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下载:66 浏览:474

王汝蕙1,2 《文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本文基于汉英可比语料库,利用语料库语言学检索软件,对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与英美小说语料库在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进行差异性对比,尝试验证以小说为题材的英译本中翻译共性的表现程度。研究结果印证了大部分的翻译共性假说,但也证实了汉英语言差异、体裁限制、译者风格以及源语渗透效应等因素对于翻译共性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汉语小说的英译文本具有独特的"翻译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体特征。

法律文本中表条件“的”字结构的英译——基于《民法通则》汉英平行文本的考察 下载:49 浏览:306

冯文贺 郭海芳 杨华 《当代中文学刊》 2019年6期

摘要:
法律文本中有一种表条件"的"字结构,该文对其英译进行语法标注与统计分析。考察《民法通则》的汉英平行文本,确定"的"字结构的英语对应单位。统计"的"字结构的英语对应单位,发现:1.状语远多于定语(85.40%>14.60%);2.限定式远多于非限定式(87.59%>12.41%),限定式中一般现在时占绝对多数(99.17%),非限定式以介词短语为多(64.71%);3.状语引导词以if为多(86.32%),定语引导词以who为多(60.00%)。研究认为,法律文本中此类"的"字结构是句而非短语,而其中的"的"是表条件的篇章连接词。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淮南高校公示语英译研究 下载:39 浏览:340

周思芳 《国际教育论坛》 2025年1期

摘要:
本研究以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淮南高校公示语英译。生态翻译学注重融入环境文化因素达到最佳翻译效果。论文分析具体案例,揭示文化适应性问题与环境适应性挑战。研究发现现有翻译常忽视目标语言环境特点,致信息准确性与文化适应性不足。提出增加对目标语言文化背景了解、调整策略等优化建议,以提升翻译质量效果,为公示语翻译提供新视角及理论支持。

赖斯翻译批评模式下中国哲学典籍《道德经》英译对比研究 ——以理雅各、王方路英译本为例 下载:127 浏览:1310

龙青青 《中国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摘要:
中国哲学典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中国哲学典籍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本文基于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从文本类型和语言内因素两方面对理雅各和王方路两位译者的译作进行对比与研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蒙学典籍——《弟子规》英语译介国内研究综述 下载:125 浏览:1323

何欣蔓 《中国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摘要:
中国传统蒙学著作《弟子规》流传300多年,其英语译介工作不断发展,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并呈现多元化趋势。分析新世纪以来《弟子规》英语译介研究的数量、主题和发展,可以呈现相关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态势,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走向。

和合翻译论视角下的中国蒙学经典《三字经》英译研究 下载:149 浏览:1482

王灵芝 《中国教育研究》 2024年7期

摘要:
传统蒙学经典中,《三字经》最具代表性,其蕴藏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教育、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合翻译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和谐统一,注重语言、文化和审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本文从和合翻译论的视角对《三字经》的译本进行评析,为今后相关翻译研究提供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为例 下载:158 浏览:1575

隋佳成 邵天赐廷 刘洋 《中国教育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我国名族文化多样,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以及内涵。因此,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成为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本论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为例,分析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意义及其英译研究。

医院公示语英译调查与分析——以西安市8所医疗机构为例 下载:63 浏览:309

马小雨 张焱 《英语教学》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选取了西安市8家医院的英语公示语共559例,笔者进行整合与分析并且根据相关标准译本,发现这些医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公示语翻译或者使用错误现象。本文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意见,希望能让医疗机构英译公示语规范化。

交际翻译理论对地方政府门户网站英译策略的启示——以安康市政府门户网站为例 下载:61 浏览:497

彭方圆 《英语教学》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作者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安康市政府门户网站为例,对地方政府门户网站英译策略进行探索并得出结论:地方门户网站英译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翻译方法,应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灵活运用其中,根据不同文本内容综合使用直译、意译、释义、加注、省译等方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交流宣传作用。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国学经典英译作品赏析》课程设计 下载:55 浏览:390

甘敏 《英语教学》 2018年9期

摘要:
本研究以(‘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中英文对照)等为教学素材,以培养学习者的国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在英译作品中挖掘跨文化内容,在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建立课程网站,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展课外实践,形成立体化的《国学经典英译作品赏析》课程设计。

借鉴许渊冲英译版古诗词促进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深度理解的路径研究 下载:33 浏览:639

易宁 《中文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许渊冲作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其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作品广受好评,不仅传达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还保留了丰富的意境和韵律。本文通过分析许渊冲英译版古诗词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升语文素养。

译者文化转向对传播中国价值的作用——以《生死场》和《四十一炮》英译本为例 下载:18 浏览:255

黎鑫媚1 谭蕾2 李瑞贤3 朱倩茹4 《当代中文学刊》 2025年4期

摘要:
文化交流已不再是不同源语间的简单转换,而是承载着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精神的深层对话。本文以“文化转向”理论为指导,研究译者文化转向视角下翻译的两部中国文学作品《生死场》和《四十一炮》,探究译者对作品所处历史时期和特定文化背景的理解对传播中国价值的作用, 突出 “文化转向”理论对译本源语言中中国价值传播的重要性,为之后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更加充分的例证,推动中国价值更好地走向世界。

古诗词中神仙的英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形象再造 下载:81 浏览:829

曾建萍 《当代中文学刊》 2024年11期

摘要:
神仙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哲学与宗教色彩,其观念与基督教中的诸神不尽相同。神仙的相关表达不仅在哲学、宗教著作中广泛使用,在古诗词等文学作品中也屡屡出现。为探索神仙形象在英语世界的再造,文章以许渊冲先生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神仙为例,分析其对神仙形象的再造情况。研究发现许渊冲先生对神仙的翻译形式多样,但对神仙形象的建构具有单一化、简单化等特点,未能在英语世界中再现神仙形象的模糊性、多面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再塑造的“神仙”远不及在中国文化中生动形象。

基于文化素养的中国诗词英译赏析教学探究 下载:107 浏览:1238

黄晓华 《中文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文化自信要求中国人能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经典诗词英译是本土文化以英语为载体的教学,学生若习得经典诗词英译,则有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适当谈论中华诗词,起到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许渊冲教授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归纳总结翻译思想,理论以及翻译策略。带领学生赏析经典诗词英文翻译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及审美能力。

基于文化自信的经典诗词英译赏析校本课程建设探究 下载:116 浏览:1278

黄晓华 《中文研究》 2023年11期

摘要:
为了贯彻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论述指示批示精神,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并提高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为目标,我校聚焦育人方式转变,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新课程管理制度,结合实际进行经典诗词英译赏析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

论林语堂英译本《庄子》中的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 下载:82 浏览:850

史玉莲 《中国文学》 2024年7期

摘要:
在林语堂的英译本《庄子》十一篇中,林语堂不仅巧妙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使译文能够顺利地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其中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的交相辉映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本论文基于林语堂英译本《庄子》的十一篇,采取中英文平行语料对比,深入分析林语堂翻译过程中或显或隐策略的理据及其启示。总结林语堂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对文学翻译或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武汉特色饮食文化英译研究 下载:126 浏览:1882

彭浩 《中国文学》 2023年2期

摘要:
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了上千年,而武汉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中部崛起、汉味饮食流派鲜明,层次感丰富,口感和营养也越来越迎合大众;其饮食融合了南北之精华,花样繁多,既有面窝、豆皮、热干面等特色小吃,也有清蒸武昌鱼、洪山菜薹炒腊肉、沔阳三蒸、莲藕排骨汤等特色菜。2019年武汉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让各国友人在繁忙比赛之余坐下来品赏武汉味道,感受武汉热情,传播武汉故事,让武汉味道“走出去”也成为此次军运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目前武汉特色饮食的英文翻译却寥寥无几。为了加快武汉特色饮食国际化进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发挥作用,对武汉特色饮食进行翻译就被提上了日程。

社会翻译学视阈下近代中国小说的英译研究 下载:148 浏览:1582

朱倩茹 向慧 《交叉科学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当前中外文学交流逐渐打开的局面持续深化,中外文学作品的译制和推广也更多更广更为深入。但随着我国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近代小说的文化语境也在时代发展中逐渐转变并与当前的社会环境相异,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正在失去能够与之相联系或承载其含义和文化内涵的现实载体,这些变化都给我国一些近代小说的外文翻译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挑战。本文就当前我国近代小说所面临的社会历史环境、语言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思想环境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做好语义、语境和社会评价补充,并结合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英译我国近代小说的具体策略,以期在持续开放的中外文学作品交流中,我国的近代小说作品能在翻译推广中得到国际上更为广泛的认可。

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外宣文本的英译研究—以《十九大报告》为例 下载:344 浏览:2462

刘亿君 杨雪 蒋涵 林凤琴 《文学研究》 2022年8期

摘要:
外宣文本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是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其英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纽马克翻译理论对《十九大报告》(节选)英译本进行分析,并探讨此类外宣文本的英译原则。

西安遗址公园外宣资料英译的生态翻译学浅析 下载:176 浏览:2131

李佳1 赵旭2 《中国文学》 2021年6期

摘要:
陕西西安作为千年古都,见证了华夏民族的辉煌,凝聚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不仅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学者来此考察研究。而西安又是遗址公园的聚集地,对遗址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遗址公园外宣资料翻译的准确性、有效性及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对所搜集的部分资料展开分析研究,以期营造完整独特的生态翻译环境,达到生态平衡,实现更好的“三维”转换。不仅实现翻译过程中的译有所为,而且实现更好的文化输出。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