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硫氰酸红霉素原位杀藻的生态学效应 下载:47 浏览:341

王雪莹1 毕相东1 董少杰1 尤宏争2 刘克明2 戴伟1 李宛津1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为明确杀藻剂作用下生态围隔内蓝藻及微囊藻丰度、底泥微囊藻毒素(MCs)含量及关键水化学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在蓝藻水华暴发期的淡水鱼类养殖尾水循环渠中,开展了硫氰酸红霉素原位杀藻的生态学效应研究。试验设置4个浓度(0.25、0.5、1、2mg/L)的硫氰酸红霉素处理组和1个未添加硫氰酸红霉素的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共进行10d。结果表明:硫氰酸红霉素对生态围隔内蓝藻及微囊藻具有强烈的抑杀效应,试验结束时对蓝藻及微囊藻抑杀率均达99%以上;硫氰酸红霉素作用过程中生态围隔内底泥MCs含量呈现明显的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最高值出现在第2天,MC-RR含量为2.58μg/g,MC-LR含量为3.39μg/g;使用硫氰酸红霉素应急抑杀蓝藻后,水体中NO2--N、NO3--N、NH4+-N及CODMn含量短时间内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其中尤以NH4+-N与CODMn含量升高较为明显。综合考虑杀藻效果、底泥中MCs储积量及关键水化学指标变化规律,建议养殖生产中使用≤0.25mg/L硫氰酸红霉素应急杀灭蓝藻,并在抑杀蓝藻后及时增氧、泼洒解毒剂及微生态制剂。

不同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下载:49 浏览:535

王希珍 《中国儿科杂志》 2025年2期

摘要:
探析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采取不同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期为此类患儿寻求更为科学安全的干预模式。方法:纳入2023年1月~12月间由本院收治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100例为分析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原则将收治患儿进行分组,分别命名为A组、B组,均采取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方案治疗,红霉素对应剂量分别为3~5mg/kg、10~15mg/kg,各组有患儿50例。从两种红霉素剂量联合多潘立酮治疗下患儿临床病情改善、临床指标变化以及安全性事件差异进行评价。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病情控制方面,A组患儿疗效评价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一氧化氮(NO)、促胃液素(GAS)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后两组患儿指标有所提升,A组患儿指标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A组患儿药物方案引发不良反应事件例数显著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方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病情有良好干预效果,相对于大剂量,小剂量红霉素在病情控制、安全性方面优势更为明显。

罗红霉素分散片的处方工艺改进几点思考 下载:129 浏览:1490

梁猛 《医学研究前沿》 2022年2期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罗红霉素分散片的特征和药效,结合实际试验分析了罗红霉素分散片处方改进工艺,旨在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先分析了原罗红霉素分散片的处方,并通过分散片加工试验总结,根据试验现有的制备条件对崩解剂、微囊植被进行筛选,并且根据试验结果对处方进行改进,确定最佳的制备工艺和生产方法,进而提高分散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结果:根据本次试验研究得出,通过在原来的处方上用羧甲基淀粉及羧丙基纤维素代替原先处方中的崩解剂,使得生产出的药物质量达到了最佳崩解效果;以乳糖和微晶纤维素为新的填充剂,药物整体效果更加明显。结论:通过本次试验对罗红霉素分散片处方工艺进行优化,药物整体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提高了生产效益,也符合用药安全规定,值得推广。

罗红霉素分散片工艺和质量分析 下载:173 浏览:1987

吴德明 《医学研究前沿》 2021年6期

摘要:
通过药品合成工艺和研究实验,对罗红霉素分散片的制作工艺、药剂质量和检测情况进行研究,旨在寻找出最佳、最优质的药品合成方式。方法:先对罗红霉素分散片的制造方法和工艺做了判断,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罗红霉素分散片的质量进行分析。结果:常规生产条件下的罗红霉素分散片质量基本达标,能在2分钟之内完成药物溶解,从数据上进行分析其药效较好,也说明高效液相色谱法适合罗红霉素分散片质量检验。结论:罗红霉素分散片制备工艺必须要科学、合理,检测措施要符合制备标准和需要。

阿奇霉素序贯治疗与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小儿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的效果比较 下载:58 浏览:630

冯瑾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2期

摘要:
为了有效提高小儿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效果,深入探究对患儿采取阿奇霉素序贯治疗与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的效果。方法:从指尖(末梢血)采集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选取60例参与实验研究,时间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注射用阿奇霉素,观察组采取阿奇霉素序贯以及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咳嗽症状平均在6.02天±2.03天内消失,肺部湿啰音在7.13天±0.82天内消散,发热症状则在2.03天±0.52天内得到控制,这些数据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14天±1.29天、8.92天±1.05天和3.68天±1.14天;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的炎症因子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治疗后,观察组的炎症标志物水平显著降低,具体为TNF-α降至12.18±3.07、IL-6降至16.58±3.91、hs-CRP降至5.19±1.83,而对照组对应数值分别为16.24±3.62、20.39±5.14、21.65±6.18,显示出观察组在控制炎症反应方面更为有效。在安全性方面,观察组仅报告1例恶心呕吐案例,而对照组出现6例,治疗效果总结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达到了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30。结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采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与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咳嗽,发热等症状,降低炎症因子,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治疗效果。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