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乡村治理视域中的“微政务”传播功能探析 下载:55 浏览:442

王慧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12期

摘要:
税费改革以来,国家乡村治理方式从单一行政统治向多元传播治理方向转型,传播正成为乡村治理新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和策略。互联网重塑传播格局,受众向移动传播场域转移,"微政务"传播在乡村治理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扩大农民传播权,提升农民治理主体地位;推进村务公开,深化农民自治实践;重塑乡村公共空间,有效促进合作治理。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下载:65 浏览:398

马志翔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诉求。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既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乡村的治理体系,还要着力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针对乡村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产业发展、矛盾纠纷、文明乡风、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的不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突出问题,从以协同、科技、理性、价值、美丽为特征的现代化视域,重新审视乡村治理的能力问题,最终以乡村社会本身为"母本",从多元主体协同的共治、科技支撑产业振兴的智治、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法治、建设文明乡风的德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美治5个方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努力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战略目标要求。

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发展战略及乡村规划治理特征研究——以日本宇治市、神户市为例 下载:31 浏览:327

冯旭1 王凯2 毛其智3 《中国城镇》 2019年9期

摘要:
围绕"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发展战略、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主题,本文从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入手,对日本新版国土形成规划中的乡村定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规划理念与措施、基层治理分工与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未来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预测下,日本新版国土规划以"紧凑化(单个地区)+网络化(地区之间)"为国土空间布局理念,力求通过"对流"激发地区内部、地区之间的活力从而形成创新动力。在这样的国土发展理念下,乡村地区将以紧凑型乡村居民点建设为主要任务,重点推动与城市地区、特别是与教育研究节点之间形成对流关系。日本乡村地区的规划与治理是在地方政府及村民自治会共同引导下,通过挖掘、发扬地域特色,实现传统文化保护、特色产业振兴、乡村规划编制、建设行为管控。本研究在未来乡村发展战略及建设重点、乡村规划编制目标与具体内容、乡村基层治理分工三个方面对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我国新时代首都乡村治理研究综述 下载:21 浏览:218

吴玉璇 那鲲鹏 《中国城镇》 2019年6期

摘要:
乡村治理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建设的最基本问题之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健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更是成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和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国际形势的外在需求和首都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其完善乡村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重点从乡村治理的概念界定、乡村治理的政策背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路径探讨、我国首都等发达地区乡村治理实践分析及国外乡村治理经验五个部分,对我国新时代首都乡村治理进行了研究综述,为新时代首都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对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缺憾进行了归纳总结。

国际复合型首都乡村振兴经验研究及对我国首都乡村治理发展对策建议——以伦敦、巴黎、东京市郊为例 下载:24 浏览:252

那鲲鹏1 苟天来2 方丹3 《中国城镇》 2019年5期

摘要: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北京,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大国首都,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实施乡村振兴更是应有之义。然而,要建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都乡村是明显短板,这也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国际视野,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地谋划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首都乡村治理对策。本文选取与北京功能形态类似,兼具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单城复合型首都——伦敦、巴黎和东京,以对标国际,立足自身,选择借鉴三大复合型首都乡村振兴中的治理经验,为新时代北京市郊乡村治理现代化和治理成效国际化提供建议参考。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众包模式应用策略探析 下载:69 浏览:386

刘海健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7期

摘要: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政策的落实,需要更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技术支持。众包模式已在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亦可被引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践。众包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以乡村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为基础,设置项目发包平台,将各类主体链接起来,实现地方政府、外来资本、本地精英和普通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众包平台将乡村治理任务纳入其中,重视对接包者动机与行为进行过程管理,优化乡村创业政策环境,最终提升接包主体经营能力与项目实施绩效。众包模式不仅是一种市场服务平台,也是一个优化乡村治理的手段,其成功运行有赖于对乡村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和民情样态的深入理解。

基于共同缔造理念的村庄“三生一体”策略研究——以日照市五莲县董家楼村为例 下载:67 浏览:399

丁奇1 李俊峙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7期

摘要: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模式,以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为核心的共同缔造理论应运而生,并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几个试点村付诸实践。共同缔造理论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以调动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来开展的。而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下简称"三生空间")构成了乡村完整的人居环境。鉴于二者之间有着以人居环境为交集的内在联系,若能将共同缔造理论应用于村庄规划中"三生空间"的三种要素(以下简称"三生要素")优化,会为我国乡村治理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叩官镇董家楼村为例,试图以乡村"三生空间"为微观层面研究对象,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共同缔造理论作用于"三生空间"各个要素,探索乡村"三生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进而促进乡村宏观治理水平改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人居·文化·产业·治理——系统思维下的乡村规划实践 下载:71 浏览:414

郭卫宏 王新宇 李闻文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7期

摘要:
研究基于现阶段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功能拼贴、文化缺失、动力不足、单一决策等问题,引入系统思维模式,对乡村规划多种要素进行重构,提出以人居、文化、产业、治理四个方面协同全面发展的规划模式,并以浙江省东阳市六石街道横塘村为例,分别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演绎了系统思维下乡村规划的全过程,为乡村规划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新模式。

法治视域下乡规民约的价值与实现 下载:12 浏览:120

杨海宽1 张美2 《航空航天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乡村,需要在现代法治框架下大力推进农村法治化建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传统农村治理模式,发掘乡规民约在农村法治化建设中的价值,赋予新时代的新内容和新使命,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乡贤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协同功能研究 下载:172 浏览:1608

刘鑫岳 《交叉科学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乡贤制度在我国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乡贤组织在进入新时代之后具有了新的时代价值,拥有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情怀。目前新乡贤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存在作用定位不清、吸引力不足和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应当采取措施发挥出新乡贤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协同功能,协同村民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协同村民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协同村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下载:320 浏览:3099

刘金雷 《中国经济》 2021年7期

摘要: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相比于从前而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农村所具有的封闭性被打破,利益诉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对乡村治理机制进行完善已经成为了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就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机制实际情况俩看,在进行乡村治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将乡村经济发展作为中心,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工作,同时还需要将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作为关键点,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作为基础,支持民间力量参与补充,尽快建立其有着坚强领导核心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除此之外,还应该采取措施,有效的改善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加快农村法治进程,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提供一定的保障以及基础。

社会认知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困境及路径研究 下载:93 浏览:1768

魏海杰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11期

摘要:
乡村治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认知视角下面临着诸多困境。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缺失是乡村治理中突出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信息差距,而信任缺失则削弱了治理体系的有效性。为了解决这些困境,本研究提出了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构建信任机制两个关键路径。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可以缩小信息不对称,使政府和居民能够更加互通有无。构建信任机制可以弥补信任缺失,建立起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良好互信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治理创新 下载:165 浏览:2320

王琳 《中国城镇》 2024年2期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治理创新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乡村治理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论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功能 下载:251 浏览:2727

杨敏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1年7期

摘要:
随着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动,很多乡村事务非常的繁琐。以政府为单一主题的乡村政府格局过于传统,已经开始出现了很多内在的结构矛盾,不断被中心治理结构所替代。为了重建政府、社会市场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农村社会组织继续发展特别重要的政治力量,农村公共事务的主要载体之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农村社会组织与现代农村治理的关系,更好地掌握新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治理的作用,以供参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参与的特征与困境 下载:118 浏览:1226

李泽西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4年1期

摘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参与特征表现为“返乡和留乡动机呈现主动性、被动性和过渡性”“返乡和留乡根据时间性分为季候型和非季候型青年”“融入与适应层面表现为融入型、半融入型、脱离型”三种主要特征。其次,青年在参与乡村振兴中实际上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可概括为内生性、外源性和混合性困境。最后,本文从乡村支持、建设方向、青年导向三方面对构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提出建议。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离模式 下载:149 浏览:1551

杜可欣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3年7期

摘要:
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作为一种复杂、多层次的制度体系,要同时体现国家治理和农村社会治理的职能目标,因而兼具行政、自治、组织建设等多重属性。随着传统政经合一体制的稳态格局被打破,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间功能交叉、权界不清等问题日益显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瓶颈。理顺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权责分属、性质定位和相互关系,从而实现二者高效运转,是新时期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培育与突破菏泽战略互动研究 下载:491 浏览:3515

冯帆 《中国城镇》 2021年5期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新乡贤内涵和类型进行重新界定,指出新乡贤培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新乡贤”,指出符合他们自身特征的参与乡村振兴的角色和路径,对乡村振兴、突破菏泽战略的实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探究 下载:270 浏览:2508

苏文彩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1年5期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农村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对策建议,从而能够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