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傣族神话叙事与佛教艺术——以佛寺经画与剪纸为例 下载:29 浏览:299

屈永仙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傣族佛寺内有许多经画,主题有佛祖史记、佛经故事、民间神话故事、民众生产生活景象等等;也有各种剪纸、佛幡,是民众礼佛活动中的赕品,是功德善举的方式。无论是经画还是剪纸、佛幡,它们都是南传佛教的符号,是以视觉形象阐释神话叙事的载体。傣族佛寺艺术的创作者来自普通百姓,作品记录了民众的生产生活和传统习俗,蕴藏着本土文化和信仰。这些佛教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如教化普罗大众、美化环境、传播大众审美以及传承多元文化等等。

古代泰山岱阳地区佛教探微 下载:204 浏览:209

高强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佛教在岱阳地区的传承发展,在帝王封禅与因之而形成的特殊文化空间、各时期佛教政策、僧人与皇室的特殊关系及佛道交锋的作用下,不同历史时期各有兴衰起伏,呈现不同的面貌。佛教在岱阳地区与道、儒等意识形态共存并交流互动,在相当程度上会通融合,成为泰山三教合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文明对话中东亚佛教知识的重构——以“大乘佛教”为中心 下载:58 浏览:416

何燕生1,2,3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作为近代东西文明对话中反映在东亚佛教领域的知识重构,"大乘佛教"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东方佛教学者、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木村泰贤的"大乘佛教"观,带有强烈的日本佛教意识,其强调在家主义、批判出家主义,目的在于为日本佛教的在家主义倾向寻找"合法性"依据。西方哲学家、世界轴心文明论者雅斯贝尔斯积极吸收当时欧洲和日本的佛教研究成果,关注佛教的哲学智慧,主张"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传播,印证了佛教是一个宽容的宗教。雅斯贝尔斯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种试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全新的"历史哲学"。二人的文化背景和学问取向尽管不尽相同,但透过他们的言说,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比了解佛教知识在近代东西方是如何被重构、如何回应现代性的。

佛教的善的思想的心理诠释 下载:25 浏览:230

郭晓飞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佛教的宗旨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认为人的先天本性无分善恶,亲近善知识能形成善的心理,亲近恶知识会形成恶的心理。佛教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鼓励人们行善积德。佛教认为欲望是恶的根源,控制欲望,通过戒定慧、八正道等方式能达到善的心理状态。佛教关于善的先天本性的观点、善恶形成的思想以及善的自我修养方法符合心理学的有关规律。佛教的崇善理念及善的修养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价值准则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佛教早期译经中的“更出”问题探析 下载:19 浏览:133

张雪松 《国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更出"是道安在经录时的常用语,用于描述竺法护译经尤多。汤用彤先生认为《道安录》中"更出"是指一部佛教典籍由竺法护自己先后翻译、修订,从而出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汉译本。本文则通过大量史料,论证了道安等人使用的"更出",都可以判定为在旧有译本的基础上修订或新译,而且修订者或新译者,与之前的译者绝非同一个人。竺法护的多部"更出",是后人在竺法护原有译本基础上的改治,与前凉张天锡政权组织的译经关系密切。前凉政权灭亡之前,有意收集了多部以往的旧译,并在旧译本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更出",故可在较短时间内译出一批佛经,以期在乱世中尽快达到佑国的目的,此与姚秦令鸠摩罗什更出《大品》的情况类似。

道、佛与中古诗歌的“尘”意 下载:69 浏览:427

陈斯怀 《国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老庄、道教、佛教常以"尘"喻指无足轻重之物,用"尘"象征世俗社会,将世间的纷扰和人的情欲等拟喻为"尘"。它们在魏晋南北朝的流行,推动了由"尘"构成的各种词语和意象在诗歌中的大量运用,既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丰富,又拓展了诗歌的情志内涵。主要表现为:道教题材的诗歌好以"尘"入诗;诗歌在抒发与老庄、道教相关的情理时常用到"尘";佛教僧人、信徒以及佛教题材的诗常引"尘"入诗。道家、道教、佛教与魏晋南北朝诗交汇互动,在中国思想史和诗歌史上形成一个充满喻意的"尘"的世界。

彼岸世界场域中的主体解脱——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佛教个案考察 下载:63 浏览:355

刘恩至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理论一般地具备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二重分立的矛盾结构,这是宗教服务于现存统治而掩盖现实矛盾的必然要求。因此,佛教哲学也一定包含了彼岸世界的维度,这具体表现在其"六道轮回"的宇宙观、"涅槃寂静"的解脱观和"善用假名"的真理观三个方面。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把宗教视为一种异化力量,其核心规定在于人丧失主体性而陷入客体化的地位。但是,佛教解脱论在理论表达上始终把人描述为发挥着根本性决定作用的能动主体,这是佛教哲学区别于一般宗教学说的重要特质。当然,佛学的主体解脱论有其特定的边界和限度,一旦超出这个限度,佛学的主体

彼岸世界场域中的主体解脱——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佛教个案考察 下载:58 浏览:343

刘恩至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理论一般地具备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二重分立的矛盾结构,这是宗教服务于现存统治而掩盖现实矛盾的必然要求。因此,佛教哲学也一定包含了彼岸世界的维度,这具体表现在其"六道轮回"的宇宙观、"涅槃寂静"的解脱观和"善用假名"的真理观三个方面。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把宗教视为一种异化力量,其核心规定在于人丧失主体性而陷入客体化的地位。但是,佛教解脱论在理论表达上始终把人描述为发挥着根本性决定作用的能动主体,这是佛教哲学区别于一般宗教学说的重要特质。当然,佛学的主体解脱论有其特定的边界和限度,一旦超出这个限度,佛学的主体性特质就将走向自己的反面,并最终发挥其统治现实世界的异化功能。

君子、理想人格及儒道君子文化的相异互补 下载:58 浏览:437

洪修平1 孙亦平2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君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向善的正面人格形象,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成人成己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文化做人标准的人格化体现,是将内在德性外化为具体表现的现实人物。"君子"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儒、佛、道文化都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君子"与理想人格相比,有区别也有联系。理想人格作为道德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君子则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格,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努力做到的。在中国传统君子文化中,儒、道两家的君子文化最具代表性,道家的"天之君子"和儒家的"人之君子"中所展现的思想智慧相异互补,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现实意义而言,提倡每一个人做"君子",在当下社会中也许更具现实性和迫切性。

“一带一路”视野中佛教秩序的建构——从佛教制度与信仰秩序的内在关系谈起 下载:51 浏览:408

李向平1,2,3,4,5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促成当代中国佛教重新面临一个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基于个人化的、碎片化的信仰方式,建构中国佛教信仰模式的社会化形式,以社会化的信仰团体支撑当代传统佛教的共同体建设,以建构"人间佛教"的社会文化秩序。这一文化秩序的构成,既是文化建设,同时也是基于人间佛教信仰的社会建设以及对全球化视野中秩序重建的贡献。

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宗教文化交流的实践——以佛教国际论坛为中心 下载:49 浏览:374

萧霁虹1 张书采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文化交流与互动不断加强。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是推进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宗教团体在中国民间外交层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佛教成为了中国云南与周边国家交流的重要文化交流载体。其中,"崇圣论坛"和"南传佛教高峰论坛"以宗教学术论坛形式促进了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对话,是区域性佛教国际论坛在宗教文化交流中的实践和探索。二者运用宗教关系改善相互认知,为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夯实民意基础,促进民心相通。

关于事物感知与价值感受的奠基关系的再思考——以及对佛教“心-心所”说的再解释 下载:74 浏览:425

倪梁康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西方哲学中的意识分析传统和佛教唯识学的心识分析传统,在知、情、意三分及其奠基关系问题上有共通之处。但在现象学中,胡塞尔和舍勒在"事物感知"与"价值感受"的奠基关系问题上产生分歧和对立。通过对佛教唯识学的"心-心所"说的重新考察和理解,作者在此提出一种立足于现象学直观的知、情、意三分及其奠基关系的新的解释方案:"事物感知"与"价值感受"不应被视作一个复合行为中两个彼此间有奠基关系的行为,而只能被理解或被诠释为一个行为的两个彼此间有主从关系的部分或要素。这里只有一个意识行为,它以不同的模式进行:感知的模式、感受的模式和意欲的模式。当其中一种模式起主导作用或发挥主导功能时,这个意识行为就表现为突显这种模式的意识行为,如感知活动、感受活动和意欲活动,而它们各自所构造的对象或客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此意义上,存在一种"动态的奠基",一种不同于"发生的奠基"和"结构的奠基"的奠基关系或奠基秩序。

藏传佛教寺院聚落空间形态及演变的量化分析——以色拉寺为例 下载:87 浏览:490

肖迦煜 黄凌江 《中国建筑》 2020年4期

摘要:
藏传佛教寺院是一种以僧侣聚居和信众朝拜为主要功能的传统聚落形式。作为一种具有宗教属性的特殊聚落,为更清晰地揭示藏传佛教寺院空间的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该文以藏传佛教的典型寺院代表,西藏四大寺之一格鲁派寺院——色拉大乘寺为例,在已有定性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空间形态的量化和空间句法结合的量化解析方法,结合边界、重心等量化分析要素,对寺院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形态核心的分布进行定量的解析,发现藏传佛教寺院空间布局形态的一般规律,同时找出了在其整体空间形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到实际影响作用的几个要素。

生态主义视域下中西方宗教文学中的植物启示 下载:92 浏览:893

沈昂学 《国学研究》 2024年8期

摘要:
中西方宗教文学中都出现了众多对植物意象的生态描写,彰显出人类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从中西方典型的宗教文学和宗教物象中挖掘人类和植物的关系,可以发现不同的植物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其特定的宗教含义,而其自身所具有的植物启示体现了人类在早期宗教文学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人类从自然植物中获得的精神启示,摆脱了传统的动物中心主义思维模式,将植物视作平等的生命体。宗教文学中的植物书写呼应了共建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思想,对于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

浅谈在藏传佛教界培养汉藏佛学翻译专业性僧才的几点思考--以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为例 下载:404 浏览:3055

李杰加布1 却藏项毛2 《文学研究》 2021年12期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汉藏佛学翻译在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和铸牢藏传佛教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的作用,在藏传佛教界培养这门学术研究的专业性僧才的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探讨当前在培养优秀汉藏佛学翻译专业性僧才上面临或存在的困难问题,并试图从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作出的实践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策略建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