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综合材料视觉艺术发展中的“跨边界”现象研究——以安塞尔姆·基弗作品为中心的讨论 下载:33 浏览:409

李培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1945年以后,西方视觉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各国艺术家们纷纷展开了以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并体现出一种"跨边界"的主流创作趋势,实现了艺术与生活以及架上绘画与雕塑艺术之间的融合。德国新表现主义的画家安塞尔姆·基弗在继承主流"跨边界"现象的同时,拓展了超越"边界"的理论和方式。他成功完成了作品结构、意义、主题等诸多方面生命的延续,使其作品以一种无边界感的循环状态展示出来,这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起了相对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视觉叙事:舞台美术的叙事系统构建 下载:295 浏览:310

狄野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舞台美术是戏剧等演出的重要叙事元素,其独有的多类型、多层次的设计形式与语义结构构成了演出叙事文本与艺术话语的丰富性和延展性。舞台美术叙事过程是以"创作者、媒介、作品和观众"的四个核心要素构建起来的立体传播系统。这一系统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舞台美术叙事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影视作品中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对大学生的影响 下载:44 浏览:389

余云霞 刘美辰 张宇晴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于网络媒体、影视作品不断得到传播,其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本文力图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影视作品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倾向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等问题进行揭示,并积极探讨抵制影视作品中历史虚无主义消极影响的对策。

知识付费时代艺术作品的传播研究 下载:54 浏览:364

李楠 《中国新闻传播》 2018年12期

摘要: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这充斥着焦虑感的时代,我们渴望快速获取知识,而知识付费的兴起为我们开辟了一个窗口。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知识,既有知识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也具有自身独特特征,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同时,更多的人意识到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本篇论文在探究艺术作品纳入知识付费体系原因的基础上,分析艺术作品的传播形式和传播障碍,最后提出艺术作品在知识付费时代有效传播的途径,希望艺术作品能够借势在新时代得到更好地传播。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下载:46 浏览:336

叶萍 《中国新闻传播》 2018年4期

摘要: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社会,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建筑、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同时在世界各国得以广泛传播,而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在当前中国的大众文化、流行艺术都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化、零散化的特点,21世纪的影视作品也表现出更多的后现代的文化特征。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电影电视也越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放松方式,通俗化,娱乐化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影视作品的叙述方法,题材选择等各个方面也受到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的影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影视效果。

从《足球小将》对日本青少年足球的影响谈中国体育动漫作品的本土化创作 下载:46 浏览:365

王竹君 《当代艺术》 2018年11期

摘要:
动漫作品《足球小将》不仅对日本青少年足球产生了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为少年儿童树立了足球榜样。这种二次元文化的输出对少儿感受体育精神,领略体育文化内核起着积极作用。本文在解析《足球小将》成功要素的基础上,对比中日动漫对于体育类作品的差异化处理;同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从儿童心理学视角探讨体育动漫对少年体育兴趣的影响,也从体育动漫剧本及角色塑造等角度对中国本土体育动漫作品的借鉴意义进行分析。

荷兰文版鲁迅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下载:79 浏览:488

易彬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鲁迅翻译过两位荷兰作家的作品,"鲁迅与荷兰"的话题已有了深入的讨论,但"荷兰文鲁迅"的话题显然不为人所知,在"鲁迅域外百年传播史"一类历史勾描之中,鲁迅作品的荷译工作还缺乏知名度。从已知材料来看,自1940年开始,有20余次荷兰文版鲁迅作品的出版、发表或收录的情况,累计篇目70余种。鲁迅的荷兰语轨迹被认为是有助于显示战后荷兰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演变。最初的鲁迅作品翻译带有较大偶然性,之后则是几位左派作家所做的大量工作,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荷兰汉学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文学作品的荷译工作出现新的热潮,在新一代译者的带动下,鲁迅作品在荷兰语的传播有了更为现代、也更为开放的内涵。尽管目前似乎没有新的契机以再次激活鲁迅作品的荷译工作,但基于比较翔实的资料,荷兰语读者接触、了解鲁迅已经具备了多种可能性。

陆文夫作品的海外传播与影响 下载:75 浏览:490

高建国 《文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陆文夫是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他的《美食家》等小说在海内外影响甚广。陆文夫作品走向国际,始于20世纪《中国文学》等外文媒介及出版机构的翻译推广,之后受到各国汉学家的关注和好评,作品被译成德、法、日、俄、英、阿拉伯等多种文字广泛传播,影响一直延续数十年,成为世界多国的长销书中国作家。陆文夫作品在国际上产生影响,主要因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真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和通俗的语言表述方法,为中国作家走向世界提供了经验。

身份议题、时间重组与“去哪儿”——试论近年影视作品对个体精神困境的回应 蔡春芳 下载:42 浏览:383

蔡春芳 《当代艺术》 2019年2期

摘要:
近年来,新旧身份的矛盾冲突、身份选择的困惑与寻求身份证明一再成为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叙事的基本线索或基本诉求。与之相应的是以《超时空同居》《路边野餐》《缝纫机乐队》等为代表的电影中所体现出的关于"去哪儿"和如何处理"过去、现在、未来"关系的问题,及其所导致的精神焦虑。近年来影视作品对这一困境的回应和开出了药方:接受过去/现在、在旅途/在异地完成治愈并回归都市。一方面,重组的时间质疑了传统的"时间穿越"在治疗上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影像乌托邦虽然提供了想象性的救赎空间,但鼓励个体的逃离悬置了都市问题,也就悬置了对答案的探索。

论中国当代乡村电影的诗意空间呈现——以霍建起电影作品为例 下载:45 浏览:387

余月秋 《当代艺术》 2018年9期

摘要:
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和《暖》是中国诗意乡村电影的代表作,影片通过借鉴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以含蓄内敛的镜头语言营造出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不仅呈现出物质空间层面的诗意自然美,还传达出社会空间层面的和谐人情美。具体地讲,诗意空间呈现为开放空间的远境、封闭空间的幽境、回忆空间的虚境这三个维度。影片展现出浓厚的东方美学意蕴,无疑提升了中国电影的意境之美。

从舞蹈类核心期刊看舞蹈创作理论研究的缺失 下载:63 浏览:511

李宁1 冯百跃2 《当代艺术》 2018年6期

摘要:
通过研读近三年(2014—2016)《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和《舞蹈》刊发的1159篇学术论文和专业文章,可筛选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96篇与舞蹈创作相关理论成果。从编导创作的角度来审视,《当代舞蹈作品形象的现实主义特征》《解读场景中的民族舞蹈作品创作者》《舞者的二度创作体验与思考》《思"当代中国舞风"》《缘逢盛世"荷"初绽摇曳十届别递香》等高水准的学术成果中所呈现出的精彩观点,将有助于解决创作实践中的瑕疵,值得编导们认真思考。

王瑶关于《鲁迅作品论集》书信三通释读 下载:22 浏览:360

宫立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8期

摘要:
本文结合《王瑶年谱》《王瑶著译年表》等相关史料,对新出现的王瑶致王永昌、李文兵三通书信略作钩沉,梳理《鲁迅作品论集》的出版过程。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的戴望舒 下载:39 浏览:353

杨焄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1期

摘要:
戴望舒在创作、翻译之余,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整理、推广和研讨之中。在其身后整理出版的《小说戏曲论集》中汇集了三十余篇论文及札记,展现了他毕生研究古典文学的主要成果。将其研究置于近现代学术的流变递嬗之中加以衡量,能够充分呈现出他在域外文献的发现与研讨、方言俗语的考释、作家生平考察以及作品内容评析等方面所取得的卓异成就和深远影响。

论版权法上的功能性原则 下载:94 浏览:502

梁志文1,2 《法学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作为区分版权客体与实用专利客体的沟渠原则,功能性原则是版权法上隐藏在思想观念与表达二分法、合并原则、必要场景原则等概念下的重要制度,它是版权客体扩张至功能性、实用性作品等非纯文学艺术作品类型后,用于确定版权保护范围的过滤审查与门槛标准。功能性原则区分事实功能性与法律功能性,应坚持"技术功能性决定的表达"这一法律功能性的判断标准。实用艺术作品是适用功能性原则的典型,应该区分事实功能性(实用功能)与独创性的不同作用,也应以法律功能性确定可分离性标准的具体含义。将功能性原则独立且明确地予以界定,具有统一各种法律理论并使其简化的效果,能够有力地维护版权制度的协调发展。

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有效“合唱”,提升小学生合作品质的探究 下载:102 浏览:624

杜彩艳 《当代音乐研究》 2024年1期

摘要: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融合已属常态。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这把钥匙帮助学生打开音乐之门,提升小学生合作品质,达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的目的。在信息技术与音乐“合唱”的过程中,教师运用视频、动画、图片等教学课件形式,帮助学生寻找音乐灵感、掌握音乐技巧,从而解决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综合能力。在研究信息技术与音乐“合唱”教学的意义后,寻找提升小学生合作品质的教学策略。

浅析动画影片中音乐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下载:41 浏览:576

李婧怡 邱斯珺 《中国音乐学报》 2024年2期

摘要:
在动画电影中,音乐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动画与音乐同时也是一种互补关系。动画构成音乐的形态, 音乐则为动画添加灵魂。当音乐接触到动画后两者的结合就迸发出强大的能量,会比两者单独存在所产生的效果大得多,从而使动画电影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来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1935年在万氏兄弟潜心研究和精心制作下,《骆驼献舞》成功解决了光、影、声的合成问题,成为了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在之后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动画音乐经历了萌芽、探索、繁荣和转型时期,中国的动画片也在每个阶段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本文首先对动画电影中音乐的类别进行了分类,阐述了动画音乐与动画画面的关系,再通过各个优秀动画电影中音乐的使用来探究在动画电影中的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模式探析 下载:54 浏览:463

林明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党建工作品牌化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学、育人、科研、服务得以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其内涵应当具备发展性、引导性、独特性和价值性,对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为观察样本,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实践路径,探索认同感强、实效性深和影响力远的,可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建工作新模式。

中国钢琴作品《山泉》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分析 下载:268 浏览:2921

朱昭融 《中国音乐学报》 2021年10期

摘要:
崔世光作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钢琴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在作品的创作及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上有些较高的见解。崔世光在后期的作品创作中,擅长将民族五声调式与西方创作手法相结合,也是西方印象派与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的完美诠释。崔世光《山泉》完成于80年代初期,是《山曲四首》的第三首。此曲以山光水色为题材,利用钢琴音色颗粒性的演奏技巧和模仿古筝音色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波光粼粼的山水画。本文将以崔世光《山泉》作为研究对象,对崔世光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梳理。并且对中国钢琴曲《山泉》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笔者将结合本人学习和演奏经验,对其中重要段落的演奏技巧等问题做进一步分析。

基于VR技术的小学劳技作品展示平台的开发研究 下载:94 浏览:309

阙喜元 《教学管理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VR技术(虚拟现实)可谓是近两年科技领域最为火爆的字眼,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文章以御窑文化展示厅为原型,分析利用VR技术开发学校劳技作品虚拟展示平台的目的、意义及可行性,旨在为教师与学生寻找并提供教与学的新方式。

特朗勃集热墙在蒙古国“极寒学校”中的应用与节能实效研究 下载:61 浏览:472

谭令舸1 张锡尧2 《中国建筑》 2018年9期

摘要:
集热蓄热墙是一种有效利用太阳能进行供暖的设计,在全球能源危机的背景下,被动式太阳房在建筑节能领域正得到广泛应用。以蒙古国寒区学校为例,从热工角度分析集热墙的工作原理、传热方式,计算围护结构得热失热和建筑年采暖热耗值,比较不同材料的蓄热性能及应用特朗勃墙被动式集热设计的节能实效。针对严寒地区的气候特征,剖析其热环境调节策略,以期对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的推广产生积极意义。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