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又称加强监护病房,在隔离场所内为重症患者采用先进医疗仪器结合优质的治疗、护理资源为患者提供综合治疗、最佳护理、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等服务[1]。静脉用药是ICU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维持基本生命体征的重要方式[2]。ICU患者具有病情复杂、变化快等特点,导致并发症及意外发生概率高,根据患者体征、病情特点及治疗方式,静脉用药常采用留置针、中心静脉置管术(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CV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等方式进行[3]。但是静脉用药过程需要严格要求的护理工作予以辅助,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用药程序及各环节的熟练掌握都有着极高要求,一旦某个环节出现疏漏,极易造成局部渗出、药物外渗、静脉炎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预后。因此,对患者静脉用药期间的并发症及影响因素进行积极分析,制定相应预防及护理对策,对提高ICU护理质量及整体医疗水平,促进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ICU于2019年收治的患者并发症进行总结并分析,为提升护理质量提供护理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择我院ICU科室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的12份《输液信息统计表》为研究资料。
1.2研究方法
以《输液信息统计表》为研究基础,对输液方式、并发症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风险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1.3观察指标
根据《输液信息统计表》内容统计静脉用药患者输液方式;根据《输液信息统计表》计算各项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总发生率;根据《输液信息统计表》分析并发症影响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1.0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以(x̄±s)进行计量统计,以(%)进行计数统计,t检验与x2检验,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总输液次数及输液方式分布
根据12份《输液信息统计表》统计显示,2019年我院ICU全年静脉用药4576例次,其中留置针2586例次,CVC共1983例次,PICC共7例次,留置针使用次数显著高于CVC和PICC(x2=158.920和3579.139,P=0.000和0.000)。
2.2并发症类型分析
4576例次静脉用药共发生并发症43起,占比0.94%。其中局部渗出28起,占比65.12%;药物外渗8起,占比18.60%;静脉炎4起,占比9.30%;局部外渗2起,占比4.65%;导管滑脱1起,占比2.33%,局部渗出发生率明显高于药物外渗、静脉炎、局部外渗、导管滑脱(x2=19.111、28.667、34.605、37.927,P=0.000、0.000、0.000、0.000)。
2.3影响因素分析
43起并发症影响因素中,患者血管条件差、输注药物浓度大、肢体约束不到位、观察不到位为主要影响因素。
3讨论
本次通过对我院ICU科室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的《输液信息统计表》统计显示,4576例次静脉用药共发生并发症43起,占比0.94%。其中局部渗出28起,占比65.12%;药物外渗8起,占比18.60%;静脉炎4起,占比9.30%;局部外渗2起,占比4.65%;导管滑脱1起,占比2.33%,局部渗出发生率明显高于药物外渗、静脉炎、局部外渗、导管滑脱(P<0.05),用药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于患者自身和护理人员两个方面,分别为患者血管条件差、输注药物浓度大、肢体约束不到位、观察不到位为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针对ICU患者静脉用药并发症及风险因素,其护理对策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3.1局部渗出与药物外渗
局部渗出即药物渗出,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而药物外渗是指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药物渗出和药物外渗会引起患者穿刺部位局部组织红肿、疼痛,严重者出现局部皮肤组织发生溃疡、坏死等情况,甚至导致神经肌肉关节受损,引起组织功能障碍。分析原因主要为患者年龄偏大,皮肤和肌肉组织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松弛,穿刺侧肢体肌张力高,而静脉血管则逐渐变厚、变硬、缺乏弹性,易导致针头与血管不能完全贴合,继而引起药物外渗出血管外。另外,患者穿刺侧肢体活动频繁,导致针头移位也是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而药物外渗主要是由于输液使用了血管活性药物而导致。针对以上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在为ICU患者穿刺操作前,应对患者血管位置、弹性程度、粗细等情况进行评估,尽量避开关节处,选择较直的血管,配合适合的型号的穿刺针进行穿刺,同时应选择较为柔软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对于长时间住ICU的患者尽可能选择中心静脉置管术。对于水肿患者要遵医嘱给予利尿,以减轻水肿。对于具有自主意识和活动能力的患者,穿刺前应给予健康宣教,告知留置针的注意事项,并安抚患者情绪,消除其紧张情绪,对于意识障碍、谵妄、躁动患者应给予适当肢体约束,加强看护。对于抽搐的患者要遵医嘱用药。增强护理人对各药物浓度、滴速的掌握程度,合理使用稀释溶剂,避免药物浓度过高。对脂肪乳、多巴胺、去甲肾、氯化钾等药物建立静脉通道后要进行常规外敷,并加强巡视,一旦发现外渗要及时处理。另外,应加强护理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工作责任心和观察能力。
3.2静脉炎
静脉用过形成静脉炎的原因主要分为感染性和化学性两种,本次研究中4起静脉炎并发症患者多为化学性静脉炎,主要由泵入去甲肾上腺素和盐酸多巴胺造成。人体正常血浆pH为7.35-7.45,而盐酸多巴胺注射液pH为2.5-4.5,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为重酒石酸盐,均为偏酸性药物,当药物注射液进入血液时,局部血浆pH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血管内膜的新陈代谢及功能,从而导致静脉炎的形成。静脉炎患者局部肌肉组织呈现弹性差、红肿发胀、疼痛刺痛等,局部针眼处可挤出化脓性分泌物,患者常伴发热、畏寒等。对于静脉炎的护理一般采用4层50%硫酸镁纱布贴敷,或者采用无菌棉签蘸取0.5%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外涂为主。同时,护理人员在穿刺时尽量选择细而短的留置针,因为小号留置针进入血管后可漂浮于血管中,能最大程度减少机械性摩擦,降低血管壁损伤。另外,护理人员在穿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性静脉炎的发生,尽量选择患者粗、直、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进行穿刺。滴注速度因药而异进行调整,防止因速度过快对血管产生刺激。可于穿刺口上方行局部热敷,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抗炎能力。
3.3导管脱落
导管脱落多为患者活动幅度过大和非计划性拔管造成。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穿刺处的保护意识,必要时给予适当肢体约束。
综上所述,我院应从健康宣教、提高护理技能等方面减少ICU静脉给药患者局部渗出、药物渗出、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从而起到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海月,夏玲飞.ICU危重症患者静脉用药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8):167-168.
[2]李秀娟,钟晖,薛佳瑞.递进式护理在ICU危重症患者静脉用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20,33(8):1143-1145,1149.
[3]郑云丹.CVC专科护理小组在ICU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预防的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9,40(7):1662-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