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理论在糖尿病患者脾肾功能调理及血糖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杨小利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中心卫生院一站

复制成功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脾肾功能失调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基于这一理论,选取15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脾肾调理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75例。脾肾调理组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调理和饮食指导,以改善脾肾功能;常规治疗组仅接受标准降糖治疗和饮食指导。观察6个月和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发现,脾肾调理组在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组,表明基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理论的脾肾功能调理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状态并减少并发症风险。


关键词: 糖尿病,脾肾功能,中医理论,血糖控制,并发症
DOI:
基金资助:

Abstract Summary

Diabetes is a complex metabolic disease. Long-term poor blood sugar control can lead to multiple complications,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believes that "the kidne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nate and the spleen is the source of the acquired". Spleen and renal dysfun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Based on this theory, 150 diabetic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spleen and kidney conditioning group and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with 75 cases in each group.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hypoglycemia-lowering treatment, the spleen and kidney conditioning group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ditioning and dietary guidance to improve spleen and kidney functio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only received standard hypoglycemia-lowering treatment. The blood sugar, glycated hemoglobin levels and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fter 6 months and 12 month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pleen and kidney regul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in terms of blood sugar control, glycated hemoglobin reduction and complication incidence, indicating that spleen and kidney function regul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kidne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nate and the spleen is the acquired source" can help improve the metabolic status of diabetic patients and reduce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Keywords: Diabetes, spleen and kidney fun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blood sugar control, complications

1“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理论概述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是一个核心观点,深刻影响着临床诊疗思路。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来源。从出生开始,肾中精气就决定了人的体质强弱、生长发育速度以及生殖能力高低[1]。若肾气亏虚,不仅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还会导致成年人出现早衰、不孕不育等问题[2][3]。同时,肾还主水液代谢,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4]。现代研究也证实,肾脏功能异常会引发全身多系统功能紊乱,进一步印证了肾作为“先天之本”的重要地位[5]

脾则被称为“后天之源”,主要承担着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人体出生后所需的营养物质,几乎都依赖于脾的运化作用[6]。脾将食物转化为气血,输布全身,滋养五脏六腑,维持生命活动。若脾虚失运,水谷精微无法正常吸收转化,就会导致气血不足、湿浊内停,进而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7][8]。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脾脏在免疫调节、代谢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功能异常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9][10]

肾与脾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肾中精气需要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不断充养,而脾的运化功能又依赖于肾阳的温煦推动[11]。这种“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关系,使得脾肾功能协调成为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当脾肾功能失调时,不仅会影响糖代谢,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7][4]。临床观察发现,许多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脾肾两虚的表现,如乏力、腰膝酸软、消化不良等,进一步说明调理脾肾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8][12]

从整体观来看,脾肾功能协调是维持血糖稳定的重要基础。肾虚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脾虚则会影响葡萄糖的利用和代谢[13][14]。因此,在糖尿病治疗中,单纯控制血糖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必须重视脾肾功能的整体调理。中医通过健脾益肾的方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还能从根源上调节糖代谢紊乱,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5][11]。这一理论为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重要思路,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5][8]

2 糖尿病患者脾肾功能指标检测

本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就诊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2例,女性68例,年龄分布在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58.3±6.7)岁。所有患者病程均在5年以上,平均病程(8.2±2.1)年,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4]。根据患者基线特征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者63例(42%),合并高脂血症者57例(38%),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者89例(59.3%)。

在肾功能检测方面,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5]。同时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以评估早期肾损伤情况。结果显示,患者平均Scr为(98.5±12.3)μmol/L,BUN为(6.8±1.2)mmol/L,eGFR为(78.6±9.4)ml/min/1.73m²,其中32例(21.3%)患者已出现微量白蛋白尿[1]

脾胃功能评估采用复合指标检测体系,包括: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测定;②D-木糖吸收试验评估小肠吸收功能;③胃泌素-17、胃动素水平检测反映胃黏膜功能和胃肠动力状态[6]。检测发现,患者平均D-木糖排泄率为(23.5±3.8)%,低于健康参考值(>25%);胃动素水平(256±42)pg/ml较正常值降低(P<0.05),提示存在脾胃运化功能障碍[7]

通过中医证候量表评估显示,患者普遍存在脾肾两虚证候表现。其中腰膝酸软发生率87.3%,食欲减退76.7%,大便溏薄62%,夜尿频多58.7%,舌淡胖有齿痕者达91.3%。实验室检查与中医证候呈现相关性,如eGFR降低者腰膝酸软症状更多(r=0.42,P<0.01),D-木糖排泄率低下者多伴食欲减退(r=0.38,P<0.05)[11]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组(n=47)与病程5-10年组(n=103)比较,肾功能指标恶化更明显(Scr:112.4±10.8 vs 92.3±11.2μmol/L,P<0.01),同时脾胃功能指标也呈现同步下降趋势(D-木糖排泄率:19.8±2.7% vs 24.1±3.2%,P<0.05),印证了"久病及肾"的传统认识[13]。这种脾肾功能同步衰退的现象,为后续脾肾同治的干预策略提供了病理学依据[12]

在并发症方面,检测发现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41例(27.3%),视网膜病变29例(19.3%),发生与脾肾功能指标异常程度呈正相关。如神经病变组较无神经病变组的eGFR更低(72.3±8.1 vs 81.2±9.6ml/min/1.73m²,P<0.05),胃动素水平更低下(218±39 vs 268±45pg/ml,P<0.01),提示脾肾功能失调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促进因素。

3 分组与治疗方案

本研究纳入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脾肾调理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常规治疗组采用标准化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或胰岛素注射治疗,根据患者血糖水平调整用药剂量。同时给予基础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建议患者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饮食结构、适量运动等。

脾肾调理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理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案。中药调理方面,选用具有健脾益肾功效的复方制剂,主要药物组成包括: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山药20g、山茱萸12g、熟地黄15g、枸杞子15g等。该方剂具有健脾益气、补肾固本的功效,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进行个体化调整:对于脾虚湿盛者加苍术、陈皮;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1]

饮食指导方面,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特别注重健脾益肾食物的选择。推荐患者多食用山药、莲子、芡实、薏苡仁等健脾食材,以及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食材。同时根据中医体质辨识结果给予个性化建议:脾虚者宜食小米、南瓜等黄色食物;肾虚者可适量食用海参、牡蛎等海鲜类食物[9]。饮食调理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通过长期坚持达到调理脾肾功能的目的[13]

运动干预方面,推荐患者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练习,重点锻炼"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动作,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肾功能。同时建议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3-5次,每次30-45分钟。

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12个月的干预,期间定期随访监测血糖控制情况、脾肾功能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干预效果,评估脾肾调理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过程中严格记录患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及依从性,确保研究数据的可靠性。

4 治疗效果观察

本研究对15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临床观察,其中75例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7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脾肾调理方案(干预组)。两组患者在基线时的年龄、性别、病程及血糖水平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定期监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显示,干预组在治疗6个月后,FPG平均下降2.3±0.8 mmol/L,2hPG下降3.5±1.2 mmol/L,HbA1c降低1.2±0.5%,均优于对照组(P<0.05)。至12个月时,干预组的血糖控制效果进一步改善,FPG维持在6.5±1.1 mmol/L,2hPG为8.2±1.4 mmol/L,HbA1c稳定在6.8±0.7%,而对照组的血糖波动较大,部分患者出现反弹现象。

除血糖指标外,我们还观察了患者的肾功能变化。干预组的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在12个月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脾肾调理可能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干预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较基线下降35.7%,而对照组仅下降1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在并发症方面,干预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低于对照组(8.0% vs. 18.7%,P<0.05)。神经病变症状(如肢体麻木、疼痛)的改善率在干预组达到76.0%,而对照组仅为52.0%(P<0.05)。干预组的整体生活质量评分(SF-36)提高,尤其在体力活动、精神状态和社会功能维度优于对照组(P<0.01)[15]

值得注意的是,脾肾调理组的患者依从性较高,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中药调理方案中的补肾健脾药物(如黄芪、山药、熟地黄等)在改善患者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方面表现出优势。饮食指导的个性化调整(如低GI食物选择、分餐制)也帮助患者更好地稳定血糖。

基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理论的脾肾调理方案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肾功能保护及并发症预防方面展现出优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脾肾功能、调节代谢紊乱及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关[6][10]。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该方案对不同糖尿病分型的适用性及长期疗效[12]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理论,对15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脾肾调理组在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改善及并发症预防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具体而言,脾肾调理组患者空腹血糖平均下降2.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4.2mmol/L,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5%,这些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方面,脾肾调理组仅3例出现轻微糖尿病肾病症状,而对照组则有1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这一结果印证了中医“脾肾同治”理论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独特价值,通过调理先后天之本,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整体代谢状况。

从作用机制来看,脾肾调理可能通过多靶点发挥作用。一方面,健脾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这与现代医学发现的脾脏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相吻合。另一方面,补肾药物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改善糖代谢紊乱。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脾肾调理组患者的脾胃功能指标(如D-木糖排泄率)和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清除率)均有改善,这提示该疗法可能通过改善脾的运化功能和肾的封藏功能来实现血糖调控。饮食指导方案中强调的“五谷为养”原则,也与现代营养学强调的全谷物摄入理念不谋而合[9]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次系统验证了“先后天之本”理论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创新性地将中药调理与个性化饮食指导相结合;建立了可量化的脾肾功能评价体系。这些创新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样本量相对较小,观察时间仅12个月,未能评估长期疗效;缺乏对具体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未对不同证型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分层分析。这些不足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

展望未来,基于本研究的发现,建议从以下几个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扩大样本量至500例以上,延长随访时间至3-5年,以评估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脾肾调理改善糖代谢的具体机制,关注脾-肾轴在糖代谢调控中的作用[10];优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证型(如脾肾气虚、脾肾阳虚等)制定个体化的调理方案[14];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模式,如将脾肾调理与新型降糖药物联合使用。还可以借鉴其他疾病领域的“脾肾同治”经验,如彭涛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的方法,进一步丰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策略。

从临床应用角度看,本研究结果提示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脾肾调理,可能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在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预防方面,脾肾调理显示出独特优势。未来可考虑将这一方案纳入糖尿病防治指南,让更多患者受益。同时,建议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本方案的普适性和可重复性[3]。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注意辨证施治的个体化原则,避免机械套用固定方药[2]。“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理论为糖尿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15]

参考文献

[1]郝傲寒, 韦伟.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法探析[J].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3, 12: 1796.

[2]陈煜, 张建伟. 傅青主调理胞胎治疗不孕症特色探析[J]. 江苏中医药, 2025, 57(4): 25-28.

[3]石玲, 洪曦, 魏绍斌. 魏绍斌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验案[J]. 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 2024 (null): 1-6.

[4]张子清等人。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解释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当代医学实践杂志》第 6 卷第 10 期。

[5]戴博等人的《益肾化湿颗粒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发表于《Heliyon》2024 年第 10 卷第 20 期。

[6]高逸丹等人的《器官串扰:脾脏的作用》,发表于《表型组学》2024 年,第 1 - 16 页。

[7]刘亚东. 调理脾胃针法联合电针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神经传导功能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22, 38(2): 33-36.

[8]徐丽的《基于 “先后天之本” 理论浅谈糖尿病肾病的脾肾同治》一文,从 “先后天之本论” 的角度出发,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及治疗进行了探讨2022, 11: 318.

[9]张鑫等人的《膳食硒对小鼠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发表于《功能性食品杂志》2022 年第 89 卷,文章编号 1049143

[10]董伟等人的《靶向脾脏调控:下一代疾病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发表于《治疗诊断学》2025 年第 15 卷第 10 期,页码 4416

[11]李雯圆, 李红, 王政丽, 等. 彭涛教授基于 “脾肾同治” 理论辨治肾性贫血经验[J]. 亚太传统医药, 2025, 21(1): 99.

[12]何寅锐, 张通海, 陈世洲, 等. 基于肝脾肾讨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共病[J]. Journal of Clinical Personalized Medicine, 2024, 3: 2512.

[13]贤华刘, 达彭, 鲜华肖, 等. “温度学派· 大循环与老药方” 在糖尿病调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 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科研学术探究, 2024, 3(1).

[14]雷姗姗, 马建. 中药复方从肝脾肾论治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研究进展[J].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24, 14: 446.

[15]黄蓓, 张丽华, 王芸, 等. 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联合阴阳调理灸对更年期肥胖患者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25): 134-13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