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探索
王利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利玲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探索[J]. 中国职业教育,2024.12. DOI:10.12721/ccn.2024.157304.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特点。它往往是世代相传的,通过口传心授等方式在民间延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特色,是特定群体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工匠精神则是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它包含敬业、精益、专注等内涵。在价值理念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工匠精神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
DOI:10.12721/ccn.2024.157304
基金资助:

前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培育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教育部门、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作用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数代人乃至数十代人的智慧结晶。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能够成为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工匠精神所强调的专注、执着与精益求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需要的态度高度契合。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就如同在年轻一代的心田种下传承的种子。学生们在接受这种精神的熏陶后,会更加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敬畏和热爱的态度去学习传统技艺。

从技能提升的维度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许多技艺都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例如皮影戏的纸皮技艺,其选皮的精准考量,硝制时药剂浓度与时长的精准把控,晾晒时湿度温度变化的应对,鞣料的配比与手法、雕刻的力度与走向,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职业教育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激励学生在面对这些复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时,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和钻研。工匠精神促使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了解,而是深入到技艺的精髓之中。这种对技能提升的执着追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湛技艺,并且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再者,从社会价值的层面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构建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功利性的追求常常使人们忽略了对品质和专注的坚守。而工匠精神所代表的那种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的态度,能够成为一种正面的价值导向。当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技艺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时,他们走向社会后,就会像一颗颗火种,将这种积极的价值观传播开来[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融合路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可通过课程融合的方式来实现。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往往侧重于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我们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融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例如,在传统手工艺类专业课程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文化背景、技艺传承脉络等内容。这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如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等品质,而且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学校可以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合作,共同开发融合课程教材,确保课程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还可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课堂,亲自示范和讲解传统技艺中的工匠精神体现之处,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二)实践教学路径

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应构建具有非遗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学校要建立专门的非遗实践工作室或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的非遗制作场景。在这里,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感受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专注和耐心。比如在木雕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从选材、构思到雕刻、打磨,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心对待,这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其次,鼓励学生参与非遗项目的实际生产和创作过程。通过与非遗企业或工作室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订单制作中,使他们在真实的市场需求和生产压力下,领悟工匠精神对于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的重要性。再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非遗技艺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学生不仅要展示自己的技艺水平,更要体现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践行,如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对创新的谨慎态度等[2]

(三)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要打造一支具有非遗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对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进行非遗知识和工匠精神的培训。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非遗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形式,让教师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及其蕴含的工匠精神。例如,让教师学习传统刺绣工艺中的针法运用和图案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刺绣艺人如何在一针一线中体现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引进非遗传承人或具有非遗工作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能够将自己多年的非遗传承经验和对工匠精神的切身体会带入课堂,为学生传授最原汁原味的非遗技艺和工匠精神。此外,还可以建立教师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师徒结对机制,让教师在与传承人的交流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传授能力。

(四)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构建富含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至关想重要[3]。首先,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可以融入非遗元素。例如,在校园的公共区域展示非遗项目的作品、介绍非遗文化的展板等,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都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其次,开展以非遗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非遗文化节,在文化节期间,开展非遗技艺表演、作品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和工匠精神。再者,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训中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例如,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工匠精神。

(五)校企合作路径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模式,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应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企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和实践经验。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非遗项目和工匠精神的机会。一方面,学校可以与非遗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对非遗传承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例如,在贝雕制作企业的参与下,职业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可以增加传统贝雕技艺的实践课程,让学生掌握传统工艺的同时,学习企业中传承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让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亲身感受非遗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要求[4]

结语:

非遗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意义重大,可通过课程融合、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及校企合作等多路径,系统且长期推进。

参考文献:

[1] 徐喜波,潘雪义,丁丽莉.湖湘“工匠精神”学校传承的问题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6):45-46.

[2] 周微,宋田田,刘刚.技工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评价[J].中国农村教育,2020(6):22-23.

[3] 温娟,王纪平.“工匠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镜鉴[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2):45-49.

[4] 孙涛, 李怡, 王东. 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课程开发研究[J].  2022(20).

[5] 孙晓哲, 刘芳, 王丽. 探讨新时代技工院校的"“工匠精神”"[J]. 新一代:理论版, 2021(9):354-35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