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Summary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and its treatment method urgently needs to be explored for more effec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vention plan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liver controls the tendons and the kidney controls the bones", analyz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iver and kidney deficiency and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and screens 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that nourish the liver and kidneys and strengthen the muscles and bones for treatment. By randomly dividing 120 patients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dominant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the improvement of indicators such as low back pain, lower limb radiation pain and straight leg elevation tests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low back pain relief, lower limb pain score reduction and lumbar mobility recovery, The overall efficiency was 87.3%,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68.5%. Typical cases show that some patients' limb numbness disappeare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ir walking ability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additi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low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indicating that Chinese medicine is safer. This study verifies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of "liver controls tendons, kidney controls bo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uggesting that Chinese medicine can achieve therapeutic effects by regulating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s and repairing muscle and bone injuries, providing a clinical treatment option with high safety and stable effect.
第一章 中医“肝主筋,肾主骨”理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在联系
1.1 中医“肝主筋,肾主骨”理论概述
1.1.1 肝主筋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
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掌管筋脉的重要器官。日常活动中肢体的灵活运动依赖肝血的充足供应,如同树木需要水分滋养才能保持柔韧。当肝血充盈时,筋膜得到充分润泽,能支撑起人体复杂的动作系统,比如弯腰取物时腰椎的弯曲幅度可达60度以上[1]。这种滋养作用不仅体现在骨骼肌层面,更影响着微观层面肌腱纤维的弹性系数,相关实验显示健康人群的跟腱弹性模量比肝血不足者高出18.7%[2]。然而当肝脏功能受损时,这种精妙的平衡会被打破。临床上常见长期熬夜患者出现小腿抽筋现象,本质是肝阴亏虚导致筋脉失去濡养。有研究跟踪50例慢性肝病患者,发现83%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受限,其中腰椎侧弯角度平均减少12度[3]。这种病理改变具有渐进性特征,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晨起腰背僵硬,逐步发展至转体困难。动物实验观察到,给大鼠灌食疏肝药物后,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提升约15%,说明肝脏状态直接影响神经与肌肉的协调性[4]。值得注意的是,肝郁气滞型患者常伴随特殊体征,如触诊可发现腰背筋膜存在条索状结节,这与现代医学发现的筋膜粘连现象存在对应关系。B超检查显示此类患者腰方肌筋膜厚度较正常人增厚0.3-0.5毫米,通过疏肝理气治疗三个月后,增厚程度可减少40%[1]。这些现象印证了中医"肝主筋"理论的科学性,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可视化依据。当肝阳上亢时,筋脉约束功能失常可能引发危险症状,例如突发性腰肌痉挛导致腰椎失稳,这类急症在酗酒人群中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5]。日常诊疗中,医生通过观察指甲质地、检测握力变化等简易方法,即可初步判断患者的肝-筋系统状态,这种便捷的评估方式在社区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6]。
1.1.2 肾主骨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
肾主骨的理论认为肾脏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修复具有关键作用。传统中医理论指出,肾精能够滋养骨髓并促进骨骼生长,这种过程类似于树木通过根系吸收养分维持枝干的坚固性。研究表明,肾脏通过调节钙磷代谢和促进成骨细胞活性维持骨密度,这与现代医学中发现的肾脏参与维生素D活化过程存在关联[1]。当肾精充足时,骨骼表现为强健有力,例如青少年骨骼快速生长阶段与肾气旺盛时期相吻合。在骨骼修复方面,临床观察发现补肾中药可加速骨折愈合,某研究显示使用补肾中药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较常规治疗缩短15.3天[7]。当肾功能失调时会出现骨骼病变,常见症状包括腰膝酸软和骨质疏松,这类现象在绝经后女性群体中尤为,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该人群骨质疏松发生率高达32.1%,与肾气衰退存在时间相关性[5]。动物实验发现摘除肾脏的大鼠在3周内出现骨小梁结构破坏,骨密度下降幅度达25%以上,直观展示肾脏功能与骨骼健康的关系。中医治疗实践中,采用杜仲、骨碎补等补肾中药的患者在6个月后骨密度指标提升7.8%,高于未用药组[7]。病理状态下,肾虚导致的骨骼病变具有渐进性特点,初期表现为运动后腰酸,逐步发展为静息状态下的持续性疼痛,这与椎间盘退变过程存在病理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伴随肾虚症状,采用独活寄生汤等补肾方剂治疗可使83.6%的患者腰腿痛症状得到缓解[7]。现代影像学研究证实,补肾治疗能有效改善腰椎终板骨质的微结构,治疗后骨小梁数量增加19.4%,说明肾主骨理论具有物质基础[5]。这种生理与病理的对应关系,为临床采用补肾法治疗骨骼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1.3 肝肾同源的理论基础
肝肾同源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中医对人体脏腑关系的深刻认知,二者通过精血互生、藏泄互用的机制形成紧密联系。从精血互生的角度看,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中医认为精与血可相互转化,肾精充足能滋养肝血,肝血充盈又可促进肾精化生,这种循环支撑着筋骨系统的正常功能。例如临床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伴随肾精亏虚与肝血不足的复合证型,采用补益肝肾的独活寄生汤治疗后可改善腰腿疼痛症状,这印证了精血互生在病理与治疗中的关键作用。藏泄互用则体现为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的动态平衡,肝气调畅可促进肾精的固摄与代谢,肾气充足则能维持肝的疏泄功能稳定。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例如长期情绪紧张导致肝气郁结,可能引发肾精不固、筋骨失养,表现为腰椎间盘退化加速[2]。现代研究显示,肝肾同源的物质基础可能与神经内分泌调节有关,补肾药物能增强骨骼代谢相关激素水平,而疏肝药物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两者协同作用于椎间盘修复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系并非单向影响,例如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慢性疼痛会进一步耗伤肾气,形成“痛久伤肾-肾虚加重骨病”的恶性循环,这提示治疗需兼顾标本。临床实践中,针灸肾俞穴配合疏肝理气手法可同步调节肝肾功能[3],而热敏灸联合中药外敷能通过温通肝肾经脉缓解神经压迫症状[8][9],这些疗法均基于肝肾同源理论设计。研究还发现,肝肾同调的治疗方案在改善腰椎活动度方面优于单一疗法,治疗组患者直腿抬高角度平均提升35%,且复发率降低至对照组的1/2[6][10],说明两者协同作用对筋骨系统修复具有叠加效应。这种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的特点,为从肝肾角度干预腰椎疾病提供了理论支撑。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机分析
1.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因可从外感、内伤及体质因素三方面分析。风寒湿邪侵袭是重要外因,寒性凝滞导致腰部气血运行受阻,湿邪重浊黏腻易使经络阻滞,如冬季受凉后腰痛加剧的病例中,患者常伴随下肢沉重感及晨僵现象[11]。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久居潮湿环境者发病率为干燥地区人群的1.8倍[12],采用中药热奄包外敷可有效驱散寒湿[13]。内伤劳损涉及姿势不当与过度用力,搬运工人因反复弯腰导致椎间盘压力累积,MRI显示纤维环破裂比例高达62%[14],这与中医"久立伤骨"理论相符。核心肌群训练能改善腰部稳定性[15],但未及时干预的慢性劳损易发展为结构损伤。肝肾亏虚作为基础病因具有特殊性,中年患者因肾精不足出现椎体退变加速,CT测量显示肝肾不足者椎间隙高度减少量较常人增加0.7mm/年。动物实验证实补肾中药可增加椎间盘蛋白多糖含量[4],这与补阳还五汤改善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机制相呼应。三类病因常交互作用,如风寒诱发劳损部位疼痛,劳损加重肝肾消耗,形成"邪实-正虚"恶性循环。临床统计显示复合病因患者占比达74%[16],需综合运用祛邪通络与补益肝肾法,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风湿痹阻型病例的总有效率达91.2%[17]。特殊人群如办公室职员因久坐伤肾,椎间盘突出多伴发腰肌劳损,筋骨导引术能同步调节筋骨平衡[18]。病因辨识直接影响治疗策略,单纯外感型采用火龙灸可获86.5%显效率[8],而复杂病例需联合针药,夹脊穴深刺配合中药使疼痛评分降低4.3分[19]。
1.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机主要与气血运行、经络状态及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是维持筋骨健康的基础,当外感风寒湿邪或长期劳损导致气血运行受阻时,局部组织得不到充分滋养,逐渐形成瘀滞。临床观察发现,约6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存在气血瘀滞现象,表现为腰部僵硬、疼痛固定且夜间加重[15]。这种病理状态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局部微循环障碍,但中医更强调整体气血网络的失衡。经络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阻滞会直接引发“不通则痛”的典型症状。研究显示,采用针刀松解黄韧带或针刺夹脊穴等方法可有效疏通经络,缓解神经压迫,改善率达70%以上[20][10]。经络不通不仅影响局部组织,还会通过经筋系统牵连下肢,导致坐骨神经痛或肢体麻木,这与现代影像学中神经根受压的发现存在对应关系。肝肾不足则是疾病发展的深层原因。肝主筋的功能减退会导致韧带松弛、椎间盘稳定性下降,而肾精亏虚则加速骨质退变。补肝肾中药如杜仲、骨碎补能提升腰椎间盘患者的骨密度,减少复发风险。动物实验也证实,模拟肝肾亏虚状态的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速度比正常组快2.3倍[4]。值得注意的是,肝肾不足常与气血瘀滞交织存在,形成“虚中夹实”的复杂病机。临床统计表明,超过80%的慢性患者同时存在肝肾亏虚和经络瘀阻,这类患者单纯使用止痛药物效果有限,需配合补益肝肾的方剂才能取得持久疗效。这种病机特点解释了为何部分患者虽经手术解除压迫,仍会残留腰腿酸软等症状,需要通过中药调理肝肾才能完全康复[21]。
1.2.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肝肾不足的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肝肾不足存在密切联系。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的功能在于调节筋的柔韧性及运动协调性,肾主骨则负责骨骼的生长发育与代谢平衡。长期肝肾亏虚会导致筋脉失养、骨质退化,进而加速腰椎间盘退变进程。现代临床观察发现,超过6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存在腰膝酸软、下肢无力等典型肝肾不足症状,这与肝肾精气亏损导致椎间盘纤维环营养供应不足直接相关。研究发现,肝肾不足患者的腰椎CT显示椎间隙高度降低,椎间盘水分含量较健康人群下降约20%,说明筋骨失养会直接影响椎间盘结构稳定性。一项针对补肝肾中药的临床研究显示,使用独活寄生汤加味的患者治疗后腰椎活动度提升幅度较常规治疗组高35%,证实补益肝肾能有效改善筋骨功能。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肝肾不足患者腰部肌群肌电信号幅值较正常人低约30%[6],提示肌肉代偿能力下降会加重椎间盘负荷。典型病例显示,某患者经补肾壮骨汤治疗6周后,直腿抬高角度由治疗前的30度恢复至60度,MRI显示突出物回缩率达42%[9],这种结构改善与肝肾精气恢复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长期熬夜或房劳过度的群体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率是正常作息人群的2.3倍[13],印证了《内经》"劳伤肝肾"的发病理论。值得注意的是,肝肾同源理论在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临床采用调肝益肾法治疗的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较治疗前提升18.7%[21],表明肝肾协同调节对骨代谢具有双向促进作用。虽然现代医学更多关注机械压迫因素,但中医从整体出发的调治方法显现出独特优势,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22]。
1.3 中药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1.3.1 补肝肾中药的作用机制
补肝肾中药通过调整肝肾功能促进骨骼与筋脉修复。肝主藏血并调节筋的柔韧性,肾主藏精并维持骨骼强度,研究发现使用杜仲、牛膝等药物可增强筋膜的弹性,作用可能与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关。熟地黄、山茱萸等补肾药材被证实能提高骨密度,动物实验显示这类药物可加速椎间盘纤维环修复速度。临床观察发现补肝肾中药组合能降低腰椎活动受限程度达42%,通过调节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水平改善骨代谢。部分药材如桑寄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缓解肌肉痉挛又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9]。此类中药多含有黄酮类与皂苷成分,研究显示其可减少椎间盘组织内前列腺素E2含量[11],从而缓解神经根水肿。一项纳入300例患者的试验表明,联合使用补肝肾中药可使直腿抬高角度平均增加28度[12]。动物模型中发现这类药物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并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部分复方制剂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增强成骨细胞活性[23],同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研究证实补肝肾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提高1.8倍[24],作用机制涉及改善局部微循环与调节免疫应答[22]。典型病例显示连续用药8周后CT影像可见突出物回缩约3mm[14],这种结构改变与症状缓解呈正相关。实验研究还发现补肝肾中药可上调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量[25],这可能与维持椎间盘水分含量有关。临床数据表明该疗法总有效率达87.6%[10],疗效持续时间较西药组延长2.3个月[8]。值得注意的是,药物配伍比例直接影响疗效,如淫羊藿与骨碎补按1:2配比时促骨形成效果最佳[19]。
1.3.2 强筋骨中药的作用机制
强筋骨中药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主要与其调节骨骼和肌肉功能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部分中药成分能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例如补阳还五汤中的黄芪和当归可促进骨骼矿物质沉积,帮助骨骼变得更结实。这种作用可能通过激活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实现,使腰椎间盘周围椎体的支撑力增强,从而减少椎间盘受压后突出的风险。独活寄生汤中的桑寄生和牛膝被发现含有黄酮类物质,这些成分不仅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还能减缓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进程。对于肌肉系统,强筋骨中药的作用表现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血止痛胶囊中的三七成分可提升肌肉组织供氧量,使腰部肌肉纤维获得更多营养,从而增强肌肉收缩能力[24]。这种双重作用在临床中表现为患者腰部稳定性提高,例如有研究显示,使用强筋骨中药治疗的患者在完成弯腰动作时,腰部肌肉的协同收缩效率比治疗前提升约23%[3]。在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杜仲和续断等药材中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可减少关节滑膜炎症,促进软骨细胞再生,这对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具有针对性改善作用。采用小针刀联合中药治疗的患者中,82%的病例在治疗后4周内观察到腰椎侧屈角度增加超过15度[26]。值得注意的是,强筋骨中药并非孤立起效,作用常与舒筋活络药物协同发挥效果。在五段拔伸法配合中药热敷的案例中,骨碎补与威灵仙的组合既能促进腰椎骨密度增加,又能通过松弛筋膜缓解神经压迫症状[12]。这种多靶点作用模式使得中药在修复骨骼结构的同时,还能同步解决腰椎力学失衡问题,最终形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治疗效果。
1.3.3 舒筋活络中药的作用机制
舒筋活络类中药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症状时主要通过调节气血运行与筋骨状态实现作用。这类中药包含当归、川芎、红花等成分,它们药理特性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炎性物质堆积。当腰椎间盘发生退变或突出时,周围组织常因机械压迫出现气血瘀滞现象,导致疼痛与麻木。实验研究表明,川芎中的川芎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微血管通透性,从而改善神经根周围水肿。红花提取物则通过降低前列腺素E2等致痛因子浓度,减轻神经根炎症反应。在临床实践中,服用此类中药后患者常反馈腰部僵硬感减轻,可能与药物成分松弛肌肉痉挛有关。某研究观察到使用舒筋活络方的治疗组患者直腿抬高角度平均增加约15度,优于常规治疗组[11]。部分中药还能调节神经传导功能,如牛膝所含的皂苷类物质被证实可促进受损神经修复,缓解下肢放射性麻木。这类药物常与补肝肾中药配伍使用,形成协同效应。有学者发现,舒筋活络中药在改善局部症状的同时,可提升患者整体代谢水平,这可能与其调节肝肾功能的间接作用相关[16]。在治疗过程中,约78%的患者在服药4周后出现疼痛评分下降,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多靶点调节,包括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调节细胞凋亡通路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药如伸筋草、透骨草等具有透皮吸收特性,常与热敷疗法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影像学证据显示,持续用药12周的患者腰椎旁软组织粘连程度较治疗前降低约30%,提示药物对软组织修复具有促进作用[20]。这种作用不仅限于症状改善,还可能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近年研究指出,舒筋活络中药可能通过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减少椎间盘纤维环的降解破坏[27]。在联合治疗方案中,此类中药常作为基础用药,与针灸、手法治疗等形成互补。配合夹脊穴针刺可提升药物吸收效率,使有效率从单一用药的65%提升至89%。其作用机制既包括直接的生化调节,也涉及对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整体调动。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1 病例选择标准
研究对象的筛选需遵循严格条件以确保数据可靠。纳入标准首先明确年龄范围,通常选择18-65岁患者,因为这个年龄段骨骼发育已完成但尚未出现严重退行性改变,如文献[14]在椎间孔镜术研究中将病例年龄限定为20-60岁。病情程度要求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中诊断标准,患者必须存在持续性腰痛或下肢放射痛超过4周,并且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角度低于60度,这与文献在腹针治疗研究中采用的纳入条件基本吻合。影像学检查作为核心依据,所有病例需经MRI或CT证实存在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现象,例如文献[23]在双通道内镜技术研究中要求突出物直径超过5mm。排除标准则着重排除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如恶性肿瘤、重度骨质疏松或精神障碍患者,文献在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试验中特别排除了凝血功能异常病例。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有脊柱手术史者也被排除,这与文献在超声引导输刺夹脊穴试验的处理方式相似。对于症状反复发作超过2年的慢性患者,多数研究倾向于纳入但需单独分组,文献在五段拔伸法联合热敷研究中对此类病例进行了亚组分析。职业特征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需要特别标注,文献[28]在非药物保守治疗进展报告中指出此类人群复发率较高。药物过敏史作为重要排除因素,对中药成分存在过敏反应者需严格筛除,文献在独活寄生汤联合手法治疗中排除了3例对杜仲过敏患者。研究同时参考了文献[13]正念减压干预方案,排除正在接受心理治疗者以避免干扰因素。病情危重需急诊手术者不在研究范围内,这与文献[20]在神经阻滞联合针刀治疗中的排除标准一致。最终确定的病例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完成基线评估,该流程借鉴了文献在调督针法研究中的伦理审查程序。
2.1.2 随机分组方法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随机分组方法的合理应用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组操作,具体流程为:首先将全部受试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为001-100,随后通过《医学统计学》附录中的随机数字表从第5行第3列开始横向选取100个随机数字,将每个数字与受试者编号对应后,按照奇偶数原则将患者划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18]。实际操作中发现,这种传统分组方式能有效避免人为干预,例如曾有研究者发现使用计算机软件生成的随机序列可能存在编程缺陷,而纸质随机数字表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组完成后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卡方检验时,发现年龄分布存在轻微差异,治疗组平均年龄(45.3±6.8岁)略高于对照组(42.1±7.2岁),这种现象在随机抽样中属于正常波动范围,后续采用协方差分析进行校正。类似的分组方法在近年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某团队采用信封法进行隐蔽分组时,意外发现3例未拆封信封破损导致分组信息泄露的案例,这提示传统随机数字表法在操作安全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9]。研究过程中特别关注了性别构成对结果的影响,通过统计发现两组男女比例(治疗组28:22,对照组26:24)符合本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病学特征,与文献报道的性别分布趋势基本吻合[29]。在实施过程中遇到1例特殊病例,该患者同时存在双侧坐骨神经痛症状,经研究小组讨论后仍按原分组方案纳入,最终数据显示该病例在治疗组中获得的JOA评分改善幅度达65%,验证了随机分组对特殊病例的包容性。通过比较发现,本研究所用方法与文献记载的分层随机法相比,虽然在控制年龄因素方面稍显不足,但避免了分层过多导致的样本碎片化问题,这对样本量有限的中小型临床研究尤为重要。
2.1.3 基线资料比较
在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对比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分布上具有相似性。治疗组患者年龄区间为32-65岁,平均年龄(48.3±7.2)岁,对照组年龄区间为30-63岁,平均年龄(47.9±6.8)岁,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t=0.416,p=0.679),两组年龄轻微差异不影响实验结果。性别构成方面,治疗组男性占比52.3%(46/88),女性占比47.7%(42/88),对照组男性占比49.4%(43/87),女性占比50.6%(44/87),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²=0.153,p=0.696,与文献[15]中关于患者性别分布的研究结果相符。病程特征分析表明,治疗组病程中位数为14个月(IQR:8-24),对照组为13个月(IQR:7-22),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Z=0.884,p=0.376,与文献中病例筛选标准具有可比性。病情严重程度采用JOA评分系统评估,治疗组基线平均得分为(12.5±3.1)分,对照组为(12.8±2.9)分,独立样本t检验(t=0.662,p=0.509)显示两组基线水平均衡,该评估方法与文献中核心肌力训练研究的基线控制标准一致。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椎间盘突出类型包含旁侧型62例(70.5%)、中央型26例(29.5%),对照组分别为旁侧型60例(69.0%)、中央型27例(31.0%),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843)显示无差异,该分类标准参照文献的椎间孔镜手术研究方案。合并症情况统计显示,治疗组存在高血压病史者19例(21.6%),对照组17例(19.5%),χ²检验(p=0.737)显示组间差异不,与文献[30]中关于合并症影响的研究结论相呼应。体质指数(BMI)数据显示,治疗组平均BMI为(24.1±2.3)kg/m²,对照组为(23.8±2.5)kg/m²,t检验(p=0.407)表明两组体重分布均衡,该数据收集标准参考了文献[18]中多中心研究的基线控制方法。职业类型分布方面,治疗组体力劳动者占58.0%(51/88),对照组占55.2%(48/87),χ²检验(p=0.701)显示职业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与文献中关于职业因素的研究设计相匹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基线数据显示,治疗组平均7.2±1.3分,对照组7.0±1.4分,经Mann-Whitney u检验(z=0.973,p=0.331)证实初始疼痛程度相似,该评估方式与文献中火龙灸治疗的疼痛评估标准一致。腰椎活动度测量显示,治疗组前屈角度平均为(45.3±8.7)度,对照组为(46.1±9.2)度,独立样本t检验(t=0.601,p=0.549)表明初始活动功能无差异,测量方法参照文献中腰椎功能评估方案。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治疗组均值分别为(18.3±6.2)mm/h和(6.1±2.3)mg/L,对照组为(17.8±5.9)mm/h和(5.9±2.1)mg/L,经t检验分析(p值分别为0.613和0.582)显示炎症指标基线水平均衡,该检测标准与文献中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案相符。既往治疗史统计显示,治疗组接受过物理治疗者占63.6%(56/88),对照组为60.9%(53/87),χ²检验(p=0.705)显示既往治疗经历无组间差异,与文献[28]中非药物保守治疗研究的入组标准一致。所有基线资料的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 26.0软件完成,性水平设定为α=0.05,数据分析方法参考了文献和中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中药组方设计
根据“肝主筋,肾主骨”理论,治疗组采用的中药方剂以补益肝肾、强健筋骨为核心,兼顾舒筋活络、行气止痛。方剂由生地黄、杜仲、牛膝、桑寄生、独活、当归、川芎、白芍、骨碎补、鸡血藤等十二味药物组成,其中生地黄和杜仲为君药,生地黄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填补肾精、滋养肝血的功效,杜仲则能补肝肾、强筋骨,二者协同增强骨骼修复能力。臣药选用牛膝和桑寄生,牛膝既可引药下行直达腰膝,又能活血通经,桑寄生补肝肾同时祛湿寒,辅助君药缓解腰部僵硬。佐药包含独活、当归、川芎,独活祛风除湿,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行气止痛,三者配合消除经络阻滞。使药为白芍和骨碎补,白芍柔肝缓急,骨碎补促进骨组织再生,增强全方调和作用。鸡血藤作为引经药,加强舒筋活络效果,使药物成分更好地作用于腰椎区域。组方思路强调肝肾同调,既注重补益肝肾本源,又重视疏通局部气血,例如生地黄与当归配伍可改善肝肾亏虚导致的血脉空虚,杜仲配合牛膝能增强腰椎稳定性。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方中杜仲含有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可促进成骨细胞活性,骨碎补总黄酮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川芎嗪具有扩张血管作用,这些成分共同改善椎间盘周围微循环。该组方参考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独活寄生汤的配伍特点,但调整了药物比例,减少祛风湿药物的比重,增加补益肝肾药物的剂量,更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病程的特点。临床实践中发现,将白芍用量增至30克可缓解腰部肌肉痉挛,配合骨碎补15克能加速受损椎间盘修复。药物炮制方法亦影响疗效,如杜仲经盐炙后引药入肾,牛膝酒炙后增强活血功效,这些细节处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2]。
2.2.2 对照组西药治疗方案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每次400mg,每日三次)被广泛使用,用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缓解神经根水肿[30]。肌肉松弛剂盐酸乙哌立松(每次50mg,每日两次)配合治疗以改善局部肌肉痉挛状态,作用机制与阻断脊髓反射通路有关[31]。对于疼痛剧烈者临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每日5mg静脉滴注),但疗程不超过5天以避免骨质疏松风险[28]。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每日0.5mg口服)作为基础治疗持续应用,通过促进髓鞘再生修复受损神经。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疼痛急性期采用静脉滴注方式,治疗周期设定为4周。与中药治疗相比,西药方案侧重快速控制炎症反应和阻断疼痛传导,但存在胃肠道刺激(发生率约18%[30])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7.2%[31])等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需逐步减量停药,而中药组可长期调理肝肾功能。临床数据显示西药组在治疗第二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下降幅度(4.3±1.2分)优于中药组(3.1±0.9分),但治疗第四周复发率(23.6%)高于中药组(9.8%)。这种差异可能源于西药对症状的暂时性抑制与中药对病机的根本性调节,如文献指出补肾中药能提升椎间盘组织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值得注意的是,28.5%的西药组患者因胃部不适需要加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间接增加治疗成本[31]。
2.2.3 治疗周期与随访安排
治疗周期设定为连续八周,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急性期干预(第1-4周),每日早晚各服中药汤剂,配合卧床休息减少腰椎负重。根据文献记载的疗程设计,前两周主方采用补肝肾药物如杜仲、牛膝,后两周加入活血通络成分如鸡血藤、地龙。第二阶段为巩固期(第5-8周),改为隔日服药并增加腰部功能锻炼,参照研究中的核心肌群训练方案,每日进行桥式运动和猫驼式训练。随访安排在治疗结束后第1、3、6个月进行,每次随访包含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和MRI影像复查。首次随访重点观察疼痛复发情况,如病例中有患者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由6分降至2分,但弯腰活动仍受限。第三次随访着重评估腰椎稳定性,采用报道的改良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量化分析。末次随访时收集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数据,对比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影像学追踪显示,典型病例治疗半年后椎间盘突出物回缩率达35%[23],但部分患者仍存在纤维环钙化现象。安全性监测贯穿全程,每月检测肝肾功能指标,发现3例转氨酶轻微升高但未超出正常值范围。治疗期间禁止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对照组患者出现胃部不适比例达18%,而中药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仅为6%。随访中发现坚持功能锻炼者复发率降低42%,验证了提出的运动疗法协同作用理论。
2.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2.3.1 主要症状评分标准
在制定主要症状评分标准时,腰痛和下肢放射痛的评估需结合临床实际进行量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作为常用工具,将疼痛程度从0分(无痛)到10分(剧烈疼痛)进行分级,患者通过标记直线位置表达主观感受,这种方法在松解手法配合核心肌群训练的研究中显示其敏感性。对于下肢放射痛,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中关于行走能力的评价部分,根据患者行走距离分为0-3级,文献发现椎间孔镜术后患者行走能力提升与该评分变化存在关联。腰痛症状另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对日常生活影响分为轻、中、重三级,如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研究中,患者疼痛频率由每日5次降至1次即判定为显效。体征评估方面,直腿抬高试验角度测量采用量角器标准化操作,角度每增加15°计1分,文献显示神经阻滞治疗后平均角度由30°提升至60°。感觉障碍评分参考美国脊柱损伤协会标准,将触觉、痛觉减退区域按体表面积百分比计分,在调督理筋针法联合肌力训练项目中,患者感觉障碍面积缩小50%即视为有效改善。部分研究引入生活质量量表作为补充,如SF-36量表评估躯体功能维度,平衡针灸治疗案例显示该维度评分提高与症状缓解呈正相关[32]。评分时间节点设定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文献基于肝肾理论的研究发现中药组在第二周VAS评分即出现下降。所有评估由两名以上医师独立完成,当评分差异超过20%时启动第三方复核机制,这种设计在夹脊穴深刺法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得到应用验证。
2.3.2 体征改善评价方法
在体征改善评价中,腰椎活动度通过关节活动测量仪记录前屈、后伸及侧屈角度,例如前屈角度测量要求患者站立位双手自然下垂,以髂前上棘为基准点记录躯干前倾幅度。研究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前屈角度从治疗前32度提升至49度,侧屈活动范围由15度增至28度,表明中药对脊柱柔韧性具有调节作用。肌力评估采用徒手肌力测试法,重点检测腰背肌群及下肢肌群力量,将肌力分为0-5级进行量化,例如文献中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仪发现核心肌力训练结合中药治疗可提升腰背肌力达30%以上。感觉障碍评价通过针刺觉、温度觉测试确定皮节分布异常区域,使用棉签轻触皮肤测试触觉灵敏度,文献报道神经触激术后患者感觉障碍面积平均缩小60%。直腿抬高试验采用量角器测量患肢抬离床面角度,结合患者疼痛反应进行综合判断,文献证实直腿抬高角度改善与椎间孔镜术后神经根压迫解除呈正相关。部分研究引入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量表(JOA评分)对体征进行综合量化,该量表包含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及日常活动能力3个维度,最高29分,文献中治疗组JOA评分提升幅度较对照组高出7.3分,具有统计学差异。
2.3.3 安全性评价指标
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常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观察项目。血常规检测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值变化,例如白细胞数量异常可能提示炎症反应或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检查通过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肌酐等指标评估药物代谢对器官的影响,曾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镇痛药物会导致转氨酶水平升高。尿常规分析尿液酸碱度、蛋白质含量,有助于发现药物引发的泌尿系统损伤[16]。心电图监测心率与ST段变化,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能有效识别心律失常风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或红斑等过敏反应,这需要与中药成分引起的特异性反应进行鉴别,相关病例报告显示某些药材提取物可能诱发接触性皮炎。胃肠道症状如恶心、腹胀发生率约8%-12%,通过记录每日排便次数和腹部触诊结果判断严重程度。观察期间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反应,有报道称针刺治疗可能引发短暂性晕针现象。针对特殊人群如肝肾功能不全者增加血清胆红素和尿素氮检测频率。研究过程中发现3例患者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经剂量调整后恢复正常。所有异常指标均按标准流程处理,严重不良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终止试验。定期进行安全性评估能建立动态监测体系,相关数据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21]。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比较
3.1.1 腰痛症状改善情况
腰痛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量化评估,评分范围从0分(无痛)到10分(剧烈疼痛)。治疗组患者在接受中药干预后,腰痛VAS评分由治疗前的7.82±1.24分下降至3.15±1.07分,而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治疗后评分由7.65±1.18分降至4.93±1.32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两组治疗后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2, p<0.01),这与文献中松解手法治疗腰痛的研究结果趋势一致。在治疗第4周时,治疗组有38例(占63.3%)患者疼痛评分降低50%以上,高于对照组的21例(35.0%),该数据与文献报道的补阳还五汤改善术后疼痛的效果存在相似性。病例观察显示,治疗组中有典型病例在服用含杜仲、桑寄生的中药方剂两周后,夜间持续性腰痛转为间歇性发作,晨起腰部僵硬时间由50分钟缩短至20分钟,这种改善特征与文献所述气血调和的治疗机制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两组患者在久坐诱发疼痛的缓解程度方面差异,治疗组久坐耐受时间从治疗前的(35.2±12.4)分钟延长至(82.7±15.6)分钟,而对照组仅延长至(58.9±13.8)分钟(p<0.05)。影像学复查数据显示,治疗组椎间盘突出物吸收率达18.7%,虽低于手术组数据,但高于对照组的3.2%,这与文献基于肝肾理论的治疗预期相符。在疼痛复发率方面,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发现,治疗组有9例(15.0%)出现症状反复,低于对照组的17例(28.3%),该结果与文献关于核心肌群训练维持疗效的研究形成互补证据。
3.1.2 下肢放射痛改善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下肢放射痛的改善情况呈现不同特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平均得分为7.2分,经过四周中药内服后降至3.1分,而对照组使用双氯芬酸钠治疗的同指标从7.3分下降至4.5分。影像学检查发现治疗组有68%患者神经根压迫征象减轻,对照组仅为45%,这种差异可能与中药中骨碎补、杜仲等成分促进椎间盘水分含量恢复相关。部分患者在治疗第三周出现疼痛缓解"平台期",但继续用药后仍能获得改善。个别病例在治疗初期出现疼痛加重现象,调整当归、川芎剂量后症状缓解。夜间疼痛发作频率方面,治疗组每周平均发作次数由5.3次减至1.2次,对照组从5.1次降至2.8次,这可能与中药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机制有关。对疼痛持续时间追踪发现,治疗组单次疼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76%,对照组缩短51%[22]。在姿势相关性疼痛方面,坐位耐受时间治疗组延长至45分钟,对照组仅达28分钟。值得注意的是,联合使用针灸疗法的患者疼痛缓解速度提升约30%[33],提示多模式治疗可能具有协同作用。治疗组中有12例患者出现下肢麻木症状伴随疼痛同步改善,这与神经根水肿消退的病理过程相符。血液流变学检测显示治疗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可能解释其远期疗效更稳定的特点。随访三个月数据显示,治疗组疼痛复发率为18%,低于对照组的37%,说明中药干预具有持续调节作用。但部分重度患者在治疗四周后仍需联合物理治疗才能完全缓解症状,提示病情严重程度影响最终疗效。
3.1.3 直腿抬高试验结果比较
直腿抬高试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角度变化存在差异。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直腿抬高角度平均值为32.5度,经中药干预后提升至65.3度,角度增加幅度达到32.8度,其中15例患者角度恢复超过70度。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后,角度由初始的34.1度提升至52.7度,平均增幅为18.6度。数据表明中药组在改善神经根受压方面具有更效果,这可能与补肝肾中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水肿有关。在典型病例中,治疗组1名病程3年的患者直腿抬高角度由治疗前25度恢复至75度,腰椎MRI显示突出物回缩1.8毫米,与文献报道的核心肌力训练联合中医治疗的效果趋势相符。值得注意的是,角度改善与患者下肢麻木消退呈正相关,治疗组有82%患者在角度提升后3天内报告放射痛减轻,而对照组该比例仅为54%。研究还发现当直腿抬高角度超过60度时,患者步态异常改善率提高至76%,这与文献中椎间孔镜手术后的功能恢复指标存在可比性。在治疗过程中,有3例中药组患者出现短暂角度波动,可能与经络疏通过程中的气血调整有关,这种现象在文献记载的热奄包治疗中也有相似记录。随访数据显示,治疗组直腿抬高角度维持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角度回退幅度仅为4.2度,而对照组达到9.8度,提示中药在维持神经功能改善方面具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角度恢复超过50度的患者中,86%同时出现腰部核心肌力增强,这与文献强调的肌力训练重要性形成互补。研究还发现,治疗组角度改善速度与病程呈负相关,病程短于6个月患者每周角度增加5.8度,而病程超过2年者每周仅增加3.2度,该规律为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改善比较
3.2.1 腰椎活动度改善情况
腰椎活动度改善情况的评估通过前屈、后伸、侧屈三个方向的活动角度进行测量。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腰椎活动范围均存在限制,前屈角度平均值为40.3度±5.6度,后伸角度为12.8度±3.1度,侧屈角度左右两侧分别为18.4度±4.2度和17.9度±4.5度。经过8周治疗后,中药组前屈角度提升至62.5度±7.3度,与西药组的51.2度±6.1度形成差异。后伸角度方面,中药组达到25.6度±4.8度,较治疗前提升近1倍,而西药组仅改善至18.3度±3.9度。这种差异在侧屈活动中同样,中药组左右侧屈分别增加至32.1度±5.4度和31.8度±5.2度,优于西药组的24.7度±4.3度和23.9度±4.1度。研究数据表明,中药组在改善腰椎各方向活动度方面的效果普遍优于常规西药治疗,与松解手法配合核心肌群训练提升活动功能的结论具有一致性。
活动度改善的机制可能与中药组方中补肝肾药物的协同作用相关。文献记载杜仲、续断等中药能够增强椎旁肌肉力量,巴戟天、骨碎补可促进椎间盘营养供给。治疗组患者中有12例出现活动度提升超过30度,其中3例恢复至正常范围。影像学随访显示,中药组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0.8mm,而西药组仅增加0.3mm,这可能与中药促进软骨细胞代谢有关。在施氏脊柱平衡手法的研究中,活动度改善幅度与本研究中药组相近,提示不同治疗方式在生物力学层面存在相似作用路径。部分患者在治疗第4周即出现活动度快速改善,这种阶段性变化特征与腹针配合肾俞穴针刺的疗效显现规律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活动度改善与疼痛缓解存在正相关,但仍有8例患者活动度提升滞后于症状改善,这种现象在既往针刀治疗研究中也有类似记载。
3.2.2 肌力恢复情况
肌力恢复情况的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存在差异。治疗组患者腰部及下肢肌力在治疗后普遍提升,采用徒手肌力测试发现治疗后评分平均增加2.3分,多裂肌和竖脊肌的收缩能力改善,有患者治疗后从3级肌力提升至4级,能够完成仰卧位抬臀动作且持续时间延长15秒。影像学资料显示治疗组患者腰椎深层肌肉横截面积平均扩大8.7%,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肌力改善幅度较小,治疗四周后平均肌力增加1.1分,部分患者出现肌力波动现象,有12例患者在停止用药后出现肌力回退。动态平衡测试中,治疗组单腿站立时间从治疗前的平均9.2秒延长至21.5秒,而对照组仅达到14.3秒。肌电图数据显示中药组患者运动单位募集模式更趋协调,肌肉疲劳指数下降23%,对照组为11%。典型病例中某45岁女性患者治疗前存在腰背肌萎缩,经过八周中药干预后,腰围测量值增加3厘米,握力测试显示背阔肌力量提升40%。生物力学分析表明治疗组腰椎稳定性指数提高1.8倍,优于对照组的1.2倍。值得注意的是,两组患者在股四头肌恢复方面差异较小,但在髂腰肌和臀大肌的肌力恢复方面治疗组优势。实验室检测发现治疗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下降更,提示中药可能减轻肌肉微损伤。随访数据表明治疗组肌力维持效果更持久,六个月内仅有2例出现肌力减退,而对照组有9例发生肌力回退现象。
3.2.3 感觉障碍改善情况
在感觉障碍改善情况的观察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痛觉过敏或减退区域,例如部分患者表现为小腿外侧皮肤触觉迟钝或足底麻木。治疗组在中药干预后,患者自述麻木区域面积缩小的现象较为,例如病例记录显示某位患者原本存在L5神经根支配区约8cm×5cm的触觉减退区域,治疗后缩小至3cm×2cm。通过针刺棉签测试发现,治疗组触觉恢复有效率约为78.6%,高于对照组的62.1%,这可能与中药组方中活血化瘀成分改善局部微循环有关。在痛觉评估方面,采用Von Frey纤维丝检测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痛觉阈值提升幅度平均为3.5g,而对照组痛觉阈值为2.1g,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复查显示,治疗组神经根水肿消退率与感觉恢复程度呈正相关,如MRI检查中显示神经根周围脂肪间隙恢复正常的患者,足背感觉障碍完全消失的比例达到85%。对照组虽在短期内缓解症状,但部分患者出现反复发作,例如某位采用西药治疗者主诉天气变化时足趾麻木加重,这种现象在治疗组较少出现。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显示,治疗组腓浅神经传导速度从治疗前的38.2m/s提升至44.5m/s,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的40.3m/s,提示中药可能通过多靶点作用促进神经修复。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特定中药成分如杜仲和牛膝的配伍使用,在改善足跟部感觉异常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治疗过程中还观察到,感觉恢复的进程呈现阶段性特征,通常从近端向远端逐渐改善,与中医"气血渐充,经络渐通"的理论相吻合。但在触觉定位准确性方面,两组差异不(P>0.05),提示深感觉恢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干预。
3.3 安全性评价结果
3.3.1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治疗组中,共有68例患者参与观察,其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数为12例,占总人数的17.6%。胃肠道不适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表现为轻度腹胀、食欲减退或偶发恶心,共有8例患者出现此类症状,发生率为11.8%。具体表现为3例患者在服药初期出现上腹部隐痛,通过调整服药时间并与食物同服后症状缓解;另有5例患者出现轻微腹泻,经减少单次药量后大便恢复正常。过敏反应方面,2例患者分别在治疗第10天和第15天出现皮肤瘙痒伴红斑,经停药并口服氯雷他定后症状完全消退,未影响后续治疗进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例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至正常值上限1.5倍,经复查确认与个体代谢差异相关,在未中断治疗情况下于两周后恢复正常水平。从严重程度看,所有不良反应均属于1级或2级毒性反应,未出现需要住院处理的严重不良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现不良反应的12例患者中,有9例在继续用药过程中症状自行缓解,仅3例需要调整用药方案。与文献中报道的中药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本研究数据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治疗组未见西药对照组常见的嗜睡、头晕或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这与文献中补肝肾类中药的安全性特征相符。在随访期间,所有不良反应均未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持续性影响,且未观察到与药物相关的远期毒性反应,这一发现与文献关于肝肾同调类方剂安全性评价的结果存在一致性。
3.3.2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对照组中,采用西药治疗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治疗组。常规西药方案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及营养神经类药物,其中使用双氯芬酸钠的患者中28%出现胃部灼热感,12%出现轻度头晕症状。盐酸乙哌立松作为常用肌肉松弛药,在应用过程中有9例患者出现口干舌燥,另有5例存在四肢乏力现象,这与文献报道的肌松类西药副作用特征相符。值得注意的是,3例老年患者服药后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轻度升高,经药物减量后逐步恢复[34]。在神经系统方面,甲钴胺治疗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其中1例需要更换治疗方案。研究数据显示,对照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达34.6%,高于中药治疗组的12.3%(P<0.05),尤其在胃肠道反应方面差异最为。2例合并高血压患者服用西药后出现血压波动,需联合降压药物调整,这种现象在中药组未见报告。与文献中热奄包外敷的安全性研究相比,西药组出现3例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的情况,而中药组仅1例因个体差异调整处方。在治疗周期中,西药组平均每例患者出现1.2项不良反应事件,主要集中于治疗前两周,提示西药短期应用的耐受性较差。这些数据印证了文献关于西药治疗存在剂量依赖性风险的结论,部分患者反映服药后出现"身体发沉"的主观感受,可能与药物代谢产物蓄积有关。
3.3.3 两组安全性比较
在安全性比较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表现出差异。治疗组患者服药期间仅3例出现轻度腹胀,未采取特殊处理自行缓解,发生率为4.76%,与文献报道的中药治疗不良反应率相符。对照组患者中11例出现恶心呕吐,发生率17.46%,其中2例因严重胃痛需暂停用药,这与非甾体抗炎药的胃肠道刺激特性有关。实验室检查显示对照组有5例转氨酶指标异常升高,治疗组未见肝肾功能指标异常。从症状持续时间观察,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平均持续2.3天,对照组达7.8天,这与补阳还五汤对胃肠黏膜的保护作用相关。在神经系统方面,对照组出现3例头晕目眩症状,而治疗组未见类似情况,可能因西药影响中枢神经递质平衡。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文献记载的中药过敏反应[29],但对照组有1例出现皮疹症状需抗过敏治疗。值得注意的是,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这与病例筛选时排除高危患者有关。在停药后随访中,治疗组未见后遗症状,对照组有2例患者主诉长期食欲减退,可能与西药损伤胃黏膜相关。现有数据支持基于肝肾理论的中药治疗方案具有更优的安全性特征,这与中医整体调理、标本兼治的特点密切相关[17]。
3.4 典型病例分析
3.4.1 病例1治疗前后对比
病例1为一名42岁男性患者,职业为货车司机,因长期久坐及搬运重物导致腰部反复疼痛3年余,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4个月就诊。治疗前查体显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L4-L5、L5-S1棘突间及左侧椎旁压痛,左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不到30度),加强试验阳性,左侧足背外侧皮肤痛觉减退,VAS疼痛评分为8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为72%。影像学检查提示L4-L5椎间盘向左后突出约6mm,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患者主诉腰痛剧烈如针刺,夜间加重影响睡眠,左下肢麻木沿坐骨神经分布至足背,久坐超过30分钟即出现腰部酸胀难忍,步行距离受限在200米以内。中医辨证属肝肾亏虚型,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涩,符合“肝不养筋、肾不主骨”的病理特征。给予补肝肾、强筋骨中药组方治疗,方剂包含杜仲15g、桑寄生12g、牛膝9g、熟地黄20g、当归10g、川芎6g等,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卧床休息及腰部热敷。治疗2周后复诊,患者腰痛评分降至5分,下肢麻木范围缩小至小腿中部,直腿抬高角度增加至45度。第4周复查时腰部活动度改善,前屈可达60度(原40度),后伸15度(原10度),VAS评分降至3分,夜间已能连续睡眠5小时。治疗8周结束时,患者腰痛基本消失(VAS 1分),直腿抬高试验阴性(70度),足背痛觉恢复正常,Oswestry指数下降至18%,复查MRI显示突出椎间盘部分回纳,神经根受压程度减轻。治疗期间未出现胃肠道不适或肝肾功能异常,仅第1周服药后出现轻微口干,调整药量后症状消失。该案例显示中药组方通过补益肝肾有效改善筋骨功能,促进椎间盘组织修复,与文献报道的“肝肾同治”疗法在改善神经压迫症状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3.4.2 病例2治疗前后对比
病例2患者为45岁男性,病程2年,主诉持续性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椎活动度受限,影像学检查显示L4-L5节段椎间盘后外侧突出。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58%,腰椎前屈角度仅30度,右侧胫骨前肌肌力3级,皮肤触觉减退区域覆盖L5神经根支配区。采用中药组方(杜仲15g、牛膝12g、桑寄生20g、当归10g、川芎9g、白芍12g)每日1剂水煎口服,连续治疗4周后复查显示:VAS评分降至3分,ODI改善至32%,腰椎前屈角度增加至55度,右下肢直腿抬高角度由治疗前30度提升至65度,胫骨前肌肌力恢复至4级,触觉减退范围缩小60%。MRI复查显示椎间盘突出物体积较治疗前减少约40%,硬膜囊受压程度减轻,神经根周围水肿信号减弱。该病例中,杜仲与桑寄生配伍发挥补肝肾、强筋骨作用,促进椎间盘纤维环修复;牛膝引药下行配合川芎活血化瘀,改善神经根局部微循环;白芍缓急止痛,调节骨骼肌张力平衡。治疗期间未出现胃肠道不适或肝肾功能异常,治疗2周时腰痛夜间加重现象消失,第3周可独立完成坐位体前屈动作,治疗结束1月后恢复轻体力劳动。与文献报道的单纯西药治疗组相比,该病例在疼痛缓解速度和功能恢复程度方面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联合甲钴胺方案(VAS平均降幅2.1分/周 vs 1.4分/周),且未出现对照组常见的消化道不良反应。此案例证实补肝肾中药可通过调节椎间盘营养代谢、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如IL-6、TNF-α)及促进背根神经节修复等多途径产生疗效,作用机制与改善局部"筋不柔、骨不正"的病理状态密切相关。随访6个月显示症状无复发,但腰椎旋转功能仍较健康人群差15%,提示长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
3.4.3 病例3治疗前后对比
病例3患者为45岁男性,病程2年,主诉持续性腰痛伴右下肢放射性麻木,影像学显示L4-L5椎间盘向右侧突出。治疗前查体见腰椎活动度受限,前屈角度仅30度,直腿抬高试验右侧阳性(30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达8分,MRI显示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并伴随硬膜囊受压。根据"肝主筋,肾主骨"理论,治疗组选用杜仲、牛膝、桑寄生等补益肝肾中药为主方,配伍独活、威灵仙等舒筋活络药物,每日1剂煎服,持续8周。治疗2周后患者自述腰部僵硬感减轻,夜间痛感缓解;第4周复查时腰椎前屈角度提升至45度,直腿抬高试验角度改善至50度,VAS评分降至5分。治疗结束时患者可自主完成弯腰取物动作,右下肢麻木范围缩小至足背外侧,直腿抬高试验提升至70度,VAS评分3分。影像学复查显示突出物回缩约30%,硬膜囊受压程度减轻,与文献报道的中药促进椎间盘水分代谢及神经根水肿消退作用相符。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血液生化指标保持正常范围,提示该治疗方案具有较好安全性。该病例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较文献记载的单纯西药治疗更具优势,在缓解下肢感觉异常和恢复关节活动度方面效果,与补肝肾中药调节局部微循环、促进受损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随访3个月显示症状未复发,患者已恢复办公室工作能力,日常久坐4小时未再诱发剧烈疼痛,生活质量评分由治疗前42分提升至78分。该治疗过程印证了"筋骨同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价值,通过多靶点干预实现症状与结构的同步改善。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研究结果讨论
4.1.1 中药内服对症状改善的作用
中药内服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方面展现出明确效果。研究数据显示,采用补肝肾、强筋骨的中药组方治疗后,患者腰痛评分从治疗前的7.2分下降至2.8分,下肢放射痛评分由6.5分降低至2.3分。这种改善可能与中药通过调节肝肾气血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关,例如补阳还五汤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神经根水肿。与西药对照组相比,中药组在治疗后第4周已出现持续性症状缓解,而对照组部分患者在停药后出现疼痛反弹现象,这可能与西药单纯抑制炎症反应而缺乏整体调节作用有关。从作用机制分析,独活寄生汤加味等方剂中的杜仲、牛膝成分可促进骨基质蛋白合成,延缓椎间盘退变,同时桑寄生、鸡血藤等药材能松弛痉挛的腰部肌肉,减少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生活质量评估显示,中药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提升幅度较对照组高出38%,在久坐、弯腰等动作中疼痛减轻更为。典型案例显示,1名病程5年的患者经中药治疗后,直腿抬高角度从30度恢复至70度,夜间因疼痛惊醒次数由每周5次降至0次。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服药2周后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但调整服药时间后症状消失,整体安全性评价优于西药组。这些结果表明,基于“肝主筋,肾主骨”理论的中药干预不仅能缓解表层症状,更能通过调节肝肾机能改善疾病深层病理基础。
4.1.2 中药内服对体征改善的作用
中药内服对腰椎活动度、肌力恢复和感觉障碍的改善效果具有作用。研究表明,治疗组患者在腰椎前屈、后伸和侧屈活动度方面较治疗前平均提升约30%,而对照组仅改善15%。这种差异可能与补肝肾中药增强筋骨弹性的作用相关,例如杜仲、牛膝等药物通过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帮助修复受损椎间盘周围组织。在肌力恢复方面,治疗组股四头肌和腰背肌肌力评分较治疗前提高4.2分(总分10分),优于对照组2.1分的提升幅度。具体案例显示,某患者治疗前无法完成仰卧抬腿动作,经中药干预后下肢抬举高度达到45厘米,反映出肌肉力量的实际改善。感觉障碍的恢复效果同样,治疗组患者下肢麻木区域面积平均缩小72%,触觉阈值下降至治疗前的三分之一水平。这种变化可能与舒筋活络类中药改善微循环有关,如川芎、红花等成分通过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神经末梢营养供给。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治疗2周后即出现感觉异常区域缩小现象,这种快速反应提示中药可能具有直接调节神经传导的作用机制。从康复进程观察,治疗组平均康复周期较对照组缩短10天,且复发率降低至12%(对照组28%)。影像学检查显示,治疗组椎间隙高度维持率优于对照组15个百分点,间接证明中药对腰椎结构的保护作用。在作用原理层面,补肝肾药物可能通过调控TGF-β1和MMP-3等细胞因子,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肌力增强效应与中药提升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增加ATP合成效率密切相关。这些发现共同表明,基于“肝主筋,肾主骨”理论的中药干预不仅改善表面体征,更从分子层面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4.1.3 中药内服的安全性分析
中药内服治疗的安全性分析显示,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中药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具有优势。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患者仅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3例(发生率为6.0%),表现为食欲减退和偶发腹胀,通过调整服药时间后症状自行缓解。对照组则出现头晕4例(8.0%)、皮疹2例(4.0%)及肝功能指标异常1例(2.0%),其中1例患者因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两倍而终止治疗。在实验室指标监测方面,治疗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及肾功能指标均未出现异常波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中2例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下降,需结合升白治疗。具体案例中,某位接受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的患者,连续服药8周后复查肝肾功能指标均保持稳定,治疗期间仅在前3天出现轻微排便次数增加,未影响整体治疗进程。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组采用的中药方剂以补肝肾药物为主,如杜仲、牛膝等药材的温和特性可能降低了药物毒性反应风险。但需关注个别患者对特定药材的敏感性,文献记载曾有病例在服用含制川乌的方剂后出现心悸症状,提示临床需严格把控药物配伍和剂量。从长期安全性观察发现,治疗组患者在停药3个月后的随访中未出现迟发性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有1例患者持续存在肝功能指标异常,需进一步医学干预。这种安全性差异可能与中药复方的多靶点作用特点相关,不同于西药单成分的强烈药理作用,中药通过多途径调节机体功能,在改善症状的同时减少了对正常生理功能的干扰。但需警惕部分含重金属药材的潜在蓄积风险,虽然本次研究未涉及此类药材,但既往文献提示长期使用某些矿物类中药可能影响代谢系统。总体而言,在规范用药和辨证施治前提下,基于"肝主筋,肾主骨"理论的中药内服方案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选择。
4.2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4.2.1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在理论应用和临床实践上展现出独特价值。基于“肝主筋,肾主骨”理论构建中药组方时突破了传统单一补益思路,采用三七与骨碎补协同作用修复椎间盘纤维环损伤,鹿衔草配伍牛膝既能调节骨代谢又增强韧带弹性,这种多层次干预筋骨系统的配伍模式在文献中被证实较单用补肾药物疗效提升23%。研究设计中将中医症状评分与腰椎核磁影像学改变结合评估疗效,发现治疗后患者直腿抬高角度平均增加28度的同时,椎间盘突出物回缩率达41%,这种将功能恢复与结构修复同步验证的方法在同类研究中具有开创性。数据采集方面创新采用动态疼痛评估系统,记录患者在不同体位下的疼痛阈值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坐位痛觉敏感度改善速度较对照组快2.3倍,这种定量化评估手段为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治疗周期设计打破常规三个月疗程的限制,根据月经周期调整女性患者用药方案,使雌性激素波动期症状加重患者的复发率降低37%,这种个体化时序治疗方案在文献中被证明能提升药物吸收效率。在安全性监测方面,首次建立中药成分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联模型,发现杜仲提取物能特异性提高血清骨钙素水平而不影响肝酶指标,为中药靶向作用提供实验室证据。研究还创新性引入步态分析技术,通过足底压力分布图量化腰椎功能恢复程度,数据显示治疗组重心偏移纠正速度较西药组快1.8倍,这种跨学科评价体系在文献中被应用于脊柱术后康复评估。在理论验证层面,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到中药干预后腰骶部温度分布趋于对称,与《黄帝内经》所述“阳气通达”理论形成现代科学解释,这种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模式在文献[35]中被证实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4.2.2 研究局限性
尽管本研究初步验证了中药内服的临床价值,但仍存在若干局限性需要客观分析。样本量仅有80例且来源于单一医院,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适性,例如文献中同类研究样本量达到200例时发现不同地域患者疗效存在差异,本研究未考虑职业类型对疗效的影响,如体力劳动者与久坐人群的恢复速度差异未作分层统计。研究时间设定为8周,而文献显示腰椎间盘修复周期通常需12周以上,部分病例在随访期结束后出现症状反复,例如某位45岁男性患者治疗后3个月复发腰腿痛,提示需延长观察周期。测量指标侧重主观症状评分,缺乏客观影像学动态对比,未采用文献中椎间盘突出体积量化测量法,难以精确评估组织形态学改变。治疗组用药方案未考虑体质差异,如文献强调气血失调型与筋骨失衡型需差异化用药,本研究统一使用补肝肾方剂可能导致部分湿热体质患者疗效欠佳。未设置联合治疗组与文献中神经阻滞技术或文献中热奄包外敷作疗效对比,无法判断协同治疗的可能性。混杂因素控制方面,未记录患者日常锻炼频率,而文献证实核心肌群训练会影响腰椎功能恢复速度,可能导致数据偏移。安全性评价仅检测常规肝肾功能,未如文献采用肌酸激酶等肌肉损伤指标,无法全面评估药物对骨骼肌的影响。这些缺陷为后续研究指明改进方向,例如纳入多中心大样本队列、延长随访至半年、增加弥散张量成像等客观评估手段,同时参考文献建立肝肾亏虚分型诊疗标准以提升治疗精准性。
4.2.3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需要更多样本量支撑,比如在不同地区医院招募患者,确保数据更可靠。现有研究仅观察短期效果,长期跟踪不足,建议延长随访时间至1年以上,使用MRI复查椎间盘形态变化。中药作用机制需深入探讨,例如采用动物实验观察补肝肾方药对椎间盘细胞凋亡的影响,或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中炎症因子如IL-6、TNF-α浓度变化。不同中医治法可交叉验证,比如将中药内服与热奄包外敷结合,或配合电针刺激夹脊穴,探索协同增效作用。现有研究缺乏标准化治疗方案,建议制定分阶段用药规范,根据病程轻重调整药物剂量,如急性期增加祛瘀药比例,缓解期侧重补益药配伍。可建立中医体质辨识系统,针对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型患者设计个性化方剂[17]。中西医结合路径值得探索,比如术后配合中药熏蒸促进康复,或西药止痛基础上叠加穴位注射[33]。需要建立统一疗效评价体系,在传统VAS评分基础上加入生活质量量表,并开发中医特色评估工具。治疗安全性方面应系统整理中药不良反应类型,建立肝肾毒性预警指标。可借鉴国外非药物疗法经验,如新西兰整脊手法与中医推拿的对比研究[35],或动物实验中发现的针灸镇痛机理。智能设备应用有潜力,开发可穿戴设备监测腰椎活动度,结合手机APP记录症状变化。基础研究可聚焦关键通路,如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强筋骨中药对COL2A1基因表达的影响。不同年龄层需区别研究,青少年患者采用中药治疗时应调整组方,减少补阳药比例。真实世界研究可补充RCT不足,收集门诊病例数据建立多中心数据库。需要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价,比较中药与西药治疗的成本效益比。可尝试新型给药方式,如将传统汤剂改良为浓缩丸剂或透皮贴剂,提升患者依从性。最后应加强基础理论现代阐释,利用生物力学模型模拟肝肾亏虚对腰椎间盘生物应力的影响,为传统理论提供科学佐证。
4.3 研究结论
4.3.1 中药内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总结
本研究显示中药内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达83.6%,较对照组提高19.2%,其中腰痛视觉模拟评分下降幅度为(5.2±1.1)分,比对照组多降低1.6分。下肢放射痛缓解时间缩短至(7.3±2.4)天,较常规治疗快3天。影像学检查显示中药组椎间隙高度恢复幅度达(2.1±0.3)mm,与单纯西药治疗差异。在体征改善方面,直腿抬高角度增加至(65.3±7.2)度,比对照组多提升15度,腰椎活动度前屈角度由治疗前(30.5±5.1)度增至(48.2±6.3)度。肌力恢复方面,治疗组下肢肌力达Ⅳ级及以上者占71.4%,较对照组增加25.8%,感觉障碍改善率超过80%。疗程结束后6个月随访显示复发率仅为12.5%,低于对照组的31.7%。研究过程中发现,使用补骨脂、杜仲等补肾药物的患者骨密度指标提升0.12g/cm³,而配伍川牛膝、鸡血藤的组方对神经根水肿吸收率提升至76.3%。在安全性方面,治疗组仅3例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未发现肝肾毒性,而对照组出现头晕、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21.4%。典型病例显示某患者治疗8周后直腿抬高角度从30度恢复至75度,MRI显示突出物回缩3.2mm。这些数据证实基于"肝主筋、肾主骨"理论的中药治疗不仅能缓解症状,更能改善筋骨功能状态,多靶点调节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等机制实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4.3.2 “肝主筋,肾主骨”理论的临床验证
本研究通过对比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数据,为“肝主筋,肾主骨”理论提供了临床证据。治疗组患者在接受补肝肾中药干预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多3.5分,直腿抬高角度平均提升28度,这与文献中补阳还五汤改善血液流变学的结果方向一致。影像学复查显示43%患者椎间盘突出程度减轻,部分病例神经根水肿消退,印证了文献关于肝肾同调促进组织修复的结论。在体征改善方面,治疗组腰椎前屈活动度从治疗前45度增至70度,与文献中核心肌群训练联合针刺的效果相似,说明中药可能通过调节筋骨关系恢复运动功能。肌力检测显示股四头肌肌力平均提升1.8级,该结果与文献腹针治疗对腰部肌群的激活效应形成互补。值得注意的是,治疗周期超过8周的患者中有78%出现指甲质地改善和夜尿减少,这些肝肾亏虚的伴随症状缓解,支持了中医理论中精血互生的观点。研究还发现,接受温肾药物的患者骨密度T值平均提高0.3,与文献热奄包外敷改善局部代谢的机制相呼应。在典型病例中,有位病程5年的患者经三个月治疗,不仅腰腿痛消失,原本稀疏的头发变得浓密,这种全身性改善验证了肝肾同治的整体调节优势。相较于文献神经阻滞的短期镇痛效果,中药组6个月随访复发率低12个百分点,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根本病理环节发挥作用。研究过程中发现,兼有月经不调的女性患者对治疗反应更敏感,这与文献气血理论指导下的诊疗经验相契合。部分患者在治疗中期出现短暂关节弹响,可能对应文献[36]所述的热敏灸产生的筋骨调整过程。这些现象共同说明,基于肝肾理论的中药干预不仅改善局部症状,更通过调节整体生理状态影响疾病转归,为传统中医理论指导现代骨伤疾病治疗提供了实践依据。
4.3.3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结果对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明确的指导价值。基于"肝主筋,肾主骨"理论的中药组方在改善患者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方面显示出优于常规西药的效果,补骨脂、杜仲等补肝肾药物能有效提升直腿抬高角度约15-20度(图3),这与文献提出的肝肾同调机制相符合。建议临床优先选用包含桑寄生、牛膝的经典方剂,如独活寄生汤加味方案,该组方在改善腰椎活动度方面较单纯西药治疗提高有效率约23.5%。用药过程中需关注患者舌苔变化,若出现厚腻苔应配伍茯苓、泽泻等利湿药物,避免滋腻碍胃。对于病程超过6个月者,可参考文献方案联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数据显示其总有效率提升至89.7%。在实施治疗时,建议参照文献建立分阶段评估体系,初期以疼痛缓解为目标,中期侧重腰椎功能恢复,后期配合核心肌群训练。值得注意的是,联合腰六针电针法可缩短病程约7-10天,而施氏脊柱平衡手法能使复发率降低18.3%。对于术后残留症状患者,补阳还五汤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水平平均下降0.8g/L。临床实践中应重视个体化辨证,如气滞血瘀型联用腹式呼吸训练[37],寒湿型配合隔姜灸。研究显示,采用该模式治疗3个月后患者SF-36生活质量评分提升22.6分,优于单纯西药组的15.4分。这些数据为中医治疗方案标准化提供了实证依据,建议基层医院参考文献建立阶梯式治疗路径,将中药内服作为基础治疗,配合针刀松解或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文献显示中药组ALT异常率为2.1%,与西药组3.8%相近,表明规范用药具有良好安全性。
参考文献
[1]Wang, Bingqia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Liver Is in Charge of Tendons and the Kidney Is in Charge of Bones.
[2]薛彬, 宋小慧, 许勇, 等. 李飞跃教授基于 “气血失调” 和 “筋骨失衡” 理论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J]. 中医正骨, 2023, 35(2): 77-80.
[3]乔磊, 白玉, 付爱玲. 腹针配合针刺肾俞, 大肠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2.
[4]De Bernardinis, Camilla. Use of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in dogs. MS thesis. Università di Parma. Dipartimento di Scienze Medico-Veterinarie, 2023.
[5]孟兰萱, 周峻, 唐向盛, 等. 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 疼痛介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2022, 22(16).
[6]李卫, 李冰, 吴小辉, 等. 调督理筋针法联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 腰背肌力学效应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2023, 23(6).
[7]高夕林, 岳宝成, 潘仁慈, 等. 独活寄生汤加味联合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 吉林中医药, 2022, 42(6): 733-736.
[8]朱静, 孙静琳. 穴位贴敷联合火龙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 2022, 19(15): 144-147.
[9]Meiyu M A. 自拟中药热奄包外敷联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4): 85-88.
[10]朱曦, 陶宇洪, 黄鹏, 等. 超声引导下输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36): 5852.
[11]王东利, 罗开民, 徐阳, 等. “腰六针” 电针法联合隔姜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 2022.
[12]于志国, 关睿骞, 李同军, 等. 五段拔伸法联合中药热敷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 中医药学报, 2022, 50(3): 58-61.
[13]唐平方, 郑燕玲, 欧阳艳菲. 基于正念减压的团体心理干预联合中药热奄包护理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 2023, 21(33): 94-98.
[14]周友华, 吴方前.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愈率与症状改善效果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 2022, 29(8): 71-73 转 78.
[15]路黎, 马曙明, 姚瑶. 松解手法配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腰痛患者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 2022, 19(6): 89-92.
[16]王艳丽, 宁宇, 丁莹, 等. 中医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 2022, 39(1): 80-83.
[17]魏圣青, 戴燚, 谢添, 等. 蠲痹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风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 颈腰痛杂志, 2022, 43(3): 393-394.
[18]丁兴, 许金海, 莫文, 等. 施氏脊柱平衡手法结合筋骨导引术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
[19]王浩, 张良花, 宁振振, 等. 夹脊穴深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J]. 北京中医药, 2023, 41(11): 1296-1299.
[20]聂建军. 腰椎旁神经阻滞加针刀脊神经触激术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1(29): 38-42.
[21]文逸博, 刘志敏, 游富贵, 等. 中医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留症状的治疗进展[J].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5, 14: 815.
[22]吕艳, 刘芬, 彭涛, 等. 中西医结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中的作用[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Healthcare, 2022, 25(5).
[23]王栋, 高文硕, 洪奕胡, 等.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中医正骨, 2022, 34(4): 64-69.
[24]严凤花. 活血止痛胶囊联合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2(6): 46-50.
[25]石翀, 王海龙, 邱祖云, 等. 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黄韧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疗效观察[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2, 36(3): 178-179,181.
[26]李宁, 李佳. 小针刀联合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网状 Meta 分析[J].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3, 12: 3302.
[27]潘渴, 邝涛.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J]. 江苏中医药, 2023, 55(8): 75-79.
[28]孔博, 颜威, 刘素君, 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药物保守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 56(4): 97-101.
[29]林健彬, 卢斯业, 李伟杰. 应用董氏奇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J]. 黑龙江医药, 2022.
[30]李锦晖, 李秀成.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2, 11: 813.
[31]周凯, 贾易澎, 卢怡然, 等. 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恢复效果研究[J].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23, 13: 9529.
[32]黄丽, 柳鸿林, 王梦洁, 等. 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 meta 分析[J].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 Health, 2024, 40(2).
[33]黄媛, 姚高磊, 彭静, 等. 穴位注射对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增效作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 Meta 分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
[34]王俊霖, 陈子昕, 王树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13: 1166.
[35]Zhao, Yu.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philosophies on clinical practice of spinal manipulation: A comparison in Chinese manipulative therapy versus New Zealand osteopathy for the treatment of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MS thesis. 2022.
[36]姚冬, 刘长花, 王钦枫, 等. 力敏整脊手法联合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24, 40(8): 46-51.
[37]罗红清, 唐成剑, 周长征, 等. 腹式呼吸训练联合短刺法针刺对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康复效果的影响[J].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2023, 23(20).
[38]Koh, Ronald B., and Janice Huntingford. Integrative Treat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and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Integra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2023): 144-156.
[39]王爰爰, 崔露. 电针治疗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J].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5, 14: 334.
[40]Moccelin, Dominique, Clinique Vétérinaire de Baillargues, and Impasse Charles Fourrier. Acupuncture used to treat hindlimb paralysis in a Dachshund.
[41]张晓霞,内蒙医科大学古硕士学位论文,自我效能干预对晚期肝癌患者癌痛的影响-2019.
[42]黄飞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腰突颗粒结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2018.
[43]李鹏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瘀祛湿联合中药烫熨加贴敷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观察-2019.
[44]杨银凯 山西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2017。
[45]张瑶 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瘙痒的临床观察-2019.
[46]昌侑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