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合并鼻炎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256 浏览:2565
胡云
简清勇
刘云
《中国儿科杂志》
2023年4期
摘要:
探究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治疗过敏性哮喘合并鼻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105例过敏性哮喘合并鼻炎患儿临床资料,依据患儿SCIT治疗过程中有无全身不良反应(SR)的发生将其分为SR阳性组和SR阴性组,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并对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总IgE 6级、尘螨sIgE 6级以及同时合并吸入及食物过敏原均为过敏性哮喘合并鼻炎患儿SR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86例患儿(86/105,81.90%)发生了局部不良反应(LR),14例(14/105,13.33)患儿共发生了24次SR,有9例(9/14,64.29%)仅发生1次SR,3例(3/14,21.43%)发生2次SR,2例(2/14,14.28%)发生3次及以上SR。12例(12/14,85.71%)SR发生在注射后30min的观察期内,最短的为注射后10min,仅有2例(2/14,14.29%)为迟发反应。SR分级0级、Ⅰ级、Ⅱ级SR分别有3例(3/14,21.43%)、9例(9/14,64.29%)、2例(2/14,14.28%),Ⅰ级SR最多。SR中,有12例次(12/24,50.00%)发生在剂量递增阶段,12例(12/24,50.00%)发生在维持治疗阶段。Logistic回归发现总IgE 6级、尘螨sIgE 6级以及同时合并吸入及食物过敏原均为过敏性哮喘合并鼻炎患儿SR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