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情境化融合策略
莫志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莫志勇,.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情境化融合策略[J]. 中国体育科学,2021.5. DOI:10.12721/ccn.2021.157949.
摘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学校体育工作神圣使命。根据完成此使命之需要,从具身认知的角度,探索学校体育与德育融合,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作业、运动竞赛等工作中践行具身德育,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育人质量之道。
关键词: 具身体育德育融合教育
DOI:10.12721/ccn.2021.157949
基金资助:

2020 年 10 月 1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开篇即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然而,学校教育五育分家,体育工作只顾提高学生体质体能之目标,只顾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与体育大课间中的身体练习密度与强度,德育部门只管开展道德说教提高学生道德纸笔考试水平的现象比比皆是。教育行为是教育者内在教育理念的外在显露。

一、德育的内涵

在校园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不仅仅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还包括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顽强意志,以及陶冶学生关于美的情操,树立起一种终身体育的意识等。如何充分认知德育的内涵、在体育教学中将体育与德育联系起来,是需要体育教师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德育的作用

首先,体育学科以体育内容为载体,从育人的高度,科学地教育学生认识、珍惜、尊重和热爱生命的真谛;其次,不仅强化学生们的国家意识感、文化认同感、公民人格性,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全面形成与发展。以中国武术为例,武术教学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系统,然而它又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的内涵丰富,对体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备课中,一定要重视德育。教师不仅要在课上言传身教,还要充分利用日常教学和突发状况,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与渗透,并结合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体育及德育综合素质。

(一)体育教师言传身教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良好的形象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自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其次,上课时教师要比学生早到教学场地,严格整理好自己的仪容仪表,给学生一种整齐和整洁的印象;课程中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参与到学生间的活动中去。最后,在夏季和冬季的时候,经常会有学生怕热或怕冷,显露出焦躁不安、畏首畏尾的不愿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地去给学生做示范,充分展现自身的职业道德。教师自身都勇于克服困难,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全体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榜样作用,从而鼓励自己勇敢地克服困难,消除自身畏难和怕苦的消极情绪,并向老师学习,以激情洋溢的饱满热情投身到体育学习中去。

(二)把握课堂德育时机

德育是讲究契机的。如果比赛还在进行中就教育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800m 才跑到200m 就教育学生坚持才是胜利,那么这些德育都必将收效甚微,因为此时还不是合适的教育契机。反之,当决出胜负、跑完800m 全 程 之 后,再 去 教 育 孩 子“失 败 是成功之母”“坚持就是胜利”,效果一定倍增,因为学生充分体验了过程。这就是正确的德育时机。众所周知,体育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基础的学科,人们运动后必然会产生一些非常不适的生理反应,例如“极点”反应、肌肉酸胀、呼吸急促,此时教师就可以相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在耐久跑训练中,出现“极点”的生理现象时,学生会呼吸困难、肌肉酸胀无力,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大 声 告 诉 学 生:“信 自 己,不 放 弃,定 胜利。”当学生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极点”,扛 住“极点”的痛苦后,他就会感到轻松,越跑越有劲。这就是教师在精神上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坚持完成任务的体现。

(三)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课堂突发事件能够反映一位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如果能够及时妥善解决,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契机。例如,如果有学生没有在教师所规定的时间内站好队,教师应该控制情绪,不要训斥个别学生。可以让全班同学共同进行队列队形的练习,之后告诉全班同学让他们都进行队列队形练习的原因,即一个人的失误将会拖累一个集体的表现,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认识到顾全整个班级荣誉的重要性。在老师眼里,班级是一个整体,一个人脱离了集体,破坏了整个集体的队形,那么这个集体就没有完成教师规定的任 务。一个人的失误也就是一个集体的失误,只有每一位同学都完成好自身任务,整个集体才不会出错。教师将突发状况化解为德育契机,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突发状况的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集 体 主 义 精 神、提 高 学 生 集 体 荣 誉 感 的 德 育目标。

结语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学校体育工作的神圣使命。新时代,新使命,需要新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新实践。具身德育是认知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具身认知理论)在德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体育活动伴随有丰富的运动实践与身体体验,具有应用具身认知理论,践行具身德育的天然优势。学校体育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践行具身德育,开展体德融合工作,可以肩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 .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5):705–710.

[2] 孟万金 . 具身德育:背景、内涵、创新——一论新时代具身德育 [J]. 中国特殊教育,2017(11):69–7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搜狐网 . 王登峰:体育课也要布置家庭作业 [EB/OL].[2018–11–01].https://

www.sohu.com/a/272662558_50359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