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辅助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28例临床观察 下载:47 浏览:363

王法明1 丁晓媚2 黄飞波3 毛平安1 《中国儿科杂志》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辅助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丽水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并采用中枢性促进(Brunnstrom)技术训练,每次训练30~45 min,每日1次,每周5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隔日注射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0 d后进行下一个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26/28),对照组为78.57%(22/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临床痉挛指数(CSI)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GMFM、ADL评分显著升高,CSI评分显著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或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前,2组盖塞尔发育量表(GDS)评分中的适应功能评分、粗细动作功能评分和语言社交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上述各项评分均显著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辅助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痉挛症状,提高运动及生活能力,改善大脑发育水平,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穴位埋线、悬吊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 下载:61 浏览:394

朱璇 黄任秀 《中国儿科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悬吊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穴位埋线和悬吊训练。2组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次,治疗4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的平衡能力、精细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伯格氏(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悬吊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健脾补肾通督醒窍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能力和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 下载:31 浏览:326

许胜 钱月芳 吕晓 丹时宽 《中国儿科杂志》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通督醒窍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能力和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如Bobath法、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姿势异常训练、核心肌群训练等,以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健脾补肾通督醒窍法针刺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月后,观察并比较步长、步速、步宽及智能发育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相同年龄段患儿治疗后步长、步速及步宽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同年龄段治疗组各项评分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相同年龄段患儿治疗后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同年龄段治疗组MDI、PD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补肾通督醒窍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能力,提高患儿智能发育水平,值得临床借鉴。

基于Neurac的核心肌群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398

赵勇 刘陈 金炳旭 符文杰 张春涛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通过基于神经肌肉激活技术悬吊训练以提升痉挛型双瘫儿童核心肌群的稳定性,观察该方法对其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进行治疗的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基于神经肌肉激活技术的悬吊训练,重点提升其核心肌群稳定性,两组每周训练5天,共训练3个月。两组治疗前后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D、E功能区、 Berg平衡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进行以及足底压力分析仪重心稳定性评估。结果:两组患儿GMFM-88的D、E功能区、Berg平衡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以及足底压力分析重心稳定性均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神经肌肉激活技术的悬吊训练,可提升痉挛型双瘫儿童核心肌群稳定性,从而可更有效的改善其步行及平衡能力。

预见性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 下载:58 浏览:403

朱瑢瑢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持续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50%(P<0.05);观察组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缩短痉挛持续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腕踝针镇痛对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后膀胱痉挛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下载:110 浏览:1045

宋琳学 李瑞 舒利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10期

摘要:
目的:讨论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后接受腕踝针镇痛干预的所得价值。方法:以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为研究时间,选入PKRP治疗的老年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组35例。参照组为镇痛方案为静脉自控镇痛泵,试验组联合腕踝针镇痛模式,分析两组镇痛效果。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试验组膀胱痉挛程度更轻,并且有着优异的康复效果,P<0.05。结论:腕踝针镇痛的应用,可减轻PKRP治疗老年患者的膀胱痉挛程度,缓解其疼痛感,提高其康复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71 浏览:453

陈晓阳 《中国护理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膀胱痉挛发生率、持续时间和缓解时间;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检测术后1,3 d血浆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观察组膀胱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膀胱痉挛持续时间和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WHOQOL-BREF量表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生活质量总分均明显升高(P <0. 05),且干预后观察组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3 d血浆Cor,E,N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缩短膀胱痉挛持续时间和缓解时间,改善应激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综合护理干预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3 浏览:156

陈晓阳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膀胱痉挛发生率、持续时间和缓解时间;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检测术后1,3 d血浆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观察组膀胱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膀胱痉挛持续时间和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WHOQOL-BREF量表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生活质量总分均明显升高(P <0. 05),且干预后观察组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3 d血浆Cor,E,N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缩短膀胱痉挛持续时间和缓解时间,改善应激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毫针速刺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下载:91 浏览:20

祁红艳1,2,3 黄谦2,3 张磊2,3 沈梅红1 《中国中医药》 2019年2期

摘要:
目的:通过与常规针刺法对比,评价毫针速刺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希望能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疗效更优、损伤较少的新方法。方法:将6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速刺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毫针速刺法、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Mcgill评分量表和临床体征评分,利用美国GE公司LOGIQ E9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肌骨超声测量平腰三横突末端的两侧肌肉最厚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标准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cgill评分、体征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速刺组治疗后Mcgill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速刺组愈显率86.667%、总有效率100%,均明显高于常规组(愈显率36.666%、总有效率96.666%);速刺组治疗前后肌肉厚度明显下降,其差值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治疗前后差值(P<0.01)。结论:毫针速刺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能明显降低患者的Mcgill评分和体征评分,改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局部软组织水肿、消除炎症,且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值得针灸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分析 下载:20 浏览:293

李倩 《当代中医药》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分析。方法:以我院在2020年3月到2022年8月收诊的120例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为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西医治疗方法与中医治疗方案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数据为56(93.33)、2(3.33)、2(3.33)、58(96.67)和42(70.00)、6(10.00)、12(20.00)、48(80.00),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症状改善、睡眠改善和住院时间数据为6.24±1.34d、6.35±1.24d、8.57±2.65d和9.65±1.68d、10.32±2.03d、11.62±3.65d,T=6.399、8.254、5.965,P=0.016、0.004、0.020,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和脑血管平均流速数据为6.35±1.35分、1.24±0.32分、62.35±4.35cm/s、101.24±6.32cm/s和6.36±1.28分、2.32±0.54分、62.85±4.62cm/s、95.68±6.57cm/s,T=0.588、8.578、0.754、6.521,P=0.685、0.003、0.511、0.001,治疗后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速变化比较没有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数据为2.11±0.10、5.24±0.52mPa·s、0.84±0.18mPa·s和2.45±0.20、7.62±0.58mPa·s、1.36±0.35mPa·s,有差异,(P<0.05)。结论: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采取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睡眠改善和住院时间缩短,患者疼痛情况改善,脑血管平均流速提高,患者的血液流速变化指标更稳定,具有推广价值。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康复护理进展 下载:215 浏览:2447

岑金湖 《中医研究杂志》 2021年8期

摘要:
伴随着近些年中医康复护理理念与相关技术的持续发展,采用中医整体理念与辩证护理理念,在传统护理基础上结合应用中医康复护理,能够实现对患者病症的积极控制以及对于患者预后日常生活能力的保障。近些年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生活环境、工作压力不断改变,导致高血压、高血脂与冠心病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系列疾病的发展导致脑卒中疾病发生率不断提高,也就是中医学中的“中风”。脑卒中发生后轻者会留下后遗症,重则会导致患者死亡,随着近些年临床抢救技术持续发展,中风患者的死亡率得到了控制,但瘫痪发生率则有明显提高。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中风患者的预后水平,本文简要分析中风患者在出现痉挛性瘫痪时中医康复护理方法,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行选择性脊神经切除术的护理探讨 下载:47 浏览:520

连燕飞 《中国儿科杂志》 2025年1期

摘要:
对痉挛性脑瘫患儿行肢残矫形手术围术期过程中采取的护理措施以及经验进行总结探究。方法 精选2例本院近期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作为调研对象,2例患儿均接受了选择性脊神经切除矫形手术治疗,对2例患儿手术后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围术期护理期间,2例患儿以及家属均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开展相应护理操作,通过对2例患儿行术前康复训练、术后功能性锻炼、针对性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患儿术后恢复期并发症显著降低。结论 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在手术治疗后的围术期阶段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护理服务和指导工作,其护理人员给予患儿针对、全面、优质的护理措施干预后,获得良好的护理疗效,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恢复状态良好。

痉挛型脑瘫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 下载:574 浏览:5507

刘翠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2期

摘要:
小儿脑瘫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导致儿童期残疾的常见病因,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脑瘫是不可治愈的,目前的治疗手段旨在缓解症状,改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就近几年国内中医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痉挛型脑瘫提供依据。

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分析 下载:318 浏览:3237

李倩 《中医研究杂志》 2022年1期

摘要:
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分析。方法:以我院在2020年3月到2022年8月收诊的120例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为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西医治疗方法与中医治疗方案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数据为56(93.33)、2(3.33)、2(3.33)、58(96.67)和42(70.00)、6(10.00)、12(20.00)、48(80.00),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症状改善、睡眠改善和住院时间数据为6.24±1.34d、6.35±1.24d、8.57±2.65d和9.65±1.68d、10.32±2.03d、11.62±3.65d,T=6.399、8.254、5.965,P=0.016、0.004、0.020,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和脑血管平均流速数据为6.35±1.35分、1.24±0.32分、62.35±4.35cm/s、101.24±6.32cm/s和6.36±1.28分、2.32±0.54分、62.85±4.62cm/s、95.68±6.57cm/s,T=0.588、8.578、0.754、6.521,P=0.685、0.003、0.511、0.001,治疗后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速变化比较没有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数据为2.11±0.10、5.24±0.52mPa·s、0.84±0.18mPa·s和2.45±0.20、7.62±0.58mPa·s、1.36±0.35mPa·s,有差异,(P<0.05)。结论: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采取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睡眠改善和住院时间缩短,患者疼痛情况改善,脑血管平均流速提高,患者的血液流速变化指标更稳定,具有推广价值。

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研究 下载:106 浏览:1179

谢丙豪 陈晨 《神经科学研究》 2023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痉挛性脑瘫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缩窄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下肢各功能姿势及自我料理能力的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治疗后50例患者下肢各功能姿势、自我料理能力的平均得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性脑瘫患者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下肢各功能姿势,提升自我料理能力,利于机体进一步恢复。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下载:47 浏览:538

​鄢宏亮 《现代康复医学》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探析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应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的治疗疗效。方法:将我院中风偏瘫痉挛患者66例入组,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每组各有病例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差异明显。结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接受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痉挛状态,临床疗效更确切。

腕手矫形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的疗效分析 下载:246 浏览:2712

王旭 《现代康复医学》 2021年12期

摘要: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患者应用腕手矫形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2例自2020年3月~2021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及手工作业治疗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应用腕手矫形器,比较两组患者腕手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FMA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患者应用腕手矫形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促进腕手运动功能进一步改善,值得应用。

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和手术治疗后血管痉挛的护理观察 下载:90 浏览:1031

卢雪敏 马倩 《护理研究杂志》 2024年10期

摘要:
目的:观察和探讨介入性栓塞术后颅内动脉瘤术血管痉挛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住院的60例颅内动脉瘤病人,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综合护理,然后对两组病人的血管痉挛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4例出现动脉痉挛,占13.33%(4/30);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动脉痉挛,发生率3.33%(1/30)。两组之间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t=3.857, P<0.05)。护理满意度调查: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介入性颅内动脉瘤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可以减少术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前瞻性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下载:175 浏览:2077

张英伟 《护理研究杂志》 2021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前瞻性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和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时间为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样本共计收集70例,均在我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样本由系统随机排序,按照奇数偶数特点划分组别,参照组(奇数=35例)、试验组(偶数=35例)。分别实行常规护理和前瞻性护理。围绕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Glasgow评估和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负面情绪展开对比研究。结果:二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模式后,参照组患者康复情况较试验组差,P<0.05;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试验组高,P<0.05;参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试验组低,P<0.05;参照组患者Glasgow评估和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试验组差,P<0.05;参照组患者情绪改善情况较试验组差,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前瞻性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负面心理,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生活。

预见性护理在尼莫地平预防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下载:324 浏览:3502

张敏 《中国护理学报》 2021年11期

摘要:
探讨观察预见性护理在尼莫地平预防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2019.5-2020.9,医院收治116例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基于奇偶次序将116例患者分为两组,并在围手术期间实施基础护理(对照组)与预见性护理(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颅内感染、脑血管痉挛、动脉瘤再破裂)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服务态度、护理安全、操作技能、专科操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降低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