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工业4.0背景下我国纺织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基于纺织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视角 下载:75 浏览:501

李晓钟1 黄蓉2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本文利用产业融合理论分析了纺织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驱动纺织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理,构建了两大产业融合评价模型,实证研究了两大产业融合水平及其对纺织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到2014年已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产业融合水平提高较快;产业融合水平提高对纺织产业创新能力、出口规模及出口质量等存在着促进作用,但对纺织产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效应,在三年后才产生促进作用效应。为此,本文探讨了促进我国纺织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培育纺织产业新竞争优势的政策建议。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性测度分析 下载:52 浏览:347

王文萱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8期

摘要:
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扩容和人民安居问题,建立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系统,收集湖南省2007-2016年系统各项指标数据。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熵权法合成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系统发展指数,对湖南省系统中两者之间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其发展阶段与特点。根据2007~2016年各项合成指数分析,湖南省主要由房地产发展滞后型向新型城镇化进程滞后转变,协调耦合度不断提高,14个市州发展阶段与湖南省基本一致。因此深入分析湖南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对湖南乃至中部地区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制定房地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证参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保障房与商品房市场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下载:66 浏览:379

张跃松1 张英杰2 贾庆光3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11期

摘要:
确保京津冀保障房与商品房市场协调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体化目标的基础和保障。选取京津冀保障房和商品住房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分析法,对2001~2015年保障房和商品房市场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保障房和商品房市场发展呈平稳上升趋势,发展水平已处于良好协调阶段,但还需要不断增加保障房建设才能满足需求;京津冀区域保障房投入主要集中在北京,与河北省发展呈两极分化趋势;京津冀保障房与商品房市场发展不均衡;相对于保障房建设,北京商品房市场发展超前而保障房滞后。未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政府应打破户籍和区域限制,缓解北京住房保障压力,使保障房在京津冀范围内跨区域空间流动起来,实现京津冀一体化。

电商小镇与其特色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分析——基于熵权TOPSIS模型 下载:21 浏览:208

桂夏芸1 傅春1 陈佶玲2 《中国经济》 2020年1期

摘要:
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特色小镇则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尝试。本文基于我国电商小镇的社会调研数据,通过构建熵权TOPSIS模型,计算得到各电商小镇与其特色产业的耦合协调值。研究表明:特色产业产品经济附加值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大、电商政策性支持力度高的电商小镇,电商品牌对其发展特色产业的支撑力度强;特色产业产品经济附加值低、电商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小镇,电商平台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功能还未凸显。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电商小镇与特色产业的耦合程度,一方面要提高特色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电商环境。

区域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下载:65 浏览:304

刘东 贺舒显 《中国经济》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运用极值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0-2016年可获得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别对云南省科技投入-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纵向研究、横向对比和内部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文章指出,要从拓宽认识视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增加质量等方面着手,提高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分析 下载:59 浏览:455

朱章林1 王玲玲1 罗津津2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6期

摘要:
构建经济与环境公共服务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各省市2007~2014年经济与环境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两个分系统耦合协调类型的空间格局分为5个阶段,其中以2011年格局变化最为明显;从时间维度看,两个分系统耦合协调度变化可分为"U型"、"倒U型"、"W型"3种;从空间维度看,按照耦合协调度值大小可以将11个省市分为三个梯队,而三个梯队之间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第一梯队远高于第二三梯队。且梯队内部差异也呈现非均衡性,第一梯队地区之间的内部差异在不断缩小,而第二三梯队地区之间的内部差异在不断扩大。

江苏省土地利用效益系统耦合相对发展演变研究 下载:29 浏览:364

朱文娟1,2 孙华2 《土壤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共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深刻影响。本文引入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江苏省13市2001~2015年土地利用各系统耦合协调及相对发展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确定各市土地利用发展类型,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江苏省土地利用三维系统耦合协调度由2001年的0.1253稳步提升到2015年的0.5193,实现"拮抗-磨合-中度耦合"的跨越且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苏北、苏中、苏南梯度差异显著,呈现"两极发展"空间格局,总体趋向于协调发展(3)各系统间相对发展度差异显著,社会经济发展趋于同步但总体超前于生态发展,制约因素已由"社会经济"变为"生态制约主导";(4)城市综合建设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环境保护治理水平是影响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关键因素。最后依据研究确定各市土地利用发展类型及滞后原因,契合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为城市土地利用发展实施差别化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人力资本约束下科技金融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下载:47 浏览:368

韩沅刚 董会忠 《金融研究杂志》 2020年10期

摘要: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分析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运用门槛面板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的资金支持受到人力资本的门槛约束,随着人力资本的提升,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由抑制逐渐过渡为微弱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与区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实现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有效资金支持,要围绕科技金融体系自身改革以及充分考虑区域内部人力资本实际情况,才能促进科技金融服务与创新产品市场的融合。

湖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下载:75 浏览:486

代宇涵 赵雯 李静芝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借助系统科学理论和耦合协调理论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湖南省2001年以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演进过程及两系统动态耦合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城市化评价综合得分从2001年的0. 096提高到2015年的0. 896,城市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得分先降后升呈"U"型走势,2015年达到0. 764,系统压力逐年增大是关键性制约因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系统协调类型从低水平协调—城市化滞后阶段提升到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阶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

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的研究 下载:52 浏览:490

​安第斯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5年2期

摘要:
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基础性和服务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交通运输形式逐渐多样化,能够满足社会大众不同的出行需求。交通运输形式主要有铁路、公路、航运、管道以及水运等,这些交通形式共同组成了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过程中,各种运输形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及相互适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从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观点综述出发,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并提出耦合与协调性分析,最后对交通运输及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进行分析。

山东省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耦合协调评价研究 下载:94 浏览:1731

张学友 《中国职业教育》 2023年7期

摘要:
实现人才供需高度匹配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本文以山东省2012-2021年的数据为样本,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模型对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和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耦合协调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从时间序列上来看,山东省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综合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综合指数是逐年上升的,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也呈逐年上升的演化趋势,而且在研究周期内两者都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两者综合指数的差值较大,耦合协调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据此,山东省职业教育应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确保人才供给总量充足,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完善人才供需联动机制,以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实现人才供需动态平衡。

中国绿色技术创新与数字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文献综述 下载:364 浏览:2189

​郭姿吟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24年1期

摘要:
当前我国处于大力发展中国数字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随着创新投入的不断增加,绿色技术创新战略与国内数字经济发展之间是否相互协调配合,不仅影响了创新体系的运行,也影响了数字中国的建设进程。因此,探讨如何将绿色技术创新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考察绿色技术创新与数字经济的耦合协调程度,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效应,不仅对于指导相似地区绿色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落实数字中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借鉴作用。

甘肃省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耦合性研究 下载:127 浏览:1628

徐雪雪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3年8期

摘要:
现如今,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推动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与经济的协调性发展。基于此背景,本文对甘肃省的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性进行实证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甘肃省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下载:92 浏览:1502

​张颖 唐林丽 刘璐 肖彩虹 尤海伟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3年3期

摘要:
本文从数字经济发展条件、产业应用、产业数字化、发展环境以及物流业产业基础、经济效益和发展环境这7个角度出发构建数字经济和物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物流产业相关数据指标,运用熵权法对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并运用耦联评价模型测算数字经济与物流业的融合水平。结果显示,为进一步提升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应积极提升数字经济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大量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下载:115 浏览:1282

​彭晔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2年4期

摘要:
交通设施是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空间交换的核心载体,也是区域间产生经济联系的重要途径。可达性是指在一定交通系统中到达某些地点或者获取某些机会的难易程度,可以通过不同交通方式的旅行时间进行比较。可达性是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形式,作为现代运输业与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通过改变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形成差异化的经济活动空间区位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西安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下载:91 浏览:2092

袁玲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中国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省级、市级和地区层面的研究重点。国内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还不够,尤其是以西安市为代表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西安市城镇化进程和生态环境的联系,应用耦合协调模型对2010-2020年西安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