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性测度分析 下载:52 浏览:346

王文萱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8期

摘要:
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扩容和人民安居问题,建立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系统,收集湖南省2007-2016年系统各项指标数据。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熵权法合成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系统发展指数,对湖南省系统中两者之间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其发展阶段与特点。根据2007~2016年各项合成指数分析,湖南省主要由房地产发展滞后型向新型城镇化进程滞后转变,协调耦合度不断提高,14个市州发展阶段与湖南省基本一致。因此深入分析湖南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对湖南乃至中部地区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制定房地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证参考。

旧城住区更新改造中提升公众参与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下载:65 浏览:380

马辉1,2 黄梦娇1 王素贞1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8期

摘要:
公众有效参与旧城住区更新改造有利于协调开发商、政府以及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保障各方利益,避免冲突事件。针对旧城住区公众有效参与更新改造,从分析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关键影响因素着手,系统分析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对旧城住区改造公众参与的协同影响,深入揭露参与主体与参与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先确定参与方式后确定参与主体的公众参与组织框架,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城乡一体化的最优水平确定——以湖北省为例 下载:33 浏览:226

焦文渊 《中国经济》 2020年8期

摘要: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在城乡两部门A-B生产函数构建的一体化均衡模型中,引入了Tiebout条件,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模型,并利用湖北省2000-2017年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条件限制下,湖北省的最优城乡一体化水平为73.81%,而2017年湖北省的实际城镇化率仅为59.3%,在限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情况下,湖北省的城镇化率仍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消费能力影响研究 下载:41 浏览:315

巨虹1,2 《中国经济》 2019年3期

摘要:
近年来,提升城镇化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向。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7.35%,我国西北地区城镇化率虽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但却并未达到国家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在短期内提高该地区的居民消费能力,而这一提升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趋于平稳态势。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商业集聚与城镇化耦合关系分析——来自中原城市群17城市的经验证据 下载:11 浏览:167

王彦彭1 张高峰2 《中国经济》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针对商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构建了耦合模型,运用中原城市群河南省域内的17个省辖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河南17个省辖市商业集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外围城市规模过小,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与经验 下载:86 浏览:463

刘景华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农村城镇化进程贯穿于11世纪至21世纪的欧洲,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中世纪中晚期是农村城镇化的准备阶段;近代早期原工业化促使农村城镇化启动;工业化时代农村城镇化达到高潮;后工业时期农村城镇化仍然多样态推进,乡村生活方式最终与城市无异。欧洲农村城镇化进程所体现的长期性和阶段性、自然发展与强力推进、城镇布局和发展的均衡、重视农业的同时培育乡村新经济等特点,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乡村的复兴”:19世纪以来法国的乡村城镇化与城乡关系的转变 下载:84 浏览:460

熊芳芳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既是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乡村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前一个时期,除工业乡镇有所发展外,乡村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的外流。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将大量农民从乡村中剥离出去,客观上也将乡村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20世纪60年代之后,城市的扩张、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人口的回流和"乡村的复兴",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功能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逐渐从对立走向互动和互利。

海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学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载:91 浏览:496

王海 《中国职业教育》 2018年2期

摘要:
在概述近十年来海南省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海南省社区学院发展取得的成绩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电商扶贫促进旅游扶贫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下载:59 浏览:365

张曌 罗小康 杨兴洪 《电子商务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乡村振兴的一个目标在于提升城镇化水平。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资源集聚形成的旅游产业具有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开展旅游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先分析了旅游扶贫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性,再此基础上分析电商扶贫与旅游产业的互动效应,最后得出结论,即电子商务有助于推动地区性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实现区域城镇化,三者是一个耦合协调发展的动态系统。因此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旅游扶贫的作用,同时注重电子商务在推动旅游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促进三者耦合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推进城镇化进程。

道德判断中的框架效应:一个新的视角 下载:34 浏览:239

梁凤华1 段锦云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道德领域亦存在框架效应,但有关这类偏差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研究以600名大学生为对象,以亚洲疾病和工厂风波两类经典情境为实验情境,设置正面和负面两类属性框架,以研究道德判断的框架效应。结果发现,在面临道德判断情境时,在正面框架下被试倾向于选择确定性方案,而在负面框架下被试倾向于选择风险性方案;在正面框架下被试倾向于评价风险性方案更违背道德,在负面框架下则认为确定性方案更违背道德;被试对情境中人物选择确定性或风险性方案道德之可谴责性评价与确定性或风险性方案本身之道德违背性评价的判断并不一致:在正面框架下,若情境中人物选择风险性方案,被试认为其行为更应受到谴责;但在负面框架下,被试对情境中人物选择确定性方案和风险性方案在道德上应受谴责性的评价并无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道德判断框架效应存在性别差异,负面框架下女生更为风险寻求。

德国小城镇收缩研究——以萨克森州为例 下载:74 浏览:374

陈雨露1 李京生2 杨辰2 秦梦迪2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本文以德国小城镇收缩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德国小城镇的分类、收缩定义、评价指标体系及小城镇的收缩现象进行了梳理。接着,选取收缩状况最为严重的萨克森州,重点考察了该州145个小城镇,通过收缩评价体系中人口和经济两方面六个指标(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净迁移量变化、劳动力数量变化、就业率变化、失业率变化和营业税变化),系统地分析了萨克森州小城镇的收缩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萨克森小城镇整体收缩严重,但人口收缩的小城镇仍然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收缩研究有助于提升小城镇规划政策的科学性和规划行动的精准度。

巴基斯坦市、县与乡级地区的发展均衡性研究 下载:71 浏览:381

Muhammad Yousif1,2;张悦2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巴基斯坦城区面临着平衡各地区社会经济与实体发展水平的巨大挑战。与一级城市相比,巴基斯坦的中小城市地区发展还非常落后。本研究旨在刻画巴基斯坦当前城镇的发展状况,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环境质量为三个基础指标,辅以人口、人均收入、医疗服务指标判断城市发展均衡性。根据巴基斯坦全国层面统计、规划与发展部门提供的量化数据,辅以巴基斯坦四省提供的数据,利用微软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ArcGIS利用数据生成的空间图显示了巴基斯坦各城市间的城市发展均衡性。结果表明:巴基斯坦城镇化步伐迅速,多半大城市与一级城市地区都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其次,二级城市的发展开始下滑。由于缺少适用的基础服务设施,人们纷纷迁移到一级城市周围的中小城镇。巴基斯坦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提升各城市地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环境指标,使市(Metropolitan)、县(District)及乡(Tehsil)级城市地区间的社会经济与实体发展保持均衡。

分区研究方法在小城镇群型大城市战略制定中的应用——以保定市新型城镇化战略制定为例 下载:58 浏览:338

李继军 王楚涵 韩俊宇 《中国城镇》 2020年12期

摘要:
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规划师往往会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提出综合战略或对策。但对大城市来说,尤其是具有多个小城镇的城市,由于现状基础和区位条件的分异,往往不宜采用普适性的发展战略指导发展,而需要制定因地制宜的分区政策。本文以位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特殊政策区位的小城镇群型城市河北省保定市为例,以"保定市新型城镇化专题研究"项目为依托,通过分析识别保定市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和动力特征,得出保定市小城镇群分区特征明显的初步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取分区要素,构建符合保定市城镇化分区特征的分区体系,最后基于分异化的城镇化特点、需求与机遇,针对性地提出分区分层的城镇化战略。

城郊淘宝村产业与空间互动机制研究——以成都市土地村为例 下载:61 浏览:364

李寰昊1 虞大鹏2 《中国城镇》 2020年9期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商经济在我国逐渐发展兴盛,2009年至今各地出现大量"淘宝村",目前已经成为带动乡村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由个人创业者发起的乡村电商经济,不仅推动了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还对其空间格局的变化与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安靖镇土地村是一个城郊工业型淘宝村,本文以土地村为例研究其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梳理了其从一个传统农业乡村转变为服装产业高度集聚的淘宝村的过程,分析了在不同阶段其发展的推动力量、产业特征及城镇化表征,同时分析了其产业的类型、组织方式、建设主体等特点对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空间格局在不同阶段对产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发展战略及乡村规划治理特征研究——以日本宇治市、神户市为例 下载:31 浏览:329

冯旭1 王凯2 毛其智3 《中国城镇》 2019年9期

摘要:
围绕"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发展战略、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主题,本文从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入手,对日本新版国土形成规划中的乡村定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规划理念与措施、基层治理分工与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未来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预测下,日本新版国土规划以"紧凑化(单个地区)+网络化(地区之间)"为国土空间布局理念,力求通过"对流"激发地区内部、地区之间的活力从而形成创新动力。在这样的国土发展理念下,乡村地区将以紧凑型乡村居民点建设为主要任务,重点推动与城市地区、特别是与教育研究节点之间形成对流关系。日本乡村地区的规划与治理是在地方政府及村民自治会共同引导下,通过挖掘、发扬地域特色,实现传统文化保护、特色产业振兴、乡村规划编制、建设行为管控。本研究在未来乡村发展战略及建设重点、乡村规划编制目标与具体内容、乡村基层治理分工三个方面对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传统村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以浦西城堡为例 下载:61 浏览:498

李建晶 李鎨翰 《中国城镇》 2018年8期

摘要: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浦西城堡是漳州典型的传统村落,村落空间布局和村内历史建筑均具有较高的文化遗产价值,但目前保存现状较差。对浦西城堡采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发展农民生活文化、更新农业生产文化、提升农村生态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使浦西城堡在保护当地历史建筑和居民生活的同时发展相关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大城市周边山区小城镇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讨——以西安临潼区三个街道办为例 下载:67 浏览:268

赵博田雨轩张丹丹李明磊 《中国城镇》 2018年8期

摘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小城镇成为城镇化前沿阵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小城镇发展成为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一部分发展比较快,还有一部分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实现大城市周边滞后小城镇崛起,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与支撑,是发挥小城镇集聚功能和集聚效应的前提。文章以陕西省西安市三个街道办为例,分析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探讨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产业协同发展路径,认为通过区域城镇联合、差异协作和产业分工,推动小城镇间产业协同发展,使资源配置达到综合效益最佳,提升小城镇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升级与大城市经济联系,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快速助推周边小城镇发展。

西部小城市街道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兴市黄花岗路为例 下载:62 浏览:378

陈楠 边泓溱 霍韦婧 《中国城镇》 2020年6期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西部小城市应结合自身在经济发展、空间品质、管理方式上的挑战,从空间设计和实施路径两个维度,重新构建一套符合西部小城市发展特征的街道培育法则,从而将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础,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黄花岗路街道改造项目进行实践研究,结合黄花岗路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地域特色,从重点区域、街道功能和空间形态三个方面构建了黄花岗路街道培育法则的顶层设计方案,并从建设管理模式和成果编制形式两个方面,为黄花岗路在实施阶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育行动计划。在项目施工完成后,通过对街道培育法则的实施成效进行调查,对比了培育法则与传统街道改造模式之间的不同之处,并针对施工时长和商铺指导两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街道培育法则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向。

海南省各市县城镇化时空演进特征的主导因素与协调程度研究 下载:60 浏览:378

刘艺 《中国城镇》 2020年4期

摘要:
剖析城镇化内部结构,衡量人口、土地、产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够深入理解城镇化发展历程与时空演化过程。文章系统分析海南省"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城镇化发展主导子系统、各子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协调能力,以及不同时间各要素在各地理单元的离散程度,归纳海南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进行初步解释。研究发现:(1)海南省屡次承接国家和区域政策、重大项目工程,城镇化发展的"突变性"特点显著,但外部刺激对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人口非农就业水平发展未能形成有效的促进作用;(2)海南省各市县正经历"极化—扩散"的过程,海口、三亚"南北两极"特征显著,各市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子系统协调程度的差异性逐步缩小;(3)旅游业和房地产迅速发展,土地城镇化成为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人口与土地、产业与土地的协调度不足。以期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对未来协调省域城镇发展与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借鉴。

欠发达生态主体功能地域城镇化模式转型研究——以云南省景洪市为例 下载:58 浏览:374

钱慧 《中国城镇》 2020年4期

摘要:
欠发达生态主体功能地区由于生态的强约束和发展的弱基础而无法走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传统路径。本文以云南省景洪市为例提出了欠发达主体功能地区向柔性城镇化模式转型的可能路径,提出应立足于对乡村本底优势资源的挖掘,以城乡统筹为基础,通过乡村空间多功能化带动产业的多样化发展,为乡村人口提供非农就业机会,提升乡村非农化水平,推动乡村城镇化。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景洪乡村生态、农业、非农产业等资源基础进行评价,基于不同主导功能将乡村划分为三大分区和八类功能地区。其次,针对三大分区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城镇化策略,并对八类次区域提出了产业发展指引。最后,对支撑城镇化策略和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设施体系提出优化建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