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坚定学生价值信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生本就处在一个价值观萌芽的重要阶段,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学生容易出现价值观多元化、价值观功利化等倾向,更甚至有不少学生出现价值观迷茫等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则能改善这一现象,促进初中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现如今初中生践行睡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明显并不理想,这对这一问题笔者则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 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保障原则
(一) 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促使初中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大多是停留在记忆阶段,明显缺少情感认同及实践检验,再加上初中生自己思想各方面也尚未成熟,人生阅历较少、知识储备也较为匮乏,所以容易因此而出现价值观、信仰迷茫,甚至还会丧失文化自信。为此,要想确保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自然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首先,需要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形成有效认知,而且在理论教学与讲解的时候,真正聚焦于社会实际问题来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强化学生认同感。其次,教师还需要结合初中生认知能力及思维特点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思考,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真正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初中生践行,从而提升践行实效性。
(二)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要想真正得到保障,还需要在践行期间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来践行,这样才能提升践行实效性。具体而言,教师要在践行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来对学生展开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激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意愿,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走进社会、关注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倾听学生内心诉求,针对学生实际问题来进行针对性指导,借助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践行认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自觉参与到践行活动中,有效锻炼学生践行能力。
(三) 坚持知、情、意、行合一原则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本就涉及了知、情、意、行这几个方面,初中生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从某些方面而言也是这几个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为此,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要想真正得到保障,还需要坚持知、情、意、行合一原则,具体而言初中生要在实际践行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价值理念认知,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价值观念的情感体验,借此来有效锻炼形成相应的意志品质,并且还需要呈现出契合价值准则的相关行为习惯,在践行活动中真正实现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更为良好的理解与认同,有效提升践行实效性。
二、 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保障路径
(一) 注重思想政治建设
促使初中生思想、行为各方面发生问题的原因较多,而要想有效解决问题,真正提高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学校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思想政治建设,固化初中生正能量“三观”,让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党以及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知才是关键。一方面,可以积极构建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机制进行完善。具体而言,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价体系重要内容及导向,对学生进行细化、量化的评价,构建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档案,以此来凸显出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在升学录取分值中的所占比例,这样才能促进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要素为例,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可以将学生作业、考试是否有作弊来对学生进行细化评价,这样就能激活学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从之前的“要我践行”转变成为“我要践行”。另一方面,学校还需要注重思政教育队伍及班主任队伍建设,同时对相关队伍德育成效考核机制进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为学生配置优质的师资队伍,在选拔教师的时候尽量凸显出其政治性,在优秀党员教师中选拔出思政教育工作者及班主任,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基础。
(二) 构建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
要想提升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学校不仅要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还需要为学生构建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形成有效认知,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1、 立足课堂教学,实现价值引领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于课堂教学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借由此来提高学生认知,为学生之后践行打好基础。首先,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内容着手来深层次解读价值理论,在为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时候,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抽象理论知识变得越发的具体、形象。例如,教师在讲解与法律相关知识的时候,为了深化学生对于法治的理解,并且引导学生借此来约束自身行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价值理论与开放改革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围绕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主流价值观造成的现实意义及时代价值,这样才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较为坚定的认识,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
2、 打造互动课堂,提高学生价值认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革新自身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注重互动教学,通过互动课堂构建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价值认同,这样就能有效提升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使用双向互动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具体而言就是改变传统单方面灌输的理论教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有效互动、生生互动来形成良好的信息反馈,并且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思维碰撞及交流,这对于学生价值观碰撞与交流意义非常,能够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再借助价值理论来为学生解答,学生自然能够在双向互动中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同时还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及认同,这也能提升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三) 注重家庭引导价值践行
家庭本就是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在提高践行实效性上起着较为显著的作用,所以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还需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家庭引导价值践行来进一步提升践行实效性。一方面,革新教育理念,打造良好家风。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一定要革新自身教育理念,针对孩子身心发展变化,采用恰当的手段来与孩子形成良好沟通,同时与学校形成紧密交流及互动,并且为孩子打造出良好的家风,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而初中生也能通过家校合作来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实效性。生活上,家长要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多为孩子提供锻炼与实践的机会,让其在践行中发展自身能力、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开展家庭活动,注重对于孩子的言传身教,毕竟初中生除了学校之外,大多是在家庭生活中度过的,而开展家庭活动则能进一步拓宽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平台,让整个践行活动因此而变得更加的丰富且高效,从而有效促进初中生正确价值观与思想认知得以形成。
(四) 立足校园文化构建践行平台
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要想得以提升,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立足于校园文化来为学生构建出相应的践行平台。首先,学校可以为学生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除了课堂教育理论宣传之外,还可以借助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来为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内容,让学生能够直观了解相关理论,同时有效拓展整个宣传范围,强化学生记忆及理解。其次,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开设专栏,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能够践行价值理论的学生故事展示在橱窗内,通过周边同学来为学生树立起较为良好的典范,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模仿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者,学校还可以为学生积极开展主题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为了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学校就可以为学生组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提高学生爱国情怀。最后,还可以为学生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形式,如可以借助爱心志愿社会实践、劳动最美社会实践、扶贫关爱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来让社会主义黑星价值观真正转化成为学生的具体实践,这样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自然能够得到提升,从而真正促进初中生成长。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本就是祖国的希望及未来,他们能否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十分重要,虽然现如今初中生已经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可是践行意识明显不足,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所影响,甚至因此而产生价值迷茫。为此,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能否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角度来促进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促进初中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永磊.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研究——以当代大学生为视角[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5):3.
[2] 郭晓波, 刘文超.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思政工作实效性[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37):1.
[3] 甄芳.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研究[J]. 知音励志, 2017(5).
[4] 喻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途径研究[J]. 长江丛刊, 201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