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DOI10.12428/zgjz2025.09.240,PDF 下载: 11  浏览: 54 
作者谢晓斌
摘要:

为促进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构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定义与作用、主要内容与结构、现状分析、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优化路径等内容的系统研究,提出了以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施工安全监督、优化作业流程与责任落实为主要目标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从组织架构、制度与流程、技术支撑、人员培训与责任落实等方面提出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路径,以期为促进我国建筑工程建设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定义与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是指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对组织架构、制度与流程、技术支撑、人员培训与责任落实等方面的优化,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施工安全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将各种资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有效地降低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其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使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第二,使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第三,使建筑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得以优化与完善;第四,使施工作业流程得以优化与完善;第五,为建筑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1]

二、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安全管理体系由四个层级构成:组织层、管理层、操作层和技术支持层。组织层包括安全目标、安全责任与安全管理体系,主要负责建立与维护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层包括安全监督部门、业主单位、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操作层包括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专职安全员等;技术支持层包括总承包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监理单位的项目总监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其中,总承包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和监理单位的项目总监承担本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总承包单位的项目经理负责组织与领导本工程的施工安全工作,总承包单位的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协调本工程施工安全相关工作[2]

三、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3.1现有体系的运行状况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良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安全管理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一些具体的规定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体系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对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来说,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对人进行监管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条件。目前建筑工程中很多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着不健全、不完善、不科学等问题,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同时,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还缺乏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来对施工企业进行监督和控制。

3.2常见安全管理问题与隐患  

(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操作流程不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统一的安全管理标准。(2)安全技术交底与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得到落实,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3)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存在临时用电混乱、施工材料乱堆乱放、施工人员不戴安全帽等现象,造成现场施工安全隐患。(4)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维护与保养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出现机械设备故障后没有及时维修或者更换配件,从而导致机械设备长时间带病作业。(5)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导致现场发生紧急事故时缺乏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3]

3.3影响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  

①外部因素:自然天气、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例如:台风、暴雨、雷电等天气,往往会对施工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会导致机械设备出现故障。②内部因素: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心理状态、安全意识等。例如:建筑工人安全意识不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认识不到位,在施工中,未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施工,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后果将无法估量。③机械设备因素:如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未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检修或使用不当等。例如:施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未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设备存在问题或使用不当,导致施工安全隐患出现。

四、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4.1构建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①安全性原则,即以人为本。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主体。②系统性原则,即以工程项目为中心,从全过程、各方面、各层次和各专业出发,全方位、全员参与的系统性管理。③动态性原则,即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变化及时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使之与实际相适应。④完整性原则,即以文件的形式建立和实施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目标。⑤实效性原则,即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施工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对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4]

4.2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设计

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设计是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系运行的基础。在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之前,首先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组织架构设计。通过明确各方职责,构建层级分明、结构清晰、权责分明的组织架构。例如,在制定项目经理负责制时,要明确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和权限、权利和义务,使项目经理在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明确项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安全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使项目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积极参与到施工安全管理中来。

4.3制度与流程建设  

建立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首先,必须要明确责任主体,根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三方在项目建设中的不同职责,明确管理目标、内容和范围。其次,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要做到以施工安全为核心,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最后,要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对安全事故进行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处理,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而这些制度和流程的制定必须要做到: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可操作性强;可行性强。

4.4技术支撑与信息化管理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信息的及时共享和互联互通,对施工安全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预警、分析和决策。同时加强施工安全事故的分析和预测,科学研判各类风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数据库,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警机制。针对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和定期演练,确保企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反应、科学处置、有效控制。加强与专业咨询机构、保险公司等外部单位的合作,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和方法。

4.5人员培训与责任落实

人员培训: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涉及到施工人员、监理人员、甲方管理人员等多方面,要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有效管理,需从多方面入手,既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又要对监理人员、甲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还要加强对其他部门人员的培训。责任落实: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相关制度,明确企业各级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建立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制度。对于违反规定和制度的行为要严格追究其责任,并及时向企业主管领导报告。将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5]

五、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路径  

5.1体系评估与持续改进  

项目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定期评估,通过查找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途径。项目管理者要重视对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因素,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此外,企业还应对项目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有全面地认识,掌握施工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对项目安全风险的辨识和控制能力。

5.2安全文化建设与激励机制  

安全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只有使全体员工在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切实提高全员安全意识,进而形成自觉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因此,必须通过积极有效地宣传教育,将企业的安全理念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脑海中。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内部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安全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如宣传和培训、奖惩制度、职业发展规划、轮岗制度等。企业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激发全体员工参与安全管理活动的热情和动力,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5.3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应用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影响因素也非常多,而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应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强化对各项内容的管控。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中信息化建设也是优化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各种信息内容的系统化采集与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后续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还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与整合,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帮助。

5.4应急管理与风险控制  

在安全管理体系中,应急管理与风险控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安全生产进行全过程的风险管控。通过建立施工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并在出现安全事故后,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风险识别和评估、隐患排查与治理、应急演练与培训等环节的不断优化,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如某项目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人身安全,设置了高风险作业区域,并配备了专业的施工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在现场管理方面,要求所有工作人员佩戴安全帽和安全带、使用工具包、携带应急照明工具等,并对施工区域进行了必要的围挡和防护。

5.5政策支持与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是指政府职能部门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方面的监督。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进行监管,以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在此过程中,应做到:①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尤其是对违章操作和违章指挥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②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情况,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做好安全工作;③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在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群众的共同监督下,使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得以进一步完善,为施工安全提供保障。此外,应定期举行安全教育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结语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内容,需要通过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优化与完善。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做到:①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对各项内容进行严格的管控,特别是在现场的安全管理方面,要做好相关的监督与检查工作;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将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中;③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根据各个阶段的施工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确保每个阶段施工人员都能遵守相关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月玥.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BIM技术的有效应用策略探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4,(12):149-151.

[2]李炳楠,徐瑾。提升地下复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策略[J/OL]。天津理工大学学报,1-7[2025-09-17].

[3]张建超.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房地产世界,2024,(19):86-88.

[4]高清军.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15):113-115.

[5]汪海涛,崔立柱.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J].治淮,2022,(09):87-88.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