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两种石斑鱼性腺分化前后脑垂体中FSHβ和LH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基因表达 下载:54 浏览:350

徐文刚1 刘立明1 王九龙1 于文松2 孙明3 征矢野清4 唐永政1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6期

摘要:
为了解石斑鱼Epinephelus性腺分化前后脑垂体中促卵泡激素(FSHβ)和黄体生产素(LHβ)细胞分布及基因含量的变化,以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和黑边石斑鱼E.fasciatus为研究对象,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对孵化后55、80、120日龄幼鱼的性腺和脑垂体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同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对两种石斑鱼脑垂体中FSHβ和LHβ进行识别和定位,并运用qRT-PCR技术测定其脑垂体中fshβ和lhβ基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赤点石斑鱼和黑边石斑鱼早期性腺发育分为未分化期、分化期和卵巢期;石斑鱼性腺在55日龄时为未分化阶段,其位于肠道附近且观察到性细胞和血管,80日龄时为性腺分化阶段,性腺原基两端的结缔组织向前延伸并形成突起,表明卵巢腔正在形成,120日龄时为卵巢阶段,卵巢腔已完全形成且观察到卵原细胞,表明石斑鱼性腺已分化为雌性;两种石斑鱼在55、80、120日龄时的脑垂体结构相似,分为神经垂体(NH)和腺垂体(AH),腺垂体进一步细分为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中间部(PI);在55、80、120日龄时,两种石斑鱼脑垂体中均检测到FSHβ和LHβ免疫信号,其主要分布在PPD区域,少量分布在RPD或PI区域;赤点石斑鱼脑垂体中fshβ基因含量在120日龄时显著高于55、80日龄(P<0.05),但lhβ基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黑边石斑鱼脑垂体中fshβ和lhβ基因含量在120日龄时均显著高于55、80日龄(P<0.05)。研究表明,两种石斑鱼性腺在120日龄时已分化完成,脑垂体结构在55日龄时已完全形成且脑垂体中FSHβ和LHβ在两种石斑鱼性腺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角色可能是促进个体的早期发育和加速性细胞的增殖。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VP2蛋白酵母表面展示系统的建立 下载:90 浏览:505

贺文斌1,2,3 徐黎明2 赵景壮2 刘淼2 任广明2 卢彤岩2 尹家胜2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为了将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ous,IPN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及IPNV检测和疫苗开发的主要靶基因——VP2蛋白展示于酵母细胞表面,本研究中基于IPNV VP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IPNV ChRtm213的R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然后将扩增产物连接到酵母表面展示载体pYD1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YD1-VP2,将重组质粒转化至酵母EBY100感受态细胞中,得到含有重组质粒的酵母菌EBY100/pYD1-VP2,再向EBY100/pYD1-VP2中加入半乳糖进行VP2蛋白的诱导表达,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VP2蛋白的酵母表面展示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半乳糖诱导后VP2蛋白在酵母细胞表面获得了成功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分析显示,重组酵母诱导表达后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并且在一定时间内荧光强度与诱导时间成正相关,诱导24、36、48h组及对照组(48h)各组之间荧光酵母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IPNV VP2蛋白已经被酵母细胞高效表达并且成功展示于酵母细胞表面,本研究结果可为IPNV口服活载体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黏膜免疫研究进展 下载:92 浏览:494

李言伟1,2 江飚1 但学明2 李安兴1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刺激隐核虫是一种原生纤毛类寄生虫,可以感染几乎所有海水硬骨鱼类并导致死亡,给海水鱼类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由于刺激隐核虫体表寄生的特性,使其成为研究鱼类黏膜免疫机制的良好病原模型,可为高效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黏膜免疫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展海水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免疫防控措施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已有研究表明,受刺激隐核虫感染后,斜带石斑鱼皮肤黏液或其培养上清液能使幼虫发生阻动,由皮肤中的抗体分泌细胞产生的特异性IgM抗体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刺激隐核虫感染时,多种免疫细胞如NCC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寄生虫周围聚集,趋化因子以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量在寄生虫感染部位上调,暗示其调节的免疫细胞也参与抗虫免疫;此外,研究发现黄斑蓝子鱼对刺激隐核虫具有天然抗性,其血清和皮肤黏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和滋养体均具有杀灭作用,已从其血清中分离到一种天然抗虫蛋白—L-氨基酸氧化酶,为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提供新的途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免疫实验证实疫苗防控刺激隐核虫病是可行的。

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黏膜免疫研究进展 下载:86 浏览:472

李言伟1,2 江飚1 但学明2 李安兴1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刺激隐核虫是一种原生纤毛类寄生虫,可以感染几乎所有海水硬骨鱼类并导致死亡,给海水鱼类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由于刺激隐核虫体表寄生的特性,使其成为研究鱼类黏膜免疫机制的良好病原模型,可为高效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黏膜免疫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展海水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免疫防控措施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已有研究表明,受刺激隐核虫感染后,斜带石斑鱼皮肤黏液或其培养上清液能使幼虫发生阻动,由皮肤中的抗体分泌细胞产生的特异性IgM抗体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刺激隐核虫感染时,多种免疫细胞如NCC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寄生虫周围聚集,趋化因子以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量在寄生虫感染部位上调,暗示其调节的免疫细胞也参与抗虫免疫;此外,研究发现黄斑蓝子鱼对刺激隐核虫具有天然抗性,其血清和皮肤黏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和滋养体均具有杀灭作用,已从其血清中分离到一种天然抗虫蛋白—L-氨基酸氧化酶,为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提供新的途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免疫实验证实疫苗防控刺激隐核虫病是可行的。

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危重症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下载:154 浏览:1651

杜凤英 《老龄研究进展》 2024年4期

摘要:
探究老年危重症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采取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危重症患者下肢骨折患者40例,时间在2022年5月—2023年5月。按照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20例(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20例(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术前术后各时间点认知功能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在T0时间点血流动力指标比较(P>0.05),观察组在T1、T2时间点均较高(P<0.05),两组在CD3+、CD4+的TO和CD8+三个时间点比较(P>0.05),而观察组的CD3+、CD4+的T1、T2时间点均较高(P<0.05),两组术前、术后72h认知功能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较低(P<0.05)。结论 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减少细胞免疫功能产生的损害,且术后患者恢复速度较快,不良反应较少。

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期抑郁、焦虑及细胞免疫的改善探究 下载:191 浏览:2919

李玲 《神经科学研究》 2022年11期

摘要: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期抑郁、焦虑及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36例宫颈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是否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8例:未开展心理护理干预)与实验组(18例:开展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CD3+、CD4+、CD4+/CD8+等细胞免疫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宫颈癌手术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期抑郁、焦虑以及细胞免疫功能。

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载:325 浏览:3730

刘娜 《中国儿科杂志》 2021年4期

摘要:
对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T细胞免疫功能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所收治的8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设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以及试验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剂进行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联合孟鲁司特钠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肺功能指标以及T 淋巴细胞及亚群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患儿在肺功能指标以及T 淋巴细胞及亚群水平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具有十分突出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提升T淋巴细胞及亚群水平,临床价值较高,可予以推广应用。

细胞免疫治疗同步全身化疗在晚期肺癌治疗效果研究 下载:193 浏览:2555

夏徽 《预防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摘要:
目的:分析细胞免疫治疗同步全身化疗在晚期肺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100例医院收治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化疗方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细胞免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相比于化疗单一治疗来说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值得推广使用。

中药活性组分调控NK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进展 下载:194 浏览:2301

王思远 张菁 翁宇函 谭金燕 徐树恩 《当代中医药》 2023年4期

摘要: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邪之所以能入人体,多源于自身的气血不足,阴阳失调,免疫力下降。NK细胞是人体先天性免疫的核心细胞,其免疫治疗过程即不需要预先致敏,也不依赖抗体和补体,亦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限制。扶正培本类中药可调控NK细胞的免疫功能,激活NK细胞活性来增强其杀伤力,增强对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的免疫治疗疗效。本文综述了多糖、黄酮、皂苷、生物碱等活性组分通过刺激细胞分泌免疫活性分子、调节信号转导通路等多途径上调NK细胞免疫功能治疗疾病的研究情况,以期为中药免疫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