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论民事规训关系——基于福柯权力理论的一种阐释 下载:86 浏览:491

汪志刚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民事规训关系是一种内含了以纪律的制定与执行作为其主要内容的规训权力的"非纯粹"民事法律关系,主要包括劳动、教育、住院医疗和亲权关系等。它们都具有存在上的稳定性和差序化、定型化的结构,是融人身与财产、支配与请求于一体的兼具功能上的私益性和生命治理性的身份关系。其生成的法理基础在于形式平等与实质不平等的分层实证化、自由向权威的妥协、法律与纪律的双重规范与协作。这些关系在形成秩序和生产驯顺而有用的生命时,也因其内含的权力的私利性、强制性和扩张性,权力作用的隐秘性、绵密性及其对个体的区别对待而隐含了对权利的潜在威胁,需要法律通过建基于弱者保护原则之上的各种分权制衡策略来更好地实现其调整,以保障被规训者不堕其自由平等主体之本性。

“球土化”背景下中国当代电视节目的中国情味 下载:92 浏览:504

刘婷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球土化"背景下电视文化的构成复杂多元,既有来自西方文化的侵入,也包括大众文化娱乐泛化的影响,还有对传统文化重拾的强烈心声。我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者们应主动选择自觉向中国传统文化靠拢,在博大精深的文化长河中寻找电视文化身份的核心内涵,开掘出区别于他者的中国情味,以此来对抗后现代文化对理性的消解和娱乐泛化的危机。

唐英旗分身份考辨 下载:56 浏览:310

阎崇年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唐英作为中国千年一瓷人,其旗分和身份,《清史稿·唐英传》等载为"汉军旗人"。百余年来,均踵此说。本文据《钦定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实录》等文献和碑刻、档案等资料,加以考据,做出辨正:唐英系八旗满洲正白旗包衣,即其旗分为"满洲正白旗",其身份为"包衣"。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在御窑厂督陶期间,烧造出"唐窑"瓷器,并被誉为千年一瓷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电网实物资产统一身份编码自动识别技术分析 下载:70 浏览:418

陈佳 《中国电力技术》 2019年1期

摘要:
推进资产统一身份编码管理是深化电网资产管理的重要举措。介绍了目前在电网实物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资产编码不统一、资产管理各环节数据口径不一致、大数据分析难以开展等不足。通过对资产实物ID自动识别技术的调研、分析,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电网资产ID自动识别方案。该方案能够满足电网资产实物ID的管理要求,对电网系统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抗战时期成吉思汗身份象征的建构与展演——以成陵西迁为中心 下载:45 浏览:246

张若愚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自东向西逐步沦陷。应时局所需,南京国民政府对蒙古民族的英雄祖先成吉思汗初步建构其身份象征。全面抗战爆发后,团结各民族共同抗日成为国共两党一致的期许与希冀,建构较为成熟的成吉思汗身份象征是凝聚蒙古民族共御日本的助推器与催化剂。1939年,为保护承载着蒙古民族至高精神寄托的成吉思汗陵寝免遭日本攫夺破坏,国共两党与蒙汉各族民众通力合作完成西迁,并在此后继续以各种形式举行成吉思汗祭祀典礼与仪式操演,完备成吉思汗"中华民族英雄"身份象征的政治展演。国共两党通过仪式政治的演绎、宏大场景的塑造与纪念话语的造势,一面阐释、宣传民族主义,帮助蒙古族人民初步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保持蒙古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演进;另一面展开政治竞争,在宣示权威的同时争夺蒙古族人民的理解与支持,有效整合蒙古民族,形塑政权正统性。

西安事变时期西方媒体对宋美龄的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以《纽约时报》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17 浏览:129

阎瑾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宋美龄是20世纪中国政治和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宋美龄凭借她的特殊身份和角色,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通过报道宋美龄在西安事变中的活动,构建了宋美龄的形象。宋美龄则通过媒体的报道获得了受众认可,在外域环境中实现了自我的身份认同

虚构的贫穷——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经济身份认同 下载:69 浏览:359

孙逊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20世纪前半叶的知识分子在叙述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时,大多倾向于作出低估。这种现象与晚清以来科举制被取消的重大变化有直接关系,即由于知识分子无法继续通过科举制准确地定位自身,所以他们不得不用重构自身经济身份的方法来确定自身在社会的位置。而这一切又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建构中国的现代性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话语的扭曲和随之而来的逻辑错位的一种表述。

论AI写作与记忆异化 下载:58 浏览:384

侯建魁 《中国文学》 2019年7期

摘要:
时下AI写作正成为一个蓬勃生发的热点,于是对其的关注与研究便是有现实必要和重大意义的。本文将以AI写作与记忆异化为出发和旨归,拟从AI写作的身份认同及其写作伦理、人的异化与记忆异化、AI写作带给文艺圈的警醒等三个方面来剖析阐释AI写作与记忆异化的前因后果、关联影响和重大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人身份认同的调查分析 下载:66 浏览:397

高涵 邢艺潆 《中国职业教育》 2019年4期

摘要:
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湖南省6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非遗校园传承人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是总体水平偏低、身份识别限于表层、情感归属缺失、行为趋向消极。产生的原因在于培养环境恶劣、责任意识淡化、身份制度不够完善、情感体验遭受冲击。提出可以通过完善非遗校园传承人培养环境、提升非遗校园传承人的传承意识、出台非遗校园传承人的身份制度、强化非遗校园传承人的仪式教育等路径来增进身份认同。

古巴比伦时期旦胡腊采的“马瑞王后”身份论证 下载:86 浏览:484

陈艳丽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来自叙利亚喀忒那地区的公主旦胡腊采是马瑞国王金瑞林的王后。由于马瑞遗址哈瑞瑞丘(Tell Hariri)出土的《马瑞王室档案》中关于旦胡腊采的文献较少,而金瑞林的另一王妃、来自延哈德的公主希卜图的档案则比较丰富,故西方学界一些研究《马瑞王室档案》的学者如巴图、黛蕾等人根据希卜图在马瑞后宫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其识别为金瑞林的王后,而将旦胡腊采识别为金瑞林的一个普通王妃。本文通过对《马瑞王室档案》中与旦胡腊采和希卜图有关的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对旦胡腊采的马瑞王后身份进行论证。

迷雾重重:“眷村文学”再考察 下载:54 浏览:389

许诺 《中国文学》 2019年1期

摘要:
台湾"眷村文学"到了两岸学术界近三十年的密切关注,但"眷村文学"这一文学概念本身却常在具体应用中处于含混、游移的状态。两岸学者"眷村文学"研究的路径和阐释方式看似相类,实际却因情感倾向与身份立场的不同而书写策略殊异;同时,"眷村作家"的身份指认也激起了部分作家创作的"应激反应",更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本文将对两岸的"眷村文学"研究作整体性考察,将其放回历史脉络中重新审视,并试图呈现"眷村文学"作为文学概念的流变及其复杂性。

住在淮海中路的外省人——论王安忆的“军转二代”身份 下载:55 浏览:423

程旸 《中国文学》 2018年4期

摘要:
过往的王安忆研究无一例外都把她当成上海人,而不去注意她内含在其中的另一种身份"军转二代"。这种身份影响到她的生活经验,也影响到她看上海的独特方式。论文称之为"住在淮海中路的外省人",也试图从此角度重新进入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自然从创作方面看,上述因素往往是潜在的、隐形的、甚至是暧昧的,然而因为如此,才别有一番风味,有值得继续探究的空白点。

身份、权力与伦理:新时代青年话语生产的三维空间 下载:54 浏览:379

李云峰1 谭培文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青年话语生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指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自身话语身份、掌握话语权力和规范话语行为的话语生产和传播过程。基于新时代青年话语生产的空间维度,青年话语身份决定了青年话语生产的定位空间,青年话语权力阐释了青年话语生产的发展空间,话语伦理规范了青年话语生产的价值空间。青年话语生产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旨归是"青年掌握话语",青年利用自身话语权力表达主体意志和利益诉求,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身份转换·修辞策略·影像机制——论女性主义视域下电影《刺客聂隐娘》的改编 下载:87 浏览:382

孙力珍 《当代艺术》 2019年11期

摘要:
相比于唐传奇中的《聂隐娘》,电影《刺客聂隐娘》摒弃"奇侠"形象,转而以刺客/女性角色为叙事核心,着力展现刺客/聂隐娘刺杀过程中的等待与观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刺客/聂隐娘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认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女性主义视域下,检视《刺客聂隐娘》的改编,首先通过表层文本比较,探寻侯孝贤以何种方式关照女性意识;其次从影像修辞策略挖掘侯孝贤迥异于唐传奇之处;此外从导演深层的影像机制中,窥探侯孝贤对女性主体建构与男女平权的现代化意识的呈现。

身份转换·修辞策略·影像机制——论女性主义视域下电影《刺客聂隐娘》的改编 下载:0 浏览:381

孙力珍 年期

摘要:
相比于唐传奇中的《聂隐娘》,电影《刺客聂隐娘》摒弃"奇侠"形象,转而以刺客/女性角色为叙事核心,着力展现刺客/聂隐娘刺杀过程中的等待与观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刺客/聂隐娘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认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女性主义视域下,检视《刺客聂隐娘》的改编,首先通过表层文本比较,探寻侯孝贤以何种方式关照女性意识;其次从影像修辞策略挖掘侯孝贤迥异于唐传奇之处;此外从导演深层的影像机制中,窥探侯孝贤对女性主体建构与男女平权的现代化意识的呈现。

台湾女性小说性别意识的时空流变 下载:48 浏览:344

艾尤 《文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以空间视野思考身份问题,是台湾女性小说性别叙事的一大特色。从日据时期至今,随着台湾社会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台湾女性小说的空间、身份书写也随之改变,性别、省籍、国族等导致的空间身份问题更趋复杂,暗含了台湾女性小说性别意识的流转。综观台湾女性小说的发展历程,性别叙事中的空间书写、身份书写呈现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特征,并且三者之间联系得愈发紧密,以空间思考性别,以身份反映空间特征,三者间的互动也逐步呈现多元趋势。

身份·人伦·集体:新世纪华语家庭题材电影的伦理记忆 下载:58 浏览:328

郭增强 杨柏岭 《当代艺术》 2020年12期

摘要:
在电影伦理学的语境下,以符号叙事为方法,诠释新世纪华语家庭题材电影,梳理出伦理记忆的文化意涵。在代际叙事的聚合与组合关系中,父辈以漂泊体验体悟着身份焦虑的记忆;子辈以情感形式确证着身份认同的记忆。在家庭结构的能指和所指的叙事维度中,家宅作为伦理感知的记忆之场,婚姻出入于伦理宿命的围城,伦理观念被社会建构。在家庭场域的外延与内涵的功能叙事中,家庭与社会的互文性,融合着导演的创作记忆,影像作品储存着社会凝聚性结构的时代记忆。

农村土地财产权益男女平等保障机制探讨 下载:24 浏览:233

曲相霏 《法学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男女平等是中国宪法和法律的一致要求。长期以来,农村女性土地财产权益平等保障机制频繁失灵,户外侵害屡禁不止,户内侵害不容忽视。侵害的根源在于制度供给不足,表现为身份障碍和权利属性不稳、权利主体不清、权益份额不明,最终导致救济不力。抵御户外侵害关键要消除身份障碍,摒弃身份唯一要求,解决农村女性土地财产权益往往牵涉不同家庭和不同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在农村土地产权"长期稳定"政策下,土地的社会功能也从保障型向财产型转化,当前改革可从财产法和生产经营角度解释土地承包家庭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土地承包家庭户可被视为经济学上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别于婚姻家庭法上的家庭;从财产法角度解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区分集体组织的政治成员和经济成员,从宽确认女性经济成员;不排除个体同时成为两个及以上家庭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抵御户内侵害关键是要"确权到人"。试点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宅基地改革应借鉴、巩固和发展"确权到人"模式,明确个体的权利(权益)主体地位及份额。

身份议题、时间重组与“去哪儿”——试论近年影视作品对个体精神困境的回应 蔡春芳 下载:42 浏览:382

蔡春芳 《当代艺术》 2019年2期

摘要:
近年来,新旧身份的矛盾冲突、身份选择的困惑与寻求身份证明一再成为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叙事的基本线索或基本诉求。与之相应的是以《超时空同居》《路边野餐》《缝纫机乐队》等为代表的电影中所体现出的关于"去哪儿"和如何处理"过去、现在、未来"关系的问题,及其所导致的精神焦虑。近年来影视作品对这一困境的回应和开出了药方:接受过去/现在、在旅途/在异地完成治愈并回归都市。一方面,重组的时间质疑了传统的"时间穿越"在治疗上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影像乌托邦虽然提供了想象性的救赎空间,但鼓励个体的逃离悬置了都市问题,也就悬置了对答案的探索。

备件身份管理加密防伪二维码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72 浏览:490

袁炀 李晋航 吴文亮 李勇 姜周 《中国电气工程》 2018年7期

摘要:
针对企业备件身份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了用于备件身份管理的加密防伪二维码,以此提高备件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解决备件信息被窃取,备件被仿冒的问题。文章还介绍了加密防伪二维码的设计以及加密防伪二维码在备件身份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实现。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