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前沿
化学研究前沿
《化学研究前沿》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化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研究的新成果,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化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303

《化学研究前沿》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碳化温度对MOFs基碳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下载:42 浏览:463
  • 张来苹 孙梦 陈帅军 余小乐 王炎 罗鹏 李丽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2期
  • 摘要:
    本文以均苯三酸和二水合醋酸锌、苯并咪唑/苯并三氮唑作为反应物,在50℃条件下合成了两种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s-Bm/MOFs-Bt。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氮气氛围中煅烧得到纳米多孔碳材料Bm-t/Bt-t。利用红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对配合物的结构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对煅烧后样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等进行表征,并通过对亚甲基蓝的脱除来测试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煅烧温度越高碳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越好;相同煅烧温度下Bm-t比Bt-t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煅烧温度在600℃-750℃间吸附速率发生了断崖式变化,说明虽然根据热重分析,600℃时配合物的框架结构完全坍塌,但并未碳化完全。
  • 基于不同长度烷基侧链的s-四嗪基聚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 下载:43 浏览:477
  • 刘海路1,2 彭栗妮2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2期
  • 摘要:
    :以s-四嗪作为拉电子结构单元(A),以二氟取代四噻吩衍生物作为推电子结构单元(D),并分别以2-己基癸烷基,2-辛基十二烷基,2-癸基十四烷基作为侧链,设计并合成了三种D-A型聚合物光伏材料P(Tet-T16)、P(Tet-T20)和P(Tet-T24)。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最短烷基链的聚合物P(Tet-T16)表现出最弱的分子间π-π堆砌,而具有合适长度烷基侧链(2-辛基十二烷基)的聚合物P(Tet-T20)具有最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最有规律的分子堆砌,这更有利于载流子的传输。因此,基于P(Tet-T20)/PC71BM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表现出最佳光伏性能(PCE=5.10%)。同时,由于三种聚合物的HOMO能级都低于-5.56 eV,三种富勒烯PSCs器件的开路电压(Voc)均高于1.00 V,其中,基于P(Tet-T24)的PSC表现出1.04 V的高Voc值,这是目前报道的以s-四嗪基聚合物作为给体材料的PSCs中的最高Voc值。但过低HOMO能级与高性能非富勒烯受体的HOMO能级不匹配,限制了其在非富勒烯PSCs中的应用。
  • 含酰胺键的吡啶双子表面活性剂合成及性能 下载:14 浏览:184
  • 王丽艳 武江雷 楼慈涵 杨佳 段松言 陈嫚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2期
  • 摘要:
    以间苯二甲酰氯、氨基吡啶、氯乙酰氯和长链伯胺(n为8、12、14、16)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反应合成了1,3-二[N-(3-吡啶基)]苯甲酰胺(中间体A)和N-烷基-2-氯乙酰胺(中间体B)。中间体A和中间体B通过季铵化反应,合成目标产物(I8,I12,I14,I16)。利用1H-NMR、FTIR对产物及中间体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电导率法测定了目标产物在25℃、35℃、45℃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进行热力学参数计算。用吊环法测定了25℃时目标产物的表面张力γ,计算了相关的表面性能参数。测定目标产物在25℃下的稳泡性及乳化能力。结果表明,合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稳泡性和乳化能力。
  • 基于磁性印迹的紫外法测定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23 浏览:270
  • 江书庆 信建豪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2期
  • 摘要:
    :建立一种基于磁性印迹材料提取,紫外法检测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新方法。用非共价法制备纳米磁珠,并用二氧化硅包覆纳米磁珠。以同型半胱氨酸为模板分子,SiO2包覆改性的纳米Fe3O4为磁性组分,MAA为功能单体,EGDMA为交联剂,AIBN为引发剂,甲苯为稀释剂,蒸馏水为溶剂,制备纳米磁珠分子印迹模板。基于洗脱后所得的纳米磁珠分子印迹材料,用紫外法测定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磁性印迹材料对同型半胱氨酸的最佳吸附时间为60 min。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吸光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9。所制备的磁性印迹材料对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1.1%,RSD为1.4%。所建立的方法能够较快的测定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
  • 海上含聚稠油深度脱水破乳剂研究 下载:32 浏览:360
  • 刘少鹏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2期
  • 摘要:
    2018年渤海某聚驱稠油油田开始大幅提产,原油流程超负荷运行导致外输原油含水率升高至15%。通过分析原油系统各级分离器乳化液稳定性,确定了深度脱水破乳剂的开发方向。分别以乙二醇、丙二醇和丙三醇为起始剂合成EO-PO-EO型嵌段聚醚破乳剂。室内实验表明,破乳剂A2321能够大幅降低聚驱稠油中的含水率和乳化液含量,其脱水效果明显优于破乳剂AE8051、BP169和SP169。矿场试验结果表明,破乳剂A2321可将外输原油含水率从15%降低至8%,有效解决了电脱水器中乳化液的深度脱水问题。
  • 基于磁性印迹的紫外法测定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24 浏览:262
  • 江书庆 信建豪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1期
  • 摘要:
    建立一种基于磁性印迹材料提取,紫外法检测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新方法。用非共价法制备纳米磁珠,并用二氧化硅包覆纳米磁珠。以同型半胱氨酸为模板分子,SiO2包覆改性的纳米Fe3O4为磁性组分,MAA为功能单体,EGDMA为交联剂,AIBN为引发剂,甲苯为稀释剂,蒸馏水为溶剂,制备纳米磁珠分子印迹模板。基于洗脱后所得的纳米磁珠分子印迹材料,用紫外法测定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磁性印迹材料对同型半胱氨酸的最佳吸附时间为60 min。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吸光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9。所制备的磁性印迹材料对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1.1%,RSD为1.4%。所建立的方法能够较快的测定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
  • 咖啡因及其代谢物的检测及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21 浏览:230
  • 韩燕祯1,2 王相际1,2 杨朔鹏1,2 鲍文3 徐向东1,2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1期
  • 摘要:
    咖啡因是茶叶、咖啡豆等天然植物中常见的一种黄嘌呤类生物碱化合物,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与生命健康关系紧密,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和昏迷复苏,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活性药物,也因其具有成瘾性,被列入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范围。咖啡因体内代谢过程复杂,现已发现有15种代谢产物。咖啡因及其代谢物因其重要的科研应用价值一直受到普遍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咖啡因及其代谢物的研究,总结了咖啡因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方法及应用方面内容,以期为检验或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样品中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的最新应用进展 下载:14 浏览:163
  • 赵楠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1期
  • 摘要:
    现代样品体系一般复杂,采用一般的分析方法对其分离富集难度较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高选择性使其在复杂体系样品的净化富集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本文对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剂及其在色谱样品前处理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主要包括分子印迹中空纤维萃取、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萃取、分子印迹整体柱萃取、分子印迹膜萃取、搅拌棒吸附萃取、磁性材料萃取等技术,同时总结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环境分析以及药物与生物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 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肿瘤诊疗领域中的应用 下载:23 浏览:252
  • 李勰1 郑戴波2 丛杨1 王会3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1期
  • 摘要:
    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是指以有机配体为连接体和以金属离子簇为节点,通过配位键组装形成的具有周期性结构的配位化合物。该材料在气相传导、光学催化以及生物应用领域都有着应用潜力。不同形貌、大小和组分的MOF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将金属纳米粒子和MOF材料的性能相结合,就能够有效地避免金属纳米粒子和MOF材料的相互凝聚。本文主要阐述了MOF材料的几种合成方法,包括气相法、液相法、固相法、模板法、微波法和电化学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讨论。重点分析了其在肿瘤领域中的应用,包括药物负载、荧光标记和光动力学疗法等。最后指出今后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改善生物相容性、降低制备成本、扩展生物MOF及其负载药物的种类,使其应用到更多疾病的治疗上。
  • 用氮掺杂碳点为荧光探针检测对羟基苯甲醛 下载:32 浏览:343
  • 弓辉 张梦婷 刘丹 杨学芳 卞伟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1期
  • 摘要:
    本文通过一步水热法,以菊花为原料,制备了氮掺杂碳点(N-CDs),并对N-CDs的粒径分布、元素组成、形貌结构及表面官能团进行了表征,考察了N-CDs的光谱性质。本实验基于PHBA有效猝灭N-CDs荧光的现象,以N-CDs为荧光探针,对PHBA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该探针对PHBA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0.0-150.0μM,检出限为63 nM。常见的离子、氨基酸和糖类对N-CDs检测PHBA基本无影响。同时,初步探讨了N-CDs与PHBA的反应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内滤光效应。将该探针应用于健康人体血样和尿样中PHBA的微量测定。本实验为对羟基苯甲醛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也预示了该荧光探针在生物样品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基于网络链路预测的药物分子重定位研究 下载:36 浏览:380
  • 马代川 罗代兵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0期
  • 摘要:
    传统的药物开发模式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药物重定位方法(旧药新用)能挖掘已知药物分子的新功能,探寻其新的适用范围,该策略可降低开发风险,提高研发效率。随着药物实验数据的积累和高效计算方法的涌现,多种药物重定位方案被应用于药物设计中,为药物合成试验提供指导。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链路预测算法的药物重定位方法。利用药物分子-靶标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结构信息,推断部分化学信息不明确的小分子和蛋白质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同的数据集上均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有助于挖掘现存药物分子新功能研究的开展。
  • 重金属吸附剂二硫代羧基化玉米秸秆的制备 下载:32 浏览:347
  • 程小龙 王刚 徐敏 戴亮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0期
  • 摘要:
    以玉米秸秆(CS)、二硫化碳、氢氧化钠为原料,制备出二硫代羧基化玉米秸秆(DTCS)。考察了DTCS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确定了DTCS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在秸秆粒径10目(2.0 mm)、浸泡时间45 min、CS/CS2/NaOH质量比1∶1∶2、预反应温度25℃、预反应时间30 min、主反应温度40℃、主反应时间1 h的条件下制备的DTCS对Cd(Ⅱ)的去除效果最好,Cd(Ⅱ)的最高去除率可达100%。DTCS的红外分析结果表明,CS分子链中成功引入了二硫代羧基。
  • 氯化亚铜催化的2-吡啶酮C-N偶联反应的理论研究 下载:33 浏览:355
  • 陈艳1 李函伟2 雍芳2 潘金龙3 付豪3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9期
  • 摘要: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DFT)方法研究了氯化亚铜催化的2-吡啶酮与苯基碘鎓盐的C-N偶联反应,分别在气相和溶剂化条件下,优化了反应路径上的中间体(IM)和过渡态(TS)的结构,计算了各物种的能量和振动频率等。计算结果表明,反应是一个包含两步的催化循环过程:第一步是CuCl插入到底物N-H键中;第二步的2-吡啶酮中N原子与二-(4-叔丁基)苯基碘鎓盐中的芳环进行C-N偶联。结果表明,第二步能垒最高,为该反应的速控步,同时控制着该反应的收率。计算也表明,2-吡啶酮6号位上的取代基,通过影响过渡态中吡啶酮活性位上的电荷密度,来改变反应的能垒从而影响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 正三十烷定型纳米储热材料热性质 下载:32 浏览:344
  • 王欣 张冬雪 董艳涛 兰孝征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9期
  • 摘要:
    相变储热系统(LTES)可用于太阳能利用、建筑物调温、余热回收及电能错峰调节。本文将正三十烷(C30)吸附到有纳米孔的多孔材料(可控孔径玻璃CPGs、硅胶SGs)中,制成定型纳米相变储热材料(nano-PCMs,C30/CPG,C30/SG)。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量其相变温度(储热温度)及储热密度,显示两者均与孔径成反比关系。通过调节多孔材料的孔径,C30/CPG复合材料的储热温度最大可在6℃范围内调节,C30/SG材料最大在近9℃范围内调节。该类材料过冷度与纯C30比没有明显增加,熔化过程储热密度没有明显降低,使用过程形状固定、不会出现泄漏。实验结果,为石蜡类可调温度纳米储热材料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 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橡胶鞋底的分类 下载:22 浏览:238
  • 姜红 徐乐乐 付钧泽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9期
  • 摘要:
    为建立案件现场常见橡胶鞋底物证的分类方法,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对40个不同品牌、不同系列的橡胶鞋底样品中的无机元素进行了检验。并结合多元统计学,分别选用主成分分析法、k均值聚类法及判别分析法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且无损检材,对样品的分类效果较好。利用该方法可以对橡胶鞋底物证进行分类。
  • 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氧化锆及其表征 下载:32 浏览:337
  • 刘会媛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9期
  • 摘要:
    以甲苯为溶剂、硅烷偶联剂为改性剂对纳米氧化锆进行接枝改性。探究了改性剂硅烷偶联剂KH-570的体积百分含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纳米氧化锆表面改性接枝效果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粒径分析等手段表征改性前后纳米氧化锆粉体。结果表明,当硅烷偶联剂KH-570的体积百分含量为10%,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0min时,纳米氧化锆表面接枝改性效果最好。此时,硅烷偶联剂KH-570与纳米氧化锆之间形成了化学结合。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化学研究前沿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9
访问量 160587
下载量 60589
总被引次数 708
影响因子 1.283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