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美术、设计、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史论等领域的研究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51

《中国艺术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真实的经验与感性的表现——插画艺术异质相融的表现语言 下载:311 浏览:2932
  • 张奇勋 《中国艺术研究》 2021年2期
  • 摘要:
    当下是以跨界、多元、探索为特征的艺术时代,插画艺术受其他姊妹画种的渗透,及新媒体艺术的影响,成为了多种元素共建起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表现意味。这使它超越了对架上绘画形式上、文学形式上对语言表达的依赖。其艺术语言的多元性、广泛性、维度化的表现特征是插画作为独立画种的显著特点。在众多风格中,强调其艺术的表现性插画尤为突出。本文从表现性绘画为研究的出发点,探究表现性插画的形式语言和内在精神及艺术价值,探索插画在形式创作、意象传达上与其他形式间之间的异质与相融。
  • 传统艺术视角下图像的符号美学 下载:295 浏览:2952
  • 张哲笑 《中国艺术研究》 2021年2期
  • 摘要:
    在工业、科技、艺术、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却被挤压到一角。中国传统艺术不仅在国际社会中缺少广泛的认知,甚至一些比较少见的文化艺术在国内也鲜有人知。相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传统文化不仅得到了保护和延续,更是将自己的传统文化转化成为代表自己国家的文化符号,使之成为人们了解本国文化的窗口。东亚地区的文化艺术,大都受我国文化的影响,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国际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非常容易被错认成韩国文化或日本文化。因此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普及与传播刻不容缓。本文从图像符号出发,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探寻传统文化艺术的本质与内核,把握传统文化艺术的图像符号,从而加强传统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
  • 形神之辩——论插画艺术语言的形式美学 下载:302 浏览:2938
  • 赵泠婕 《中国艺术研究》 2021年2期
  • 摘要:
    形式美是客观事物和艺术形象外在形式上的美,是从古希腊时期由“美的形式”,演变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插画是“形式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以“形”为出发点,探究插画艺术在画面“意象”和绘画“形象”的层次。以现代插画中具有创新性、时代性、生动性特征的案例,解读插画的内蕴美感。探析插画艺术语言在当下时空中多样性的形式美学。
  • 视觉作为疗愈的空间节点---插画艺术形式语言的移情与共情功能 下载:301 浏览:2742
  • 张奇勋 《中国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 摘要:
    插画艺术在当今社会文化和审美发展迅速的时代下,对于创作者和受众都已有不同程度上的心灵释放的功能特征,是城市压力下的人们交流文化、人格自洽的方式出口。本文基于对插画艺术的创作来源、视觉思维、形式特征等分析,以及其建立起于观者非语言性的多元场域空间——创作者与作品的创作空间、观看者与作品的共情空间、观看者与自己的记忆空间、观看者与创作者的对话空间等,探究插画艺术形式语言的疗愈功能。
  • 环境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与应用 下载:301 浏览:2999
  • 周广涛 《中国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 摘要: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于建筑设计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建筑设计不仅满足对建筑功能的设计,更是需要完成对建筑艺术性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非常关键,是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是现代空间环境与建筑工程的融合性设计。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针对建筑设计需求,完成对其环境艺术的综合性设计,确保其设计展开更加合理,实现对其设计效果的提升,同时提升建筑设计的美观性。
  • 探究在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如何利用沟通教育艺术 下载:302 浏览:2836
  • 黄海燕 《中国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 摘要: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管理的主导者,是对班级活动设计与开展的中心人物。面对正步入青春时期的初中学生,班主任要有教育耐心与爱心,要根据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受环境等因素影响易产生不良情绪与不健康心理等问题,以及由此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的难度,全面分析学情,提升沟通能力。也就是说,班主任要结合学生表现,了解学生心理动向,并且采取有效的沟通艺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能融入班级集体,对班级产生归属感,以阳光的心态投入学习,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班主任要反思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注重沟通教育艺术水平的提高,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性的提高。
  • 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浅析 下载:301 浏览:2959
  • 蒋靖宇 《中国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 摘要:
    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凭借着它浓郁的感情、丰富的蕴意深刻的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于祖国母亲的感恩之情以及内心对祖国的崇敬和热爱。整首歌曲中凭借着其诗意浓浓的语言以及深刻的意境,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无比的崇敬之情!本文通过对《祖国,慈祥的母亲》这首艺术歌曲中的音乐进行分析,并如何演唱这首歌提出了建议与看法,希望对于更好的理解与驾驭这首歌有一定的参考。
  • 图文共栖——论插画艺术在视觉形态下的“多维” 下载:301 浏览:3006
  • 陆丹丹 《中国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 摘要:
    在全球化、多元化、商业化等多重语境的诉求下以及当下符号与图像的各形式的演绎与构建,插画也延伸出表现形态各异的视觉图式。现代插画包含多样的绘画语言与现代快速的传播方式,使其快速成为蓬勃发展的艺术门类。各种媒介材料与数字手段的综合使用逐渐成为插画艺术家乐于尝试的手段。本文将通过插画在现代环境所体现多种文化形态下进行研究分析,阐述在其时空形态下多样化的广泛适应性,以及在社会共享空间平台的可持续性。
  • 艺术学理论与文化产业的学科互渗现象刍议 下载:25 浏览:329
  • 宗祖盼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艺术学"升门"以来,艺术学理论与文化产业的学科互渗成为一种新的现象。艺术学理论介入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中国语境:艺术理论家以批评的姿态入场,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研究队伍;文化产业改变了艺术的存在形态,成为当代艺术学理论拓展的一个分支;文化产业的文化本位原则,唤起艺术学界更多的人文关怀。在艺术学理论视域下,文化产业研究与艺术史、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由此衍生出文化产业史、论、评的学科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突破"圈地"思维,树立"新文科"观念,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 中华传统艺术的组织传承生态建构 下载:31 浏览:314
  • 吴衍发1 王廷信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中华传统艺术的组织传承就是从组织层面来考察其当代传承的基本问题。新时期文化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但传承生态欠佳的问题现状又使其面临许多传承危机。传统艺术的传承生态问题系统全面解决的关键在于为其创设与国家关键领域相关联的共生机制,使其在相互关联和支撑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共生理论立足系统论,揭示一种非均衡、多样态的资源依赖、生存依靠和结构依存的共生进化规则和发展机制,为传统艺术的传承生态建构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围绕传统艺术传承实践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联性,从教育、保护、产业、传播、消费等领域探寻其组织传承问题,可为传统艺术融入当代社会国民生活体系找到可靠路径。
  • 电影工业美学视野下华语歌舞片类型建构的困境与策略 下载:27 浏览:330
  • 刘祎祎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21世纪以来,华语电影多种类型蓬勃发展,但歌舞片却反常地呈现出失语的态势。华语歌舞片存在着美学与工业双重维度下的缺陷与不足。与歌舞片发展态势良好的好莱坞歌舞片进行对比,当前华语歌舞片在类型演进过程中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就美学建构而言,华语歌舞片的制作应依循电影工业美学理论,遵循工业美学的几个重要原则:"常人之美"与"个性之美"共存、"类型化"与"作者化"共建、"制片人中心制"与"体制内作者"共谋。在中国电影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型的进程中,为促进华语歌舞片类型的发展,就应该如此进行其新形态与新机制的建构,从而发掘出歌舞片类型自身的潜在美学魅力、人文关怀和商业价值。
  • 艺术史的德语化:历史进程、思想奠基与逻辑构造 下载:30 浏览:326
  • 刘毅1 许艳凤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19世纪初,伴随德语国家的思想演进,艺术史学术中心发生转移,并开启所谓艺术史的"德语化"进程。这不仅促使德语成为艺术史的主要书写语言,而且,从最根本的层面上,更新了传统艺术史的知识系统、方法论基础与观念框架,塑造出具有现代学科属性的新德语艺术史范式。回顾艺术史德语化的进程,考察以艺术为根本的科学学科是如何通过理论示范、实践应用以及相应的修整与完善而逐步建设起来的,对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 中国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构建:基于命题的视角 下载:31 浏览:329
  • 陈仕国1,2 王廷信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中国古代艺术接受理论存在大量的命题,因而可以对其建构起以命题进行理论阐释的模式。命题对于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构建举足轻重,具有独特的阐释功能。因此,将方法论切入命题层面的思考,针对"夫乐有适""心亦有适"的接受心理命题、"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接受方法命题、"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接受思维命题、"澄怀味象""神与物游"的接受境界命题予以梳理与阐释,不仅可以呈现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一些新概念,而且体现了对古代艺术接受理论批评方法的某种新思考。这些命题的内涵与功能虽各存差异,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即均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心"相关。因此,这项居于命题视角的研究,对构建古代艺术接受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 中国古代山水画范式文本中的《芥子园画传》研究 下载:29 浏览:318
  • 徐韵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 摘要:
    《芥子园画传》中的山水卷是中国古代山水画范式中绕不开的范式文本。从绘画角度来看,其独特的"画理—画法—画技—画谱"的结构范式标准自清朝至今都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范本。从山水画"理论范式"和"可视性范式"的视角来看,《芥子园画传》除阐明了按传统山水画史"理论范式"中"求真"的第一要义之外,更解决了服务于山水画创作实践中"求解"的第二重任务——作为山水画实践的范式标准,同时更进一步体现了"可视性范式"中"致用"的实践目标。我们今天研究它,或能增益于当代中国特色山水画范式文本的建构,有益于范式文本建构的方法论拓展。
  • “民族身体”的想象性重塑 下载:31 浏览:313
  • 田湉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 摘要:
    中国舞蹈之"中国",必然体现在对民族舞蹈形态的找寻上。这个不断找寻、建立民族舞蹈形态和审美的过程,就是对"民族身体"的重塑过程。这一重塑过程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被"传统化"的,带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规约感,趋于集体归属感而致力于创造一种民族艺术语言,对"民族身体"的建立表现为通过不同方式实现民族舞蹈的"传统化"。而在当下的国际语境中,它已经逐渐走向了更为开放的"世界性"表达,固有传统的舞蹈模式在艺术语言的生成和创作中被转化、和解,表现为以"世界性"来观照民族舞蹈语言及其创作。当下的舞蹈艺术创造主体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自身与世界对话关系的过程。
  • 当代岭南舞蹈审美现代性阐析 下载:24 浏览:305
  • 仝妍 王情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 摘要:
    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后发性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并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特异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建构不仅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审美范式,同时也影响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当代岭南舞蹈以传统舞蹈为根基,在动态发展中形成其独特的区域性审美现代性经验,展现出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性。作为时代审美精神与意识,审美现代性在精神价值层面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推动了岭南舞蹈的风格流派以及当代岭南舞蹈文化艺术共同体的构建。
  • 万象贞滇剧演唱艺术风格特征 下载:31 浏览:314
  • 赵嘉禄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 摘要:
    万象贞是云南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她师从滇剧"竹派"艺术创始人张禹卿先生,专攻花旦、闺门旦、青衣。她的表演艺术源于"竹派",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继承和发展了滇剧旦角演唱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她增加真声成分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新颖而又富于地方特色剧种风格的唱腔,字正腔圆、润腔技巧颇高的演唱功力,以韵白为主兼有软讲的念白,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塑造出了滇剧舞台上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 滇剧“竹派”艺术的发展与特征 下载:29 浏览:308
  • 吴戈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 摘要:
    滇剧"竹派"艺术发展于"守成"与"创格"的辩证关系运动中,创立和流传时间将近百年。从滇剧"竹派"形成之前到"竹派"艺术在云南的流传和影响,其转益多师、跨界拓展的发展模式,使其获得了更强的发展能力,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这既是滇剧"竹派"的艺术追求,也是其成就的支点。"竹派"传承,历经三代,其艺术特点在传承发展中的表现主要有:"竹派"旦角艺术、三代传承人对滇剧声腔的改造创新、行腔的"滇腔滇调"和念白的"滇声滇韵"。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艺术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1
访问量 150324
下载量 63257
总被引次数 562
影响因子 1.30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