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的最佳时机探讨 下载:65 浏览:249

张广智 《诊断医学》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治疗患者采用不同时段介入溶栓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接收的72例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将入选根据发病时间长短分为观察组(发病时间<3h)与对照组(发病时间为3~6h)各36例。均采取介入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变化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要高(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24h、治疗后7d患者评分均显著下降,而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Hcy、BNP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7d,两组Hcy、BNP水平均显著改善,而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病死率及颅内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闭塞性脑梗死发病3h以内患者相比于发病3~6h的患者,采用介入溶栓治疗效果更好,起效快,神经功能恢复更明显,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善更显著,病死率更低,具有推广价值。

5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取栓术患者的护理 下载:56 浏览:484

杨艳 《护理研究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总结5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取栓术患者的护理。术前做好评估、手术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并配合手术者,术后做好病情观察、用药护理、穿刺处伤口的护理及手术并发症的护理。

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下载:58 浏览:478

黄元元 《护理研究杂志》 2019年6期

摘要:
总结38例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做好心理护理、患肢护理及疼痛护理并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做好基础护理、患肢护理和并发症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熏洗、穴位按摩等中医辨证施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前列地尔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 下载:67 浏览:441

刘萍 《医学研究前沿》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给予前列地尔联合西洛他唑治疗)和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各78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各项动脉硬化指标及临床综合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各项动脉硬化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并且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各项动脉硬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列地尔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和动脉硬化状态,提升临床综合疗效。

前列地尔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 下载:65 浏览:425

刘萍 《医学研究前沿》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给予前列地尔联合西洛他唑治疗)和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各78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各项动脉硬化指标及临床综合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各项动脉硬化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并且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各项动脉硬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列地尔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和动脉硬化状态,提升临床综合疗效。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在评估侧支循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载:81 浏览:488

​刘浩 王同兴 郭静丽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分析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MRI中Flair序列图像上高信号血管的范围与MRI灌注图像(PWI)参数的相关关系,探讨Flair高信号血管征(FHVs)在评估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Flair图像及PWI图像。对Flair图像上梗死区域血管呈高信号的范围进行评分及分析,计算梗死区域与对侧正常区域的PWI参数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造影剂到达时间(T0)的差值(△MTT、△TTP、△T0),将FHVs评分与PWI灌注参数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FHVs评分为(4.92±0.82),其中左、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组与高分组之间△MTT、△TTP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FHVs评分与△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Vs评分与△TTP呈独立正相关;而与△MTT、△T0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的患者,FHVs评分与MR PWI中△TTP呈正相关,FHVs评分可提示梗死部位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

DSA与高分辨MRI诊断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对比研究 下载:84 浏览:525

​吕涛1 王小雅1 吴宇伦1 李也1 党美娟1 李涛1 黄玮2 李晓会2 王虎清1 张磊1 卜宁1 孙宏1 张茹1 展淑琴1 张桂莲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探讨DSA和高分辨MRI(HR-MRI)在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ICAO)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单中心符合纳排标准、且经同期DSA和HR-MRI检查,诊断为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根据Bouthillier法将颈内动脉分为7段,按照Lee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DSA诊断,按照Hasan法对所有患者进行闭塞分型。根据Ming-Li的标准对靶血管进行HR-MRI诊断。观察DSA和HR-MRI对ICAO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闭塞残端形态、闭塞分型、闭塞近端和远端的位置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7例患者,其中男35例(74.5%),年龄30~79岁,平均(58.6±11.5)岁。33例(70.2%)有临床症状,以偏侧肢体力弱、麻木(53.2%)和言语障碍(21.3%)最常见,少数表现为头晕,视力及视野改变及发作性意识障碍等后循环表现。有症状者mRS评分为(2.0±1.4)分,NIHSS评分为(4.2±4.2)分。DSA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38例,动脉夹层9例。HR-MRI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35例,动脉夹层12例。以HR-MRI为标准,DSA在诊断ICAO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为97.1%,特异性为66.7%;诊断动脉夹层的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97.1%;HR-MRI与DSA诊断ICAO病因具有很高的一致性(κ=0.695,P<0.001)。两种影像对判断闭塞起始端、终末端的位置及残端形态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κ=0.846,κ=0.903,κ=0.960;均P<0.001);以HR-MRI为标准,DSA对Hasan分型的不同类型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A型和B型可以达到100%,而C型和D型的敏感性分别为77.8%和73.7%,特异性分别为86.8%和92.9%。结论对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和夹层引起的ICAO评估,DSA的敏感性更高,HR-MRI的特异性更高,二者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尤其对A型和B型闭塞,但对于C型和D型闭塞,常常需要二者结合判断。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84 浏览:504

​辜蕊 李蓉 唐卉 王蕾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LVO)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影像学检查将2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前循环脑梗死组及后循环脑梗死组,进一步分为LVO亚组及非LVO亚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前循环脑梗死组非LVO亚组比较,LVO亚组女性、心房纤颤、意识障碍、凝视、面瘫、上肢瘫痪、下肢瘫痪、感觉障碍、失语比率及NIHSS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共济失调比率显著降低(P<0.05)。与后循环脑梗死组非LVO亚组比较,LVO亚组心房纤颤、意识障碍比率及NIHSS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心房纤颤是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98,95%CI:0.254~0.979;OR=2.484,95%CI:1.259~4.899),凝视、失语对预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有统计学意义(OR=4.487,95%CI:1.791~11.243;OR=5.113,95%CI:1.773~14.744)。结论女性、心房纤颤是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视、失语对预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有统计学意义。

颈内动脉闭塞复合再通手术的护理配合 下载:12 浏览:445

汤红艳 王征 张虹 李巍 孙萌萌 焦力群 2019年10期

摘要:
总结传统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与复合再通手术护理配合要点:①根据术前脑血管造影结果,提前准备用物,并熟悉其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手术室仪器布局合理,避免术中反复移动;③患者体位及无菌区域的护理;④管路的固定及护理;⑤导管和血管鞘在血栓预防中的使用及术中抗凝配合;⑥术中观察使用肝素钠的剂量并配合追加给药;⑦术中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本组69例再通成功,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即显示再通,1例出现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立即停止手术,未造成不良后果,所有切口均为一级愈合。

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侧支血流代偿分型研究 下载:76 浏览:517

​刘洋1 王佳楠2 周洁信1 王拓一1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探讨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侧支血流代偿分型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血管狭窄诊断与介入治疗中心自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诊治的20例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影像学资料,依据患者有无颈内动脉窃血及侧支循环对其侧支血流代偿进行分型。结果 20例患者中11例存在颈内动脉窃血;17例存在侧支循环,其中前交通动脉侧支10支,后交通动脉侧支9支,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软脑膜吻合侧支11支,眼动脉侧支8支。患者的侧支血流代偿分型可分为3型,其中Ⅰ型为单纯颈内动脉窃血,共3例;Ⅱ型为颈内动脉窃血+侧支循环,共8例;Ⅲ型为单纯侧支循环,共9例。结论 部分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侧支血流代偿中存在颈内动脉窃血途径。

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再通失败的疗效观察 下载:81 浏览:504

​董丽丽 韩红星 王浩 朱其义 王贤军 宫健 张斌升 张伟华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桥接治疗与直接治疗在其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6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桥接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26例(桥接治疗组)、行直接血管内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34例(直接治疗组)。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及5~7 d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并统计颅内出血率、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术后90 d内死亡率。结果 (1)60例患者中,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即刻血管再通(mTICI 2b~3级)55例(91.7%),术前与术后24 h NIHSS评分[17.50(15.00,24.00)分vs. 12.00(8.25,19.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9例(48.3%),术后发生SICH 9例(15.0%),死亡9例(15.0%)。(2)桥接治疗组和直接治疗组间即刻血管再通率(92.3%vs. 91.2%)、术后24 h NIHSS评分[12.00(7.75,18.00)分vs. 14.50(10.00,22.00)分]及5~7 d NIHSS评分[8.00(3.00,12.50)分vs. 10.50(6.75,16.75)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57.7%vs. 41.2%)、术后SICH发生率(19.2%vs. 11.8%)及死亡率(11.5%vs. 1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无论是行桥接治疗还是行直接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均安全有效,且无明显差异。

补救性支架植入在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的临床应用分析 下载:86 浏览:499

​陈付文 刘金朝 赵玉铁 康孝理 杨思福 李红伟 史宏生 汪子文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探讨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濮阳市油田总医院介入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行机械取栓但再通失败的29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18例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支架组),11例不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非支架组),比较分析支架组与非支架组的最终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预后。结果 支架组与非支架组的最终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8.9%(16/18)、36.4%(4/11),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5.6%(10/18)、18.2%(2/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2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1.1%(2/18)vs. 18.2%(2/11)]及死亡率[22.2%(4/18)vs. 45.5%(5/11)]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且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基于双能CT的造影剂渗漏征对大动脉闭塞脑梗死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下载:94 浏览:506

刘克勤 蒋琳 阮婕 殷聪国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评估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基于双能CT(DECT)的造影剂渗漏测量对继发出血转化预测作用。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介入血管内治疗的92例患者,记录其发病-穿刺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压水平、术中用药、术后DECT虚拟平扫病灶密度最高值(Humax)、术后出血转化分型等资料。评估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介入取栓后继发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2例患者中有67例(72.83%)出现造影剂渗漏征象,其中4例为术后即刻出血转化。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虚拟融合CT高密度征是最终出血转化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0,95%CI=1.021~1.058,P <0.01)。ROC曲线提示虚拟融合CT中最高密度值预测出血转化的最佳界值是77Hu,其敏感度80.83%,特异度74.22%(P <0.01),曲线下面积(AUC)=0.839。结论 DECT可有效鉴别大动脉闭塞脑梗死介入取栓后出血转化和造影剂渗漏,同时对预测最终梗死后出血转化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运动训练对高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动能力的改善研究 下载:79 浏览:443

刘新文 朱利月 王伯忠 杨奕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探讨运动训练对于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改善情况。方法 44例77~92岁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配到训练组和对照组两组。训练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接受6分钟行走测试(6MWT)、心肺功能测试(CPET)和踝臂指数(ABI)测定,训练组根据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持续3个月的运动训练计划。3个月后两组再次进行6MWT、CPET和ABI测定。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训练组行走距离增加了78.27米,跛行距离增加72.50米。峰值耗氧量(VO2peak)增加159ml/min,无氧阈(AT)增加2.17ml/(kg.min),代谢当量(MET)增加0.55METs。此外,训练组的ABI升高值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有氧训练有利于改善高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症状。

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下载:86 浏览:488

​史宗杰1 郑素洁2 张圣1 施天明1 潘婕1 耿昱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评估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分析其基线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联。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2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及临床预后,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预后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88.9%)血管成功再通,发病至再通时间平均为(418.92±223.96)min;2例(7.4%)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3个月随访时14例患者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13例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其中8例(29.6%)患者死亡。统计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3(12.5,33.8)分vs.35(23,39)分]、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评分[9(8,10)分vs.7(4,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43,P=0.041;Z=-2.387,P=0.017)。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及安全性,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与临床预后有一定关联。

溶栓时间窗外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89 浏览:510

​刘炫君 杨国帅 周艳辉 程启慧 林海丽 周律 张艳君 胡裕洁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探讨溶栓时间窗外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患者发生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23例溶栓时间窗外急性MCAO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入院5 d内是否出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项目评分增加>2分且持续>24 h将患者分为PMD组和非PMD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从所有可能影响患者发生PMD的临床指标中筛选出PMD的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中出现PMD者51例(41.5%),未出现PMD者72例(58.5%)。单因素分析显示,PMD组和非PMD组在入院时随机血糖水平、PH2型出血转化比例、内分水岭梗死模式、放射冠区梗死部位及侧支循环通路开放不良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2型出血转化、放射冠区梗死部位、内分水岭梗死模式及侧支循环通路开放不良是PMD的危险因素(OR=2.857,95%CI:1.037-7.869,P=0.042;OR=2.585,95%CI:1.219~5.481,P=0.013;OR=2.876,95%CI:1.327~6.232,P=0.007;OR=2.332,95%CI:1.120-4.867,P=0.024)。结论PH2型出血转化、放射冠区梗死部位、内分水岭梗死模式、侧支循环通路开放不良对溶栓时间窗外急性MCAO患者发生PMD有显著影响。

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下载:54 浏览:485

谷守维1 李立花1 梁静2 王东明1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40例,采用动脉内溶栓、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观察患者血管再通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24h患者神经功能变化,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进行评估。依据mRS评分将40例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mRS≤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3分),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40例患者均接受3个月的随访,其中血管再通成功患者32例(80. 00%);术前NIHSS平均评分为(15. 71±5. 14)分,与术后24h的NIHSS平均评分为(11. 50±5. 3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随访出现症状性、无症状性的颅内出血9例(22. 50%)。有2例发生死亡,存活38例中,预后良好组25例(65. 79%),预后不良组13例(34. 21%)。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在术前NIHSS评分、发病-穿刺时间、穿刺-开通时间、年龄、高血压、心房颤动、局部麻醉、取栓次数、取出栓子、支架成形、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球囊扩张、替罗非班使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术后24h NIHSS评分、性别、糖尿病、血管再通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再通级别高是良好预后的保护因素,而糖尿病属于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效果显著,血管开通率较高,预后良好。血管再通级别越高,患者预后越好。糖尿病具有比较高的出血转化风险,可能是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基于TcPO2和血流值基础上的血管介入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患者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410

付利红 王春燕 《中国护理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探讨基于经皮氧分压(TcPO2)和血流值基础上的血管介入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患者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分别在手术前后测量仰卧位及患者抬高30°体位的TcPO2及激光多普勒血流值,比较两种体位状态下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变化。结果:(1)术后患者患肢抬高30°体位的TcPO2值及血流值均低于仰卧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术后的ABI值、TcPO2及血流值均高于术前(P<0.05),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行血管重建术后,可将患肢抬高30°进而消除术后患者下肢的水肿。

基于TcPO2和血流值基础上的血管介入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患者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389

付利红 王春燕 《临床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经皮氧分压(TcPO2)和血流值基础上的血管介入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患者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分别在手术前后测量仰卧位及患者抬高30°体位的TcPO2及激光多普勒血流值,比较两种体位状态下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变化。结果:(1)术后患者患肢抬高30°体位的TcPO2值及血流值均低于仰卧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术后的ABI值、TcPO2及血流值均高于术前(P<0.05),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行血管重建术后,可将患肢抬高30°进而消除术后患者下肢的水肿。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分析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和闭塞位置的作用 下载:30 浏览:329

马永娴 《中国医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时心电图对分析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和闭塞位置的作用。方法纳入在我院治疗并行冠脉造影的AIMI患者90例,分为A组(右冠状动脉近段梗死)、B组(右冠状动脉远段梗死)、C组(左回旋支梗死),各30例。分析心电图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和闭塞位置的作用。结果 A、B、C三组导联STV3↓值依次升高,STⅢ↑值依次降低,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STV3/STⅢ<0.5占比最大,为70.00%;B组0.5≤STV3/STⅢ≤1.2占比最大,为63.33%;C组STV3/STⅢ>1.2占比最大,为63.3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STV3/STⅢ<0.5、0.5≤STV3/STⅢ≤1.2及STV3/STⅢ>1.2时,组间比较,A、B、C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最高(P<0.05)。结论心电图STV3/STⅢ是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和闭塞位置的有效指标。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