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任务驱动型课时教学响应了课程理解的关系本体论、整体有机论和人本建构论,回应了课程影响因素的三因子说。为增强其实践性和可借鉴性,以课程内容具体要求“大气受热过程”第一课时为例,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对课程安排的相应内容具体阐释。
一、参照课程内容要求,设计中心任务模块
1. 理解课程内容要求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要求结构与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关联大。马杰行为目标采用三要素论,指出好的行为目标应包含“教学后能做什么”“行为产生条件”“符合要求行为标准”三要素。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要求的构成基本由“前置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四部分组成,“前置限定”大致对应“教学后能做什么”和“行为产生条件”,“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和“后置限定”大致对应“符合要求行为标准”。
2. 理解课程内容要求功能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要求功能首先是指向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要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知识载体,常对应一项或数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形成学科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基本训练单元,是课时教学时师生共同关注的中心任务,需全部学生过关。
3. 内容要求理解下的中心任务设计
人教版相应内容有正文学习(含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和活动开展(含地球和月球表面辐射过程示意)两项任务。两项任务围绕中心任务展开,所选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明确给出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在波长方面的差异及对大气受热的影响。对与大气受热有关的现象有所解释,但正文任务是以文图直接呈现,活动任务对应情境水平属第2层级“给定的简单情境”,缺少水平第1层级“简单熟悉的情境”。结合高一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可给出一定的背景材料,设计体现思维进阶的中心任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经过厚厚的大气层,会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能主要是可见光,其次是红外线,最后是紫外线,分别约占50%、43%和7%。
(1)结合上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出臭氧和二氧化碳(水汽)主要分布层以及吸收太阳辐射的差异。
(2)晴空时空气分子散射蓝紫光显著,多云时大气悬浮颗粒散射长短波均显著,说出晴空和多云时天空的颜色。
(3)云层很厚时,几乎能反射全部太阳辐射,说出此时天空的颜色。
(4)阅读教材大气受热过程文字及示意图,说出对流层大气热量的主要的直接来源及起作用的主要大气成分。
(5)说出对流层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能力的差异及产生的影响。
二、结合课程具体目标,设计拓展任务模块
1. 理解课程具体目标组成
理解高中地理课程具体目标的组成,需要先对其目标指向有明确认识。高中地理课程具体目标,从学生视角出发,提出学生完成高中地理课程学习后,应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综合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考察实验调查获取解读应用地理信息四个方面,养成人地和谐发展的态度、能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学会用区域分析比较联系观点认识区域评价区域以及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
2. 理解课程具体目标价值
高中地理课程具体目标价值与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关联性紧密联系,内容的选择性要求充分结合学科特点,遵循学习科学原理,内容的关联性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以及学科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大气的受热过程内容要求从课程选择性上,直接体现地理核心素养之综合思维,也可拓展至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从课程关联性上,考虑高一地理学习要求,可拓展至与语文学科初步的整合,并联系学生外出感受及见闻。
3. 具体目标理解下的拓展任务设计
在理解具体目标基础上,拓展学习任务设计需在中心学习任务完成基础上,挖掘除却中心学习任务对应的具体目标之外的其他目标。其他的目标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也可以与中心学习任务对应的具体目标一致,但却是中心学习任务的深化。人教版教材未对本课时给出拓展任务。依据控制变量法,提供在同一季节,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不同,使受热过程有差异,导致气温不同,设计拓展任务(第5条任务是前置任务的变式,第6条任务是否安排依据学情而定,也可作为选做题仅让部分同学完成)。
家住南京,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小明同学,2019年暑期在哈尔滨游玩了一周。注意观察、积极思考、主动求证的小明发现了一些现象,查阅了一些资料,得出了一些观点,产生了一些困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他发现夏季的哈尔滨与南京相比,较凉爽,昼长较长,正午太阳较低。他认为哈尔滨虽然白昼长,但由于太阳较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较厚,被大气吸收散射和反射更多,导致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也少,地面辐射弱,最终对流层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少,所以哈尔滨夏季较凉爽。
(2)他查阅资料,发现庐山是夏季避暑胜地,而庐山纬度较低。他认为庐山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较少,导致凉爽。同时他想起苏轼名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觉得与庐山夏季凉爽原理相同。他还想起北戴河也是著名避暑胜地,但对从大气受热过程解释其形成原理心存困惑。
(3)他坐地铁时,听到周边有人谈起去年冬季在最寒冷的夜间,为了农作物防冻,采用以碎柴禾、碎杂草等为燃料熏烟,夜晚12时左右点燃,可提高气温3~4℃。他认为熏烟可以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并增强大气逆辐射。但点燃时间应该是傍晚,同时要注意控制火势,暗火浓烟。
参考文献:
[1]李璐. 高中地理教学巧用任务驱动模式[J]. 吉林教育,2019,(11):61.
[2]施道刚. 任务驱动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的路径探析[J]. 新课程导学,2018,(24):62.
[3]张旭. 谈高中地理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