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学理阐释 下载:29 浏览:313

王树福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学理阐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伦理关切和边缘态势。在阶段划分上,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学理阐释主要经历了1960—1989年和1990—2019年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总体呈现出比较明显地从相对繁盛到边缘弱化的宏观态势;在接受期待上,表现出以当代现实主义戏剧为核心研究对象,其中探讨人性、展现伦理的道德剧是研究焦点;在关注领域上,以戏剧文学研究为主,出现戏剧文学和剧场艺术研究的明显失衡;在思想诉求上,显示出从自我意识缺失到主体思想凸显的转型,其中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从普适性价值降格为地域性思想。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学理阐释的阶段性、伦理化与边缘化特色,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文化特点和民族个性密切相关,隐含着官方政治美学与大众消费美学、主流思想意识与多元思想意识等不同思想的融合与嬗变。

归来者的位置:“高晓声访美”与《陈奂生出国》 下载:57 浏览:417

杨晓帆 《中国文学》 2018年4期

摘要:
1991年高晓声重续"陈奂生系列",并以1988年访美经历为本事创作终篇《陈奂生出国》。本文聚焦高晓声1981年、1988年两次访美对域外经验和中国问题的认识转变,探讨其重续陈奂生系列的形式考虑与思想根源,反思右派作家新时期"归来"后创作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经典化造成的局限。从高晓声海外游记、演讲中可以看到,一方面国民性主题突显,承载了反思历史与促进现代化的现实焦虑,确立了观察与启蒙农民的叙事结构;但另一方面,单一的国民性批判与对农民性的审视,又越来越不能回应1980年代中后期农村改革出现的新问题,也不能充实启蒙者自身遭遇的精神危机。高晓声访美归来后的小说创作正是要从形式上寻找克服危机的可能:一方面,促进陈奂生性格中的能动性、理想性因素来回应中国问题;另一方面,回顾右派改造经历所塑造的知识分子与社会间的关系,反思"归来者"在新时期确立的位置。

论朱天文长篇小说的道德书写 下载:59 浏览:390

窦金龙 《中国文学》 2018年1期

摘要:
本文就朱天文的两部长篇小说《荒人手记》和《巫言》展开论述,探求这两部作品之间在主题上的相关性,以及创作艺术上的流变。朱氏的小说没有离开或者放弃过最初的道德情怀和理想,只是这种情怀的表达方式和具体的追求理念、目标,随着时代变迁,也随着作家生活环境、人生道路的变迁而发生着改变。因而朱天文小说艺术的流变,其实也正是她的道德理想从建构到受到威胁、再到与现实发生激烈冲突而呐喊、最后演化为"疯言疯语"式的"巫言"的过程。在这两部长篇小说之中,作为"理想"的家国情怀和道德追求不仅没有消失,实则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和对话的客体,"情欲"和"时事"分别成为了朱天文道德书写的实体对象。与不同的主题相伴,她小说的艺术风格也发生了扭转和变化。

八九十年代“转折”视野中的文学性问题再考察 下载:23 浏览:463

杨晓帆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新世纪以来的"纯文学"论争,将"文学性"问题置入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转折"视野中来考察。但仅仅批判20世纪80年代的纯文学想象如何在90年代暴露其狭隘与危机,并不足以为当下如何在文学与现实、历史间建立有效关联提供借鉴。本文以新时期重要批评家、作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精神变迁为例:从易被忽视的"两个李陀"间的连续性,指出反思纯文学的动力如何积蓄于80年代思想变革中;从吴亮转折期的经验表达,说明如何在极端美学主义之外理解"先锋性"内涵;从50后、60后代表性作家的创作转型,探讨继承与转化20世纪80年代遗产的不同路径。本文尝试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问题与思想困境早已生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展开过程中,而能否自觉超越新时期意识并把握住这一时代趋势的主要矛盾,才是影响其文学实践品格的关键。

重塑传统与刘醒龙长篇小说创作新趋向——从《蟠虺》到《黄冈秘卷》 下载:47 浏览:360

李遇春 《文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刘醒龙在近年来相继推出了长篇小说力作《蟠虺》和《黄冈秘卷》,其中透露出作家试图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和古代文学文体的艺术新趋向。在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过程中,无论是《蟠虺》中的"青铜"人格还是《黄冈秘卷》中的"组织"人格,作家都将笔触对准它们各自的现代人格重塑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文化心理冲突乃至人格结构失衡,甚至是生理不适与调适。而在重塑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过程中,这两部长篇小说都在吸纳西方现代小说技法的同时格外注重转化中国古典小说的野史杂传传统,坚持以史传体为宗,并佐以博物和搜神两大叙事功能强化其杂史或野史特色。此外还通过文体互渗途径,将传统的诗古文辞纳入当代小说文体,继续沿着"大(杂)文学"或"大(杂)文体"传统的回归方向迈进。

报刊体“文学话”与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普及 下载:59 浏览:396

黄念然 杨瑞峰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文学话"是民国新兴的综论各体文学样式的话体文学批评,其兴起以传统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为背景,而其繁荣又促使新生的现代文学观念得以普及。"文学话"以报刊为主要载体,其之于现代文学观念的普及作用的生发也在"报刊"与"文学"的相互关系中展开。一方面,"文学话"与民国"谈话风"语体的结合加之民国报刊频繁的出刊率,使得这种新兴的文学批评具备了底层接受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语言改制(白话文兴起)与语体变异("谈话风"确立)的双重压力又激活了"文学话""全民批评"的巨大潜能,使得批评主体发生了身份位移现象,这种现象与民国报刊"民间化"倾向的天然化合进一步加速了现代文学观念进入大众话语体系的历史进程。

博物、传奇与黔地方志小说谱系——论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 下载:93 浏览:498

李遇春 《文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欧阳黔森是新世纪中国文坛上具有较大影响的贵州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中努力运用现代意识激活我们民族的文学传统。这主要表现为,他不仅把专业的现代地质学知识融入小说叙事中,用诗意的笔触展示贵州的地理风物,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知识性叙事模式,激活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博物"叙事传统,而且他还着意发掘和捕捉贵州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异人奇事,塑造出形态各异的贵州人物艺术典型,以此激活中国古代小说中以史传或纪传为中心的"传奇"叙事传统。无论是以地理为中心的博物还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奇,二者均统一在欧阳黔森的黔地方志小说谱系中。正是通过创造性地转换中国古代地方志及其方志小说叙事传统,欧阳黔森在小说创作中激活并重塑了作为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的贵州精神。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