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闫芸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闫芸,.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J]. 法学学报,2022.1. DOI:10.12721/ccn.2022.157002.
摘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既是《课程标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又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加强教材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并通过挖掘教材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多样化的法律教育主题活动,以及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法律案例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进而促进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素养
DOI:10.12721/ccn.2022.157002
基金资助:

当今社会网络如此发达,且存在低俗、暴力的氛围,青少年认知的不健全,会使青少年被种种因素诱惑,导致校园霸凌、沉迷网络等许多问题的产生。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让他们知道是非对错,远离不健康的信息;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遵法的良好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出现了两个主要的教学问题:首先,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大量的法治知识,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又忽视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不高。其次,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懂得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但在教学中忽略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知识讲解过于理论化,脱离了学生的生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所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统一的,且教材内容多以法律法规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主,缺乏足够的生活化教学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材内容枯燥抽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让学生在全面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而促进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遵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初中生正处于向青少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遇到个体发展的诸多矛盾,如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心理敏感等。此时,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出现对人冷漠、以自己为中心、没有同情心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中生的心理认知正在由幼稚走向成熟。根据初中生的这一特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该发展阶段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如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就不能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而应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旁点式的指导,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初中生具有非常强的自尊心,所以教师批评学生时要顾及学生的自尊,处理好学生个体发展的诸多矛盾,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所以,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具体、生动,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法律为我们护航”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先挑选几名学生表演反映校园暴力的情景剧,之后让学生讨论,当自己目击校园暴力时,是选择离开、和施暴者理论,还是找帮手,或者还有其他方法。学生经过讨论会说出多种选择,如求助救援法、寻机抽身法等。教师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了解与运用,进而促进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提升。

(三)遵从教育的原则和规律,设置法治教育目标

在开展法律教育时,教师必须要以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引导,教学内容要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目标设定。首先,教师要始终保持我国规定的法治教育的核心点——宪法教育,因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全体公民,是法律教育的核心;其次,教师要提高初中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知法守法的惯性思维,教师可以适当向他们讲清楚犯法的利害关系,让初中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最后,初中生的法治教育成功与否,不仅仅是看他们的卷面成绩,还要看学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尊法、守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四)组织多样化的法律教育主题活动,促进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最终要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同理,教师之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也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时,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法治教育活动,使他们主动接受法律教育,如参加法律讲座、参与模拟法庭或观看法制节目等。总之,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应借助多方资源,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此外,为了加强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格外留意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生活案例,并将其记录下来进行整合,使其成为教学案例。这样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其对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传授给学生法律知识后,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样才算实现了。

(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虽然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不能更改,但是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没有区别,也需要立足于初中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选择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选择校内教育,也可以选择校外教育,因为校内教育不只是在课堂上才能完成,也包含社团活动、法治教育演讲等活动;而校外教育的选择性就更多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法治宣传,也可以带领学生观看法治教育的影片等,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有关法治的视频,让学生在学习伟大人物品格的同时,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

三、结语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培养初中生的法律素养,正确合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陈红,周秀艳.领悟宪法“魂”传递教材“神”——《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四点”体会[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

[2]黄云霞,宋乾.中学法治教育之我见——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为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5).

[3]郭新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小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79-80.

[4]高天珍.发挥“互联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优势[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7):32-3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