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标中确切表达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对于历史这门必修课程的教学, 需要教师提高对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度,将其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高中历史课本对世界发展史有详尽的记录, 探究价值极强。纵观目前的高中历史课堂,因为高中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有时会发现教师不遗余力地讲,但是学生却懒得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明显。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要努力树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思想,同时,配合以恰当的课堂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全部流程,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出努力。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不注重核心素养的融合
现阶段,将核心素养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既需要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正确解答历史问题,也需要学生透彻地理解隐藏于历史问题后的历史发展轨迹,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会将大半注意力放在研究考点上,无意中忽视了历史素养的培养。 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缺少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显著问题,不利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很难为促进我国的历 史文献学等专业发展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二)忽视历史人文性
针对历史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肩负更多重任,如带领学生认识历史、培养人文素养等,在此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然而,眼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更多教师追求的是知识输出量,忽视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与延伸。 课堂上也习惯采取“填鸭式”教学法,缺少对人文情感、教学过程的细化,导致历史教学需具备的德育价值难以得到发挥,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高中历史教学过于依赖教材,很少能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灵活 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提不起学习兴趣。最后,很多教师在 课堂教学中对课本教材的依赖性强,课堂所讲内容基本取材与课本,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详细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很难真正接触到历史知识,以致学习受限。因为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相差甚远,所以不能使学生从更多角度看待问题,日积月累下,渐渐消磨掉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氛围压抑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保持课堂秩序,普遍会以严肃的面目对待学生,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导致很多学生一看到教师就会肃然起敬。再加上高中课程紧凑,很多教师都会采取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来确保能够在有限时间里给学生讲授更多知识,教师长期占据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压抑,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不能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环节, 难以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课堂表现愈发消极。基于此,愈发凸显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创建良好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改变和创新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需认真听讲,对于重要的部分用笔勾画出,然后在课余时间进行背诵就可以了。但是,采用这种方式时,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进而影响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改变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纳学生给出的观点和建议。另外,教师也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创建良好的关系,使课堂环境变得生动和谐,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例如,在教学《开创外交新局面》时,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我国 20 世纪 70 年代及以后在对外
交流的问题上的重大成果,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所以,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给予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去研究,并引导学生: 中国何时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为什么能够恢复?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以前,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设备和资源是比较缺乏的,历史教师只能通过教材和各种课外资料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丧失了兴趣。历史教师其实可以通过描述历史故事或事件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果教师仅依靠教材来教授知识,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不能体现核心素养的意义。所以,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从各种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辛革
命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然后让学生思考: 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局面?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也大致了解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的爱国精神,进而提升了学习效率。
(三)渗透历史人物精神,培育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是德育的核心所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不应单纯仰仗课堂教学,更应在日积月累下进行不断熏陶与自我感悟,协同发挥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从教师方面讲,必须确保其了解教材内容,积极收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文献。 大家常说的“八年抗战”主要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时间是八年,并不是抗战时间只有八年,反抗列强的侵略战争早在 1931 年就开始了。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多种方式介绍这段历史,如视频和音频材料,并以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展文化教育。 其次,讲授这样的历史课时,需要教师的真情流露,将自身理解与情绪代入课堂,使学生真切感受这一情绪,并产生共鸣。 基于此,建立学生的价值观并培养其爱国精神。最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国地质力学奠基人李四光,以及辛亥革命、百日维新、抗日战争等,都可以作为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教师必须要对其进行整理,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不断提升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
结语: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培养其历史情怀,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中,还需教师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实践,致力于给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枫.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乔凯. 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3]张旭梅. 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D].海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