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20世纪俄罗斯儿童钢琴代表作品及教学原则 下载:61 浏览:403

杨笑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20世纪的俄罗斯培养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的作曲家,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体裁多样,二十世纪的现代和声作曲法加以民族语调的融合是整个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整体风格特征。作曲家们所创作出的钢琴音乐作品的数量惊人,在众多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儿童钢琴音乐作品不凡在其中,但是有些作曲家们对简易的钢琴音乐作品并未标注题目是为儿童创作,只有部分作曲家为钢琴曲集命名为儿童钢琴作品,还有些作曲家在创作之初就是有为儿童创作的目的性,或者有些儿童钢琴作品是献给自己的孩子,也有些作品是献给所有的青少年等。

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大陆摇滚乐演唱 下载:97 浏览:497

王韡1,2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崔健创作并演唱的歌曲《一无所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大陆摇滚乐的诞生。大陆摇滚乐的诞生是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充分突显出当时社会亚文化的文化表征。歌曲《一无所有》属于中西融合的创作方式,崔健的呼喊式演唱也体现了摇滚乐的表现特点。另外,摇滚乐的出现与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

穆钦斯基《六首前奏曲》(Op.6)和声分析 下载:92 浏览:503

李晓婧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穆钦斯基是20世纪美国作曲家,《六首前奏曲》是他的早期作品,乐曲将传统曲式结构与现代和声技法相融合,表现出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文章从纵向、静态的和弦结构以及横向、动态的和弦进行为分析对象,探究和声语言,结合"语境"对其进行分析与归纳。

20世纪新疆伊犁地区维吾尔传统民居室内陈设——以伊宁市喀赞其区吐达洪巴依旧居为例 下载:38 浏览:268

迪力旦尔·地里夏提 《中国设计》 2019年9期

摘要:
室内陈设不仅丰富空间内涵,还强调室内装饰风格特征,是室内空间设计的升华。20世纪伊犁地区维吾尔传统民居室内陈设因受中国近代家具风格与俄罗斯文化影响,呈现出时代性与地域性特征。文章通过对伊犁地区维吾尔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考察,试图以伊宁市喀赞其吐达洪巴依旧居为例,分析当地维吾尔传统民居室内陈设。

拿来并接受:20世纪中叶以前滇剧的传承模式 下载:64 浏览:410

江捷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自元明以来,云南地区逐步加快了进入主流文化圈的步伐,为滇剧的出现开辟了一片较为开放的文化土壤。当然,到了清中叶滇剧渐渐成熟之时,其依然继承了这种开放的基因,无论是声腔、剧目,还是演员都可以兼收并蓄地代代传承。即便到了民国初年,即1910年代至1930年代,在地方意识不断加强的同时,滇剧艺术仍能在很多方面保有与外界学习对话的基本精神而不受时风左右,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至于在行业内外,人员的吸纳与接续也极力做到了灵活多样与资源最大化整合,并且通过专业与业余互存的方式加固了滇剧的民间基础、提升了滇剧的专业水准。不以地方中心主义自限,既能以云南地区为根基,又能不断地吸取着外来"营养",从而极大程度地丰富着自身的内涵——这就是20世纪中叶以前滇剧形成乃至发展中呈现出的开放的传承模式。

20世纪中国歌剧学刍议 下载:91 浏览:506

张春娟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20世纪以来中国歌剧研究成绩卓著,但若以一门完整学科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歌剧学存在的问题亦复不少。直至今日,关于中国歌剧的起源、学科边界、发展方向等根本性问题的探讨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历史性研究在各类研究中成就最为突出,但歌剧文献的爬梳、整理、挖掘,尤其是对近现代报刊文献的整理以及歌剧音像和口述史的挖掘还远未达到网罗殆尽这一步。中国歌剧学建立之关键在理论研究,站在民族歌剧自身的立场上,建立一套合于其自身实际的理论体系,这是当代中国歌剧学人最为迫切、也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20世纪中国歌剧史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以近现代报刊为依据 下载:92 浏览:495

张春娟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中国歌剧在20世纪的百年历程中呈现出从亦步亦趋到自成体系的渐进发展过程。20世纪初,中国学者在翻译介绍欧洲歌剧的同时也关注中国民族歌剧的本体特征,呈现出"旧剧为歌剧"和"歌剧与乐剧"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20世纪20年代,一些音乐家尝试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中国歌剧,中国歌剧传统中的现代性因素得以凸现,尤其是80年代,中国音乐剧成为中国歌剧家族中的新成员,中国歌剧在具备民族气派的同时兼具现代性特征与多元化的国际视野。

从“魔矿”的碎屑到“致命的粉尘”——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尘肺病在美国的医学认知变迁 下载:22 浏览:132

陈黎黎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对生产性粉尘特性的认知各不相同、充满争议。部分人认为生产性粉尘的危害性难以确定,应按粉尘类型加以区别;部分人认为生产性粉尘并非引发尘肺病的元凶,只是病原载体;另有人视生产性粉尘为导致尘肺病的罪魁祸首,是工人健康受损及恶劣工作环境的"隐喻"。美国人对不同类型的粉尘及其引发的尘肺病的认知过程并不一致,但彼此相互交织、影响。该认知过程呈现出"希波克拉底式的转向";借鉴并吸纳他国尘肺病知识等特点。尘肺病的医学知识在美国不同群体间的传播和获悉程度各异,具有不对称性,它由不同时空语境下各涉足方间的互动所决定。

美国城市垃圾管理的跨区域关联——以20世纪上半叶纽约市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24 浏览:176

张凯成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跨区域关联是美国城市垃圾管理的重要维度。在美国联邦制下,城市相对自主地管理区域内垃圾收集和处理等卫生问题。与此同时,城市垃圾管理与诸多跨区域因素相互影响。20世纪上半叶,纽约市先后采用垃圾填埋、压制、焚烧等方法处理城市垃圾。这些举措看似地方政府的自主决策,实则受到欧洲舶来技术的形塑。海洋倾倒垃圾引发的纽约市与新泽西州的争端改变了纽约市处理垃圾的路径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的人力和物力短缺,迫使纽约收缩卫生服务,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纽约市在20世纪上半叶管理城市垃圾的实践表明,城市垃圾管理不仅是地方事务,更应置于区域乃至全球网络中考察。

德国民族民主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兴衰探析 下载:21 浏览:206

高中杭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在极右翼阵营内部联合思想的驱动,以及"德意志帝国党"的大力促进下,德国民族民主党在1964年成立。得益于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形势,该党凭借强大的组织力量、有效的政治动员,以及成功的形象打造,在20世纪60年代末迅速崛起。然而,1969年联邦议会选举的失利成为其由盛转衰的拐点。在各种危机的沉重打击下,该党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衰退,甚至到达了崩溃的边缘。

20世纪英国市立医院的兴起与转型 下载:20 浏览:151

李文慧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从20世纪20年代起,英国地方政府为满足地方医疗需求,改组济贫法医院为市立医院,市立医院由此兴起。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国有化潮流的兴起,市立医院逐渐转型成为国有医院。市立医院的兴起和转型,是英国社会变迁和政府职能扩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兴起和转型的过程中,市立医院对传统医疗机构的弊端进行革新,构建起向全体民众提供服务的医疗体系,为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坚实基础。

如何书写“疯癫”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精神医学史研究 下载:78 浏览:363

邹翔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福柯《疯狂史》的面世及其引发的争议,精神医学史成为西方跨学科研究、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在对《疯狂史》的回应、批判、反思与重建过程中,诸多历史学家阐发了自己的理论观点、立场和取向,反映了近半个世纪西方史学思想的演进历程,其中很多理论观点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对于国际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价值与20世纪末美国女性单亲家庭福利改革话语的构建 下载:69 浏览:391

吕洪艳 梁茂信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面向弱势群体的公共福利政策,通常是彰显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表征。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彻底摒弃了旧有济贫模式,经历了从"重救济"到"重就业与重家庭"的功能嬗变。彼时美国女性单亲家庭福利政策主导价值观念的变化,福利国家可能存在的道德危险,知识界与媒体对美国国民与决策者的价值导向宣传,共同构成了1996年美国单亲家庭福利改革的重要背景。

20世纪中后期英国工党左翼发展脉络 下载:88 浏览:415

阎照祥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20世纪中后期英国工党有左右两翼。其中左翼人数较多,依次有"坚持左倾派""比万左派""新左派"和"本恩左派",前后大致链接。左翼在政治思想和政策上坚持公有制、国有化,反对修改1918年党章第四条。70年代之前,工党左倾思想略占上风,由此推动国有化和公有制政策实施,成为党内修正主义派别的强大对立面。比较右翼,工党左翼对体力劳动者具有更强的领导和动员能力,思想理论上稍逊一筹。

开辟20世纪中国宗教史研究的道路——论陈垣的宗教史研究与宗教史观 下载:69 浏览:426

周少川 郭琳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在20世纪中国史学进程中,陈垣是宗教史研究的开拓者,他研究的范围广泛、著述宏富,善于以缜密考证解决疑案、贯通史实,对宗教和历史问题作出综合的分析和解释。陈垣主张宗教平等和信仰自由,深入阐述信仰自由的根据以及尊重个人信仰自由的意义;他坚持宗教平等的立场,批评历史上宗教间的相互攻击和倾轧的现象,主张各教要和平共处、互相学习,学者应客观公正地对待不同宗教。他注意揭示宗教与政治的密切联系,以大量史实论述宗教盛衰与政治变化的关系,指出是否妥善处理宗教问题也会影响政治的稳定。他从宗教与儒学、宗教与文学艺术、宗教与地方文化、宗教与士人阶层等角度,分析宗教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影响和改造。他深刻论述宗教史籍重要的史学价值,以大量实例,阐明宗教史籍不仅是研究宗教史的文献,对于研究政治史、文化史、经济史也有重要的补史和考史作用。

20世纪中前期两部英文中国史学史 下载:35 浏览:10

胡青松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20世纪中前期在美国先后出现了两本英文中国史学史专著,分别是贾德纳的《中国传统史学》以及华裔学者韩玉珊的《中国史学纲要》。贾著具有开创性意义,堪为汉学研究之入门工具,除了介绍中国传统史籍的分类以及中国史学批评的发展史,也比较了中西史学观念和编撰方式,对中国传统史学提出了批评。韩著稍晚于贾著,在美国汉学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补贾著之不足,其篇幅更长,材料上也有较大增补,对中国史籍和史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更为细致,还列出了大量术语的翻译以及"二十六史"的表格。韩著虽然对中国传统史学多有肯定,但也从九个方面展开了批评。两部书因其开拓意义及入门工具价值依然值得今日之研究者关注。

记忆的战争与战争的记忆——有关20世纪中期中国的回忆与书写 下载:41 浏览:235

唐小兵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20世纪中期中国的革命与战争对于当时和其后中国的历史走向与社会发展影响至深且远,而对于精英与庶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这一页历史的回忆与书写引爆了在历史记忆场域的"诸神之争"。如何记忆、阐释和重构1945—1949年这段历史及其经验,成为当代中国人身份认同与心智生命形成分歧的关键点,而回溯真相与寻求共识,应该成为史学界直面这一议题、为公共文化与历史记忆做出贡献的题中应有之义。

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乌托邦理解的流变 下载:39 浏览:245

王闯闯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20世纪以来,乌托邦研究在西方学界蔚为大观。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从整体上把握乌托邦研究的趋势。反观国内,对乌托邦的研究还很不足。长期以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语境下,用科学/空想的二元对立模式解释乌托邦成了人们的基本认知。譹訛有鉴于此,本文聚焦乌托邦研究的元问题——定义,试图从社会思想、人性倾向以及文学体裁三个维度整合现有观点,认为乌托邦研究正从两个方面转向历史。首先,乌托邦已从非历史的空想被理解为历史地推动变革的力量;其次,从历史语境出发,赋予乌托邦具体的、动态的、多元的特性,已成为学界共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经验与汪曾祺198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异秉》的重写为例 下载:67 浏览:392

田延 《中国文学》 2020年6期

摘要: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经历了1940年代到1980年代的转变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语化风格。《异秉》作为汪曾祺1980年代重写1940年代旧作的一个篇目,极为清晰地呈现了这种转变。但既往的研究并未明确考察产生这种转变的原因。通过比较《异秉》重写前后的文本差异,并且从"向群众学习"这一思想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效果,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氛围和知识分子的关系等角度可以看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经验对汪曾祺重写《异秉》及其在整个1980年代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如重视语言的群众性、善于以具体化的描写塑造典型等。因此,有必要把汪曾祺放回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环境中,重新探索那个年代和汪曾祺之间的关联。

试论20世纪初的美国化运动 下载:65 浏览:371

王卓1 王恩铭2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1800多万名移民涌入美国,其中大部分来自东欧和南欧。在他们之前,绝大多数移民来自西欧和北欧,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地域上面,而且表现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政治理念等方面。为了减少和消除这些差异,建立一个同质性强的社会,美国"老移民"掀起了一场为期20年的美国化运动,旨在把"新移民"同化进美国主流社会。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