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否定性的批判实践——论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的分立 下载:23 浏览:416

周志强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学者经常把"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看作是同一个领域的问题,或者干脆把文化批评当成了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格拉斯·凯尔纳认识到了文化研究和批判理论的分歧;而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社会批判思想,"文化批评"并非旨在对世界的阐释、分析和矫正,而是指向拆解、抽空和阻断。文化批评的否定性体现为这样一种否定性:它不是令人解脱,而是令压迫感更强烈,不是让现实变得美好,而是让现实变得更能呈现其内在的自我否定。

当代文学批评话语实践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启示 下载:20 浏览:405

时胜勋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在文学理论研究遭遇危机之际,作为一个替代方案,文学批评在今天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使命。它能拯救理论吗?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需要对文学批评做出新的分析。文学批评是一种话语实践。当代文学批评话语形态表现为学院派批评和大众媒介批评两种,它们背后都有潜在的价值诉求,即本体价值诉求与功能价值诉求。二者从顶层上设计了文学批评的话语机制,即介入写作与介入社会。作为这一话语机制的落实,文学批评的物质性力量、社会学力量、人文学力量,各尽其职,由此完成文学批评话语实践的整体进程。通过这一复杂的文学批评话语实践,文学批评成为"活的""有力的"文学批评。就此而言,用批评拯救理论并非不现实。文论或可借由这一话语实践观照自身的危机,反躬自省,实现理论的自我救赎。

“整体观”与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暨电影批评史分期研究 下载:66 浏览:378

陈旭光 《当代艺术》 2020年9期

摘要: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暨电影批评史的研究应该贯彻一种"整体观",即秉持一种全局、宏观的艺术批评视野和开放动态的艺术史意识。20世纪艺术批评史的写作应该基于三个"整体观":其一,艺术门类或学科"整体观";其二,电影(艺术)批评方法"整体观";其三,20世纪艺术史"整体观"暨艺术批评史"整体观"。这三个"整体观"是互相联系、互为依存且互相促进的,这是观念更新、方法革新后自然而然的必然选择。依循这种"整体观"方法论,可以把20世纪艺术批评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转型与建设期、转折与集中期、开放与多元期。自20世纪末和21世纪以来,艺术批评和电影批评进一步面临功能、方法、媒介、接受与传播等的巨大转型。一些新的现象、问题层出不穷。

能解释的和不可说的——解析海子的诗化语言 下载:74 浏览:472

郭瑾 《文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海子是一位有卓绝才华而早逝的诗人,他独特的诗歌语言是一种英雄式的书写,具有不可重复性。诗人用生命书写诗歌,一生的追求都在建造中国的大诗理想上。本文从此着手,进而对其带有生命灵性的语言进行新批评式解读。本文用新批评理论细读法对海子诗歌语言进行分析,将其诗歌语言大致概括为能解释的和不可说的,有温度的诗性智慧和坚实的语言形式,在此分类基础上进行语言的新批评细读,解开海子生命语言的密码。

“反映现实”与“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锻炼锻炼”》与赵树理的批评的政治学 下载:63 浏览:271

朱康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9期

摘要:
原发表于《火花》1958年第8期的赵树理的《"锻炼锻炼"》,自被《人民文学》同年第9期转载之后,就一直处在批评的争夺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小说的批评史的梳理,还原"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两结合"这三个概念之下《"锻炼锻炼"》的理论形象,及其所对应的现实类型:客观性现实、概念式现实与浪漫化现实。

谁在劫持我们的灵魂——论《国王与抒情诗》 下载:89 浏览:501

洪治纲 王振锋 《文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李宏伟的《国王与抒情诗》是一部意蕴繁富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探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宇文往户的自杀之谜为主线,揭示了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帝国对人类灵魂进行微妙控制的巨大秘密。一方面,信息帝国为人们提供了无所不能的生存需求;另一方面,它又以无所不在的方式,剥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使"抒情诗"不再成为个体灵魂的微妙呈现。这是人类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也是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核。从叙事上看,这部小说不仅融入了科幻、探案等叙事元素,还借助"本事"、"提纲"和"附录"等巧妙设置,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实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处境的隐喻性表达。

成长、革命与常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之批评的批评 下载:93 浏览:511

朱羽 《文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发表、修订以及引发的相关批评,构成一系列意义丰富的文学史事件,也是理解"前三十年"文学体制性特征的极佳案例。王蒙的这部小说在形态上非常像西方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其中,"年轻"不仅成为叙事的重要起点,而且也是得到审视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它表征着社会主义现代性的独特规定与内在困难——革命激情与官僚制的惰性、青年的"一元性"渴望与成人世界的"二元"分化之间似乎无解的冲突。在这个意义上,王蒙有意或无意选择这样一种"准"成长小说的叙事路径,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意味的症候。由此带出的关键点,正是"成长小说"所内含的"革命"与"常态"的关系问题。

共和国初期文学“生产”与“批评”的限度——艾芜《夏天》的创作与改正过程初探 下载:34 浏览:365

蔡东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7期

摘要:
1955年5月,艾芜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切身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为7月初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做准备。根据视察获得的情况,他创作了主要反映农村统购统销的短篇小说《夏天》,但小说发表不久就遭致读者的严厉指责。按通常情况,一场大规模的文学批判活动可能旋即爆发,可这个文学事件不知为何却戛然而止。"文革"后,艾芜回顾此事迅起迅止的原因,认为是当时文艺界良好的风气所致。如此回答,显然遮蔽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个中更为深层的原因既有此次组织活动本身的规定性,也有批评者与被批评对象的特殊性,更有当时迅速逆转的政治、文艺环境所牵制,而由此造就的文本转生与事后历史记忆的简单化更是值得深入考察的问题。

“自我批评与正义继承的道路”——新旧版《心灵史》对读 下载:52 浏览:464

李松睿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5期

摘要:
《心灵史》作为张承志最重要的作品,既是解读作者内在思想脉络的关键,也是理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变迁的钥匙。本文通过对读《心灵史》及其改定版,并结合作者90年代以来各类文学创作,从激情的消退、宗教观念以及思想道路等三个维度,分析作者思想的演变轨迹,并由此探究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意义。这两个版本之间的距离与差异,既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的演变历程,也在某种程度上显影了近三十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机与挑战。

《左传》音乐批评思想初探 下载:312 浏览:3140

周俊 《中国音乐学报》 2022年12期

摘要:
《左传》当中蕴含了春秋时期大量的音乐批评思想,为后世音乐批评体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左传》对享受音乐做出了严厉的批评;也对当时的音乐作品体出了评价。《左传》推崇礼乐,重德重礼,认为音乐应该以“和”为美,这些音乐批评思想对后世儒家的音乐批评思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赖斯翻译批评模式下中国哲学典籍《道德经》英译对比研究 ——以理雅各、王方路英译本为例 下载:127 浏览:1314

龙青青 《中国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摘要:
中国哲学典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中国哲学典籍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本文基于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从文本类型和语言内因素两方面对理雅各和王方路两位译者的译作进行对比与研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面纱》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下载:128 浏览:1261

彭娟 《国学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面纱》(The Painted Veil)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5年。故事主要发生在中国香港和发生霍乱的地方湄潭府小镇。女主人公凯蒂和情夫查理·唐生私通被丈夫沃尔特发现之后,出于报复,沃尔特胁迫凯蒂与其前往霍乱肆虐的地方—湄潭府小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考验之后,夫妻二人最终解开心结,互相救赎,但沃尔特却不幸染上霍乱身亡。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切入,分析《面纱》中主人公当时所处的伦理环境,主人公伦理身份混乱导致的伦理困境,以及主人公如何摆脱伦理困境,实现伦理意识觉醒的过程,展现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之路和作者毛姆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

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批评艺术运用策略 下载:145 浏览:2342

周楹枢 《当代艺术》 2023年3期

摘要:
初中生正处于认知能力的架构阶段,学生正在用自身的方式了解社会规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法,初中生生活在一个集体环境中,不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矛盾,而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有效的沟通,初中班主任要注重批评的艺术,要基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成长环境以及家庭背景进行合理化分析,这样可以让班主任获得更多的沟通基础信息,同时也能在班级内创造良好的氛围,以此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本文根据初中班主任管理特点进行分析,探索批评艺术的运用方式与方法。

从彼得·纽马克翻译批评框架赏析《四书白话英语新译》节选 下载:184 浏览:2309

龚德丹 《中国文学》 2021年9期

摘要:
翻译批评作为连接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桥梁,近些年来也越来越热门。通过翻译批评,可以更好地了解译文,并有助于提升译文的质量。本文基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赏析《四书白话英语新译》中节选内容“学而篇第一”。该译文用词简炼、通俗易懂,通过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最大程度遵循了原文内容和语言形式,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原文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翻译批评及相关概念研究 下载:182 浏览:2255

盛洁1 任青玲2 《中国文学》 2021年4期

摘要:
近年来国内翻译批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通过研究翻译批评及元翻译批评的概念旨在厘清翻译批评和元翻译批评的本质、元翻译批评的研究路径以及当前翻译批评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总体宏观把握翻译批评以及元翻译批评的发展及未来研究趋势,更好地服务翻译学学科理论构建与发展。

教师怎样批评教育,学生才更愿意接受? ——浅谈批评教育的艺术 下载:279 浏览:2127

黄玮 《当代艺术》 2021年6期

摘要:
批评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批评教育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学会巧妙地运用批评手段,使批评教育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一把利剑。需要明确的是,教育的前提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始终要从尊重和关爱学生出发。而在开展批评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也有许多章法可循,笔者认为,各种批评方法和技巧最终都应指向一点:批评重“评”不重“批”。这样,批评教育才能发挥其正面效应,学生才有可能得以健康、全面地发展。

马克思主义批评下奥登诗歌《无名市民》中的讽谈平淡 下载:95 浏览:979

王琴 《哲学研究进展》 2024年6期

摘要:
“奥登一代”(Auden Group)领军人物之一是怀斯坦·休·奥登(Wystan Hugh Auden)。他是 20 世纪英美诗坛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曾于 1968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奥登认为,处于资本主义统治下的西方文化正在堕落,而人民则在机器的压榨下疲倦地毁灭下去。《无名市民》(The Unknown Citizen)创作于 1939 年,以墓志铭的形式为这位“无名市民”总结其“完美”的一生,实则是奥登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现代人失去个性和灵魂以换取标准化的辛辣讽刺。本文借助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下对个体的压制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独特性、主体性的丧失,认识国家推崇的“完美公民”形象,揭露社会劳动异化结果,促进个体重构现代社会身份和集体心理。

新批评视角下的闻捷爱情诗 下载:12 浏览:993

吴丽燕 《中国新闻传播》 2024年1期

摘要:
英美新批评理论是上个世纪20年代在文学理论发展的转折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主张以作品为中心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理解。闻捷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在他短暂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独具特色的边塞诗歌,不仅引起了诗歌界的注意,同时也收获了读者的喜爱。本文将从新批评的视角对闻捷所创作的爱情诗进行细致地解读,分析闻捷诗歌中使用的意象与隐喻、复义和张力,深入探讨闻捷诗歌创作的内涵与特色,以期获得新的认识。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下载:227 浏览:3007

陈仲亚 《历史研究进展》 2021年3期

摘要:
批判性思维指的就是有意识自主地按一定规则和运用逻辑标准,从非常规的视觉角度对日常客观生活、知识文化或信念理论进行反省性的思考学习,对其所特有的性质、价值意义、精确水平和真实感做出独立的一个判别,并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建议的具体思维步骤。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在历史学习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机械化地记下历史知识,而且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和思维去思考历史背后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让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学识眼光能够得到提升。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