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加教学活动,提高体验效能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讲授和运动技能的指导上,对学生体验活动的参与性要求不高,这是当前教师教学的一大缺失,也是降低学生参与性的最大原因。在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下,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体育体验活动,能让学生的手眼协调及身体机能各方面都得到有效锻炼,带给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和环境,既能舒缓学生的负面情绪,同时也会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课前导入环节中,为了让学生爱上足球,萌发对足球的兴趣,教师可以首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近期热门的国际足球赛事中的精彩片段,并配以高质量的解说,这样在刺激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指导学生进行“停传球”技术训练课程导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足球竞赛活动,竞赛开展前,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就会在潜意识中加大对传球过程的关注,这是一种运动体验和感知的阶段,也是接下来开展针对性训练的有效过程。而在课堂拓展训练中,也可以将体验式教学方式有效融入其中。比如,教师通过创设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替代传统枯燥乏味的任务式体育运动,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多种挑战性的体育活动。比如,在对足球项目进行拓展训练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足球传球技术,教师可以将足球训练项目拓展为“绕同学运动”游戏:先将班内学生分成两组,并各自围成圆圈,每两名同学间隔1米;然后请位于队首的小组同学出列,以“S”形状围绕小组同学踢球跑步,在行进的过程中,不能间隔同学,否则判为无效;两组同学同时进行,当前一名同学成功跑到下一名同学位置时,则由该同学接力继续进行,最后用时最少的小组为优胜组。这样的游戏设计方式,增加了学生对活动的真实体验机会,使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体育、和谐共处的体育运动精神。
二、落实实践活动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体验式教学正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想办法设计出能引导学生,吸引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例如,借助游戏活动引导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式学习中,真正体会到体育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设计“比速度,抢位子”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在助跑训练教学中,助跑时怎样起跑,怎样加速,怎样准确地把握起跑前步点,教师可采用激发学生爆发力的追赶或跑接力类的游戏。这样不但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达到了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重视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差异,他们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指导,鼓励学生、锻炼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例如,在“鱼跃前滚翻”中的动作要领是蹬、跃、撑、滚,要点是两脚同时起跳,鱼跃腾空时两臂前伸,含胸,然后两手撑垫,做屈臂、低头、团身,向前滚翻起立。为了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在分析、把握特点的基础上展开差异化训练。对于身体素质较好,且运动素养较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采取示范教学,即从高处往低处做前滚翻,越过障碍物做前滚翻,直接呈现动作要领。接下来,让这一部分学生自主训练,分组合作,相互纠正动作,掌握动作要领。对于身体素质较弱、运动素养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教师则在分解动作、示范指导的基础上,对学生一对一进行指导并保护,辅助学生练习,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也防止学生受伤。基于此,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展开差异化训练,引导学生在传球、运球、防守、投篮、抢篮板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让学生发挥特长,展示自己的运动优势,并体验成就感,提升运动素养。通过针对性训练,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运动体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运动能力,获得运动成绩,并主动提升运动能力。
四、转换角色,懂得责任担当
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及促进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大局意识、集体意识、责任和担当意识的形成。而体验式教学模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体育课堂或体育赛事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转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加深对相关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领会不同角色的责任和担当,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对话,学会交流,学会包容,学会合作等[2]。例如,在篮球技术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篮球技术灵活运用到篮球比赛中,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开展一些篮球比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扮演篮球运动员、裁判员、记录员、啦啦队队员或体育活动大使等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规划和担当不同角色的具体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通过比赛及时巩固所学的篮球技术动作,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篮球的裁判规则,如比赛中出现两步的上篮或四步的上篮动作等在规则中就是走步,属于篮球违例范围。同时,这种角色转换锻炼了学生在不同岗位的不同担当,有利于学校为大型篮球赛事活动选拔适合各个岗位的人才。
五、结论:
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更重视提升学生的主观体验,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感受。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强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崇领.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风尚,2019(9):250.
[2]王原武“.体验式教学”在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中的路径探索[J].学周刊,2021(28):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