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铮铮铁骨话沈鹏——以翁同龢收藏《致太世叔函》为线索 下载:56 浏览:271

孔祥吉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本文以翁同龢家藏《致太世叔函》为线索,厘清了该函作者沈鹏由常熟到京城在翰林院苦读细节,以及翰林院诸生的构成及苦读状况;并阐述沈鹏成为编修后仗义执言,不顾生死的壮举。在慈禧等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后,他大胆上书,为光绪皇帝鸣不平,要求朝廷改弦更张,严厉惩处军机首辅荣禄、军机大臣刚毅以及太监李莲英等"三凶",因而遭到清廷及两江总督鹿传霖等人的残酷迫害,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最后,由于外人干涉,清廷虽然被迫提前释放沈鹏,但由于他长期饱受折磨,出狱不久便与世长辞。

基于单句表示的篇章事件可信度识别方法 下载:65 浏览:463

张刘敏 张赟 李培峰 《中文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事件可信度表示文本中事件的真实状况,描述了事件是否是一个事实,或是一种可能还是不可能的情形,是自然语言处理中一个重要的语义任务。目前,大多数关于事件可信度分析的方法都集中在句子级,很少涉及篇章级。该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结合篇章中的句子级特征(包括句子的语义、语法以及线索词特征表示),使用对抗训练来识别篇章可信度。在中英文数据集上的结果显示,该文方法与最新的实验结果相比,微平均F1值分别提高了3.51%和6.02%,宏平均F1值分别提升了4.63%和9.97%。同时,该方法在训练速度上也提高了4倍。

“后五四”时期的青年与导师关系——以1920年代高长虹与鲁迅的争论为线索 下载:57 浏览:362

张学谦 《中国文学》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以高长虹与鲁迅之间在1920年代的争论为线索,以两者在争论前后的心态变化以及争论后的差异性的反思情况为视角,探究在1920年代知识青年与青年导师之间由"你的就是我的"到"打杀"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不仅促使鲁迅重新审视了新文化运动后形成的知识青年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其促使一批知识青年完全重构了自己的思想意识、社会身份以及自己的人生道路。

前诸子时期观念理性化进程的知识线索——以“天”观念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54 浏览:396

吾淳 朱旬旬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在前诸子时期观念理性化的进程中,知识这条线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这条线索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或展开思考。全文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观念初始:神人沟通的世界;二、知识的积累;三、理性的生长;四、从宗教天人观到自然天人观;五、从宗教天命观到自然天道观;六、从自然天道观到普遍的法则观念;七、无神观念与理性精神。本文力图通过对这一线索的梳理,呈现出知识与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看出知识发展对于理性生长与确立的重要意义。这一线索虽是观念理性化进程的中国样本,但它属于整个人类理性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为诸子哲学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从“万物皆备于我”到“反身而诚”——以孟子“诚”的思想为线索 下载:56 浏览:399

何益鑫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以往从神秘经验或理性认知的角度理解《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都不是孟子的本义。从孟子思想的一贯思路来看,"万物皆备于我"是说万物之成为万物的根据、亦即使人伦事物成为人伦事物的德行,具足于"我"的性分之内,若能反身向内思求、体认四端之心而存养之、扩充之,以至于其究竟的实现,便是"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作为孟子性善论的一种确认方式,是思想的前提;"反身而诚"作为孟子成德之学的一种表述方式,是工夫的道路。从思想的前提到工夫的道路一以贯之,并无半点神秘因素。

连续报告任务中无效后线索对后线索效益的影响 下载:60 浏览:303

林毅辉 孟迎芳 刘童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本文采用连续报告任务,从非线索指示项目的角度入手,探讨无效后线索的存在是否会影响后线索效应的产生,以此进一步了解"后线索效益"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无论采用空间后注意线索,还是非空间的颜色后注意线索,都产生了"后线索效益",即后线索确实提高了被试视觉工作记忆的表现。无效后线索的存在不会影响"后线索效益"的产生,该效益的理论解释符合优先提取说,即被试会利用后注意线索优先提取线索指示项目,产生更快和更准确的反应。

知觉与表象过程中不同线索表情的启动效应研究 下载:22 浏览:199

宋素涛1 李欣晶1 李润泽2 王荣1 魏淑华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探讨情绪性面孔的知觉和表象过程中,不同类型线索表情的启动效应,并关注不同类型表情表象难易的差异。选取NimStim数据库中20位演员的愉快、愤怒和中性表情作为启动刺激,随后呈现同一演员不同表情的图片,或通过颜色提示被试对不同表情进行表象,并同时进行表情类型判断。研究发现,情绪性面孔知觉与表象任务中均存在启动效应,之前呈现的线索面孔将会对接下来呈现的相同效价的面孔产生启动效应,对相反效价及中性面孔产生抑制;在平衡不同类型面孔可能存在的启动效应后,正性、负性及中性表情是同样易于表象的。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入法的公法基础——以《土地管理法》第62条之解读为线索 下载:62 浏览:433

高飞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入法应当以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等公法规范为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政府管理农村宅基地时应当以助力宜居乡村建设、确保土地合理利用和营造地权实现环境为追求目标,这些目标也构成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之法律表达的公法限制。以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应然目标检视新《土地管理法》可以发现,该法所涉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具体内容方面存在政府权力运行越位、政府管理职责弱化和政府行为边界模糊的缺陷。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明晰政府权力与宅基地权利之间的界限,细化政府管理农村宅基地权力清单,从不同规范层次对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予以体系化建构,必将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入法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公法基础。

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制路径——以民法典物权编编纂为线索 下载:56 浏览:339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在当前立法研究和改革实践中,"落实集体所有权"未如同"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一样受到重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时期,针对"两权分离"制度的弊端,将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有利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有益于实现农民财产权利。在现行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中,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面临着权利性质错位、主体制度残缺和权利内容贫乏等现实困境。民法典物权编编纂应针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缺陷致力于彰显其私权品格,健全其主体制度,并充实其权利内容。

熟悉性对被试操作效应的作用:来自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证据 下载:38 浏览:356

刘贵雄 贾永萍 买合甫来提·坎吉 王新洋 刘欣欣 《心理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在动作事件的再认记忆中,被试操作后的记忆成绩优于单纯的词语记忆(SPT效应)。人们认为操作促进了回想加工,而熟悉性是否对SPT效应起作用仍然存在分歧。研究采用无线索回忆再认范式,考察了信息提取失败时熟悉性对SPT效应的作用。结果显示:(1)SPT和VT两种编码都引发了稳定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RWCR效应)。(2)与VT编码相比,SPT编码引发更强的熟悉性加工,表现出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记忆优势。上述结果表明,即使无法正确提取细节信息,在SPT编码中被试凭借熟悉性辨认的能力仍然高于VT编码。该结果从信息提取失败的视角为熟悉性对SPT效应的作用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

论结构的历史与情势的历史——《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历史线索及其哲学遗产 下载:56 浏览:376

祁涛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延续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阶级斗争主题:一方面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差异决定了两场革命之间的斗争性;另一方面19世纪的社会革命一定是完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所开启的历史进程之中,1848年革命体现了这种独特的历史情境。《雾月十八日》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有关阶级斗争与国家理论的政治哲学问题,也是回答普遍历史与具体历史情境之间不协调性的历史哲学问题。本文从"结构的历史"与"情势的历史"视角,重新解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关系:"结构的历史"肯定了经济基础在长时段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避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倾向;"情势的历史"突出了特殊历史条件的断裂性情势,在策略性层面上回答了革命政治的方向与速率问题。《雾月十八日》既呈现了唯物史观的宏观结构,也透露了唯物史观的微观机制。

他人注视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 下载:60 浏览:315

周相群 严璘璘 王哲 胡信奎 许跃进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有研究发现,他人的注视会使人们倾向于遵循社会规则,但甚少发现他人注视状态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该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眼睛的呈现类型和形式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来考察哪种注视状态能有效抑制个体的不诚实行为。结果发现,非伴随注视状态下,被试表现出不诚实行为,且不同类型的眼睛对被试的不诚实行为没有影响;伴随注视状态下,直视眼抑制了被试的不诚实行为,而斜视眼则没有。这表明他人持续的注视可能作为内隐的名誉线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不诚实行为。

世界大学排名比较中的再认启发式和线索推断 下载:51 浏览:322

高山川 王燕 《心理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针对三种世界大学排名比较任务(综合实力、商业与管理专业、农业与林业专业),用问卷调查了208名大学生并考察其利用再认启发式和额外线索作推断的情况。结果发现:(1)被试在前两种任务中的正确率均超过60%,选择可再认学校的比率及其正确率也较高;(2)比较类别对再认的选择率及其正确率均有显著影响,效应量很大;(3)再认效度较低或无法利用再认时,被试的选择在不同程度上符合外国线索或专长线索的预测;(4)多出一条不利线索时,再认选择率比只有再认线索时有所降低但不低于50%,多出一条有利线索时,再认选择率的变化因线索而异,不一定显著地增加。

浅谈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编辑意识 下载:73 浏览:767

葛团莲 《新闻传播研究》 2024年2期

摘要:
目前,我国公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生活质量也在持续改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时间。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已经变成了一种深受大众喜爱和关注的传播方式。然而,广播电视新闻的观看频率和节目质量,都与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理念和技巧紧密相连。因此,为了增强其节目品质以及广播电视新闻的观看频次,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提升自己的编辑观念。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深入剖析和研究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期待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以增强他们的编辑意识。

新闻线索的选择与应用分析 下载:255 浏览:2700

陈璐瑶 《中国新闻传播》 2022年4期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新闻线索的选取不仅关乎到一篇新闻的成败,更深刻影响到这篇新闻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因此记者应慧眼识珠,选取符合新闻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新闻线索。报道出内容真实,影响良好的新闻。

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向度探究:以沈钧儒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线索 下载:245 浏览:2878

马琛杰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1期

摘要:
随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我国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视程度上升到新的高度,同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法和路径也比以往更加清晰明了。法治之中的人民性是中国自古以来法律文化之中内含的重要精神,沈钧儒法治思想是我国近现代法治思想的典型代表,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法治思想的当代创新,将两者结合进行探析研究,有助于发现我国法治人民性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本文将以沈钧儒和习近平的法治思想为线索,探索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向度。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