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企业营销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江门实践的深化探索
DOI10.12428/kxfzyyj2025.09.063,PDF 下载: 35  浏览: 127 
作者潘傲申
摘要:

一、研究背景与战略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城市在全球产业重构与区域协同发展中,面临“承东启西”的战略定位与内生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作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市依托16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23年数据),形成了以五金卫浴、小家电、机电装备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开平水口镇五金卫浴占全国出口份额的38%,蓬江区咖啡机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7%。然而,这些企业在快速发展中也凸显出“高外向依存度与低本土渗透率”的典型问题:企业数字化营销工具渗透率仅为41%,本土市场渗透率不足35%。

这一结构性困境的背后,反映出三重深层次矛盾:一是技术研发的内向化与营销能力的外向化之间存在战略错配;二是侨乡网络的情感属性尚未充分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三是市、县两级政策供给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协同缺口,导致政策资源未能精准触达痛点。在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战略背景下,系统破解专精特新企业营销能力瓶颈,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国际化与品牌化发展,也对湾区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紧迫性。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突破

既有研究对企业营销能力提升的探讨多囿于“技术决定论”或单一的政策分析,未能系统整合区域特质与企业能力间的动态互动关系。荆浩等(2023)提出的双元能力理论强调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的平衡,但缺乏在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实施路径设计;李雨航(2024)虽关注侨乡网络的社会资本价值,却未能建立情感纽带与商业信用之间的量化转化模型;陈嘉怡(2022)对产业梯度的研究揭示了区域差异,但未能深入政策工具与企业能力之间的适配机制。

本研究在既有理论基础上实现重要突破,创新性提出“三维理论框架”,系统整合社会资本、产业集群与政策协同三大维度:在社会资本层面,构建血缘信任贴现模型,提出并测度情感纽带向商业信用转化的效率机制;在产业集群层面,界定“集群数字密度”这一新指标,用以衡量地理集聚与虚拟协同的耦合程度;在政策维度,提出“企业能力—政策供给动态适配矩阵”,为实现精准施策和避免政策悬浮提供理论依据。这一多理论、多维度融合的研究框架,为湾区西岸及其他类似区域工业城市的专精特新企业营销能力提升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三、理论框架建构基础

(一)侨乡社会资本的理论深化与机制创新

传统关系网络理论在解释侨乡资源转化机制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本研究提出“血缘信任贴现模型”,强调江门530万海外侨胞依托宗亲会、同乡会等组织所形成的情感网络具有代际稳定性和文化认同性,能够有效转化为商业信用资本,并产生三类贴现效应:交易成本贴现表现为侨资企业跨境合作违约率较普通外贸企业低;信息不对称贴现使得市场调研周期缩短;渠道建设贴现则实现跨境物流成本降低。该机制的核心在于构建“血缘背书+商业契约”混合治理结构,从而形成社会资本可持续运营的转化路径。

(二)双轨营销生态的构建与产业集群虚实融合

五金卫浴与小家电等产业在江门已形成高密度地理集聚,为构建“物理—虚拟”双轨营销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五金云链”作为区域性产业服务平台,整合开平200余家卫浴企业资源,构建“需求共享池、产能调度池与物流优化池”三位一体的运行系统,实现订单匹配效率提升,设备闲置率降低。蓬江区小家电集群则依托“侨都数字营销中心”平台,集成VR远程验厂、C2M定制系统和区块链溯源三大核心模块,支持新产品72小时全球快速首发、最小50台起订的个性化柔性生产,以及全流程品质追溯与信任构建。这一协同生态显著增强了实体制造能力与虚拟交互场景的深度融合。

(三)梯度政策适配的理论模型与机制设计

针对政策实施中广泛存在的“悬浮化”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企业能力三维诊断体系,涵盖基础能力(CRM部署与数据覆盖率)、整合能力(客户画像与供应链协同)和创新能力(AI预测与元宇宙场景开发)。据此设计差异化的政策工具箱:对基础级企业提供云平台接入补贴,进阶级企业提供数据分析师培训,创新级企业则支持共建跨境数字实验室。通过“企业季度增效报告+第三方侨资转化率审计”的双循环评估机制,实现政策供给与企业真实能力的动态匹配与持续优化。

四、侨乡社会资本的运营转化机制

江门在社会资本运营层面逐步形成了“三维赋权”转化范式。

在信息赋权方面,建立覆盖32国侨商需求的动态数据库,重点整合文化习俗参数、消费趋势图谱与竞品动态三类数据。例如,开平卫浴企业依据印尼侨商反馈,开发符合伊斯兰净礼习俗的智能浴具,在沙特市场实现50%溢价率;汉宇集团通过泰国侨商提供的本地化信息,将水泵产品静音标准从45分贝优化至38分贝,更加匹配东南亚高密度居住场景的需求。

在信用赋权层面,创新建立“侨易通”认证体系,对三代内直系亲属为侨胞的采购商授予信用额度,并构建“血缘背书+商业征信”双重评估模型,显著降低跨境贸易的信用风险。该机制的实行可降低企业坏账率,提升授信额度,验证情感纽带向商业信用转化的可行性。

在渠道赋权方面,推广“1家本土企业+3家侨商”联营模式,通过共享侨胞在当地的社会资源与商业网络,有效降低海外场地租金、法律合规和人力资源等隐性成本。各企业可塑造“专业技术+侨誉背书”复合型品牌形象,显著提升品牌信任度和市场影响力。

五、特色产业集群的生态重构路径

江门五金卫浴与小家电产业集群通过“价值重构—制造响应—服务延伸”三重路径,实现营销生态的整体跃迁。

在价值重构层面,推动产品与服务智能化升级。开平卫浴企业融合健康监测功能,推出可完成11项健康指标筛查的尿检马桶;蓬江区咖啡机企业集成豆荚识别系统,可记忆用户口味偏好并生成个性化配方。产品价值重心从单一硬件制造向“数据+服务”迁移,实现“传统五金→智能健康终端”、“小家电→物联网入口”的价值链延伸与升级。

在制造响应层面,建成面向小家电的C2M柔性定制平台,支持最小50台起订的个性化生产模式。借助模块化设计库,将新产品开发周期从传统数月压缩至72小时,有效破解规模化生产与定制化需求之间的传统矛盾。

在服务延伸与营销创新层面,新会中集创新推出场景化营销模式,将标准集装箱改造为移动营销展厅,直接深入东南亚橡胶种植园,现场演示保鲜设备的温湿度调控功能,通过场景沉浸式体验使客户转化率提升,实现“产品即场景、服务即体验”的新型价值传递方式。这种“实体制造能力+虚拟交互体验”的深度融合,显著重构了中国制造的国际价值链传递路径与全球品牌形象。

六、梯度政策适配的操作范式与实践成效

江门市通过构建“诊断—匹配—反馈”三阶政策推进机制,实现政策的精准适配与动态优化。

在诊断阶段,对全市8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结果显示,基础级企业占比52%(以传统五金制造为主),进阶级占37%(从事智能卫浴产品生产),创新级为11%(聚焦物联网家电研发),清晰绘制了企业能力梯度图谱,为后续差异化政策提供依据。

在匹配阶段,实施分层分类的政策供给:开平市推出“卫浴出海”专项计划,提供跨境电商佣金补贴和境外专利布局资助;蓬江区推动建立“企业数字营销联合体”,10家小家电企业通过“平台所有权、企业使用权与收益共享权”三权分置模式,实现客户数据池共享与联合运营;市级层面设立“数字侨都”发展基金,优先支持区域性云平台和行业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在反馈阶段,运行“企业—政府—第三方”双循环评估机制。企业季度经营报告显示以下数据指标:平均获客成本、客户转化率、侨资资源转化率、政策知晓率与满意度。

这种“能力诊断—政策匹配—效果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显著提升了政策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实施效能,为同类地区政策设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七、理论创新与实践启示

本研究实现三重理论创新:在社会资本理论层面,提出“血缘信用贴现率”概念,构建情感纽带与商业契约之间的转化通道,填补了侨乡网络价值量化研究的空白;在产业集群理论层面,界定“集群数字密度”核心指标,有效测度地理集聚与虚拟协同的耦合强度,为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提供新体系;在政策科学层面,建立“企业能力—政策供给动态适配矩阵”,为破解政策悬浮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工具。

在实践推广方面,江门经验凝练形成三项可复制范式:技术实施范式强调通过区域性平台建设(如五金云链、侨都数字中心)实现技术赋能与产业特色的深度融合;资源整合范式重点将侨胞网络转化为可量化、可运营的战略资产,创新“血缘信任+商业协作”混合机制;政策协同范式则以《江门“数字湾区”建设行动计划》为统领,建立市—县—企三级政策落实与评估体系,实现宏观政策与微观主体的有效对接。

八、未来研究方向

专精特新企业营销能力提升是持续演进的系统工程:在理论深化方向,需探究侨乡网络代际传承对营销渠道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构建跨文化信任传递模型;在区域协同方向,应设计湾区东西岸营销资源流动的补偿机制,探索“研发在广深-转化在西岸”的飞地经济模式;在风险防控方向,需建立地缘政治波动下侨资营销网络的韧性评估体系,开发逆全球化情境下的替代渠道方案。特别是要关注生成式AI对营销内容生产的革命性影响,探索虚拟数字人在跨境品牌传播中的应用路径。

九、结论

江门市的实践探索验证了“三维理论框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系统激活530万侨胞的信任贴现价值,降低企业跨境营销成本;依托“五金云链+侨都数字中心”双轨平台,提升产业集群订单匹配效率;通过建立梯度政策适配机制,推动重点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这种以“区域禀赋创造性转化”为核心的实施路径,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借鉴。

未来应在理论体系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和风险防控机制三个维度持续探索,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构建自主可控、弹性高效的全球营销网络,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出海与国际竞争力提升贡献湾区智慧与地方样本。

 参考文献:

[1] 荆浩,张耀耀,马佳.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双元能力理论演进[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 40(22): 164-174.
[2] 李雨航. 侨乡社会资本向商业信用转化机制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46(1): 78-89.
[3] 陈嘉怡.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实践逻辑[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4] 江小涓. 区域政策精准实施的制度创新路径[J]. 管理世界,2023, 39(4): 78-92.
[5] 张车伟. 血缘网络在现代商业中的价值贴现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23(2): 45-58.
[6] 刘世定. 传统信任与现代契约的融合机制[J]. 社会学研究,2022, 37(6): 120-136.
[7] 杨千阳. 产业集群虚实融合的理论突破[J]. 区域经济评论,2023(5): 112-120.
[8]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报告(2023)[R]. 广州,2023.
[9] 江门市人民政府. 侨都赋能工程白皮书(2021-2023)[Z]. 江府〔2023〕6号.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