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证明责任制度本质重述 下载:86 浏览:481

胡学军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证明责任概念本质所指为客观证明责任,主观抽象证明责任为客观证明责任之表象,而具体举证责任实为证明责任之假象。在"规范说"的方法论下,证明责任既非事实问题,也非纯粹的法律问题,而属将事实与法律连结的"法律适用"问题。证明责任规范应直接来自实体法规范,其本质是一个实体法规范要件的补充规范。现代证明责任是一种作为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情形下的一般性克服方法的形式理性制度,其最深层的本质就是以法律价值权衡化解事实认知模糊状态,化消极无解之事实判断为积极的法律价值引导,其性质属于"实质司法权"。

文书真伪认定的中国路径 下载:86 浏览:495

曹志勋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文书在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中占据核心地位。大陆法系常见的文书真伪之诉,体现了确认之诉原理的例外规则,但我国没有专门规定这种特殊程序的必要。文书真伪应当在普通诉讼中成为争点,参考其他大陆法系的经验和我国实务做法,我国应在形式要件上明确要求相对方就文书真伪表态,但需注意我国语境下的必要例外。在实质要件上,文书真伪问题应当以规范说作为证明责任分配标准,而不应以待证事实在审理过程中的证明状态为标准。应当正确认识文书真伪鉴定及以勘验为代表的其他制度和技术促进真相发现的作用。应区分公、私文书的证明力规则和文书的形式及实质证明力。文书形式证明力应当包含文书真伪问题,从我国现行法中可以解释出公文书形式证明力的推定规则。

刑事证据分布理论及其运用 下载:68 浏览:497

冯俊伟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刑事证据法的研究除了对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还应当回到证据问题的原点,即犯罪行为发生后的证据分布问题,这是证据收集、保管、移送、运用等问题的起点。刑事证据分布理论意在阐释不同罪名之下证据分布不一,同一罪名下证据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刑事证据分布受到法律规定、社会环境、技术发展等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应当调整内在和外在条件,改善案件中的证据分布状况,使更多的证据进入刑事诉讼,从而促进理性裁判。刑事裁判文书中对证据种类的记载只是证据分布状况的一种"映射",而非证据分布的真正体现,对之不应作僵化理解。刑事证据分布理论有助于促进我国证据法学理论的科学化、精细化,为证据收集指引的相关实践提供理论参照,促进类罪证据规则的构建,也有助于促进统一证明标准在不同类罪中的多元化实现。

刑事证据标准与证明标准之异同 下载:86 浏览:491

熊晓彪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证据标准用于对案件证据的审查判断,主要包括对证据能力、要件证据及必要附属证据的审查判断;证明标准是对案件事实的综合评价,主要涉及证据标准的审查,证据证明力强弱、要件事实融贯性证成与否以及案件整体论证强度的评估。证据标准虽属证明标准评价的第一项内容,但不能因此将二者等同。证据标准与证明标准在具体内容、是否依存于特定诉讼构造、审查判断主体和评价方式、功能及法律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实质性区别。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统一证据标准是切实可行且必要的。相反,统一证明标准不但违背了其在不同诉讼阶段的功能和价值,而且这一统一不可能真正实现。未来,应打破证据标准与证明标准一元化格局,构建二元评价模式。

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 下载:85 浏览:475

孙长永1,2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我国实务界和理论界围绕应否降低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产生了一定争议,而多数试点地区出台的实施细则实际上降低了证明标准。在美国的答辩交易制度下,因法官对有罪答辩"事实基础"的司法审查过于宽松,导致一些没有实施犯罪的被告人受到有罪判决。德国关于认罪协商的立法和判例并未降低定罪证明标准,但实践中有法官基于司法便利忽视对被告人当庭认罪真实性的审查核实。在认罪认罚案件中,检察机关法庭上的举证责任及其证明标准被显著降低,但法院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心证门槛不能降低。坚持法定证明标准并不妨碍检察机关就证据较为薄弱的案件与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进行认罪认罚协商,也不意味着法院不可以根据案件特点、证明对象的不同进行灵活把握,更不意味着把法庭审判阶段的证明标准简单地适用于审前阶段。法庭应当一并审查认罪认罚的自愿性、合法性与真实性,确保法定证明标准得到落实。

民事立案条件审查的实体化现象分析——以100件裁定驳回起诉案件为样本 下载:63 浏览:410

黄海涛 《争议解决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立案难是社会各界普遍反映的司法实践中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从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范性要求出发,以对裁定驳回起诉案件的抽样统计为基础,对司法实践中立案审查标准过高、过严、实体化等现象进行了总结归纳,对这一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实践中对法定立案条件的掌握有所异化,有将审查起诉受理条件这一程序法上的判断异化为能否判决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实体法上判断的倾向,以实体法上的原因处理程序法事项,主要表现为将对被告的要求由明确改为适格,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定性能力要求过高、立案证据标准过高等情况。为此,笔者建议,在强调立案审查的必要性的同时,应正确区分起诉要件、诉讼要件与权利保护要件的不同指向与功能,正确认识案由制度的功能与不足,充分释明以补正当事人诉讼能力的不足,正确区分对实体法上事实的证明标准与对诉讼上事实的疏明标准,正确认识"一事不再理"的范围与效果等要求,从实践操作上如何适当掌握立案审查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民事立案条件审查的实体化现象分析——以100件裁定驳回起诉案件为样本 下载:63 浏览:403

黄海涛 《争议解决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立案难是社会各界普遍反映的司法实践中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从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范性要求出发,以对裁定驳回起诉案件的抽样统计为基础,对司法实践中立案审查标准过高、过严、实体化等现象进行了总结归纳,对这一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实践中对法定立案条件的掌握有所异化,有将审查起诉受理条件这一程序法上的判断异化为能否判决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实体法上判断的倾向,以实体法上的原因处理程序法事项,主要表现为将对被告的要求由明确改为适格,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定性能力要求过高、立案证据标准过高等情况。为此,笔者建议,在强调立案审查的必要性的同时,应正确区分起诉要件、诉讼要件与权利保护要件的不同指向与功能,正确认识案由制度的功能与不足,充分释明以补正当事人诉讼能力的不足,正确区分对实体法上事实的证明标准与对诉讼上事实的疏明标准,正确认识"一事不再理"的范围与效果等要求,从实践操作上如何适当掌握立案审查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民法典中证明责任规范的优化配置 下载:63 浏览:413

王德新 《争议解决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制定一部高质量的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是当今时代一项伟大的立法任务。证明责任具有明显的民法属性,应当将其有机植入民事立法之中。为优化民法中的证明责任规范的配置,需对传统的基于诉讼法思维形成的证明责任理论进行检讨和改造,实现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两个概念的二元分立,完成证明责任规范与举证责任规范的二元分置,对源自大陆法系的证明责任分配“规范说”进行必要的修正,并以其为指导建立一种“刚柔相济”的证明责任分配标准体系。与此相应,民法典编撰中应当兼顾权利授予规范和权利保护规范的配置,兼顾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设定和立法技术的优化,将包括证明责任规范在内的证据规范以专章或专编的形式纳入民法典的体系之中。

家暴如何证明?——以《反家庭暴力法》中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家暴证明为视角 下载:60 浏览:397

宁武阳 《争议解决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在国家的重视、学界的呼吁、实务的需求共同推动下,《反家庭暴力法》于2016年3月1日正式施行,人身安全保护令被首次正式写入国家法律体系中,至今已施行两年有余,该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家庭和睦,维护了社会稳定。鉴于我国目前并没有独立的民事令状制度,该法第四章共10条对人身安全保护令作了规定,虽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仍存在实体与程序交织、内容与形式杂糅之处,且过于原则,由此带来法律适用上的困境。故此,本文抽丝剥茧,试图拨开迷雾,对人身安全保护令特别是其中的家暴证明规则予以厘清。本文通过实务解析——理论思考——进路构建的脉络对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证据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其证明规则。首先,通过实务解析,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对其适用现状进行探讨。其次,引发理论思考,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律性质尚不明确、签发要件及内容仍较原则及相关证据问题需予以厘清。最后,提出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应建立的家暴证明规则,从证据形式、证明目的、证明责任、证明方式、证明标准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构建,并提出初步建议稿,以期抛砖引玉,对该法的不断完善有所裨益,则已实现本文初衷。

行为保全程序中的证明问题研究 下载:63 浏览:414

胡婷 《争议解决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行为保全程序中的证明问题涉及行为保全中的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程序、证明标准等方面内容。不同于实体法事项的证明,行为保全作为一个关涉重要实体利益的程序性事项,其证明问题将会呈现不同的样态。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我国知识产权行为保全的现行规则以及司法案例后发现:行为保全作为一项程序性事项,亦适用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制度;我国当前行为保全的证明对象趋向统一,包括权利、被申请保全的行为、保全原因;在程序设置上注重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以言词审理为原则,以书面审理为例外;证明对象和证明程序的变化使得相应的证明标准呈现层次化,不同的证明对象和不同的证明程序存在不同的证明标准;而与此相关,法官的裁量主要以英美法系的四因素说为导向。

碰撞中动能损失与恢复系数的一般关系及其证明 下载:86 浏览:272

黄亦斌 《物理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本文一般性地讨论了碰撞,得到了动能损失与恢复系数的一般关系,对常见的三个结论,即e=1等价于动能不变、e=0等价于动能损失最大,及动能改变ΔK∝(1-e2),都给予了一般证明。此外,还给出了此类碰撞的核心特征——系统只有一个自由度,其具体条件是:碰撞只发生在一处地方,且为光滑碰撞和严格点碰撞,此外其他约束皆为理想约束。

夫妻财产法的精神——民法典夫妻共同债务和财产规则释论 下载:53 浏览:361

贺剑 《法学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夫妻财产法艰深庞杂,若不厘清其背后目的或价值,立法、司法和学说都易沦为个案决疑,造成价值冲突与适用混乱。在中观层面,夫妻财产法的基本价值包括婚姻保护、意思自治与交易安全。婚姻保护是主导思想,后两者为补充考量。婚姻保护要求夫妻财产法提供适当经济激励,使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受夫妻自利动机之妨碍。婚姻保护与意思自治共同塑造了夫妻内部之财产关系。婚姻保护与交易安全一道决定了婚姻法是否以及如何作为财产法之特别法,影响夫妻外部之财产关系。在此理论框架下,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与效力、约定财产制以及其他财产约定的效力、夫妻共同债务的要件与推定等诸多长期困扰理论与实务之难题,都可得到合理解释或圆满解决。

零知识证明应用到区块链中的技术挑战 下载:68 浏览:466

李康1,2 孙毅1,2 张珺3 李军4 周继华5 李忠诚1 《数据与科学》 2018年12期

摘要:
区块链是一种以密码学算法为基础的点对点分布式账本技术,然而,公开透明的区块链账本辅以社会学挖掘、数据挖掘等统计学方法,使得用户的隐私面临重大威胁,因而隐私保护成为当前区块链技术研究的热点。总结了已有的隐私保护方案,重点聚焦于零知识证明技术,阐述并分析了零知识证明应用到区块链隐私保护方案中的技术挑战,并给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

实对称矩阵基本定理的存在性证明 下载:50 浏览:257

王玉雷1 刘合国2 《数学应用》 2020年3期

摘要:
对于实对称矩阵A,通过考虑欧氏空间?~n中的连续函数f(X)=XTAX在一些有界闭集上的最大值,构造相应子空间上的半正定矩阵,进而得到实对称矩阵A的实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最终可得实对称矩阵A可以正交相似对角化.

一个不等式猜想的证明及推广之注记 下载:48 浏览:380

刘春平 《数学应用》 2019年6期

摘要:
在最近的文章[一个不等式猜想的证明及推广.大学数学,2018,34(3):99-102]中,作者给出了三个定理并利用Jensen不等式证明了两个等价不等式及其推广形式.本注记说明作者的证明过程有误,并指出作者文章给出的三个定理中有两个定理是不成立的.

资质过剩感、证明目标导向与越轨创新:未来关注的视角 下载:57 浏览:439

王弘钰1 万鹏宇1 张振铎2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已有研究关注到了资质过剩感对个体的消极影响,忽视了资质过剩个体的价值寻求与冗余资质的角色外创新转化。文章基于自我验证理论,探讨资质过剩感对员工越轨创新的作用过程,以及证明目标导向的中介效应和未来关注的调节效应。两阶段的483份数据分析显示:资质过剩感正向影响越轨创新;证明目标导向在资质过剩感对越轨创新的作用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未来关注正向调节了证明目标导向与越轨创新的作用关系,同时正向调节了证明目标导向在资质过剩感与越轨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关注到个体为过剩资质寻求肯定性反馈和价值证明的心理机制,从资质过剩的视角对自我验证理论做出边际贡献,为引导资质过剩感的创新转化提供了理论启发和实践建议。

地图四色猜想证明与解读探索 下载:44 浏览:317

崔岩1 崔朝栋2 《航空航天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在他人研究基础上探讨三个证明四色猜想的方法(两个解析法和一个结构分析法)用来证明四色猜想成立,提出地图着色的两个公理。解读"四色猜想"的拓扑不变量,探索拓扑不变量与大自然界有关守恒问题的内在关联。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的证明——引发学生深度探究的案例分析 下载:79 浏览:496

李俊平 赵生初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8年1期

摘要:
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准备一些具备探索价值、学生愿意思考且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获得实效的问题。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主要就表现在善于根据学情灵活追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已有认知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这个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能得到自然落实。

我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侵权认定路径研究 下载:154 浏览:1306

孙玲 《地理研究进展》 2023年11期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加深,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为商标的一种,因其特有的品质特性在商品销售市场中受到消费者的普遍信赖,但商品侵权现象也随之而来。本文作者通过检索我国近六年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侵权纠纷案件,分析法院在此类案件中侵权认定路径的适用方式,并通过具体判例对法院在各侵权认定路径的适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进一步探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侵权认定路径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可行性的完善建议,为我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侵权认定路径研究提供借鉴。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