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乳酸克鲁维酵母乳糖酶的可溶性表达及优化 下载:73 浏览:480

成静1 朱智睿2 杨江科1 《生物技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实现乳酸克鲁维酵母乳糖酶的可溶性表达,并初步研究其酶学性质。[方法]首先克隆了来源于乳酸克鲁维酵母的乳糖酶基因KLLAC,构建pET-KLLAC重组表达载体,并采用蛋白质复性及与pKJE7、pG-KJE8、pGro7、pG-Tf2和p Tf-16伴侣蛋白共表达等方式拟提高其可溶性表达;并优化产酶条件,进一步提高其可溶性;采用ONPG法测定其酶学性质。[结果]在5种伴侣蛋白中pGro7与KLLAC共表达时可溶性最高;产酶最优条件为:阿拉伯糖浓度0. 5 mg/m L,IPTG浓度0. 1 mmol/L,诱导温度20℃;在最优条件下,重组KLLAC与伴侣蛋白p Gro7共表达时,表达量及酶活最高;经纯化后,乳糖酶KLLAC比酶活最高为102. 36 U/mg。该酶的最适温度30℃,最适p H 7. 0。[结论]KLLAC与伴侣蛋白的共表达以及诱导条件的优化,有效提高了该酶的可溶性表达水平、酶活性及稳定性。

早产儿母乳喂养中应用母乳强化剂对出院后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下载:73 浏览:277

王杰三 陈志君 赖春华 杨冰岩 《诊断医学》 2018年10期

摘要:
目的评价早产儿母乳喂养中应用母乳强化剂对出院后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的1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51例和B组49例。A组在母乳喂养中给予母乳强化剂喂养,B组给予配方奶喂养。对比两组早产儿体格生长情况、血钙与血红蛋白水平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身长增长速率0.64±0.06cm/w、头围增长速率0.96±0.06cm/w和体重增长速率9.47±1.32g/kg·d高于B组的0.55±0.04cm/w、0.84±0.03cm/w和8.89±1.22g/k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钙水平7.72±0.84mg/d L和血红蛋白水平12.32±1.77g/L,Hb相近于B组的7.90±0.82mg/d L和12.29±1.48g/L,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69%,B组为24.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母乳喂养中加用母乳强化剂能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且不会造成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可作为首选喂养方式加以推广。

母乳联合碳酸氢钠口腔护理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效果观察 下载:52 浏览:478

张学颖 张晓翠 何彩云 周坤鹏 《护理研究杂志》 2020年10期

摘要:
探讨母乳联合碳酸氢钠行口腔护理对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153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7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新生儿VAP集束化护理。观察组患儿口腔护理液为2.5%碳酸氢钠溶液和母乳。对照组患儿口腔护理液为2.5%碳酸氢钠溶液。均为1次/6小时。比较两组患儿VAP的相关情况。结果:机械通气48 h后,两组患儿气管内痰培养阳性病原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观察组发生VAP的平均时间晚于对照组,观察组VAP发生率、晚发性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E-U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生VAP的平均时间为上机后134(96,200) h,对照组为上机后87(57,120)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母乳联合碳酸氢钠行口腔护理可有效降低新生儿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儿不适体验,降低住院费用。

乳房穴位按摩结合赋能教育对初产妇产后泌乳及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 下载:158 浏览:1495

郑江燕 《中国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对初产妇,分析乳房穴位按摩结合赋能教育对其产后泌乳及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宁波市北仑区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分娩的66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行乳房穴位按摩结合赋能教育)与对照组(33例,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后泌乳情况、母乳喂养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产后1 d,两组泌乳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2 d、产后3 d,观察组泌乳量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泌乳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产妇实行乳房穴位按摩结合赋能教育,能有效改善产后泌乳情况,增强母乳喂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激励式早期护理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母乳喂养率及产后并发症的影响 下载:42 浏览:350

张德琼 《中国护理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探讨激励式早期护理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母乳喂养率及产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阴道分娩初产妇12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激励式早期护理,比较两组母乳喂养率、下奶时间、泌乳量、喂养持续时间、产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产后下奶时间早于对照组(P <0. 05),每次泌乳量高于对照组(P <0. 05),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激励式早期护理在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中的应用,可提高母乳喂养率,减少产后并发症发生率。

激励式早期护理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母乳喂养率及产后并发症的影响 下载:48 浏览:269

张德琼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激励式早期护理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母乳喂养率及产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阴道分娩初产妇12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激励式早期护理,比较两组母乳喂养率、下奶时间、泌乳量、喂养持续时间、产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产后下奶时间早于对照组(P <0. 05),每次泌乳量高于对照组(P <0. 05),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激励式早期护理在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中的应用,可提高母乳喂养率,减少产后并发症发生率。

NICU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下载:11 浏览:453

魏丽1 朱凤1 黄晨2 林迦密1 王婷婷1 潘红英2 2019年11期

摘要:
运用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理念对NICU母乳喂养进行闭环管理,保障患儿喂养安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方法成立多学科合作管理小组,分析原母乳喂养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方案,开发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护理信息系统与医嘱信息系统共享,母乳喂养医嘱与配方奶医嘱科学结合。结果 2016年1月—12月实施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前,因母乳喂养信息核对环节错误发生意外事件1例,近似错误2例。2017年1月—12月实施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后,未发生母乳喂养相关的意外事件及近似错误。实施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前,需人工统计母乳收集量、抄写喂养单、录入喂养医嘱执行情况,每日工作时数为2 h,母乳喂养率统计每月工作时数为8 h。实施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后,系统自动生成以上数据,无需人工统计。结论应用母乳喂养信息化闭环管理能够确保母乳喂养安全,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荷。

乙肝病毒感染产妇母乳喂养的现状调查 下载:8 浏览:228

岳彩虹 王小艾 胡旖旎 白新航 焦净 杨新霞 齐亚倩 2019年11期

摘要:
调查乙肝病毒感染产妇母乳喂养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6年1月—2018年2月分娩的602例乙肝病毒感染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母乳喂养获得途径及影响因素问卷,于产后42 d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乙肝病毒感染产妇母乳喂养率为45.85%,其中纯母乳喂养率为26.91%。影响乙肝病毒感染产妇选择母乳喂养的主要因素有:应用抗病毒药215例(65.95%)、产妇担心母婴传播226例(69.33%)、家人反对116例(35.58%)等。结论受较多因素影响,乙肝病毒感染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率低,医护人员应加强宣教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使产妇消除顾虑,提高乙肝病毒感染产妇的母乳喂养率。

提高新生儿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成功率 下载:223 浏览:3276

黄振俊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析提高新生儿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成功率。方法:在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的产妇中筛选研究样本,样本总数为106例。遵从随机抽样分组原则分为基础、研究2组,前一组执行基础方式护理,后一组执行精细化护理。比较2组护理后的首次母乳喂养时间、住院时长、生长发育情况(出院时)、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护理满意率、健康知识掌握水平、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从首次母乳喂养时间、住院时长分析,研究组护理后短于基础组(P<0.05);从生长发育情况分析,研究组护理后好于基础组(P<0.05);从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分析,研究组护理后高于基础组(P<0.05);从护理满意率分析,研究组护理后高于基础组(P<0.05);从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分析,研究组护理后高于基础组(P<0.05);从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研究组护理后低于基础组(P<0.05)。结论:将精细化护理执行在母婴服务中,可拓展产妇健康知识,缩短首次母乳喂养时间,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提高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减少新生儿不良事件,值得使用。

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循证指南的改编及评价 下载:23 浏览:509

杨漂羽1 施姝澎2 张玉侠3 顾莺4 曹云2 王来栓2 胡晓静4 陆春梅2 2018年2期

摘要:
目的通过改编现有指南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循证指南。方法以指南改编方法为指导,结合我国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临床实践现况,系统检索现有的母乳喂养相关指南及系统评价,采用AGREEⅡ评价指南,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证据内容的遴选和整合;对改编后形成的指南进行可用性调研和专家外部评审。结果共纳入10份指南、3份证据总结和4份系统评价,改编形成的《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循证指南》共包含83条证据,内容涉及母乳喂养的倡导、母乳筛选、采集、存储、运送、接收、相关操作、质量管理8个方面,可应用性好,专家评审一致推荐使用。结论指南改编形成的高质量的证据资源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支持。

产科护理人员在妊娠合并症中产妇母乳喂养的护理效果探究 下载:137 浏览:1268

赵蓉蓉1 赵梅2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纳入94例妊娠合并症产妇,将其作为样本,双色球法分组,即对比组、调查组,均有47例样本,前者以普通护理为方案,后者以母乳喂养指导为方案,研究在2022年4月-2023年4月落实,了解产妇喂养知识掌握情况,比较母乳喂养结果,评估产妇心态,调查满意度。结果:经四个方面评估产妇喂养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在调查组高于对比组,P<0.05。各组母乳喂养率统计后有差异,调查组高于对比组,分别为85.11%、61.70%,P<0.05。施护前经SAS、SDS了解各产妇心态,在调查组、对比组间无差异,P>0.05。施护后经SAS、SDS了解各产妇心态,在调查组低于对比组,P<0.05。满意率统计后有差异,调查组高于对比组,分别为91.49%、72.34%,P<0.05。结论:在产科护理人员引导下能提高妊娠合并症患者对喂养知识的了解度,可保持良好心态,提高母乳喂养率,满意度高。

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操作性疼痛及喂养的影响 下载:152 浏览:1771

姬玲玲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12期

摘要:
探讨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操作性疼痛及喂养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新生儿科的66名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早产儿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袋鼠式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的疼痛情况及喂养情况。 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穿刺时及穿刺后5min的PIPP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进程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围产医学中心模式下早产儿母乳喂养研究进展 下载:241 浏览:1848

史甜 杜玉林(通讯作者)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5期

摘要:
据WHO统计,2020年有1340万早产儿出生,占所有活产儿的4-16%%,2019年约有90万儿童死于早产并发症。早产儿面临着多种健康风险,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视网膜病变、感染等,不仅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和社会经济负担[1]。为了改善早产儿的预后和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围产医学中心模式(perinatal center model)被提出并广泛应用。围产医学中心是一种以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为服务对象,以区域化为组织形式,以多学科协作为工作模式,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的医疗保健体系,其核心是实施个体化、家庭中心化和持续性的护理,促进母婴亲密接触和母乳喂养[2]。

研究早期袋鼠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对提高新生儿母乳喂养率 下载:181 浏览:1706

张婷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2期

摘要:
探讨早期袋鼠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对提高新生儿母乳喂养率。方法: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纳入80例产妇和新生儿,结合护理方案差异进行分组,以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做好保暖护理、预防护理等,早期袋鼠式护理纳入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鼓励母亲在 KMC 时进行母乳喂养。比较两组7天母乳喂养率及达到纯母乳喂养的天数。结果:观察组的7天母乳喂养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达到纯母乳喂养的天数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袋鼠式护理用于新生儿临床护理效果确切,这种护理模式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提前纯母乳喂养的时间,因此,临床可推荐将早期袋鼠式护理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以便提高新生儿母乳喂养率。

围产医学中心模式下早产儿母乳喂养研究进展 下载:368 浏览:3230

史甜 杜玉林(通讯作者) 《中国儿科杂志》 2023年11期

摘要:
据WHO统计,2020年有1340万早产儿出生,占所有活产儿的4-16%%,2019年约有90万儿童死于早产并发症。早产儿面临着多种健康风险,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视网膜病变、感染等,不仅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和社会经济负担[1]。为了改善早产儿的预后和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围产医学中心模式(perinatal center model)被提出并广泛应用。围产医学中心是一种以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为服务对象,以区域化为组织形式,以多学科协作为工作模式,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的医疗保健体系,其核心是实施个体化、家庭中心化和持续性的护理,促进母婴亲密接触和母乳喂养[2]。

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对提高母乳喂养的效果评价 下载:81 浏览:829

徐锡娟 《中国眼科杂志》 2024年3期

摘要:
目的:探究实施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对提高母乳喂养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产妇中进行随机有效抽取,最终纳入92例,利用数字随机表法加以规范化分组处理,施以对照组46例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6例则实施产后访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后母乳喂养情况。结果:两组产后第3d的母乳喂养成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但观察组产后第4d、5d的统计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后1月、3月、6月的母乳喂养成功率均更高(P<0.05)。相较对照组,观察组的平均母乳喂养时间更长、泌乳始动时间更早(P<0.05)。产后第3d,两组泌乳量差异不明显(P>0.05);但在第4d、第5d统计结果中均显示观察组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在产后3d、1个月的BSES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产后访视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后续母乳喂养率,此外还能够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增强产妇母乳喂养信心,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母乳强化剂在早产儿母乳喂养中应用的多中心研究 下载:258 浏览:2975

范颖 《中国儿科杂志》 2021年6期

摘要:
采取预见性研究手段,探讨在对早产儿进行母乳喂养时使用母乳强化剂可产生的临床成效。方法:从2017年2月~2019年12月出生并接受母乳喂养的早产儿中选取138例,以喂养方式区别分为两组,每组69例。采用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归为观察组,该组早产儿研究全程使用母乳,并使用早产配方奶作为母乳补充,保证喂养过程中母乳超过50%。全程使用配方奶、无母乳干预的早产儿归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基础表现,分析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区别,比较早产儿合并症表现,观察两组早产儿发育情况。结果:从符合研究要求的早产儿中选取138例,对照组69例,观察组69例。观察组早产儿平均体重(1431.03±198.35)g,对照组早产儿平均体重(1433.12±187.96)g,该项以及早产儿其他基础信息无可比性(P>0.05)。7d肠内营养对比,观察组为26kcal/kg,对照组为49kcal/kg,观察组较低。2w检测早产儿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差异无可比性(P>0.05)。两组早产儿同期实现奶量150mL/(kg·d),同期实现总热卡120kcal/kg。对照组15d奶量实现120mL/(kg·d),观察组19天实现该指标。对照组14d实现总热卡100kcal/kg,观察组16天实现该指标。全面进行胃肠喂养之后,日均蛋白质摄入两组指标存在差异,但是无可对比性。体重恢复出生水平时,两组早产儿机体发育速度无明显差别,观察组日均体重增长17.13g,头围周变化0.72cm,身高周变化1.23cm;对照组日均体重增长15.82g,头围周变化0.59cm,身高周变化0.88cm,差别无可比性(P>0.05)。对照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与NEC情况,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不耐受发生次数相对较低,病症维持时间也相对较短。结论:使用母乳强化剂和未使用母乳强化剂进行早产儿喂养时,生长速度差别不明显,与正常胎儿在母体内生长的速度可持平,但使用母乳强化剂进行母乳喂养时(即观察组),感染发生率有所降低,早产儿喂养中的不耐受情况持续时间缩短,早产儿NEC出现概率也未提升。

细节优化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康复及抑郁的护理效果研究 下载:276 浏览:2826

​张晨 《现代康复医学》 2021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 细节优化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康复及抑郁的护理效果研究。分娩是胎儿作为独立的个体于产妇子宫内娩出的一个过程,在其期间,产妇经历了宫口扩张、胎儿娩出、胎盘娩出等,对于其精力及体力均为较大的消耗。对于初产妇而言,因缺乏分娩经验,对于分娩不适、产后角色转换未能良好适应,易致产后抑郁,并影响到母乳分泌、子宫复旧等康复情况。细节优化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指的是在综合评估产妇心理、生理等基础上施以多方面护理服务的优化,以促使良好护理效果的获取。本文即以本院所遴选部分初产妇施以细节优化护理,针对其效果展开分析,并汇总报告如下。

互联网+护理模式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母乳喂养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下载:114 浏览:1272

张宁 胡艳 杨赛萍 《护理研究杂志》 2023年10期

摘要:
目的:研究互联网+护理模式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母乳喂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德宏州人民医院产科68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一组为前半年孕产妇,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另一组为后半年孕产妇,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应用互联网+护理模式,两组均为34例,依次设为对照组、观察组。观察两组产后42d、180d的纯母乳喂养率。结果:观察组产后42d的纯母乳喂养率为88.24%,高于对照组的61.76%(P<0.05);观察组产后180d为70.59%,高于对照组的44.12%(P<0.05)。结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产妇采用互联网+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有助于提高180d内纯母乳喂养率。

探讨母乳喂养护理对产妇泌乳量、母乳喂养技能的干预效果 下载:174 浏览:2489

陈玉玲 《国际护理学》 2021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护理对产妇泌乳量、母乳喂养技能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3日-11月3日在我院分娩的产妇8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围产期护理;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分娩的产妇8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母乳喂养护理。统计对比两组产妇泌乳量、母乳喂养技能。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24h、48h、72h的泌乳量为[(15.30±3.20)ml]、[(25.09±6.50)ml]、[(40.19±10.98)ml],高于对照组的[(11.75±1.88)ml]、[(20.33±1.75)ml]、[(30.88±8.8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Latches量表评分[(32.19±3.89)分]高于对照组的[(25.30±2.5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护理有效的增加了产妇泌乳量,提高了母乳喂养技能。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