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残余应力对压力容器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及调控方法
DOI10.12428/zgjz2025.08.162,PDF 下载: 82  浏览: 257 
作者倪爱娟
摘要:

1.引言

压力容器在工业领域的重要地位:压力容器作为化工、石油、能源等工业领域中的关键设备,广泛应用于承载各种关键介质,如高温高压气体、腐蚀性液体等。其安全稳定运行不仅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更对整个工业生产体系的安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1]。然而,在压力容器的制造过程中,焊接工艺不可避免地引入残余应力,这种内应力的存在可能显著影响容器的结构完整性与使用寿命[4]。因此,深入研究焊接残余应力对压力容器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调控方法,对于保障压力容器在工业领域的可靠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焊接残余应力的紧迫性:焊接残余应力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导致压力容器在服役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例如,局部高应力区域可能引发应力集中现象,进而导致裂纹萌生与扩展,最终造成容器泄漏甚至爆炸事故[2]。此外,残余应力还会与外部环境载荷叠加,加速容器的疲劳损伤,缩短其使用寿命[9]。特别是在核能、化工等高风险行业,因焊接残余应力引发的事故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环境污染以及巨额经济损失。因此,开展针对焊接残余应力的研究,探索其生成机制与调控方法,已成为保障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的紧迫任务。

1 焊接残余应力产生原理

1.1 热胀冷缩因素

在焊接过程中,材料局部区域因高温加热而迅速膨胀,随后快速冷却时又急剧收缩,这种热胀冷缩的不均匀性是产生内应力的重要原因。由于焊接热源集中,焊接区域温度迅速升高,与周围低温区域形成显著的温度梯度。高温区域的膨胀受到周围低温区域的限制,从而产生压缩应力;而在冷却阶段,高温区域快速收缩,又受到周围区域的约束,进而形成拉伸应力[1]。温度梯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应力的形成与分布,梯度越大,应力集中现象越明显。此外,冷却速度的不均匀性也会加剧应力的不均衡分布,导致焊接构件内部出现复杂的应力状态[7]

1.2 组织转变因素

焊接过程中,材料内部组织会发生相变,例如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这一过程伴随着体积的变化,从而引发应力的产生。相变的发生通常与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和冷却速率密切相关。当焊接区域冷却至相变温度时,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由于马氏体的比容大于奥氏体,会导致局部体积膨胀,进而产生内应力[3]。组织转变对应力的大小和分布具有显著影响,相变程度越大,应力水平越高。同时,相变的不均匀性也会导致应力分布的不均匀,进一步加剧焊接构件的应力集中现象[11]

2 焊接残余应力对压力容器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2.1 应力集中问题

焊接残余应力在压力容器局部区域形成应力集中,显著降低材料的承载能力,并增加开裂风险。根据理论分析,焊接过程中由于不均匀加热和冷却,导致焊缝及其附近区域产生高数值的残余应力,这种应力能够达到材料的屈服点水平[4]。尽管残余应力属于自平衡的二次应力,不会对压力容器的静强度产生直接影响,但局部高应力对容器的安全性却具有显著威胁。例如,某些高强度钢材如珞钼钢,虽然具备较高的强度,但其塑性较差,对局部高应力极为敏感,容易出现脆性断裂现象[4]。此外,低温容器同样容易因残余应力而发生脆性断裂。实际案例表明,在某化工压力容器的制造过程中,由于未充分控制焊接残余应力,导致容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裂纹扩展,最终引发泄漏事故[5]。因此,设计阶段必须考虑残余应力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应力集中带来的安全隐患。

2.2 疲劳强度降低

焊接残余应力与交变载荷共同作用时,会加速压力容器的疲劳损伤,从而缩短其使用寿命。研究表明,残余应力的存在会使压力容器在承受循环载荷时,塑性区增大并最终导致失效[7]。疲劳试验数据进一步表明,残余应力水平越高,容器的疲劳寿命越短。例如,在对某氨制冷压力容器进行疲劳试验时发现,高强匹配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因残余应力较高,其抗液氨应力腐蚀能力显著下降,导致应力腐蚀开裂的风险增加[9]。此外,残余应力还会加剧裂纹萌生和扩展的速度,特别是在焊接接头等薄弱部位,这种影响尤为明显。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必须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工艺控制,尽量减少残余应力对压力容器疲劳强度的影响,以确保其长期安全运行。

2.3 密封性能影响

焊接残余应力可能导致压力容器发生变形,进而影响密封结构的紧密性,引发泄漏问题。在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由于焊接引起的残余应力分布不均,可能导致容器整体或局部发生形变,这种形变会对密封结构造成不利影响[10]。例如,在某石油储罐的焊接过程中,由于未采取有效的残余应力调控措施,导致储罐底部发生明显变形,使得密封圈与法兰之间的接触压力下降,最终引发泄漏事故[14]。不同类型的密封形式对残余应力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对于金属垫片密封结构,残余应力可能导致垫片塑性变形,从而降低密封效果;而对于非金属垫片密封结构,残余应力可能引起垫片蠕变或老化,同样影响密封性能。因此,在设计压力容器时,必须充分考虑残余应力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以确保容器的密封可靠性。

3 焊接残余应力调控方法

3.1 焊前预热

3.1.1 预热原理

焊前预热是降低焊接残余应力的重要工艺措施,其核心在于通过提高焊接区域的整体温度,减小焊接过程中的温度梯度,从而降低冷却速率。在焊接过程中,金属材料因局部高温加热而迅速膨胀,随后快速冷却导致收缩不均匀,进而产生内应力。预热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通过使焊接区域温度均匀化,减少热胀冷缩引起的应力集中现象[6]。此外,预热还可以为氢脱离提供理想条件,避免氢致裂纹的产生,从而进一步提升焊接质量。研究表明,在预热工艺下,焊接后的冷却速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这有助于实现焊接目标并预防裂纹等缺陷[6]

3.1.2 适用范围与优缺点

焊前预热技术适用于不同材质和厚度的压力容器,尤其在焊接高强度钢或厚壁结构时效果更为显著。预热能够显著降低焊接残余应力,改善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但其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预热工艺增加了焊接过程的复杂性,需要严格控制预热温度和时间,以确保区域间的温度均匀性[13]。其次,预热过程会显著增加生产成本,特别是在大型压力容器的制造中,整体预热可能导致能源消耗大幅上升。然而,从长远来看,预热工艺通过降低焊接缺陷的发生概率,能够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仍被广泛应用[6][13]

3.2 焊后热处理

3.2.1 热处理原理

焊后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过程改变材料内部组织,从而释放焊接残余应力的有效方法。在热处理过程中,金属材料经历微观结构的重构,例如奥氏体向马氏体的相变,这种组织转变能够显著降低内应力水平[3]。同时,热处理还可以通过调整冷却速率,避免因快速冷却导致的应力集中现象。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热处理工艺(如回火、正火和退火)对残余应力的消除效果存在差异,具体选择需根据材料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确定[11]。例如,回火处理能够有效降低焊接接头的硬度,同时释放残余应力,而正火处理则更注重改善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3.2.2 适用范围与优缺点

焊后热处理广泛应用于各类压力容器的制造中,尤其在化工和石油行业,其对残余应力的消除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热处理能够显著改善焊接接头的性能,延长压力容器的使用寿命,但其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热处理可能改变材料的原始性能,例如降低硬度或强度,这对某些特殊用途的压力容器可能带来不利影响[3]。其次,热处理工艺对设备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特别是在大型压力容器的整体热处理中,需要精确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却速率,以确保处理效果的一致性[13]。尽管如此,热处理作为一种成熟的残余应力调控方法,在压力容器制造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3.3 优化焊接工艺参数

3.3.1 参数优化原理

优化焊接工艺参数是通过调整焊接电流、电压、速度和热输入等关键参数,控制焊接过程中的热输入量,从而影响残余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焊接热输入直接影响焊接区域的温度场分布,过高的热输入会导致材料局部过热,增加冷却过程中的应力集中现象,而适当降低热输入则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2]。此外,通过优化焊接顺序和层间冷却时间,可以进一步降低残余应力的累积效应。研究表明,采用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不仅能够减少残余应力,还能提高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和抗裂性能[7]

3.3.2 适用范围与优缺点

优化焊接工艺参数适用于多种焊接方法和材料,尤其在自动化焊接和高效焊接技术中具有显著优势。该方法灵活性高,可根据具体工况进行调整,且无需额外设备投入,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具有较高的经济性[2]。然而,其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优化焊接工艺参数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以确保参数调整的准确性[7]。其次,尽管优化工艺参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残余应力,但其效果相对有限,难以完全消除复杂的残余应力分布。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与其他调控方法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效果[2][7]

4 实际案例分析(180字)

4.1 案例一

在某化工企业的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采用了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以调控焊接残余应力。具体而言,该压力容器材料为低合金钢,壁厚达到40mm,在焊接前对焊缝区域进行150℃至200℃的预热处理,并在焊接完成后立即进行620℃的高温回火处理,保温时间为2小时。通过X射线衍射法对处理前后的残余应力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处理前的残余拉应力峰值达到450MPa,而处理后降低至200MPa以下。这一显著改善不仅有效降低了应力集中风险,还提升了容器的抗疲劳性能,确保了其在高压、腐蚀性环境下的长期安全运行[1][13]

4.2 案例二

某石油储罐的焊接过程中,通过优化焊接工艺参数成功降低了残余应力水平。该储罐采用Q345R钢材,原始焊接工艺采用较大的焊接电流(250A)和较快的焊接速度(30cm/min),导致焊后残余应力较高且分布不均。通过调整焊接电流至200A并降低焊接速度至20cm/min,同时增加层间冷却时间至15分钟,显著改善了残余应力分布。对比优化前后的容器变形情况和应力测试结果,发现优化后容器的最大变形量从原来的5mm降低至2mm,残余应力峰值也从380MPa降至250MPa以下。这一实践表明,合理优化焊接工艺参数能够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情况下有效提升焊接质量,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2][7]

5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1 当前调控方法不足

尽管现有的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以及优化工艺参数等方法在降低焊接残余应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焊前预热虽然能够有效减小温度梯度并降低冷却速度,从而减少残余应力的产生,但其增加了工艺复杂性和成本,尤其在大型压力容器的制造中,预热设备和能源消耗的成本显著上升[6]。此外,焊后热处理虽然广泛应用于各类压力容器,并通过改变材料组织释放内应力,但该过程可能改变材料的机械性能,如强度和韧性,进而影响容器的整体性能[3]。同时,优化焊接工艺参数的方法虽然灵活可控,但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且由于其依赖于具体焊接方法和材料特性,优化效果往往有限,难以满足复杂结构压力容器的高精度应力调控需求[2][7]

5.2 未来新技术展望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及绿色环保政策的推动,未来焊接残余应力调控技术有望向绿色环保、柔性高效、过程可控和专业化方向转变。新型焊接材料的研发将成为重要方向之一,例如具有低膨胀系数和高抗裂性能的材料,可从源头上减少残余应力的产生[1]。此外,智能焊接工艺的应用前景广阔,通过引入传感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和调整焊接过程中的热输入和温度分布,从而实现更精确的应力控制[7]。无损应力调控技术也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例如利用超声波、激光等非接触式手段对焊接区域进行处理,既能避免传统方法可能引起的二次损伤,又能显著提高应力调控效率[1]。这些新技术的潜在优势在于其高效性、环保性和精准性,预计将在压力容器制造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郭政伟;龙伟民;王博;祁婷;李宁波.焊接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材料导报,2023,37(2):144-150.

[2]陈文杰;纪冬梅.反应堆压力容器接管安全端焊接残余应力模拟及其焊接参数优化研究[J].精密成形工程,2024,16(2):108-116.

[3]贺鹏.浅析压力容器热处理的重要性[J].石化技术,2020,27(6):237-237.

[4]张伟.焊接对压力容器强度的不良影响及设计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8,(10):82-83.

[5]汪宇宸;周帼彦;蒋文春;涂善东.考虑焊接残余应力的含缺陷结构安全评定方法评价[J].压力容器,2021,38(9):55-65.

[6]汉正霞;丁玉虎;杨文辉.热处理技术在化工压力容器中的应用[J].当代化工研究,2024,(14):93-95.

[7]高立峰;李志国;罗梦佳;陈民昌.焊接残余应力的模拟和控制消除的相关问题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6):117-118.

[8]臧弋心;丁克勤;王洪柱;王振山.焊接残余应力水平和消应力处理效果判别标准探讨[J].热加工工艺,2014,43(9):172-174.

[9]胡智.压力容器中残余应力的分布及消除方法[J].特种设备安全技术,2012,(5):7-8.

[10]徐宝泉;唐婵.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变形问题的控制对策探究[J].丝路视野,2018,0(13):180-180.

[11]王锋涛.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中脆性断裂问题的控制策略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17,(23):72-74.

[12]黄海斌;韩豫;张起侨;路慧泽.应变强化对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J].机械工程与技术,2018,7(3):181-186.

[13]宋志鹏;王磊.压力容器中焊接残余应力的消除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6(20):118-118.

[14]熊从贵;何静;陈送送.氨制冷压力容器的焊接材料匹配[J].焊接技术,2018,47(10):70-73.

[15]张起侨;陈学东;韩豫.强化应力及预强化处理对平板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J].压力容器,2011,28(10):9-14.

作者简介:倪爱娟(1974—),女,汉族,江苏苏州,专科,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