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互联网金融审判模式之构建和程序规范 下载:56 浏览:356

文小梅1,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采用实证比较研究法,从程序原理、法律经济学角度对杭州互联网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和福田法院互联网金融法庭,在机构设置、审级、案件类型、案由范围、地域和级别管辖、审判方式等方面比较,分析互联网金融审判三种经验的优势与不足,重构互联网金融审判程序规则。建议重点应建立三级法院一体化的互联网金融法庭,从统一受理、泛地域管辖、送达等方面完善程序规则,刑事与民事、民事与行政实现实质审查的合并审理,并通过在线电子远程庭审提高审判质效。

行政机关拒绝行为法律属性之辨析——以司法审查为视角 下载:68 浏览:425

张松波1,2 周佑勇1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学界对行政机关拒绝行为的法律属性主要存在程序说和内容说两种观点。程序说主张拒绝行为是行政作为行为,内容说则认为拒绝行为属于行政不作为。然而,从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分析,拒绝行为符合行政作为行为的构成要件。实践中,将拒绝行为视为行政不作为,法院则会在审理思路、起诉期限、裁判方式选择等方面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一旦将其视为作为行为,上述障碍即可避免。故行政机关拒绝行为的法律属性系行政作为,而非行政不作为。

错误转账付款返还请求权的救济路径——兼评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民申322号民事裁定书 下载:51 浏览:398

其木提 《法学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物权性救济路径通过赋予错误汇款人物权性请求权使其享有对抗第三人的实体权利。这种救济方式虽符合情理,但在法理上难以自洽。债权性救济路径特别是其中的原因关系不必要说,虽认为错误汇款人仅享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但在系争错误汇款具有特定性时,则认定该存款债权归错误汇款人享有,从而使其享有对抗第三人的实体权益。这种救济方式不仅符合受款人无资力之风险不能转嫁给错误汇款人的公平观念,也符合指示支付原理。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民申322号民事裁定书采纳的是债权性救济路径,以错误汇款人享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为基础,以错误汇款资金具有特定性为前提,认定系争错误汇款的实体权益仍属错误汇款人"所有"。此谓"所有"系指系争存款债权归错误汇款人"所有",而非指错误汇款所有权归其所有。

海洋环境污染国际刑事责任制度:必要性、依据和主体 下载:30 浏览:353

孙世民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4期

摘要:
海洋是一个统一的、流动的整体,海洋环境关涉到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当前,国际社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通过承担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的方式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国际法律体系。但是,日益严峻的海洋环境污染形势表明,仅仅依靠这两种责任形式是不够的。这意味着需要通过追究海洋环境污染国际刑事责任的方式以更加全面地实现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现有的国际法律体系为这种国际刑事责任提供了充足的国际法依据,还规定了承担这种国际刑事责任的主体。

中国法礼结合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探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下载:55 浏览:543

鲍丽1 鲍薇2 王雪涵1 《中国法学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德法合一、礼法合治的治理思路是中国古代法治的核心要旨,需要高校思政教师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并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机结合,笔者将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进一步探讨中国法礼结合思想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的衔接研究分析 下载:68 浏览:756

杨培健 《争议解决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
当前,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十分认可并被大量应用的一个司法新概念,并被纳入了法治范畴。我国的人民调解就是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其功能与地位也日益得到重视。本文对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之间的衔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法制教育的意义 下载:101 浏览:1036

才月 《中国法学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素质是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每个人都需要提高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现对法制教育的意义和如何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进行阐述。

试析我国行政拘留纳入刑法体系的设想 下载:65 浏览:825

曹燕霞 《争议解决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行政拘留构成了对于公民人身自由进行剥夺的处罚方式,行政拘留的执行过程需要具备法定的基本要素条件,同时还需符合拘留成立的各项前提因素。对于行政拘留应当逐步实现司法化的改造,运用配套措施的合理完善途径来支撑现有的行政拘留纳入我国刑法体系,切实维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生命健康权利。因此,本文探讨了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纳入行政拘留的重要作用,结合实践探究立法完善的路径。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刑法规制研究 下载:65 浏览:816

张钊 朱琼 《争议解决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谣言严重侵害个人与单位权益,运用道德伦理和行政手段对网络谣言进行规制存在局限性。当前我国网络谣言刑法规制存在着言论自由与网络谣言缺乏明确的界定、网络诽谤案件中自诉与公诉衡量标准不清晰、网络谣言刑罚方式不够完善的不足。对此应当明确言论自由与网络造谣界限,明晰网络诽谤案件自诉与公诉的衡量标准,完善相关刑事处罚措施。

基层法院庭审安全防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载:87 浏览:927

谭飞 李明伟 《争议解决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为维护良好的审判秩序,推进司法诉讼活动有序展开,切实保障诉讼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我国基层法院加强庭审安全防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庭审安全防控仍存在问题,具体体现为警力资源不足、警务工作不规范、警务装备更新不及时、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低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要优化庭审安全防控体系,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是从合理配备警力、规范警务工作、更新警务装备、提高处突能力等方面展开。通过基层法院庭审安全防控的高效展开,构建形成严密的防控体系,实现法庭审判的安全。

OBE理念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混合式教学策略及应用研究 下载:97 浏览:1049

刘黎1 张雪梅2 《中国法学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OBE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本文首先分析OBE理念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混合式教学的意义,进而提出具体策略,为高职院校开展更为有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联动解纷视角下的矛盾纠纷调解前置机制研究 ——以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为例 下载:96 浏览:1276

林旸燕 《争议解决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用力,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调解前置制度。调解前置制度既是重构优化民事纠纷解决与司法资源配置平衡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湖里法院近年来在诉前调解工作中的探索、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参考,进而提出规范完善调解程序、司法确认程序等相关配套措施,进而构建起民事纠纷调解前置的法定化程序。

民事纠纷中调解机制的适用与完善 下载:94 浏览:1342

陈泽雄 《争议解决研究》 2023年3期

摘要:
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不过众多民事纠纷案件呈现上升状态,涉及经济、婚姻以及劳务等众多方面,而法院作为主要解决这类民事纠纷的场所,合理利用调解机制能够有效简化相关的司法程序,提高效率。本文针对于此进行分析,对民事纠纷中的调解机制进行简介,阐述民事调解机制适用情况以及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其完善的相关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浅谈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侵权的民法规制 下载:125 浏览:1696

陈婧怡 《争议解决研究》 2022年11期

摘要: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交换日益频繁,但如保护不当则可能会出现个人信息侵权问题,包括信息非法收集、披露、利用等方面,导致基本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为此针对于此类风险我国出台了民法对其进行规范和约束,在相关工作开展中强调侵权损害认定,并以此为基础完善各类规制,有效避免相关问题的出现,确保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下面将对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侵权的民法规制进行分析和论述,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以供参考。

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司法中适用探寻 下载:154 浏览:2584

才月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11期

摘要:
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民法基本原则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司法中的适用难点进行分析,来探讨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司法中的具体适用,以明确民法基本原则的必要性,充分认识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司法适用中的重要地位,在实际生活中发挥民法基本原则的作用,规范人民的行为,有效解决生活中的民事纠纷案件,从而不断地完善我国的民事司法体系。

虚假民事诉讼的成因与规制 下载:187 浏览:2522

张琳 《中国法学研究》 2021年4期

摘要:
虚假民事诉讼指的是参与诉讼的人员恶意串通信息,通过虚假的行为捏造法律事实依据,伪造证据钻取法律的空白,导致法院出现误判的违法现象。相关人员从中获取非法的利益,扰乱我国司法的公正。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虚假民事诉讼的特性和成因,并且提出了几点遏制虚假诉讼的对策,希望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

《民法典》学习笔记----居住权 下载:158 浏览:2617

姚布依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4期

摘要:
居住权定义为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明确了居住权系用益物权,同时兼具人役权的属性,并将居住权设立目的定义为“为满足生活居住需要”。目前,《民法典》物权编以6个条文(第366-371条)对居住权进行了规范。

如何加强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讨论 下载:158 浏览:2610

林尔煌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
本文将从何为营商环境法治化,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的现状,提出完善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的相应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

法律服务如何更有效助力地方营商环境改善探讨 下载:157 浏览:2639

林尔煌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3期

摘要:
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人才信息库建设,将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信息纳入专门政府法律服务网和“微+”服务平台。创新使用新技术,打造网上“法律服务超市”,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营造良好营商法治环境。

集体土地上房屋参照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补偿标准的实证研究 —基于最高人民法院210件裁判文书 下载:267 浏览:2330

王龙 《中国土壤》 2022年2期

摘要:
国有土地上房屋补偿标准按照类似房地产的二手房或者新建普通商品房的市场平均价格,集体土地上房屋补偿标准没有如此规定。在实践中,集体土地上房屋满足一定条件可以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补偿标准,最高院在司法解释对此有明确的规定。从司法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角度分析可以适用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补偿标准的构成要件,更有利于在实践中运用来更好保护集体土地上房屋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