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语文是一门注重科学理论和技术实践的学科,对学生逻辑能力、实践能力、总结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要求较高,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增强其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确保学习的高效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应用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设计平等对话,为创建趣味课堂打基础
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一改以往严肃的面孔,在课堂中始终面带微笑,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进行平等友好的交流,可以促使学生更愿意听教师讲述的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因此,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平等友好的交流,以此缓解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能够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不断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以《谈读书》为例,在进行教学之时,首先,笔者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分享了彼此的读书方式。而在学生进行讲述的过程中,笔者做到了面带微笑,对学生进行点头示意等,以此对学生的讲述进行了肯定,使学生受到了鼓舞,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环节。其次,笔者为学生出示了本节课的课题“谈读书”,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这篇文章的课题:1.从语法进行分析: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动宾短语。2.从文体进行判断:这篇文章属于议论文。3.从写作内容进行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些读书方法,以此做到了读文、作文相结合。再次,笔者带领学生走进了这篇文章,并指导学生厘清了这篇文章的层次,以此使学生对文章讲述的内容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最后,笔者为学生命制了阅读题,让学生尝试着完成,以此使学生自主探究这篇文章的论证方法。在学生回答问题之时,某一位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太正确,此时教师没有否定他的答案,而是对他回答正确的部分进行了肯定,并向其余学生提问道:“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紧接着,另一名学生主动站了起来,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此使学生做到了相互补充,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学生不能进行补充之后,教师向学生公布了有关问题的答案,并结合具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评讲,以此使学生进一步消化自己掌握的知识。
二、设计趣味语言,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利用游戏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从而能够放松学生紧绷的神经,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感,并能够带领学生进行趣味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趣味教育游戏,以此可以让语文教学课堂更加精彩。例如,以《皇帝的新装》为例,在进行教学之时,教师为学生组织了常见的角色体验游戏。教师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自学提示:“这篇文章当中有哪些主要的角色呢?你能对他们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吗?”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中各个角色的内心情感。然后,教师让学生扮演了自己喜欢的角色,并让他们结合教材内容,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台词”进行丰富,以此使各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之后,学生分小组在课堂中进行了表演。在学生表演结束之后,教师结合小组学生的表演过程,对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了合理的点评,以此使学生对自我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十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在课堂最后,教师让学生探究了以下问题:“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生像皇帝的新装这样的事情吗?这篇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作者想要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以此使学生深入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三、设计问题语言,唤醒学生的探索欲望
为创建趣味语文课堂,教师还可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唤醒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主动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自由探索自己需要的知识,不断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例如,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在进行教学之时,首先,教师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分别是什么呢?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作用呢?3.哪些因素决定了物候观测呢?4.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呢?并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了上述问题,以此训练了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进行了分析,并让学生说了说文章当中的6~10段这几个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没有要求学生直接进行回答,而是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并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以此使学生厘清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深刻体会文章的条理性。在此,教师让学生探究了以下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大自然的语言”作为题目呢?指导学生细细咀嚼,认真品读文章中比较生动的语言,以此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最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了郭沫若的《玉兰和红杏》中的内容,并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了郭沫若先生的疑惑,以此使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热情。
四、运用教学等待,培养学生语文兴趣
就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而言,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讲解文章的模式也相对僵化,“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好词好句”三步走式教学法充斥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里,教师看似节约了课堂时间,却忽略了学生是否能有兴趣、有效地接收和吸纳这些教学内容。为改变这一状况,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要求教师能将课堂等待和课文教学结合起来,留出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从容品读课文。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通过紫藤萝的科普短片来引出课题,然后空出十分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品味文中成片紫藤萝那摄人心魄的美,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以及为什么从这些角度着笔刻画紫藤萝的美。此外,在学生自行品读思考的这十分钟里,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松,而是应该巡视教室,观察学生的品读情况,待品读结束后,抽选品读得较认真和品读得不那么认真的学生进行发言,通过这样的方式,给认真学习的学生以鼓励,给学习敷衍的学生敲警钟。视频和抽问的加入分别从增强课堂趣味性和阅读紧迫感两个方向督促学生参与课堂,不同角度同时发力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变得容易起来。
结论:综上所述,教师应灵活应用语言艺术来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深入研究所学知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能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冯莉.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用语言艺术[J].新课程(中),2015(09):191.
[2]还少艳.以语言魅力吸引学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5(24):92.
[3]豆彦丽.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用语言艺术[J].学周刊,2015(25):86.
[4]田万义.初中语文的教学艺术[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0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