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问题与问题意识:近现代中国乡村日常生活史研究路径探讨 下载:402 浏览:446

高思峰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日常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式。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在近现代乡村领域成果斐然。生活史研究的核心要义在于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及对人的价值的关注,目前相关研究对此关切尚有欠缺。因此,有必要从梳理乡村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学术脉络和问题意识入手,以明晰研究路径,进而推进基于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价值考量的"本土化"话语体系,助力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逃亡即抗争:立体战与《火》三部曲的日常生活书写 下载:46 浏览:400

王琦 《中国文学》 2018年12期

摘要:
《火》三部曲中的"空袭"不仅具有"题材"的意义,也意味着作家对抗战作为一场"现代战争"的重新想象。具体来说,"空袭"增加了敌我之间"空""地"对峙的垂直向度,进而形成了一个立体战争的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消泯了"前线"与"后方"、"平民"和"战士"的界限。也只有在这种"处处皆是前线"的战争空间里,作为"平民"的作家巴金才能把自己叙述成战争的亲历者,才能把"逃亡"这样的日常生活塑造为具有"反抗"意义的斗争实践,进而把原本属于个人的"求生行为"升华到"民族生存"的崇高层面。

变动与坚守:生计方式转型与白族女性日常生活节奏的个案考察 下载:62 浏览:389

苏醒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日常生活节奏"逐渐成为分析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方式转变中社区适应问题的一个新视角。云南大理N村白族社区传统是井盐制售的社区,历史上依据雨量多少、围绕井盐生产"旺平淡空"4个周期而安排,现在逐渐转变为现今根据旅游淡旺季并以"游客需求第一"为原则而规划的日常生活节奏。然而无论在何种生计方式下,传统性别文化中"勤"这一道德取向始终是当地女性日常生活节奏的主导,为之所持久坚守并通过社会性别分工、女性教育、社会舆论的双向强化等途径内化成为一种"惯习"。正是由于这种对优秀传统道德理念的坚守,使白族女性在面对生计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时非但没有因调适不良而陷入生存困境,相反还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

鲁迅日记日常生活叙事研究 下载:46 浏览:311

陆雅楠 《文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鲁迅日记表面看是琐碎的流水账,实则是一个日常生活叙事文本,它既包括人际交往、经济收支、生活方式、生存空间等日常生活内容,也具有主观选择性、日常记事性、非文学性和非公共性的叙事特点。作为"私语言说"的鲁迅日记,本质上是一个"后台表演"空间,它通过日常生活叙事呈现了鲁迅的"自我"而非"超我"和"本我",这种明确的"区分"和"互文"意识,呈现了鲁迅形象和鲁迅文本的复杂多样性,因而"生活人鲁迅"的研究就有着重大的意义。

尼莫地平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下载:62 浏览:247

周贺伟 《诊断医学》 2018年11期

摘要: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86例,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70%(39/43)高于对照组65.12%(2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ADL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93%(9/43)与对照组25.58%(11/43)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疗效显著,能明显提高其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无地方蔓延下的呈贡新城地方感: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实践视角 下载:40 浏览:398

李昊1 周扬1,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以呈贡新城为例,基于地方感的"经验诠释"路径,采取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访谈法获得新城居民日常生活及空间实践特点,试图解释新城地方感的特征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呈贡新城以"无地方"的现代主义空间、设施和现代经济生活所细密安排的作息重构居民的生活习惯、空间实践,居民将其内化为人地情感联结;(2)虚拟媒介参与地方感的构建过程,将新城现实空间转录,成为居民开展空间实践的素材来源。媒介通过图像等方式传递"锚定"在故乡的地方感,平衡新城与故乡之间的地方感张力;(3)新城更突出经济生活功能,相比于乡村和老城,在地方文脉、熟人社交网络和邻里关系上有所欠缺,当居民的经济生活发生变故时往往因地方感快速减弱而选择告别新城回家乡发展;(4)与现代生活流动性相伴随的是新城居民对不可预知因素的焦虑,不稳定的地方感构成了新城无地方性蔓延之下的特殊地方意义。

康复临床路径结合团体心理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及日常生活、运动能力的影响 下载:53 浏览:477

赵丽丽 唐明霞 《护理研究杂志》 2020年4期

摘要:
探讨康复临床路径结合团体心理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及其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心理疗法,研究组给予脑卒中两级康复临床路径及团体心理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病耻感、认知功能、抑郁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病耻感感受问卷除刻板因子其他维度评分和总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上、下肢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治疗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临床路径结合团体心理疗法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有利于其认知功能和心理康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改善患者预后。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影响的研究 下载:47 浏览:388

关穗莲1 曹全荣1 符汉平2 黄嘉兴2 温培涵2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研究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均接受常规综合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镜像疗法,对照组接受假镜像疗法,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Fugl-Meyer评估量表(FMA)手功能部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日常生活能力(MBI)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FMA、WMFT、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FMA、WMFT、MBI项评分均提高(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FMA、WMFT、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早期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住院期的应用效果 下载:41 浏览:394

葛迎春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住院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我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予以脑卒中偏瘫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予以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予以早期康复训练。干预4周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运动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QOLI评分、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GQOLI评分、KP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住院期临床治疗中配合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水平,并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下载:74 浏览:415

谢晓娜 沈永梅 陈亚容 《医学研究前沿》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究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痴呆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从2016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老年痴呆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认知功能(MMSE)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QOL-AD)。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和QOL-A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MMSE评分为(21.78±3.0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53±2.71)分(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QOL-AD评分为(28.88±3.2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41±2.95)分(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腹式呼吸配合核心力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 下载:42 浏览:327

孙宜文1 张淑欣1 邓琪1 李冻冻2 王坤1 朱俊平3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腹式呼吸训练配合核心力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科PT3室符合生命体征稳定、无认知功能障碍等要求的脑卒中患者90例,并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A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不做其它干预,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同时给予核心力量训练,C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同时给予核心力量配合呼吸训练,每次训练45min,每周5次,共8周,干预前后对受试者进行核心力量和ADL测试。结果:经过8周的康复训练,三组核心力量评分和ADL评分较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P<0.01),B组、C组效果优于A组,末期C组优于B组。结论:呼吸训练配合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优质护理配合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 下载:52 浏览:396

杨晓静 赵辉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实施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配合NJF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康复护理程序对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的影响体会 下载:57 浏览:432

孙菲 李莹 宋文玥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肢体瘫痪患者采用康复护理程序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2例脑卒中瘫痪患者为观察对象,依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46例),均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配合康复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测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3%(P<0.05);护理后,观察组FMA评分、ADL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1%(P<0.05)。结论:对脑卒中瘫痪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程序,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临床意义重大。

Enlax(日常生活作业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下载:62 浏览:442

廖瑶 卢洁 赵祥虎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En lax(日常生活作业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科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作业训练40min/次。观察组在每天在传统作业训练的基础上增加Enlax(日常生活作业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20m i n/次,1次/d,5d/周。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估上肢功能和改良Barthel(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生活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肢功能、生活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nlax(日常生活作业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ADL功能有促进作用,对脑卒中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 下载:89 浏览:1128

阿布都萨拉木·吐尔孙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脑卒中的发病特点及康复方式,对早期康复训练的可行性作出研究。方法:从2023年5月-2024年5月医院确诊为脑卒中病例中参考研究标准,随机统计出50例,获取病例进行二次均等分组,研究措施分为早期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按措施顺序将小组依次命名为研究组、对照组,评估可见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经干预后上下肢活动灵活性及肢体基础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指标统计显示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经干预后各项独立生存指标的达标情况及相关生活功能在康复治疗中的表现力,均高于对照组,指标统计显示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充分恢复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并在生活中经指导提高了独立生存能力。

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 下载:96 浏览:1141

刘丽芬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系统化康复护理对其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结果。结果:ADL评分、FMA评分:研究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系统化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

镜像疗法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下载:237 浏览:2429

王艺康 申云海 吴鉴锋 刘雪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10期

摘要:
目的:是探讨采用镜像疗法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采取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住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配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镜像疗法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在治疗的第6周相比于治疗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的第12周与治疗第6周相比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第6周和12周的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EFT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义意(P<0.05)。结论 使用镜像疗法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等。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下载:111 浏览:1178

李龙玉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3期

摘要:
目的:阐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向,分析早期康复治疗的有效性。方法:研究经讨论后于2022年3月-2023年5月实行,在神经内科现有病例信息中遴选出50份,且所属信息的诊疗结果均为脑卒中偏瘫,结合随机原则对信息予以组别匹配,研究组、对照组为该研究内执行比较的组别,组内对应的康复措施分为早期康复治疗、常规治疗,比较项目以肢体功能、独立生存能力、治疗结果为主。结果:研究组经干预后上下肢活动灵活性及肢体基础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内统计差异性明显(P<0.05);研究组经干预后各项独立生存指标的达标情况及相关生活功能在康复治疗中的表现力,均高于对照组,组内统计差异性明显(P<0.05);研究组经干预后对该康复措施价值的认可度及过程中的综合疗效评价,均高于对照组,组内统计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显著提升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并恢复了基础生活能力,适用于临床康复。

综合式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下载:117 浏览:1209

赵常莉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1期

摘要:
目的:分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综合式康复护理的效果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抽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40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综合式康复护理,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相关评分指标(NIHSS评分、FMA评分、ADL评分)、情绪指标(SAS评分、SDS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比较患者的相关评分与情绪指标,显示为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NIHSS评分、情绪指标都比参照组较低(P<0.05);实验组的FMA评分、ADL评分、护理满意度都比参照组较高(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中实施综合式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升康复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综合式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下载:119 浏览:1217

李慧霞 热克亚·吾买尔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1期

摘要:
目的 分析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综合式康复护理的价值。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对象,从中抽取48例纳入此次研究,研究时段:2023/01-2023/12,并将抽签法作为分组依据,设置组别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综合式康复护理,对比不同护理的价值。结果 康复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护理前对比p>0.05,护理后对比p<0.05,差异明显,观察组评分更优。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始综合式康复护理的价值较高,可推广。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