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研究表明,学习就是学习者建立神经网络的过程,用联系产生意义,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建立这种读悟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质量。教学中的“读”有很多种,有默读、朗读、浏览等多种形式,可以读出意思、读出情感、读出思想,这就是读悟不能割裂的原因。边读边悟是小古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下面我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实践读悟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教材分析,明确目标
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两篇文言文,一篇是《精卫填海》;一篇是《王戎不取道旁李》。学习《精卫填海》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借助注释理解文言词语;到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课时,将继续引导学生重视书上的注释,并且学习自己查找资料和记录老师讲解作为批注的方法。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编排了非凡智慧的西门豹、医术高明的扁鹊、有恒心与毅力的纪昌和本文善于冷静推理的王戎。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复述课文,注意顺序和详略;写一件事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再结合《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练习,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讲故事”和“说感受”,分解为:1.随文识字,理解文章内容,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并背诵课文。3.体会王戎通事冷静推理的卓越思维。
(二)读悟整合,实践运用
1.读字悟事
通过品读课题中的“戎”字,了解字义,拓展词语,在识字中亲近人物形象,进而关注题目的完整信息。王戎做什么了?发生了什么事?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的李子呢?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2.读句悟人
在品读句、段中,理解意思、感悟人物。“诸儿竞走取之”一句是衬托王戎冷静的关键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孩子们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兴高采烈,感悟“唯戎不动”的与众不同,再带着体会读出这两句一动一静的效果,增强对王戎了解。这样品析句子的想象读,有助于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进而自主领悟人物的品质和思想。
[教学片段]
师:人们一说起文言文,就会想起之乎者也,看来“之”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个词,这句里“之”指代前面说过的什么事物呢?你来猜一猜。
生:前面提到的李子。
师:你猜对了,指的是李子。同学们再读这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很多孩子怎么样去摘李子?试着填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生:很多孩子(跑着)去摘李子。
生:很多孩子(争先恐后地)去摘李子。
生:很多孩子(你追我赶地)去摘李子。
生:很多孩子(迫不及待地)去摘李子。
师:迫不及待指的是心情。那就填一个表示心情的词吧。
生:很多孩子(兴高采烈地)去摘李子。
生:很多孩子(兴奋地)去摘李子。
师:对呀。同学们,作者用“竞走”这个词把诸儿去摘李子的画面描绘得特别生动,目的是为了衬托?
生:不动。
师:来读一读孩子们和王戎的不同表现吧!
(指导读出一动一静)
3.读篇悟思
“读”“悟”结合的本质就是将文本表层与深层信息之间建立关联的思维过程,是将读到的信息统整为组块后推动情感和思维的过程,是吸纳文本阅读价值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读字词、读句段、读篇章,引导学生在经验范围内做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的结论,增加新的阅读体验。在《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中,让学生品读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到“唯戎不动”,再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重点片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替代理解分析,让学生明白“苦”的必然性,从而启发学生懂得阅读理解要与生活实践建立广泛联系的策略。
[教学片段]
师:文言的“文”,就是提醒我们注意每个字背后的含义,每个字都是精炼的,修饰过的,一个“之”字,可以代表一个事物,一个人,甚至一件事情,多么奇妙。简练的背后是美丽,是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刚才我们说到有人问王戎怎么不去摘李子,文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原因。是哪一句?
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反复读这句话,想想王戎是怎样判断出这是苦李的?
生:因为王戎觉得要是李子是甜的,就会有很多人去摘,不会剩下这么多李子。所以这些李子是苦的。
师:把掌声送给她,她的思路多清晰呀。
生:李树长在官道旁边,人来来往往经过,这棵果树却果实累累,说明这课李树的李子一定不好吃,才没有人摘。
4.读文悟法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并不难懂,带领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朗读,目的就是让学生将文言文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积累语感,拉近时空的距离,不再陌生;更不容忽视的是把读文与讲故事组合并用,让孩子们在读中悟出人物品质、悟出故事道理。小学阶段古文教学还有非常重要的要求,把文章读出韵味。这个小古文短小、易懂,特别适合用来在课堂上训练学生有韵味地读,感受文言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因此,在学生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运用“停顿处的字音,可以拉长一点读”的方法,进一步将文言文读得有诗歌样的节奏和韵律。一方面,教师生动温雅的范读,有助于学生模仿读,迅速进入情境;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指名读和评价读,也能让学生们越读越熟练,越读越轻松。这些“读”让学生不断带入自身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感悟文言文的精简之美、韵律之美。
[教学片段]
师:王戎就是根据李树长在道边,却多子,进行推理,进而判断出李子是苦的。一般人看到了表面现象,马上就行动了,王戎看到了现象,却要想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且不用自己亲自去尝试,通过推理判断,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一种智慧。王戎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句话呢?
生:我认为王戎应该用非常坚定的语气说这句话。
师:那请你坚定地读这句话。
师:王戎还可能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必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
师:这是什么样的语气呢?
生:自信。
师:那请你自信地读这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吧。
师:取之,信然。这个“之”指代什么呢?谁取之?
生:李子。我觉得是那些问王戎的人。
师: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我们要加上。问王戎的人拿了一个李子,做了什么?什么表情?说了什么?
生:问王戎的那个人摘了一个李子,尝了一口,紧皱眉头,说太苦了。
师:这回,人们相信了王戎的判断是正确的了。王戎也凭借这件事而名声大噪。再来读读这篇文言文吧。要想把文言文读得有节奏,有韵味,有一个小方法,可以把停顿处的那个字拉长一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