行为描述法来界定社会退缩。我国学者叶平枝认为:“社会退缩是在社会情境下,或者说在同伴环境下,儿童跨时间、情境的各种独处行为,表现为被动、敏感、焦虑、自我评价较低、观点采择能力较差等。”因此,幼儿社会性退缩行为更多是由于个体的主动回避,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从而出现各类排斥行为。

户外体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策略 下载:159 浏览:1622

陈冲 《信号处理与图像分析》 2023年5期

摘要:
幼儿时期是每个人成长的起步阶段,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成长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幼儿园阶段开展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使孩子的身体得到有机的锻炼,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激发孩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增进孩子与老师的亲密情感,为孩子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户外体育游戏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健康教育的载体,幼儿在参与户外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掌握一些社会行为准则,在与同伴的协作游戏时使其生理和心理的调适能力不断优化,在激发幼儿探寻兴趣参与户外体育游戏的同时,宣泄幼儿心中的情绪,通过开展形势多样的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促进幼儿机体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让幼儿在户外游戏中学会与同伴快乐交往,学会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等,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帮助幼儿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措施 下载:122 浏览:1429

吕鹏茜 《信号处理与图像分析》 2023年4期

摘要:
摘要: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教导和榜样.孩子的发展也离不开家庭,家庭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家庭中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孩子在未来的为人处世和道德品质发展定下的一个基础。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引导,为今后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