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超早期护理促进老年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术后运动性失语康复的价值探讨 下载:101 浏览:1162

徐吉美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超早期护理促进老年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术后运动性失语康复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老年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60例,全部实施外科手术,选择日期为2023年1月起到2024年1月,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成2组,30名患者给予普通护理,30名患者给予超早期护理,评定两组患者失语症程度以及康复结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失语程度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后观察组的听说理解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功能区胶质瘤合并运动失语症患者实施超初期的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失语症的疗效;增强了患者的听说理解,口语和阅读的技能,帮助患者重建自信,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长链非编码RNA SNHG1调控帕金森病细胞模型SH-SY5Y自噬及生长的研究 下载:87 浏览:489

​何骁征 叶勇义 钱晨 孙翔 张世忠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SNHG1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SH-SY5Y细胞自噬及生长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1)体外培养SH-SY5Y细胞,采用不同浓度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作用不同时间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p62的表达;四唑盐(MTT)法检测SH-SY5Y的存活率。(2)用不同浓度MPP+作用SH-SY5Y不同时间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NHG1的表达。(3)利用特异性siRNA下调SHSY5Y内源性SNHG1的表达,经MPP+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LC3-Ⅱ/LC3-Ⅰ、p62的表达,MTT法检测SH-SY5Y的生存率,同时结合自噬晚期抑制剂巴弗洛霉素A1(Baf A1)以及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进一步明确SNHG1的作用途径。(4)用不同浓度MPP+作用SH-SY5Y不同时间后采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27的表达,同时特异性下调SHSY5Y内源性SNHG1的表达,经MPP+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27的表达。结果 (1)MPP+作用于SH-SY5Y后LC3-Ⅱ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同时自噬底物p62表达下降;提示细胞自噬水平升高。MTT结果显示2.50 mmol/L MPP+干预时可明显降低SH-SY5Y的存活率,与其他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PP+作用SH-SY5Y细胞后SNHG1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3)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后MPP+诱导的LC3-Ⅱ表达受抑制,同时p62表达升高;而下调SNHG1的同时联合BafA1处理SH-SY5Y可促进LC3-Ⅱ的表达;提示SNHG1主要影响SH-SY5Y的自噬小体形成阶段。MTT结果显示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后SH-SY5Y细胞的存活率明显升高,而联合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同时处理SH-SY5Y则可进一步抑制其细胞活性;提示SNHG1通过促进SH-SY5Y细胞自噬形成继而抑制其生长。(4)信号通路研究提示,p27在MPP+处理的SH-SY5Y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而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可抑制p27的表达;提示SNHG1可能通过p27信号通路介导SH-SY5Y细胞的自噬及生长调控。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SNHG1可诱导SH-SY5Y细胞自噬的发生,促进细胞的死亡,其机制可能与p27的表达调控有关。

血管构筑异常所致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颅内单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影响 下载:73 浏览:501

​张炘 姚智强 段传志 李西锋 何旭英 郭慎全 陈运昌 刘文超 李然 范海燕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从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角度分析血管构筑异常所致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IA患者223例,按有无破裂出血分为破裂组(182例)和未破裂组(41例)。通过DSA检查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IA位置、大小、形态,判断Willis环变异类型,测量瘤体大小、载瘤动脉直径、瘤颈部横截面积、IA倾斜角以及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计算IA颈部横截面积与载瘤动脉直径比(AD)、瘤体与瘤颈比(AR);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监测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WSS)、环壁张力(CWT)大小;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内单发IA破裂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IA患者左侧A1优势征(即Willis前环变异)的发生率均高于右侧,Willis前环变异的发生率略高于Willis后环变异;与未破裂组比较,破裂组患者年龄较大,动脉瘤倾斜角较大、AD较小,WSS降低、CWT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A倾斜角、AD、WSS、CWT对评估IA破裂出血的风险均有意义(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6、0.618、0.396、0.63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Ⅲ级、IA倾斜角、AD和CWT是IA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A1优势征、小动脉瘤(2~5mm)和WSS是IA破裂出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IA患者存在明显的Willis环变异。年龄、高血压Ⅲ级、IA倾斜角、AD和CWT、A1优势征、小动脉瘤(2~5 mm)和WSS与IA破裂出血密切相关。准确评估这些因素对于IA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其疗效分析 下载:84 浏览:504

​何健1 汪求精1 赵政辉1 李西锋1 何旭英1 欧伟洋1 叶远良1 宋昭2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确诊的9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发病部位、治疗方式及其疗效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其中抗感染+抗凝治疗7例、单纯抗凝治疗61例、支架取栓+抗凝治疗4例、支架取栓+局部溶栓+抗凝治疗18例。结果 90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4~75岁;发病诱因与感染相关7例,血液成分异常27例,妊娠、产褥期16例,有口服避孕药史6例;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69例,76.70%),其次为癫痫(37例,41.11%)、意识障碍(25例,27.78%),且临床症状表现并不单一;发病部位最常见为上矢状窦(68例,75.56%)及横窦(56例,62.22%)。抗感染+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4例(57.14%),单纯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43例(70.49%),支架取栓+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3例(75%),支架取栓+局部溶栓+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15例(83.33%)。结论 CVST的发病诱因多样,多为非感染性,其中血液成分异常、育龄女性为高发病人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不同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单纯抗凝治疗更适用于症状较轻患者,支架取栓+局部溶栓+抗凝治疗对于重症患者的疗效更加显著。

BMSCs移植对脑缺血恢复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及Nogo-A表达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503

​李振均 刘文超 段传志 张炘 李西锋 曾文贤 张剑波 何旭英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缺血恢复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及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及培养大鼠BMSCs。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BMSCs治疗组,每组12只。后2组大鼠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于模型制备后21 d时,对脑缺血组及假手术组经股静脉注射1 mL磷酸盐缓冲液,对BMSCs治疗组经股静脉注射1 mL BMSCs悬液(含3×10~6个BMSCs)。于治疗后14、28d时,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缺血灶体积,采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ogo-A阳性细胞表达。结果治疗后14、28d时,与脑缺血组比较,BMSCs治疗组的mNSS评分均明显下降(14 d:7.50±0.55vs.6.17±0.75;28 d:7.33±0.52vs.5.67±0.82),缺血灶体积均明显减小(14 d:31.38%±1.02%vs.26.32%±1.19%;28 d:27.71%±0.55%vs.21.68%±1.09%),Nogo-A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下降(14d:39.33%±2.08%vs.33.67%±2.52%;28d:30.33%±0.58%vs.25.67%±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到BMSCs治疗组细胞受损较脑缺血组明显减轻,瘢痕组织明显减少。结论BMSCs移植可促进脑缺血恢复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且其治疗作用与调节Nogo-A的表达有关。

3D-DSA三维重建联合TCCD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 下载:94 浏览:509

​张炘 段传志 何旭英 李西锋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三维重建联合经颅彩色双功超声(TCCD)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为颅内动脉瘤高危人群的筛查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经DSA检查证实的81例颅内单发AcoA动脉瘤患者(AcoA动脉瘤组),采用3D-DSA检查及三维重建图像分析患者的血管构筑特征,判断A1优势征及Willis环变异情况;同时采用TCCD检查获取患者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环壁张力大小。选取同期DSA检查结果阴性的11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血管构筑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结果AcoA动脉瘤组和对照组在A1优势征分布、双侧大脑前动脉(ACA)-A2段起始部夹角及切应力大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切应力用于判断AcoA动脉瘤的形成有显著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Ⅱ级、Willis环变异(OR=14.152,95%CI:1.006~199.012,P=0.049)和A1优势征(OR=25.048,95%CI:1.438~436.337,P=0.027)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切应力(OR=0.053,95%CI:0.011~0.249,P=0.000)和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OR=0.037,95%CI:0.007~0.211,P=0.000)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Willis环变异、A1优势征、切应力和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影响着AcoA动脉瘤的形成,准确评估这些因素对于今后AcoA动脉瘤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海马横切术与其他传统术式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的疗效比较 下载:98 浏览:527

​赵全军1 王伟2 王佳3 王涛1 崔绍杰1 史铁钧1 王培新1 李连峰1 黑博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比较海马横切术、前颞叶切除术及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3种不同术式对顽固性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收治的29例顽固性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海马横切术组8例, 前颞叶切除术组10例, 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组11例。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癫痫控制率以及手术前后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包括韦氏智力检查中的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和记忆商(MQ)]。结果 3组患者术后癫痫控制有效率均达80%以上, 无发作率达60%左右, Engel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横切术组手术前后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颞叶切除术组术后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海马杏仁核除组患者术后PIQ、FIQ、MQ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于前颞叶切除术与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 海马横切术在有效控制癫痫发作的同时可以较好地保留患者认知及记忆功能。

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脑功能效应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89

阳运秋1 唐纯志2 崔韶阳3 隆晓菁4 阳晨5 《当代中医药》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功能的即时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1例,针刺治疗取穴:患肢对侧颞三针,患侧上肢行肩三针、手三针,人中、百会;留针同时行镜像康复疗法30 min。治疗前后均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 MRI)扫描T1加权图像和BOLD脑功能图像。分析局部一致性(Re Ho)和节点中心度(DC)有差异的脑区。结果相比治疗前,Reho值在尾状核、缘上回、前扣带回、内囊前肢、梭状回、枕叶外侧显著增强(体素簇体积>165且P<0.05)。DC在颞上回后坡、颞中回、颞下回、枕颞外侧显著增强(体素簇体积>165且P<0.05)。结论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可能促进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相关区域的脑功能得到更好地重建。

心肺复苏后脑功能预后判断的研究进展 下载:68 浏览:734

黎明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在临床上,心搏骤停较为常见,此症状一旦发生,则患者多需实施有效CPR,以促使自主循环有效恢复。但在院前复苏阶段,仍有患者因病情严重而进入重症病房加强治疗,也存在一定死亡率。患者治疗期间,其脑功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所以需予以重视。本文即详细阐述了心肺复苏后脑功能预后判断的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后脑功能预后判断的研究进展 下载:325 浏览:3434

黎明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10期

摘要:
在临床上,心搏骤停较为常见,此症状一旦发生,则患者多需实施有效CPR,以促使自主循环有效恢复。但在院前复苏阶段,仍有患者因病情严重而进入重症病房加强治疗,也存在一定死亡率。患者治疗期间,其脑功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所以需予以重视。本文即详细阐述了心肺复苏后脑功能预后判断的研究进展。

试述艺术教育与大脑功能的发展 下载:226 浏览:2320

梁志洪 《中国艺术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本文阐明艺术教育对微观的大脑神经组织和宏观的大脑两半球功能发展的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围绕关于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运用有关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的。

早期振幅整合脑电图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临床特征分析及预后的诊断价值 下载:244 浏览:1871

马娟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7期

摘要:
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0例,其中脑功能受损的患儿有13例,无脑功能受损的患儿有47例。患儿均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查、核磁共振检查,并评价患儿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结果:脑功能受损组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直接胆红素水平、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率与核磁共振检查异常率均比无脑功能受损组的患儿,P<0.05;振幅整合脑电图的检查结果和脑功能受损的临床分期、脑功能损害情况的分数均具有相关性,呈正相关。结论:振幅整合脑电图和脑功能受损的临床分期、脑功能损害情况的分数以及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均有一定关系,能用于临床的诊断监测,评估患儿的预后,可以推广。

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评价 下载:97 浏览:999

陈宏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2期

摘要:
脑功能性疾病在临床上是指由于大脑功能出现障碍而引发的系统性疾病,它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情感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病情进一步恶化时会出现器质性病变。虽然该疾病的主要特点与大脑的功能活动有关,但是在进行常规医学影像学检查的过程中却可能无法发现异常,因此需要针对性的检查措施以及及时的治疗。在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的前提下,副作用越小的治疗方案越对患者有利,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可以精确地量身定制,在保证治疗范围的情况下维护周围正常组织功能,因此在需要对脑功能性疾病进行“器质性”手术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术及神经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下载:198 浏览:2918

过智伟 《神经科学研究》 2022年10期

摘要:
目的:评价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及神经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单溶栓治疗,观察组进行溶栓加普通球扩治疗,对比组间患者的脑功能评分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脑功能评分和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及神经介入治疗,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脑功能状态。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