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人TCF7L2基因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83 浏览:484

鲍思元 《生物技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探讨人TCF7L2基因启动子特征。[方法]从UCSC数据库获得人TCF7L2基因5'调控区2 000 bp序列,利用多种在线软件对启动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Cp G岛、SNP等进行分析。[结果]5'调控区2 000 bp序列正义链上至少存在5个潜在的启动子,其中-242~-192 bp、-853~-803 bp之间可能包含核心启动子。查找到1个TATA盒,存在1个长度为499 bp的Cp G岛。Ali Baba2. 1、PROMO和JASPAR软件分别预测到241、944、1 035(正义链)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利用conreal程序在人和小鼠TCF7L2基因启动子保守区域内预测到207个共同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涉及到66种转录因子。启动子区发现2个SNP位点。[结论]对人TCF7L2基因启动子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启动子特征。

50例复杂脑血管病患者杂交手术的护理配合 下载:51 浏览:493

汪静 《护理研究杂志》 2019年5期

摘要:
总结50例神经外科复合手术的护理配合。术前做好充分的人员和物品准备,合理安排手术间的布局,科学设计手术流程,术中介入手术与外科手术交替进行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术区污染,行脑血管造影时做好放射性防护,医护技紧密协作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预见性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 下载:58 浏览:407

朱瑢瑢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持续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50%(P<0.05);观察组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缩短痉挛持续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中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应用观察 下载:234 浏览:2443

赵静 陈凤玲 张晶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11期

摘要: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住院的100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像,随机分成对照组50名和观察组50名。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方面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和不同的护理后,患者预后影响效果均恢复到良好状态,且观察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的16.00%,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降低患者的抑郁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普通外科手术后的康复指南 下载:136 浏览:1651

王栓进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10期

摘要:
普通外科手术是常见的手术类型,包括腹部手术、胸部手术、甲状腺手术等。手术后的康复是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为患者提供普通外科手术后的康复指南,包括饮食、休息、药物使用、伤口护理以及生活习惯的调整等方面,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中风预防与康复 下载:165 浏览:1708

刘涛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10期

摘要: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为了预防中风的发生,并帮助中风患者康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应用价值 下载:168 浏览:1995

董娟 李静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10期

摘要:
研究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效果。选取我院自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住院的107例中风病人,采用数字表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5例,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52例,仅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各种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住院期间观察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12.72%比75.00%,P<0.01)。结论:对中风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恢复病人的神经功能,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下载:67 浏览:645

古悦明子 陆小霞 赵鲜蓝 覃玉铁 《中国护理学报》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脑血管介入治疗中介入护理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行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76例随机划分组别后(对照组/研究组,38/38),于2021.07~2023.05期间行对比性护理研究,介入治疗期间,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配合,研究组行介入护理配合。组间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结果:经介入护理实施后,研究组出院当日情绪管理、饮食管理、康复锻炼、治疗管、病情监测能力评分升高,且NIHSS评分及护理期间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26%)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配合,可在积极维护患者神经功能健全同时,有效控制治疗临床并发症风险,优化患者术后自护行为能力水平,效果确切。

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下载:77 浏览:451

​李飞 杨程程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观察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时间范围(2021年9月到2022年9月),选取对象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共计77例,按照双盲法分组,对照组38例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39例患者采取神经介入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病变血管恢复情况(P>0.05)。观察组Vs(109.64±7.92)cm/s、Vd(21.97±0.08)cm/s,血管狭窄率(21.06±1.97)%,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观察组神经功能、生活质量,两组评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10.15±1.04)分,生活质量(98.79±5.64)分,评分更优(P<0.05)。观察组并发症更低(P<0.05)。结论:神经介入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提高脑血管病治疗效果,可促进病变血管恢复,帮助患者改善神经功能,提升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

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下载:80 浏览:501

​周丹丹 吴涛 王诺 沈雷 王思洋 丁素菊 邓本强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分析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长海医院自2007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组和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组,对两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组42例(42.0%),平均年龄(36.3±14.4)岁,男女比例1.2∶1,有明确病因30例(71.4%)。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组54例(54.0%),平均年龄(40.7±13.7)岁,男女比例1.16∶1,有明确病因31例(57.4%)。与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组相比,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组的患者入院后误诊比例低(11.9%vs.29.6%,P=0.037),脑实质损伤阳性比例高(61.9%vs.20.3%,P=0.000),发病48 h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高(26.3%vs.9.3%,P=0.027)。结论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CVST患者易早期诊断及抗凝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通畅性恶化的相关因素及预后 下载:84 浏览:514

​付胜奇1 张淑玲1 张杰文2 宋良1 李浩然1 张洪涛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动脉通畅性恶化(APD)的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778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PD将患者分为APD组及非APD组。于入院时和入院24 h对患者进行头颅MRI检查。采用NIHSS评分评价入院24 h神经功能,记录入院48 h的早期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于3个月和12个月采用mRS评分评估预后;记录第7 d、3个月、12个月的死亡率。结果与非APD组比较,APD组年龄、3个月mRS评分及高血压病史、入院前使用降压药、入院前使用降脂药、脑白质疏松的比率显著降低,入院及24 h NIHSS评分、12个月mRS评分及意识水平下降、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和侧支循环状态良好的比率显著升高(均P<0.05)。两组间TOAST分型的其他明确病因型卒中(SOE)及不明病因型卒中(SU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0.46,95%CI:0.30~0.85,P=0.002)、入院NIHSS评分(OR=1.06,95%CI:1.03~1.11,P<0.001)、颅内动脉狭窄(OR=4.87,95%CI:3.02~15.21,P<0.001)、颅外动脉狭窄(OR=3.61,95%CI:1.59~6.37,P=0.011)和侧支循环状态良好(OR=3.17,95%CI:1.45~9.85,P=0.002)是APD的独立相关因素。与非APD组比较,APD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早期卒中复发比率显著升高(均P<0.001),第7 d、3个月、12个月的死亡率及3个月、12个月的预后不良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入院NIHSS评分、颅内和颅外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状态良好与入院24 h APD独立相关,高血压病史具有保护作用。APD早期及长期预后均不佳。

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动脉窦部支架置入术中颈动脉窦反应及对策 下载:82 浏览:485

​田鸿福1 邱峰2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研究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动脉窦部支架置入时,采用不同直径球囊逐步扩张,观察颈动脉窦反应特点,并探讨相关应对策略。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和南京脑科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行颈动脉窦部支架置入术患者172例,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A(90%~99%)28例、B(80%~89%)62例、C(70%~79%)82例共3组,观察分析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在用相同直径球囊扩张以及3组患者分别在用不同直径球囊进行预扩、先扩及后扩时血压、心率、意识状态及窦部反应变化。结果狭窄程度越重,采用相同直径球囊扩张时,颈动脉窦反应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扩较后扩颈动脉窦反应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直径球囊扩张,小直径球囊较大直径球囊颈动脉窦反应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次全闭塞预扩主要是助于保护伞通过,小球囊扩张安全性大于大球囊,先扩优于后扩,血压心率波动小,可以减少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发生,减少手术并发症。

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在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58 浏览:342

凌燕 冯林娟 《中国护理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观察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在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狭窄病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五指疼痛评分、术后血压控制、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干预后HAMA评分、五指疼痛评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对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干预,可帮助其维持较为良好且平稳的身心状态,降低手术与康复风险。

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下载:138 浏览:1526

王静 香娜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护理中应用个体化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老年脑梗死患者80例(2023.1~2023.12期间治疗),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个体化心理护理,对比两组结果。结果: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护理前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更低(P<0.05),总满意率: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个体化心理护理不仅利于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可提升护理满意度。

妇科患者术后并发心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下载:115 浏览:1228

邱晶雪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目的 临床观察妇科患者术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原因与护理应用后取得的效果。方法 对研究调查的时间范围选定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择取调查对象共计人数为80名,在统计表中选择患者先后入院的时间,随机平分两组,在每组40名患者的情况下,命名组别名称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不同组别采取的护理措施有所差异,采取术后传统护理的为对照组,采取心脑血管病预防护理的为研究组。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舒张压(SBP)、收缩压(DBP)血压指标水平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脂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指标水平改善情况显著强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具备更高的护理成效。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只有在术后及时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才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促使其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的范围中,实现病情的改善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缩短康复速度。

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在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22 浏览:180

凌燕 冯林娟 《临床医学杂志》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在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狭窄病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五指疼痛评分、术后血压控制、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干预后HAMA评分、五指疼痛评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对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干预,可帮助其维持较为良好且平稳的身心状态,降低手术与康复风险。

浅谈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下载:95 浏览:1039

郑雪颖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疾病的类别,其中涵盖有等心梗、冠心病等,在国民中比较多发,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是巨大的。当发生此类疾病后,或引发血管栓塞、绞痛等症状,使心脏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如果发病部位在脑组织,则会使患者缓慢丧失脑补功能。同时,外周动脉疾病也是多发的,这会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引发下肢溃疡、坏疽甚至截肢等严重后果。接下来,文章将探讨这些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以降低这类疾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内科治疗效果 下载:68 浏览:903

王勇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目的 评价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内科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于本院的100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照组接受了标准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内科治疗模式。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应用综合性治疗模式具有潜在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心脑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85 浏览:999

高芳 刘娜 李甄莉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目的 研究关于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生活品质和护理满意度的相互影响。方法 选取自我医院中的100位心脑血管病患者,平均划分至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分别进行了优化护理和常规护理的应用。通过对比这两组的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恢复的状况以及护理满意度,了解优化护理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9.29±1.76,健康指数12.94±3.19,情感指数11.27±1.94)明显胜过了对照组(生活满意度4.64±1.29,健康指数7.15±2.02,情感指数6.06±1.67),这个差异在统计上是有意义的(P=0.004)。结论 优化的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侧支血流代偿分型研究 下载:76 浏览:517

​刘洋1 王佳楠2 周洁信1 王拓一1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探讨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侧支血流代偿分型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血管狭窄诊断与介入治疗中心自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诊治的20例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影像学资料,依据患者有无颈内动脉窃血及侧支循环对其侧支血流代偿进行分型。结果 20例患者中11例存在颈内动脉窃血;17例存在侧支循环,其中前交通动脉侧支10支,后交通动脉侧支9支,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软脑膜吻合侧支11支,眼动脉侧支8支。患者的侧支血流代偿分型可分为3型,其中Ⅰ型为单纯颈内动脉窃血,共3例;Ⅱ型为颈内动脉窃血+侧支循环,共8例;Ⅲ型为单纯侧支循环,共9例。结论 部分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侧支血流代偿中存在颈内动脉窃血途径。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