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控制平衡点自寻优的超临界机组控制技术 下载:58 浏览:381

张剑 《中国仪器》 2018年9期

摘要:
由于超临界火电机组存在的强非线性特性,在同工况下其控制系统平衡点易出现迁移,而对于目前普遍采用的以开环前馈量为基准平衡点的闭环控制策略来说,控制平衡点的迁移不能及时反馈到控制前馈量中,造成控制被调量出现动态偏差较大和稳定周期长的问题。本文设计利用自寻优技术对控制系统前馈量进行闭环校正,实现前馈量控制过程中不断实时逼近控制平衡点,从而提高控制系统的响应的快速性和稳定性,形成超临界机组控制平衡点自寻优的控制系统。

660MW超临界机组锅炉给水泵小汽轮机速关阀故障分析及处理 下载:25 浏览:312

陈顺青 叶明星 安琪 于长江 《中国电力技术》 2020年7期

摘要:
针对某火电厂660MW超临界机组锅炉给水泵小汽轮机速关阀在启动挂闸过程中出现ETS复位脉冲指令发出,而挂闸脉冲指令未发出的情况下速关阀自动打开的问题,从小汽轮机速关阀控制原理、机械结构及工作原理、调节油系统工作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小汽轮机速关阀速关组件的启动油电磁阀阀芯卡涩,使启动油压力提前建立是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采取将启动油电磁阀解体、对电磁阀套筒内部和阀芯进行清洗等措施后,该机组锅炉给水泵小汽轮机启动正常,消除了存在的问题及隐患。

蛇形换热管内超临界甲烷传热特性研究 下载:31 浏览:393

吴晓林 靳书武 武锦涛 银建中 《装备技术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使用甲烷代替液化天然气(LNG),对超临界LNG在单根蛇形管内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流体物性、进口速度、压力及壁温对超临界流体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传热系数的总体变化趋势与定压比热容随温度压力的变化类似,表面传热系数沿管程先增大后减小;而在远大于拟临界温度的区域,除弯管处由于二次流出现突变外,表面传热系数渐趋稳定。壁温、入口速度及压力都会对表面传热系数的峰值位置和大小产生影响。增大压力可以改善超临界区域传热恶化现象;进口速度对传热影响较大,随着进口速度增大,表面传热系数显著增加。

超临界萃取山柚油及其Sn-2位脂肪酸的测定 下载:88 浏览:485

姜泽放1 林敏2 李雪1 马若影1 杜晓静1 白新鹏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1期

摘要:
实验以海南山柚为原料,通过单因素正交实验对超临界萃取山柚油的工艺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从而为山柚油的萃取以及超临界萃取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并采用氨基固相萃取法联用气相色谱测定山柚油中Sn-2位脂肪酸成分和含量。在相关文献以及预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4个单因素,当萃取温度为40℃,萃取压力为25 MPa,萃取流量为20 L/min,萃取时间为90min的条件下,萃取率达到最大,为80.05%。与传统的提取方法相比,它具有提取温度较低,无有机溶剂残留,提取率也较高等优势,所得的山柚油品质较优且Sn-2位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超超临界机组可倾瓦支持轴承碾瓦试验研究 下载:77 浏览:484

马骏 曹寒 高进 郭勇 赵先波 祁乃斌 《中国电气工程》 2020年3期

摘要:
超超临界机组低速碾瓦易发生在转子材料为12Cr或FB2且轴颈堆焊1CrMo钢的对应轴承上,而采用同样轴承结构,转子采用30Cr1Mo1V材料且轴颈没有堆焊的超临界和亚临界机组没有发生类似的低速碾瓦,可见发生碾瓦的机组与未发生碾瓦的机组主要区别是转子轴颈材料不同。本文为研究低速碾瓦与轴颈的堆焊性能的关系,特针对一实验转子轴颈采用与产品转子相同的堆焊工艺进行堆焊,然后进行低速碾瓦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确认了低速碾瓦发生的可能原因并给出了相应处理及预防措施。

660 MW二次再热锅炉吹管技术研究 下载:71 浏览:493

刘海波 《中国电气工程》 2019年11期

摘要:
通过对某660 MW尾部三烟道平行挡板调温二次再热锅炉吹管实践,提出一段吹管+三段吹管的设计方案,并应用于该类锅炉,为后续同类机组提供实际参考。

350 MW超临界CFB锅炉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下载:77 浏览:495

岳鹏飞 刘行磊 宋刚 周棋 《中国电气工程》 2019年7期

摘要: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具有燃料适应性广、负荷调节能力强、灰渣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排放低等显著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超临界机组具有高效、节能、环保技术优点,因此超临界CFB锅炉已成为当前洁净煤燃烧发电技术的首选炉型。

超临界机组361阀后管道振动分析及优化 下载:66 浏览:415

周建良 卢琳 《中国设备》 2020年3期

摘要:
361阀是600MW超临界机组直流炉干、湿态转换的关键设备之一,其阀后管道异常振动将对机组产生极大安全隐患。分析361阀后疏水管道振动的原因,以某电厂历年系统优化的探索为例,通过加固阀体、减少阀后弯头数量和长度、降低阀后管道直通凝汽器的高度来治理361阀后管道振动,对同类型机组具有指导意义。

东方超超临界二次再热660 MW汽轮机超高压进汽蜗壳数值研究 下载:78 浏览:484

钟主海 王喜华 邓国梁 钟刚云 《中国电气工程》 2018年2期

摘要:
本文采用CFD数值分析软件完成了东方新开发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660 MW汽轮机超高压进汽蜗壳的气动性能分析,分析对象包括进汽蜗壳截面的收缩比、截面形状以及进汽管横向间距,结果表明该机组采用的切向进汽方式具有优越的气动特性,其进汽蜗壳截面收缩比、截面形状以及进汽管横向间距均对切向进汽室的气动特性有较大影响,湍动能和总压损失系数随截面收缩比的增加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缓,截面形状和进汽管横向间距对切向进汽室总压损失系数影响较小,但对出口处湍动能影响较大。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发泡材料的制备:胶束尺寸对发泡行为的影响 下载:89 浏览:466

郑晓平1 王璠1 吴志昂1 龚莉雯1 包锦标1 王市伟2 《新材料》 2019年7期

摘要: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固态发泡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纳米发泡材料,通过添加两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S-b-PMMA)来调控共混物的胶束尺寸,系统研究胶束尺寸对发泡行为的影响。首先,根据嵌段"自组装"的特性,通过控制嵌段质量比制备出不同胶束尺寸的原始样品。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可知,胶束尺寸随嵌段质量比增加而变大。其次,利用扫描电镜(SEM)探索了胶束尺寸对其发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胶束尺寸对泡孔形貌有显著影响,胶束尺寸过小反而会导致大小孔形貌出现,只有当胶束尺寸与泡孔尺寸为一个数量级时,才能得到均匀分布的泡孔;此外,研究还发现增大胶束含量有助于得到倍率高且泡孔均匀的纳米孔径发泡材料。

给水AVT(O)处理技术在350 MW超临界机组的应用 下载:63 浏览:220

达振伟 董永会 郑峰 宋昭辉 常志伟 《能源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简要介绍了不同给水处理方式的选择及特点,对河北某350 MW超临界供热机组给水AVT(O)处理的控制、效果和效益进行了详细讨论。实践证明该厂的给水AVT(O)处理是可靠的,机组FAC情况已得到了一定的抑制。

1000 MW高效超超临界锅炉分隔屏壁温偏差分析 下载:74 浏览:286

孙洪民1 叶欢2 《能源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文中对1 000 MW高效超超临界锅炉分隔屏壁温偏差进行分析,通过模拟总结了热负荷分布规律,并根据热负荷分布,采用差异化设计技术进行流量耦合,对分隔屏进行壁温优化,降低了壁温偏差。

1000 MW超超临界机组调阀快关边界条件分析与应用 下载:21 浏览:234

宋晓辉1 梁恒1 陈新明2 普建国1 廖军林1 伍刚1 尹金亮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某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在冷态冲转过程中出现调阀频繁快关动作,造成阀体支撑晃动大,无法继续升速。针对这一问题,试运现场通过调整冲转参数、检查电磁阀油路、重新化验控制油油质等措施仍未得到解决。为此,从转速控制逻辑出发,分析快关动作发生的条件及调阀快关过程中比例积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PI)调节量的变化,得出快关过程中影响总流量指令(即最终的阀位开度)最主要的因素是转速调节的前馈量变化,而并非是转速PI输出量的变化。依据这一分析,在不改变冲转参数、阀门流量特性曲线的条件下,计算出转速控制前馈量的边界值。通过多次尝试确立前馈量的最优值,避免控制逻辑中因参数设置不合理而触发调阀快关动作。优化后实际转速跟随设定值平稳上升,调阀开度线性开启,不再出现频繁摆动,达到升速控制的要求。

超临界350 MW机组锅炉排烟温度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下载:67 浏览:404

姬亚 《能源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某超临界350 MW机组锅炉排烟温度偏高,影响机组经济运行。通过技术分析判断主要原因是空预器X比偏低较多,由省煤器出口前进入锅炉烟气的冷风量过大引发,并提出了相应的排查措施。

超临界锅炉脱落氧化物在线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 下载:32 浏览:336

崔修强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为实现超临界锅炉脱落氧化物全寿命周期监测,研发了脱落氧化物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在过热器、再热器出口安装测量探头,利用撞击振动波测量技术,可以在线、实时、连续、直接测量脱落氧化物颗粒质量、粒度分布和颗粒流量,有效监测脱落氧化物在蒸汽管道中的流动规律。系统应用在超临界发电机组,通过分析主、再蒸汽管道内颗粒特征数据,以及固体颗粒流量随时间、负荷的变化趋势,监测氧化物脱落严重程度,评估运行控制情况,实现减少脱落氧化物和预防固体颗粒侵蚀的目的。同时利用系统实现机组启、停及运行期间蒸汽品质监测,研究铁在机组汽水循环过程中流动规律。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应用 下载:23 浏览:257

郑开云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可应用于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等多种发电技术领域,作为新型的动力循环系统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汽轮发电机组或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在进入商业化应用之前,需要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及其潜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探讨。通过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其与化石能源、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余热等各种热源相结合的可行性,提出多种发电系统方案,可为今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参考。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不断成熟,设备成本进一步降低,其系统简化、结构紧凑、效率高等优势将更加突显。

超超临界双切圆锅炉热角水动力分析 下载:87 浏览:20

孙洪民 《能源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文中对1 000 MW超超临界双切圆锅炉水冷壁壁温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对热角进行分析和说明,研究热角热负荷分布规律,并通过水动力分析对水冷壁节流孔圈进行优化。

超超临界双切圆锅炉热角水动力分析 下载:68 浏览:319

孙洪民 《能源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文中对1 000 MW超超临界双切圆锅炉水冷壁壁温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对热角进行分析和说明,研究热角热负荷分布规律,并通过水动力分析对水冷壁节流孔圈进行优化。

超临界热电站再生水系统综合再利用优化研究 下载:87 浏览:489

邢满江1 葛晓红2 孙宏建1 王宝亮1 龚东瑞1 王阔宾1 王德强1 《能源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再生水处理系统通过对循环水排污的回收和泥浆脱硫回用综合再利用优化,可以实现发电企业循环经济效益,提高企业资源有效利用率,降低发电企业生产成本,节约保护自然资源。

燃煤积灰法向光谱发射率的测量 下载:32 浏览:335

柴一占 杨震 段远源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燃煤积灰是超超临界锅炉热量传递链上重要的一环,它的辐射特性对于准确描述热量在锅炉内的传递非常重要。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spectroscopy,FTIR)建立了高温法向光谱发射率测量平台。平台测量波长范围3~14mm,温度范围373~873K,采用标准黑漆样片对平台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校准,对人工积灰样品光谱发射率开展了实验测量。发现人工灰样发射率具有显著的光谱分布特性,在短波段较低而长波段较高;随着温度的上升,人工积灰光谱发射率逐渐上升;随着Fe2O3含量的上升,整体人工灰样的光谱发射率在全光谱范围内上升。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