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语用身份建构和语言顺应的交互性以及语用违反研究——以教育咨询会话为例 下载:58 浏览:500

于力恒 《英语教学》 2019年8期

摘要:
本文旨在立足于语用身份建构理论和语言顺应论分析家长和教育咨询顾问之间的会话,结果发现:(1)语用身份建构的交互性:在会话过程中,家长和教育咨询顾问除了各自为自己建构语用身份外,还为对方建构语用身份的现象;(2)语言顺应的交互性:教育咨询顾问顺应家长的语用需求,家长顺应教育咨询顾问的语用需求,教育咨询顾问和家长相互顺应各自的语用需求;(3)语用违反:在会话过程中,说话人根据具体的语境,生产出的话语符合自己的语用需求,却违背听话人语用需求的现象。

顺应理论视角下通过特定自称语建构语用身份的策略分析 下载:85 浏览:313

王振环 《英语教学》 2018年9期

摘要:
语言交际者可以有意选择并建构特定的语用身份,进而影响会话对象的判断,从而实现个人想要达到的交际目的。本文基于一次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虚构身份进行推销的案例,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特定自称语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描述建构语用身份。特定的自称语容易强加给交际者一个固定的或者相对稳定的身份,对自我身份的描述继而创设情景化语境,顺利实现社交和心理上的顺应,具体为对权势的顺应,对亲疏关系的顺应和对社会规范的顺应。

语用学视角下身份建构研究的关键问题和主要路径 下载:73 浏览:174

王静轶 《英语教学》 2018年9期

摘要:
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不一样,在语用学视角下,对身份与话语关系的研究,侧重点不在于身份或身份的建设,而在于特定语境之下,语言使用者使用怎样的方法建设一个能够表达话语意义的身份特征,以达到交流沟通目的的实际效果。以这一思想路线为基础,论文提出了语用学领域里的身份研究体现了身份具有的交际性,而不是社会性与心理性。所以,论文在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语用学为出发点进行身份研究,探索语用学角度下身份研究的几大关键点,并依次探析了几种主要路径,以便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语言存在的意义、动因、合适性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跨越族裔的文化传承:专访华裔美国作家邝丽莎 下载:44 浏览:438

迟浩男 《英语教学》 2020年2期

摘要:
邝丽莎是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中具有商业影响力的一位作家。她凭借多部讲述华裔美国人历史的作品蜚声美国社会,其作品因关于人物细微情感的传神描写和对华裔美国人历史的细致爬梳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本篇采访稿以邝丽莎较出名的几部作品《雪花秘扇》《上海女孩》和《中国娃娃》为例,围绕创作动机、主题刻画、人物描写、华裔身份和文学批评五个维度对她进行采访,展示了邝丽莎作为拥有华裔血统的商业作家独特的创作理念与风格,也首度阐述了她对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认识。

马铃薯新品系HC-R的ISSR指纹图构建 下载:80 浏览:508

李晓宇1 王昆鹏1 米超1 房永雨2 杨晓钦1 《农业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利用筛选的14个ISSR适宜引物对马铃薯新品系HC-R进行PCR扩增,在200~2 000 bp共扩增出80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7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100%。基于14个ISSR引物扩增结果,构建马铃薯新品系HC-R的DNA指纹图,依次将每个引物筛选到的多态性位点合理数字化,获得14位字符串A4694724319A83,该字符串能够唯一识别马铃薯新品系HC-R,可以形象地称为马铃薯新品系HC-R的分子身份证,该分子身份证可为下一步新品种的育成登记、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提供分子依据。

人力资本抑或身份符号:研究生就业匹配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下载:89 浏览:532

张东海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1期

摘要:
研究生就业匹配涉及教育程度、专业和能力是否匹配三个方面。基于对36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研究生在就业时出现教育程度不匹配、专业不匹配、能力不匹配现象的比例分别约为35%、40%和35%。性别是影响就业匹配的重要因素,女性研究生在就业匹配上处于劣势;专业、就读院校、学位类别也是影响就业匹配的主要因素,其中研究生阶段就读院校因素的影响大于本科毕业院校;社会实践经历和学业成绩对就业匹配也有一定影响。总体而言,就读院校和专业的信号功能强于学业产出因素。

工作角色与社会身份:教师职业认同的双重内涵及其价值审视 下载:84 浏览:509

张睆1,2 张晓辉3 胡卫平1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12期

摘要:
教师职业认同作为教师发展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在学界往往界定不清。这与以往研究者在概念结构分析中重"归纳"轻"演绎"、重"认同"轻"职业"有关。从职业社会学视角来看,教师职业既指教学情境中的工作角色,也指社会生活中的阶层身份。因此,教师职业认同包含了工作角色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双重内涵。区分教师职业认同的工作角色与社会身份内涵,有助于推动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及教师教育实践的发展。

还原:从“警官”的身份说起——《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形象再探 下载:86 浏览:480

​邱水灵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针对《变色龙》中的人物奥楚蔑洛夫的分析一般只从情节入手,这种分析趋于表面,不利于对文本内涵的深挖。采用还原分析法,从"警官"身份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到其作为底层社会管理者的可怜之处;从警官职责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到其扭曲的职业判断和价值取向;从警官与将军关系的角度分析,可以理清警官处理案件随意性与严肃性交织的本质,揭示社会腐败的根源。

基于IAM的资源开放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57 浏览:464

詹宝容1 庾锡昌2 刘超正2 《天线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为克服资源共享产生的数据安全问题、挖掘自身资源以开辟新的创收渠道,设计并实现了基于IAM的资源开放平台。平台采用IAM解决方案,能提供有效、安全的资源访问业务流程和管理手段,并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授权和相关资源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审计。

挣扎与成长: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下载:51 浏览:238

付维维1,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摘要:
研究发现,教师的成长扎根于外部社会环境、政策之中,而职业选择的功利与盲目、个体多样化角色间的冲突、对教师生活世界的漠视等,是造成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主要因素。文章采用自传叙事的方式,借以自身生命历程中关键事件的阐述,历时性地呈现"我"从职前的先赋身份到教师身份获得,职后的身份适应与转变、身份冲突与挣扎、最终寻求自身完整与成长的身份认同历程。因此,对教师自我内心世界的关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性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反思,利用叙事的方式,追求教学与生活的完整,建构自身的身份认同。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时代记忆与社会性格 下载:83 浏览:456

于翠翠 车丽娜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5期

摘要:
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开启了我国体制改革与社会建设的时代篇章。教育事业步入沉寂之后的恢复与发展阶段,教师的地位和声誉也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而得以正名。教师群体的荣光记忆形成于"两个尊重"的时代背景,在现实境遇扭转、社会风尚助推和正向身份体验的交互建构中逐步符号化。荣光与理想的社会记忆凝结着一代师者的主人翁精神,最终沉淀为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性格,其中的价值导向和建构思路对我们当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参照价值与借鉴意义。改革开放初期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可以概括为:在宏观上立足系统的政策导向和社会支撑,培育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加强整个社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于细微处改善教师的生活境遇,强化"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景。当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就要优化顶层设计,考虑教师的精神与文化需求,在完善显性的培养与管理工作的同时,重视各个环节隐性支持系统及配套措施,体现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文化与人文价值,以合力形成教师正向的心态与体验,进而促进教师社会性格的培育。

农村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制度偏失与修复 下载:53 浏览:346

殷世东1,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1期

摘要:
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相关制度赋权不公导致农村教师生存境遇和生活状态等方面不理想,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不高,职业的吸引力不强,职业身份认同度低。其中制度偏失是导致农村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度低的原因之一。从制度层面进行修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制度修复体现着国家与社会对农村教师的认同,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职业身份的认同度。

大学教师学术身份与科研公共性的关联性研究——基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下载:93 浏览:489

仲彦鹏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2期

摘要:
大学教师置身于科学研究活动中,其学术身份与科研公共性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基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从"社会、互动与冲突""语言与心灵""主我、客我与自我"三方面搭建起研究分析的框架。通过对大学教师学术身份的历史演变、发展路径与科研公共性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梳理可知,大学教师学术身份与科研公共性之间具有"依据与赋予的合理性""维系与纾解的正相关性""主动与被动的反思性"等正向关系。对这一关联性的审视与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大学教师学术身份及其科研公共性的理解。

大学教师学术身份与科研公共性的关联性研究——基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下载:94 浏览:491

仲彦鹏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2期

摘要:
大学教师置身于科学研究活动中,其学术身份与科研公共性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基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从"社会、互动与冲突""语言与心灵""主我、客我与自我"三方面搭建起研究分析的框架。通过对大学教师学术身份的历史演变、发展路径与科研公共性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梳理可知,大学教师学术身份与科研公共性之间具有"依据与赋予的合理性""维系与纾解的正相关性""主动与被动的反思性"等正向关系。对这一关联性的审视与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大学教师学术身份及其科研公共性的理解。

小岛国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身份、目的与策略初探 下载:38 浏览:438

朱璇 裘婉飞 郑苗壮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当前正值国际海洋治理的规则调整期和格局重塑期。作为国际海洋事务中的一类特殊的和备受关注的主体,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海洋治理的动态发展中具有与众不同的地位和特点。小岛国巧妙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以"可持续发展特殊案例"、"全球环境难民"和"广袤海洋监管人"等身份参与和影响全球海洋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国际进程,通过多平台联动作用和多层级配合战略,争取获得资金、技术援助并实现支持国家发展的目的。分析小岛国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立场和策略,将对我国参与国际海洋治理具有一定启示。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程抱一的诗歌翻译策略——以《终南别业》翻译为例 下载:38 浏览:461

蒯佳1 李嘉懿2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程抱一的唐诗法译在法国乃至整个汉学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直作为经典而广泛流传。运用关联翻译理论这一原则和标准,我们看出程抱一的译文在忠实的基础上灵活发挥主体性和创新性,努力贴近原文的语境效果,将原语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尽可能相吻合,实现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最佳关联。寻求最佳关联的理念与他的译者身份紧密相关。多元化的译者身份使他创造性的发挥译者主体性,追求中西方思想和文化的融合。

身份错置:高等教育发展与绩效评价关系的异化 下载:53 浏览:563

罗燕君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5年4期

摘要:
在竞争时代的背景驱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智力高压锅”的局面,绩效评价因其具备可量化、可比较的特性,满足高校竞争需要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本文首先探讨绩效评价引入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切性,从实践上予以研究更深层次的剖析和价值;再从高等教育与绩效评价现存的矛盾对峙入手,发现高校发展存在过度同一而导致竞争的逐渐趋同化、过度对立而偏离整体的现象;最后明确绩效评价的运用只能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手段,以及认清绩效评价作为手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

《面纱》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下载:128 浏览:1258

彭娟 《国学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面纱》(The Painted Veil)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5年。故事主要发生在中国香港和发生霍乱的地方湄潭府小镇。女主人公凯蒂和情夫查理·唐生私通被丈夫沃尔特发现之后,出于报复,沃尔特胁迫凯蒂与其前往霍乱肆虐的地方—湄潭府小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考验之后,夫妻二人最终解开心结,互相救赎,但沃尔特却不幸染上霍乱身亡。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切入,分析《面纱》中主人公当时所处的伦理环境,主人公伦理身份混乱导致的伦理困境,以及主人公如何摆脱伦理困境,实现伦理意识觉醒的过程,展现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之路和作者毛姆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

社会心理学原理在质量监督中的应用 下载:216 浏览:2437

唐婷婷 《交叉科学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心理学原理在质量监督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提升质量监督效果的作用。通过对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影响理论、自我与身份等社会心理学原理的解析和案例分析,揭示了这些原理如何帮助质量监督者提高准确度、工作满意度和监督对象遵守规范行为的能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将为改进质量监督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群众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影响 下载:78 浏览:985

余芳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4期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活跃组成部分,对于塑造现代社会的文化面貌、引导公民意识形态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群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及个人身份构建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并提出对未来群众文化发展的展望。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