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日本明治中期的德育论争与宗教 下载:87 浏览:478

林子博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日本明治中期,在加藤弘之提出依靠宗教发展德育的提案的触发下,关于宗教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德育改革的方针路线问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论争格局。这场思想争鸣围绕道德教育的标准和主义问题展开过颇具开放性的讨论,而论争本身又使"道德标准"缺位成为愈发普遍的焦虑。在此氛围下,作为"钦定标准"登场的《教育敕语》在终结论争的同时,也抹杀了论争中出现的对于"创立国教"的质疑,并进而将价值的根源置于国体与天皇。

“两个口号”论争前夕鲁迅眼中的上海文坛与革命危机 下载:55 浏览:386

付丹宁 《中国文学》 2020年4期

摘要:
关于"两个口号"论争中的鲁迅,我们习惯于在周扬和胡风的对峙间寻找其位置。然而,鲁迅介入论争,是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的。对于他来说,战前的上海文坛代表着革命特别的一种形态:危机中的革命。在左联之外,与傅东华、郑振铎、茅盾等"《文学》社"同人的关系,是鲁迅形成这一判断的重要前提。对此加以钩沉,将使我们得以理解鲁迅最后一年间的种种选择,并把握鲁迅眼中那不会在"联合"中解除的革命危机。

“国语运动”中的台湾话文论争——1930年代台湾文学的语言问题与“民族形式”之难 下载:54 浏览:384

欧阳月姣 《中国文学》 2020年2期

摘要:
1930年代的乡土文学/台湾话文论争,一方面是"五四"新文学进入台湾以后所引起的自发和自律的"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深入和延续;另一方面是对抗日本殖民者强制普及的"国语"(日语)教育进程中愈发深重的"汉文危机"而产生的汉语文改造与保存的实践运动。本文试图以东亚的"国语运动"为背景、以"民族形式"为理论入口,将这场论争的复杂面向,还原到当时的殖民统治、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语境下,发掘论争中有关地方语言和文学形式问题所指向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分裂与想象性弥合。

重审劳资交换的正义论争:马克思反对艾伦·伍德 下载:54 浏览:436

王广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艾伦·伍德提出"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甚至认为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伍德的观点,是由于误读马克思的经济学文献,并窄化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整体理解而得出的。深入研读马克思的文本论述,会发现他反对伍德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认为,劳资交换包含两个在本质上决不相同的过程,无论从工人方面、还是从资本方面来看,都不是平等的等价交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与正义的真正看法,一是不认为资本主义是正义的,二是不止于以不正义之名谴责资本主义,三是要"揭示"正义背后的资本主义历史规律。

郭沫若的《论“幽默”》与幽默小品文论争 下载:61 浏览:385

廖久明 《中国文学》 2019年9期

摘要:
根据相关材料可以知道,郭沫若在《论"幽默"——序天虚〈铁轮〉》中对当时上海流行的"幽默小品文"提出极其严厉批评是呼应鲁迅在《杂谈小品文》中的观点;呼吁国内青年向张天虚学习,"来参加这种精神的膨出运动"中的"膨出运动"是一二·九运动的隐晦说法。由此可知,《论"幽默"——序天虚〈铁轮〉》的意义不仅以下两点:一、该文可以视作"三十年代中期‘幽默小品文’论争的尾声",二、这场还未发生便已停止的论争可以看作"三十年代后期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先声"。

“言文一致”与共同体想象——试论1930年代台湾话文论争 下载:71 浏览:376

孙大坤 《中国文学》 2019年1期

摘要:
1930年代发生的台湾乡土文学暨台湾话文论争,彼时论争的论点业已成为当下相关语言文化论者的阐释资源,表面看是语言文字的论争,背后实则关联着政治想象的异同。本文试图在厘清当时论者论争焦点的前提下,引入大陆国语运动作为参照,指出作为核心主张的"言文一致"原则其实是一场历史的误会。语言文字的形态直接关联着政治共同体形态,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发生的语言文字变革,并未重复现代欧洲由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普遍"经验。文本试图在这样的框架下再来回顾当时的有关台湾话文与白话的论争,进而理解其背后关联的共同体想象问题。

十九路军与“自由人”论争 下载:64 浏览:405

郭帅 《中国文学》 2018年5期

摘要:
"自由人"论争事件表面上是一场文艺论争,但在事实与本质上,主要是一场政治斗争。"自由人"胡秋原的主要政治资源是十九路军。"王明中央"时期,党对十九路军的舆论策略非常特殊。在党的"白区"工作制度下,左联顺应中共中央的这些特殊政策,与胡秋原展开了形态特殊的论争。可以说,党争既是"自由人"论争的动机,也是其动力。党争—文争的关系框架,为我们认识和评价左翼文学论争提供了一种角度和思路。

“晦涩”论争与现代诗派的诗学构建 下载:61 浏览:476

尚婷 《文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1930年代的晦涩诗风论争,大大增强了现代诗派的理论自觉和流派意识。经由对"晦涩"诗艺的深入阐扬,现代诗派的诗学主张和艺术理想得到进一步完善、传布。论争的深层动因是,中国新诗所借鉴的诸多西方文艺思潮在本土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剧烈的板块冲撞,其间涉及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等。论争过程中,现代诗派及其同盟者梳理、开掘了这些诗学资源的源流演变和丰富内涵,特别是围绕诗歌与散文的分界问题,着力区分了意象主义的"散文性"与胡适、梁实秋"散文化"理论的差异,有效修正了"诗体大解放"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遗留的种种积弊。

“草木虫鱼之学”视野下的梭罗与怀特——一场围绕自然书写的论争 下载:48 浏览:334

邓小燕 《文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以1997年前后围绕梭罗"隐士"身份的论争为起点,在爬梳苇岸和止庵间潜在交锋的基础上,讨论不同谱系自然书写间的论争,即由周作人所整合的"草木虫鱼之学"一脉与具有生态主义价值诉求的自然写作一脉间的分歧。两派的分歧不仅关涉田野和书斋间的对立、"自然的伦理化"问题,以及传统"自然"与现代"自然"的概念歧义,还集中体现在对梭罗、怀特以及"隐士"陶渊明的评价上。

论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无政府主义文学 下载:47 浏览:350

李跃力 《文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的版图中,无政府主义文学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质疑与批判久被忽略。毛一波、卢剑波、柳絮、张履谦等人站在无政府主义立场批判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实际上是被马克思主义者"代表"的文学,其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用意是参与文化斗争,它本质上无法成立。无政府主义者在此基础上鼓吹"民众艺术",这种无阶级的多数人的"完全无缺"的艺术是无政府主义者构建的乌托邦,其"霸权"的倾向同样难以抑制。无政府主义者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展开攻击,既有政治立场的根本差异,更有时代转型和时局大变之际的策略性应对。其意图无非是挽狂澜于既倒,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争夺文化权力。无政府主义文学虽因不合时宜而匆匆落败,但他们的努力与抗争、奋斗与坚守、困顿与迷惘,乃至经验与教训,同样应该成为"革命文学"历史叙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自由人”论争中的普列汉诺夫 下载:85 浏览:488

侯敏 《文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在"自由人"论争中,普列汉诺夫成为论争的焦点人物。胡秋原以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为依托,强调文艺是绝对自由的,而左翼理论家则主张批判普列汉诺夫的文艺自由论倾向,保留其文艺的阶级与党派性理论。这样,普列汉诺夫在"自由人"论争中实际上是处于被"割裂"的状态。如果对照普列汉诺夫原典不难发现,无论是倡导文艺自由论的胡秋原,还是主张文艺阶级论的左翼理论家,其言论都对普列汉诺夫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误读"。这样的"误读"实则是中国现代文学界汲取域外资源的通常范式与普遍生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普世价值”论争 下载:69 浏览:297

孟凡平1 赵佳宾2 《航空航天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找准"普世价值"论争的症结,需要对"普世价值"进行具体的分析,认清西方国家宣扬的"普世价值"实质。为了凝聚全国人民的磅薄力量,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统摄"普世价值"的论争。

认缴制下股东出资加速义务理论争议及评析 下载:68 浏览:777

梅宇杰 《争议解决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2013年我国公司资本制度完成由实缴至认缴制度的变革,股东享有约定出资额及出资期限的自治权。此次改革的出发点在于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公司资本利用率,但在认缴制度下如何实现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略显不足。在公司非破产的状态下,构思股东加速履行出资义务的合理性,并对公司不能清偿的债务承担补充责任。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对此问题的解释不断在重申,但实务中的做法仍有待细化。通过扩张解释及构建保护体系,从而为解决“非破产状态下债权人利益如何保护”的难题提供经验。

批判与建构:马克思主义与巴枯宁主义的论争 下载:192 浏览:2316

程权杰 《哲学研究进展》 2021年10期

摘要:
第一国际后期,巴枯宁无政府主义不仅从理论上宣扬一系列的无政府主义观点,而且在实践中从事组织分裂活动,破坏国际工人协会的工人革命活动,对工人阶级的思想引向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指向造成了巨大危害。马克思从国家问题、自由问题、继承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先进理论的重要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理论方向前进。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