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多维度分析法的鲁迅三种文体比较研究 下载:29 浏览:272

范楚琳 刘颖 《中文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该文从鲁迅书信、小说和杂文中提取出376个语言特征,采用随机森林和k-means聚类算法筛选出58个能够对三种文体取得较好区别效果的特征。该文采用比伯的多维度分析法对这些语言特征进行因子分析,得到7个比较重要的因子。根据每个因子中具有显著负荷值的语言特征,该文将7个因子解释为4个能够体现文体在写作角度、叙述视角、形式、语言系统等方面差异的维度,以及3个能够体现文体存在某种特点的特征组合。书信和小说在互动性上相似,然而书信更具议论性、文言性和详细的写作特征,小说更具描写性、白话性和简短的写作特征;书信和杂文在议论性和详细的写作特征上相似,而书信互动性较强,杂文互动性较弱;小说和杂文则没有相似的维度。

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阐释 下载:65 浏览:403

肖百容 《中国文学》 2018年9期

摘要:
现代中国作家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阐释尽管大多不成理论体系,却往往能抓住历史烟云里生动有趣的人事,构建别具一格的传统风貌。本文以林语堂为典案,通过分析其阐释传统的路径、话语体系以及人文情境,试图揭示其传统阐释的独到之处和价值意义。林语堂通过文化闲谈、故事讲述、未来想象等路径,操持启蒙主义、人文主义、生态主义等话语体系,阐发出了正统方式所无法揭橥的历史真相和人文识见。他的传统阐释是多元的、不固定的,这与现代多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环境有关,也是人文阐释的魅力所在。影响林语堂传统阐释的既有时代、语境等共性因素,也有道德情境、生活情境以及生理情境等个性因素。

报刊体“文学话”与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普及 下载:59 浏览:399

黄念然 杨瑞峰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文学话"是民国新兴的综论各体文学样式的话体文学批评,其兴起以传统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为背景,而其繁荣又促使新生的现代文学观念得以普及。"文学话"以报刊为主要载体,其之于现代文学观念的普及作用的生发也在"报刊"与"文学"的相互关系中展开。一方面,"文学话"与民国"谈话风"语体的结合加之民国报刊频繁的出刊率,使得这种新兴的文学批评具备了底层接受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语言改制(白话文兴起)与语体变异("谈话风"确立)的双重压力又激活了"文学话""全民批评"的巨大潜能,使得批评主体发生了身份位移现象,这种现象与民国报刊"民间化"倾向的天然化合进一步加速了现代文学观念进入大众话语体系的历史进程。

论“新法学”的建设理路 下载:51 浏览:358

杨宗科 《法学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新法学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变迁,新中国的法学建设已经走过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法学、改革开放新时期法学两个时期,并进入到新时代"新法学"建设时期。新法学应当是更多地呈现出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科技整合特色,更加关注和回应中国问题并在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上发生重大转变的时代法学。基于研究对象等客体因素的历史性变化,新时代的法学研究出现了研究任务的调整、研究主题的转化、学科结构的优化、学术体系的创新和话语体系的重构等历史性变化。同时,法学教育发生了教育性质的职业导向、培养目标的法治化国际化导向、课程体系的人文导向、教学体系的科技导向、培养模式的联合导向等新变化。新时代"新法学"的建设需要法学家群体担当起信奉良法善治、捍卫中国法治道路的历史使命。

接受美学视域下探索融通中外的博物馆话语体系建设 下载:74 浏览:177

何煜婷 赵璐 《航空航天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本研究以接受美学作为研究方法,提出藏品解说词需要得到参观者的认可才具有了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瓷器的藏品解说词为例,本研究考量了英文解说词的话语特点,并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促进文化价值构建和文化知识传播的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话语体系建设的方向。

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下载:35 浏览:377

韩淑芹1 焦琳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建构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体系是中国提升海洋话语权、建设海洋强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必经路径。中国需要借由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为世界提供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全球海洋治理期待更多科学、系统的海洋治理话语来支撑,助力更加公平合理的海洋治理机制及治理实践。作为国际海洋秩序风向标的海洋话语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有必要厘清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的内涵与外延,探索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规划、翻译及实践路径,以此系统化地构建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体系。

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构建:内涵、框架与路径 下载:44 浏览:393

季翊1 冯浩达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在当前国际海洋秩序革故鼎新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构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成为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与衡量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话语研究与文化研究相关理论,厘定中国海洋文化话语的概念内涵,构建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和制度文化话语在内的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的生成话语、构建语料库、创新话语表达与提升话语权等四个具体路径。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建构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设的三重维度与多重路径 下载:132 浏览:1475

王一然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8期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设的三重维度与多重路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设的三个重要维度,分别为内涵拓展着重探讨基础工程在这一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传播与批判强调在该体系发展过程中传播和批判所起的关键作用,系统建设着眼于构建这一话语体系的固本之策。针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设的提升路径,以期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新闻学话语体系的现实需求与实现路径探讨 下载:244 浏览:2495

刘宇欣 《新闻传播研究》 2021年8期

摘要:
构建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不仅有助于引领当下中国实践的走向,而且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帮助。本文通过对新闻学话语体系的特征分析,指出构建话语体系的三大原则,最后提出四点实现路径,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 下载:257 浏览:2878

孔磊 夏焱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

摘要:
新时代的中国,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在加速,这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有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怎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高我国的话语权,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时代课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学术大国”的地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要遵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扎根中国的“文化土壤”,要让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讲中国话”,使其充分彰显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要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规范语用学视域下的职业英语体裁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下载:233 浏览:2745

杜博玉 《英语教学》 2023年5期

摘要:
本文以规范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构建职业英语体裁写作教学模式,以提高学习者构建符合目的语规约的体裁写作能力。

班主任话语体系在高段语文课堂的运用和管理研究 下载:164 浏览:1955

岳建英 《教学管理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班主任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任,还肩负着班级管理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职责,特别是在统编版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这一阶段有效运用班主任的话语体系,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聚焦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班主任话语体系的有效运用与管理,通过实地观察、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深入探讨了班主任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运用话语体系,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纪律的维护以及班级氛围的营造。研究发现,班主任在语文课堂上适度而精准地使用话语体系,不仅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