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15世纪葡萄牙民族精神的历史画卷:《圣维森特的崇拜》祭坛板画 下载:61 浏览:308

顾卫民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本文剖析了保存在里斯本国立古代艺术博物馆的葡萄牙国家宝藏——著名祭坛板画《圣维森特的崇拜》的艺术风格以及历史内容。该祭坛板画在15世纪后半叶由葡萄牙画家奴诺·贡萨尔维斯创作,它以葡萄牙全民族对于圣徒维森特或是"圣王子"费尔南多的崇拜为中心,描绘了当时葡萄牙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民族和宗教感情以及对于海外地理大发现事业的憧憬和向往,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新时代下冰雪体育精神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影响 下载:70 浏览:490

陈磊1 于皓臣1 王成君2 《中国体育科学》 2019年5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培养人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冰雪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冰雪体育精神与教育相结合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基于生命力发展的冰雪体育文化与医学院校的教育从根源上具有极大的吻合度。本文主要从思想上、教学上、和管理上分析该精神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影响,更深层次的挖掘其对教育的意义。

体育业余精神源起与发展 下载:30 浏览:217

李岳 《体育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体育的业余精神是一种终身性的贯彻,他不需要别人的监管要求,也不需要制度的强制约束,是一种由内散发的、自我信奉的行为精神。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体育业余精神进行考究分析,这种精神源于骑士制度,过渡到绅士培养,其中贯彻的业余原则发展成业余精神,它并不是突然就能养成的,这是一种量变转质变的飞跃。

自身意识与基础问题——论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之主旨的阐释 下载:65 浏览:404

张柯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海德格尔1930/31年对《精神现象学》的阐释在这部著作的效应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海德格尔极为重视其中的"自身意识"之思,认为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已经触及了作为形而上学之隐秘根据的"基础问题",对未来思想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海德格尔的阐释指明了"自身意识"的关键性,但这种阐释的基本意图和问题语境却长期没有得到深究,以至于这一阐释工作本身的深远意义还需一种适宜的澄清与照亮。

抗战歌曲与中华民族精神 下载:86 浏览:482

汪洋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为抗战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抗战歌曲反映的不仅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伟大实践,更是名副其实的时代歌声、战斗号角和民族灵魂。抗战歌曲为中华民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热爱家园、保家卫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一心、敢于胜利等为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

“无意之罪” 何以归责?——哲学与精神分析论域下的“无意识意愿”及其伦理意蕴 下载:66 浏览:441

卢毅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从古希腊以来,行为的自愿性或有意性便被视为道德归责的依据,而经过基督教哲学对意志及其自由决断的探讨,人的道德主体性开始被明确奠基于自由意志之上。在此过程中,作为相关理论学说的试金石,并非出于自觉的意愿而导致的罪过即"无意之罪"的问题一再以不同形式被提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对于"不能自制"问题的分析,还是奥古斯丁对于情感最初波动之罪的考察,实际上都对意愿或意志活动的无意识维度及其伦理意蕴进行了揭示。时至现代,作为精神分析创立者的弗洛伊德通过对"无意识"的系统探究,深化了对于意志问题及其复杂性的理解,并正面勾勒出了某种"无意识意愿"的雏形。在此基础上,拉康在驳斥对欲望的自然主义解读并赋予欲望以特定伦理内涵的同时,也通过重新界定欲望、意志与理性的关系,并构想一种自愿为他者揽责而实现的自由,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的哲学心理学与伦理观的创造性重构。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下载:91 浏览:497

林夕宝 余景波 周鹏 《中国职业教育》 2018年9期

摘要: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关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会受到多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和实施相应对策,以提升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精神分析性治疗过程中督导的阶段 下载:47 浏览:215

Jerome S Blackman 武春艳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对精神分析性治疗的从业者进行督导的态度可分为三个阶段。新手治疗师需要有关精神功能的指导,目的是使动力性治疗技术有效。当冲突和防御的技术问题成为焦点时,熟练的治疗师会做得更好。对成熟的治疗师的督导允许更多自由流动的相互联想、主体间交流以及解释方法成就的分享。

电子智能设备在双相障碍个体化监测中的运用进展 下载:56 浏览:354

汪作为1 陈俊2 杨海晨3 方贻儒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现有研究提示,基于监测或评估的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愈和改善疾病结局。双相障碍个体化监测及评估在国外已从传统纸质记录方法发展至现在的基于移动医疗手段。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国内该领域研究尚是空白。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外电子智能设备在双相障碍个体化监测中运用的进展,对于国内该领域研究及双相障碍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精神疾病患者日间康复的质性研究 下载:60 浏览:328

黄雨欣 吴佳惠 袁丽娜 张萌 吴岩 宋立升 潘桂花 范青 王勇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了解精神疾病康复者在日间康复中心的活动状况,并且关注患者对日间康复中心的真实感受。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参与式观察和个案访谈法进行调查。随后,将所得数据资料通过主题分析法进行转录、编码、归纳和总结。结果:本研究结果主要包括康复的目标、康复的过程、康复的效果三个方面,集中反映了日间康复中心存在的问题有"人力资源短缺""活动趣味性不足""被动康复"等。对学员来说,康复也是一个相当主观和个人化的概念,康复中心对不同学员而言意味着"安乐窝""与社会联接的窗口"或"过渡站"。结论:精神疾病康复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个性化、具体化的分析和讨论。

沙盘游戏疗法治疗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个案报告 下载:21 浏览:218

胡海萍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本文描述了一例用沙盘游戏疗法为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来访者提供"自由且受保护的空间",使来访者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没有任何顾虑地尽情释放内心冲突与不良情绪,进行自我探索,从而促进自我整合力量的发挥。

路遥与新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潮 下载:62 浏览:469

于敏 赵学勇 《文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路遥的现实主义文学追求,是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精神一脉相承的。对现实的积极参与,是路遥创作的主要目的,这使他的创作有着这样的特点:勇于实践,富于创造,一方面对当代中国变革年代的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能够作更深广的把握;另一方面又能发掘潜藏在生活深处的理想之光,将其熔铸到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中去。他是由书写个人的命运到对历史走向的判断,从对民族历史的把握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探察,把宏伟的历史与繁复的现实迭现出来,这样表现的历史真实便上升到新的审美层次,使他的现实主义追求,具有心理现实主义的广博内涵。路遥是继茅盾、柳青之后步入新时期以来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对现实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精神自觉及富有创化性的写作实践,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书写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劳动的张力:从斯密、黑格尔到马克思 下载:84 浏览:483

白刚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在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史上,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赋予了劳动以现实性维度,但斯密仅将劳动当作实现资本增殖的手段,故把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黑格尔完全站在国民经济学的立场继承了斯密的劳动观,但他唯一承认的只是"精神劳动",虽然他赋予了劳动以超越性维度,但他的劳动观只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观念性模仿",他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而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的基础上,揭示和论证了从"异化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劳动解放"的全面意义,从而建构了取代"资本政治经济学"和"精神现象学"而实现人之自由个性的"劳动政治经济学"。

什么是ETA物理教学法 下载:85 浏览:318

穆良柱 《物理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本文根据ETA物理认知模型(即完整的物理认知过程由实验物理(Experimental Physics)认知、理论物理(Theoretical Physics)认知、应用物理(Applying Physics)认知构成),介绍了ETA物理教学法,并分析回答了物理教育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迷楼:穿越时间的空间——论王安忆《考工记》 下载:44 浏览:342

翟业军 《文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考工记》是一座纸面上的迷楼,上百年的时间以空间的形式被收纳其中。复活并串联起这些时间断片的,是作为"无"的阿陈。要从历史暗影里打捞出那些业已湮没的断片,叙事人必须拥有极大的善意,而王安忆的善意主要源于她的红色血缘中流淌着的"清丽的精神"。服膺于"清丽的精神",她就是一个纯良的人,试图写出一本纯良的书。

祛魅与超越: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融合发展 下载:57 浏览:399

罗红杰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新时代,青年亚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多元趋势,也衍生出多样的文化样态。粉丝文化、恶搞文化、御宅文化、佛系文化等新兴的文化样态隐喻着当代青年群体身份焦虑、理性袪魅、价值虚无的精神之域,也折射出承续性阶级固化、技术性时空重组、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症候。当代青年亚文化正发生着风格改写、空间扩展、意义模糊、归途嬗变的转向与重构。对于此,人们应摈弃冲突对抗的立场,以包容的心态、差异的视角,采用协商治理的思维模式和关系本位的治疗范式对待青年亚文化,以期探求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发展之道。

什么是ETA物理认知模型 下载:85 浏览:325

穆良柱 《物理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本文将物理认知规律总结为ETA物理认知模型,即完整的物理认知过程由实验物理(Experimental Physics)认知、理论物理(Theoretical Physics)认知、应用物理(Applying Physics)认知构成,并尝试从认知角度回答钱学森之问。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革命的折衷进路:英国独立学派评述 下载:63 浏览:237

王礼军1 郭本禹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自精神分析学诞生以来,其发展进路经历了自我革命、客体关系革命、自体革命、关系革命和神经科学革命。英国独立学派是客体关系革命的主要发起者和中间力量,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内部的"论战",并在规模以及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方面都取得重大发展。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师以开放和折衷的态度批判性地汲取各种现存的精神分析观点,形成不同于克莱因学派的客体关系思想,并表现出独立性、开放性、关系性和真实性的内涵与特征。温尼科特、费尔贝恩和巴林特是独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建构出独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促使精神分析范式从一元驱力模式转向二元客体关系模式,推动了客体关系理论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后续精神分析发展的基石。

日本工匠精神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下载:49 浏览:379

朱琴 刘培峰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日本古代匠人虔诚的神佛信仰、特殊的等级身份、严格的技术等级制度、优厚的社会待遇是日本工匠精神的肇因,而中世时期行业团体的出现、丰厚的经济回报以及战国大名的重视则成为古代工匠精神进一步强化的外在动力。近世以来,町人伦理逐渐内化为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核,家业传承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工匠精神。近现代的会社制沿袭了家业传承的存续特点,吸取并发扬了近世工匠精神,成为日本制造的品质保证。

山水情怀 精神归复——刘湲《秋山闻道》的审美意蕴解读 下载:52 浏览:331

王爱国 翟毅 《当代艺术》 2020年10期

摘要:
刘湲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秋山闻道》,聚焦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古琴音乐的音响形式为参照,营构出丰富而感性的意象世界。《秋山闻道》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大音稀声""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透射出中国文人音乐传统中自我吟咏,精神自由的文化追求,也反映出作曲家立足传统的现代审美意识和开拓民族管弦乐新法的革新精神。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