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置是语文课程教学成果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就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不能在离开教师的同时也可积极参与语文的阅读和写作。”以语文课程人才培养为基础,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设置预习内容、辅导程序、反馈学习等环节,加强学生语文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小学语文课程预习指导思想和方法的合理实施,以获得更好的预习指导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总结与反思提供支持。
一、小学语文预习特征
(一)涉及生字生词较多
当前语文学科各单元的课前预习中,对教材中的生词、词汇量较大的提炼和归纳往往涉及到大量内容。教科书中的生词、词汇量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这时期的学生来说,要想全面掌握这些字词是特别困难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积极参与课前的字词积累。
(二)关联性缺失
小学校语文教材各单元的主题课前是相同的,但主题表达与文本本身却有较大差异。例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以及《祖父的园子》等都是写思乡故事,刻画思念家乡的情结。而第二单元包括《景阳冈》《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等文本,主要围绕经典小说的主题展开。但是,古代诗歌、小说与现代文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文本间的相关性降低,这也阻碍了学生课前语言准备。
(三)需借助辅助工具
关于语文词汇、句型和语法问题,教师应通过电子词典、PPT等方式讲解古诗、现代散文。此外,学生也要运用各种现代电子设备及辅助学习资料,自学单词、词汇、句型及语法。在阅读资料的同时,探索学习方法,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理论记忆、理解语文、掌握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也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小学语文预习意义
(一)明确预习目标
为了更长远地思考和理解,大部分小学生把预习看成是一种对文本的常规阅读活动,对文本中的生字、生词的认识,使预习的形式化成为一大难题。教师是小学语文课程教育的引导者,其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整合,可以对语文课前预习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以指导学生预习。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前,作为一种学习行为,课前预习是一种自主的、探究的学习行为。就像荀子在《劝学篇》中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课前备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起点,也是学生整个学年语文学习的基础。为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前辅导时,可以预习课文、字词、语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循序渐进地启发指导理论知识和课外扩散内容,帮助学生自主深入课文,加强语文理论知识探索性学习,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课堂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探索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扩大学习视野
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组织大多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反映。为此,在生活化教育的“大语文观”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备考指导,可实现备考内容的拓展和师生间的反馈交流。在小学语文预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外学习资源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适时、恰当地传授课前知识,自觉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开阔视野,对课外语文预习的内容进行介绍和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记忆汉语单词或词汇,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提高,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使用电子词典、PPT课件、网络信息展示平台等多种电子工具,与学生实时互动,及时反馈学习语文重难点知识、探究疑难问题的情况,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整个小学语文预习过程的合理调控和指导。
三、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策略
(一)营造氛围,培养习惯
对小学语文预习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需要借助在课内外收集到的大量预习材料,合理安排小学语文预习的教育情境和学习内容。为此,在正式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前,应根据每个单元、每个班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加强预习环境的组织,包括预习字词、问题及表达应用案例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后预习内容的学习和课后预习任务。准备考试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备考指导,纠正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参与、自主探索的意义。例如把学生分成预习任务组,在语文预习中指导词汇、语法,比较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引入网络资源,调动学生主动性
为准备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任务,教师不仅要收集、筛选、整合现有的语文教材,包括课文、生词、语法,还应引入多种在线教学资源,用语音讲解汉语词汇。语文预习教学在收集和整合各种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将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语文知识系统的框架,组织理论知识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匆匆》预习教育中,散文作家朱自清描写了挪移、蒸融、游丝等生词,以及关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等忧伤文字。在《匆匆》课前准备教育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课文中的词语、词汇的难点和难点,引入更多的关于“春夏交迭”与“时间流逝”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断总结语文知识、学习技巧、词汇、词汇等方面的难点和难点,确保学生课前准备的主动性和课堂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强化预习引导和评价
根据不同学生对语文预习的不同需求,教师既要加强预习理论知识与课外预习资源的整合,又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和预习指导。通过以上预习计划的指导、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预习内容的指导、预习氛围的指导等。准备预习教案大纲,标注新字词,使用参考书,讨论交流。全程预习时间和方法是教师参与和监督的重要内容。课前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预习计划、预习内容、预习氛围的引导下,全面、客观地评价语文预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新词、句子、语法以及中心思想。
结语
总之,课前预习指导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否从语文预习的任务、内容、评价等方面给予学生极大的帮助,是能否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小学语文预习过程中,学校、教师等多方面主体应相互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导向、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的作用,以提高小学语文预习活动的实施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淑娟.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实践研究[J].中外交流,2021,28(5):1110.
[2]杨雯雯.微微一课妙预习,智趣导学入佳境——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的应用策略[J].读与写,2021,18(11):58.
[3]陈琛.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预习优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1(11):25-26.
[4]杨娟.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研究[J].中外交流,2021,28(1):37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