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从“金陵画派”到“新金陵画派”的嬗变 下载:68 浏览:402

陶亚萍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江苏地区自明代出现影响巨大的吴门画派之后,于明末清初又以"金陵八家"为主干形成了"金陵画派"。时至20世纪,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又再次形成以南京为中心的"新金陵画派"。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初,徐悲鸿、张大千、陈之佛等画坛名流曾云集南京,汇合成美术界颇具影响的主流画派"新金陵画派",形成中西融合、具有时代气息的绘画风格;第二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傅抱石、钱松岩、亚明、魏紫熙、宋文治等人为代表,集中继承和发展了"新金陵画派"的艺术主张,重视写生,以现实主义的精神描绘江南的山水风情,弘扬民族的觉醒、创新意识,把江苏山水画的发展推向更高的辉煌。第三个阶段以方骏、薛亮、刘二刚、常进、朱道平、宋玉麟、周京新等四五十年代后出生的画家为代表,他们无论从创作技法、思想上都融入了时代最前沿的创新元素,把当代江苏中国画的发展推向新的至点。本文以"金陵画派""新金陵画派"的绘画风格对全国主流画风的影响为背景,阐述江苏地域性画派在艺术语言、艺术精神及人文内涵方面的演变过程,为现当代江苏中国画的研究提供相关借鉴。这两者既有历史语境的相似性,又有内在精神上的嬗变。

民族觉醒下近代中国文物保护思想的嬗变 下载:21 浏览:210

李建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各种苦难和压迫中不断觉醒,由此带来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革,文物保护思想便是其中之一。中国的文物保护思想不是自发的或内生性的,它是文物观念在外部冲击下不断现代化的结果,也是民族危机日渐严重下民族觉醒的产物。但近代中国文物保护思想随着文物观念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在不同时期又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大致说来,先后出现了文物由私藏转化为公有的思想、国粹观念下的文物保护思想以及文物主权意识高涨,这些思想交错发展,逐渐完善。

民族觉醒下近代中国文物保护思想的嬗变 下载:24 浏览:186

李建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各种苦难和压迫中不断觉醒,由此带来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革,文物保护思想便是其中之一。中国的文物保护思想不是自发的或内生性的,它是文物观念在外部冲击下不断现代化的结果,也是民族危机日渐严重下民族觉醒的产物。但近代中国文物保护思想随着文物观念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在不同时期又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大致说来,先后出现了文物由私藏转化为公有的思想、国粹观念下的文物保护思想以及文物主权意识高涨,这些思想交错发展,逐渐完善。

政治动员、政治参与、政党形象: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形象嬗变——基于国民参政会的观察 下载:57 浏览:262

洪富忠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近代中日之间的国力悬殊决定了国民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治动员才能抵御日本入侵。扩大政治参与是政治动员的有效途径,国民参政会正是其因应抗战局势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的紧密合作使两党政治形象均得到积极提升;其后,由于国民党既无法满足各政治参与力量的愿景,又无法改变自身顽疾,使国民参政会在形塑国民党政治形象过程中的努力大打折扣,而中共在国民参政会提出的一系列诉求逐渐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其政治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国民参政会在国共两党形象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再次证明了在近代中国,执政者在面临权威与权力双重危机情况下进行变革的困局,也使中共革命胜利的意义更加彰显。

民国时期铁路旅行指南与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嬗变——以环渤海区域为中心(1912—1937) 下载:62 浏览:244

闻虹 曲晓范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铁路旅行指南是民国时期铁路大众化以后大量出现的一种新式资讯类书籍。其内容包罗万象,包括铁路各线运行时刻列表,沿线各站风景名胜推介,商旅、时讯及休闲娱乐设施等内容。以环渤海区域为代表的铁路指南既是施政者发展区域经济、拓展旅游客源的媒介,也是平民百姓行旅生活的指南。铁路指南的文本既展现了近代铁路沿线旅游地空间结构的迁移,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旅游模式的转型。

从心理战到公共外交:美国对外宣传战略及机制的嬗变(1945-1965) 下载:82 浏览:364

胡腾蛟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确定对外宣传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完整而公正"地展现美国形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决策者转而奉行强势的反共宣传政策,不断强化对外宣传机制的建设。50年代中期后,美苏双边文化关系日益获得突破与发展,在形象修辞与反共论调的双重驱动下,美国最终形成了一个稳定而高效运行的公共外交结构。

困境与突围——当下内地电影的暴力叙事及其文化嬗变 下载:86 浏览:398

张登峰 《当代艺术》 2019年12期

摘要:
暴力在江湖社会中、在"义气论"的观念支配下曾被作为解决个体争端的合理方式。伴随社会的文明转型、法治体制的建立,江湖社会这一底层空间渐趋消逝,暴力也作为前现代的文化加以清理。然而,当法治试图使自身成为当下社会裁决正义的唯一尺度时,其公正、公平、公信却遭遇信任滑坡,暴力由此再度成为"弱者的武器"。事实上他们的暴力举措却是无效的,这是由"主观暴力"在"体系性暴力"压迫之下的孱弱无力内在决定的。对暴力的书写因而整体勾连起个体与社会、正义与非正义、困境与突围等多重维度,成为矛盾丛生的社会重要的文化表征。

嬗变与复兴:一个母系文化村落的人类学考察——以丽江宁蒗县瓦拉别村为例 下载:49 浏览:342

王贤全1,2 石高峰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摩梭母系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家族的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并相应形成了有效维系母系文化的一整套价值规约体系和传统习俗。正是摩梭母系家庭文化中蕴涵的和合、行止有理、上下有序、职责明确等一整套为村落共同体共享、遵守的价值体系,真正传承并实现了体恤孤弱、爱护老幼的独特家庭制度,总体上维持了家族和谐有序的氛围。摩梭人村落瓦拉别母系文化的个案研究表明,在社会发展和旅游业冲击背景下,母系文化虽然是当地摩梭人珍视的精神家园和依赖的精神寄托,但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母系文化要在当下获得生命力,应注重保护与传承摩梭母系文化中优秀的价值成分,这不仅需要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更需要村民和村落自我意识的觉醒,即培育文化自觉。

明代渔政制度构成、运行及嬗变考释——以湖广地区为中心 下载:62 浏览:370

项露林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明代渔政制度由河泊所制、业甲制和贡课制共同构成。经考证,河泊所沿袭元制,是受有司督管同时具备较强独立性的朝廷派驻机构,由河泊官与户、工、礼部对接,承担渔户管理与贡课征缴之责。明初湖广地区河泊所数量众多,因设置过滥、藩王侵占及垸田开发等因素,在宣德以后经历了三次裁革高峰;业甲制是以"赤历册"为基础的渔户组织和管理制度,"业甲"为社区单位,每"业甲"辖十二至十五"业户"不等。"业总"指"业户"之总,其职能更趋近于"吏";贡课制包括名贵鲜鱼、鱼产品上贡和鱼课的征缴。明代鱼课经历了先课米后课钞(包括实物、折色)再课银的演变。鱼课总额亦在嘉靖、万历年间急剧减少,出现征收范围扩大及转嫁田赋现象。

从被动填空到主动选择:公司法功能的嬗变 下载:26 浏览:351

周游 《法学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公司合同理论影响下的公司法主要围绕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的关系展开,进而陷入如何确定强行规范与任意规范之边界的争论。公司法在填补公司合同"缝隙"过程中容易导致过度填补及"缝隙"识别困难等问题,而这种"填空"功能的定位助长了当事人对默认规则的依赖,形式上强调的公司自治也可能引致公权的隐性管制。当代公司法不能单纯以被动填补缝隙为目的,而需在公司基本框架、股东权利保护、公司机关设置等关键制度领域引入主动提供多重选项的模式。以"选择"功能代偿"填空"功能的策略需充分考虑公司实践的不同可能性,提升机制形成过程中当事人的参与度,由此促使公司自治从形式走向实质。

从STEM和STEAM看创新教育理念的嬗变、深化、升华 下载:65 浏览:469

管恩浩1张宇阳2彭倩3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在以实用主义、技能导向与融合范式为全球教育宏观发展方向的背景下,STEAM教育脱胎于STEM教育,其主要特征是突出跨学科融合优势,强调科学创意培养,重视人文精神与关怀。创新教育理念经历了从单维途径到多维途径,从学院导向到社会导向,从欧美框架到多元框架的螺旋式发展。目前创新教育呈现出以多方合作为内涵、以劳动力与社会为导向、以产学研相融合为价值、以发展终身教育为路径的宏观发展趋势,这与强调多元融合的STEM、STEAM教育理念相契合。深究其历程,探讨各国创新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对我国创新教育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观念史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海权观念嬗变 下载:69 浏览:482

李强华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中国在近代以前的漫长历史中都是一个陆权国家。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通过其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国门,近代中国才开始被迫面对海权问题。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中国基本上丧失了制海权的控制。西方海权观念传入中国后,近代国人在反思战争失败中认识到制海权和海上力量的重要性,进而运用海权指导海军重建。国际法的传入使得近代中国开始从海洋权利的视角理解海权并运用国际法维护海洋权利。20世纪初,以孙中山和陈独秀为代表的思想家,从国家主权的高度去理解海权,试图通过发展海上实业争取海洋权益以及收复领港权等手段加强海洋权利的维护,这标志着近代中国海权观念的成熟。近代中国对海权观念的理解和运用囿于自我防卫的战略目标,这与西方列强利用海权进行殖民扩张有根本的区别。近代中国的海权观念的嬗变一方面受到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在抵御外侮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近代中国海权观念的研究,对我们今天海权观念的建构以及"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市场分配的嬗变:由垄断到共产主义——经济学思政教育的一个逻辑 下载:194 浏览:1850

卢宇峰 《中国经济》 2023年3期

摘要: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市场分配优于传统社会的特权分配;但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市场分配的不足也越来越暴露出来:市场中资本和知识技术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而形成新的特权,并且影响甚至主导分配,从而产生新的分配两极分化问题。只有朝着按需分配的方向加强国家调控,此时解决这个问题的必然逻辑。这个方向在本质上也就是共产主义方向。

碳中和视域下我国气候变化应对的理念嬗变与制度完善 下载:128 浏览:1497

​王萌 《气候变化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自“30·60”目标提出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进入了碳中和阶段,提出了新的理念并推进了试点中的制度。但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法,相关的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都需要予以法律规定,才能形成体系性合力,共助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凉山彝族传统体育彝式摔跤的历史嬗变研究 下载:253 浏览:2426

李林城 罗灿 《体育学报》 2022年10期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针对凉山彝族摔跤的历史变化进行研究。凉山彝族摔跤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摔跤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其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价值。一个国家的构建离不开民族文化的贡献,而不同的民族就有不同的体育文化,摔跤运动应该被广为流传。摔跤竞技运动比赛,促进了名族地区文化的相互交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稳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价值观嬗变与改革创新: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价值导向探析 下载:149 浏览:1434

崔晨骁 《中国教育学报》 2021年12期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革方法论解决了党和国家一系列发展问题,七十多年来,我国改革方法论中的价值导向也随着现实需求而不断变化,从消除差别,追求平等;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包容共享,共筑和谐,这些价值导向如同精神内核一般,驱动着改革实践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导向: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稳定为前提、以发展为目的、以公平为原则、以共享为内核,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进而把握住未来改革的前进方向。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